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174KB ,
资源ID:632483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3248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钟,总分注意事项: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班级、考号、姓名等信息,并将答题卡撕下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荀子儒效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多血缘纽带与分封制度相配合,以团结同姓贵族西周初年民族隔阂日益严重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A. B. C. D. 【答案】A【解析】题干的大致意思是:周初分封的71个诸侯国中,周天子的同姓(姬姓)做诸侯的共有53个。这说明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占大多数,故符合题意;周天子主要分封的是同姓诸侯,说明利用血

2、缘纽带来分封,目的是团结同姓贵族,故正确;题干提到的是分封,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无关,故不符合题意;周初分封既有同姓贵族,也有功臣和先代贵族,故不存在排斥现象,如果想排斥,直接不分封就可以了,故也不符合题意。所以A为正确答案。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

3、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这一题首先可以判断出与题意无关,所以据此就可以排除掉CD两项,然后根据所学可知是错误说法,故可以选出A。2. 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说法A. 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B. 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C. 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D. 遵循了西周的宗法制度精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可知,这遵循了西周的

4、宗法制精神,所以答案选D,排除B、C。材料并没有体现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而是子以母为贵排除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3.有学者指出,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尽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但是如果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很难产生向心力。该学者意在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 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D. 导致了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成,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

5、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但与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故B项错误。D项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故错误。4.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原因是A. 统治阶级的权欲B. 地主阶级的要求C. 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 法家思想的启示【答案】C【解析】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组织生产和发展经济,因此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原因是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故答案为C项。AB项属于

6、政治原因,D项是思想原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可以说明A. 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B. 科举制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C. 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D. 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图示中南宋理宗宝祜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可知,来自平民家庭的进士比官僚家庭的比例高很多,说明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故C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6.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谥号“文正”)的墓碑上刻有“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墓”字样。北宋设立“参知政事”一职

7、主要是为了A. 监察地方政治B. 防止宦官专制C. 加强中央集权D. 分割宰相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参知政事是北宋宰相之一,在北宋时期相权被三分,以为枢密使,一为参知政事,一为计相。因此设立参知政事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职能阐述错误;B选项北宋不存在宦官专政的问题;C选项说法错误,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参知政事7.清朝初年,沿袭旧制,“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有时“诸王大臣会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这种状况A. 协调了满汉贵族之间关系B. 能够避免决策的失误

8、C. 促使统治者调整中枢机构D. 规范了君主执政行为【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军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裁决,威胁到了皇权,为加强皇权,清朝统治者调整了中枢机构,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满汉关系,A不正确;B说法不正确;D与史实不符。点睛:本题考查了清朝政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明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达到了顶峰,清初君主权力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于是为加强皇权,清初统治者对清朝中枢机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8. 乾隆皇帝曾说:“权衡悉由朕亲裁”,嘉庆皇帝则盛赞“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这两位皇帝如此得意,主要是因为A.

9、议政王大臣会议被皇帝控制B. 军机处的设立C. 宰相制度的废除D. 内阁只获得了票拟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选项符合题意。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威胁了皇权,A选项排除。材料与宰相制度废除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与内阁获得了票拟权无关,D选项排除。9.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且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英国已经广泛普及了。下列对材料涉及的中国官吏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前

10、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B. 鸦片战争时期仍“极为优越”C. 明清时期继续推动中国社会进步D. 有利于提高统治集团的效率【答案】D【解析】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腐朽的封建统治;材料“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英国已经广泛普及了”说明,中国的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后社会的流动,有利于提高统治集团的效率,故D项正确;科举制在明清时期表现为八股取士,选拔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故C项错误。点睛:材料“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英国已经广泛普及了”是解题的关键。10.唐太宗时期,假

11、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C【解析】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其中水利工程的建设属于工部的职责,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11.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这表明该法律A. 意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B. 主要是维护平民的利益C

12、. 强调调节社会经济纠纷D. 无法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罗马法的内容可知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纠纷,故选C项;A项是罗马法的阶级实质,与材料中强调罗马法的特点不符,排除;B说法错误,排除;选项D与题干内容相反,排除。12.小明同学要写一篇研究性学习论文,他的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地理与文明的关系、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据此推断,小明论文的题目应该是A. 古希腊城邦制度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B. 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C.

13、古希腊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D. 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所述的这几篇文章均在探讨古希腊文明形成的各种条件,所以综合起来论文题目应该定为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历史条件,故C项正确;AD项包含在C项之中,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古希腊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13.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及时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这一规定属于A. 同态复仇B. 人人平等C. 严刑峻法D. 刑事责任【答案】A【解析】“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属于同态复仇的特点,故A正确;B不是材料中罗马法内涵;C和D均不符合材料中表达

14、的主旨。14.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所反映的内容是A. 梭伦改革B. 克里斯提尼改革C. 伯里克利改革D. 查士丁尼法典【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取代血缘部落,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相当于国家元首的每日轮值主席也从“五百人会议”中产生;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对一些野心家制定了“陶片放逐法”。故排除ACD,选B。15.雅典民主制最终确立时的执政官是:A. 梭伦B. 克里斯提尼C. 伯利克里D. 柏拉图【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民主制度确立,伯利克里改革标志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到鼎盛,故B正确。【名

15、师点睛】根据所学雅典民主制度确立和发展的知识回答即可。16.以下不属于促成十二铜表法颁布的因素是A. 平民的强烈要求和长期的斗争B. 共和国的诞生C. 贵族们的要求D. 保民官的强烈要求【答案】C【解析】十二铜表法主要是平民的斗争结果,不是贵族们的要求,故C不是原因,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正确的原因,排除。点睛: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其制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17.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利益漠不关心,不允许哲人和学者遁入山野,必须参加公民大会,不允许公民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

16、同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受到惩罚。据此可见,古代雅典A. 重视民主平等B. 必须人人参政C. 强调法律至上D. 公民缺乏个人自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不允许公民对城邦利益漠不关心,不允许哲人和学者遁入山野,必须参加公民大会,不允许公民拒绝担任官员”、“公民不得中立,必须同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受到惩罚”可以看出希腊人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却没有不参与政治的自由,D正确;雅典强制规定公民参政,本身就破坏民主,排除A;“必须人人参政”违背史实,只有公民才有资格参政,排除B;C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8. 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

17、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A. 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B. 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C. 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D. 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法国共和之路艰难曲折,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斗争持续几十年,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政体。故答案为D项。法国在1791年即颁布宪法,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法国大革命后基本体制发生多次变化;法国宪政之路不能反映坚决彻底的特点,排除C项。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

18、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9. 下列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确立三权分立政治体制B. 确立联邦制C. 否定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D.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787年宪法保留了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度,并把5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故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ABD项都符合史实,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20.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坡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A. 德意志工业

19、化进程加快B. 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C. 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D. 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答案】D【解析】德国统一后,工业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德国工业超过英法,位居欧洲第一,仅次于美国,故A项排除。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等,皇帝的命令具有法律效力,故B项排除。德国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故C项排除。D项符合史实,但这不是区分专制和民主的依据。皇帝可以作为国家元首,但关键是国家元首是否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例如,英国国王也是国家元首,但没有实权,国家的权力

20、中心在议会,所以英国是较民主的君主立宪制,故D项符合题意。21.下表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特征,据此该法律文件是 A. 英国权利法案B. 美国1787年宪法C. 德国1871年宪法D. 法国1875年宪法【答案】D【解析】法国的国家元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对于议会负责,故D项正确;英国国王是统而不知,故A错误;美国总统对选民和宪法负责,故B错误;德国皇帝控制议会,故C错误。点睛:英国首相是选举的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和首相对议会负责;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法国总统对议会负责。22.“在法国大革命初期的掌权者们,不仅制定了废除封建特权,没收和拍卖教会财产、废

21、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等一系列反封建政策,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而且反对民主共和制,同时又颁布压制群众的法令勒霞白列法。”由此推断该掌权派别属于A. 保皇派B. 君主立宪派C. 民主共和派D. 民主激进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掌权派实施一系列反封建政策,反民主共和制,颁布压制群众的法令,故可知该掌权派别属于君主立宪派,故B项正确。法国保皇派主张维护国王、地主阶级和贵族的利益,与材料“一系列反封建政策”不符,排除A。法国民主共和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与材料“反对民主共和制”不符,排除C。民主激进派主要是指雅各宾派,成员大多数是小业主,与材料不符,排除D。23.【加试题】学者评论19世纪

22、欧洲某部宪法时说,“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这部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一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一变为贵族院。显然,这是共和派、君主派为求得一时的安定而制订的临时性宪法。”下列属于这部宪法内容的是A. 总统任期4年,权力极大B. 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C. 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内阁D.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这部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一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一变为贵族院。显然,这是共和派、君主派为求得一时的安定而制订的临时性宪法”反映的是法国的1875年宪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宪法规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23、故D项正确;“总统任期4年,权力极大”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故A项错误;“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是德国1871年宪法的规定,故B项错误;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赞同有权解散众议院,故C项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本题的关键词是“共和派、君主派”,由此判定这是法国的1875年宪法。24.历史学习注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列史论一致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退出英国政治舞台B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三权分立实际作用有限C法国总统可解散众议院资产阶级民主具虚伪性D德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德国封建专

24、制色彩浓厚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并未退出英国政治舞台,仍然是国家象征,故A错误。美国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三权分立实际作用明显,故B错误。法国总统与众议院的关系并不能说明资产阶级民主具虚伪性,故C排除。德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说明德国封建专制色彩浓厚,故D正确。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25.美国的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A. 联邦制原则B. 分权制衡原则C. 民主原则D. 民族平等原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787年宪法有很多不足之

25、处,如不承认黑人、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可见1787年宪法并没有体现出民族平等原则。所以本题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26.17世纪末,英国某刊物评论某政治事件说:“君主主权原先是上帝赐予的,现在则被认为是人民授予。”此评论主要针对的是A. 光荣革命推翻了君主统治B. 责任内阁最终剥夺了君主权力C. 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权力D. 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答案】D【解析】光荣革命推翻了君主统治表述错误,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权力来源问题,与限制君权无关,故B错误;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权力与题目无关,故C错误;题干材料中“君主主权现在则被认为是

26、人民授予”体现了英国“主权在民”政治原则的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具有此项特点,故D正确。27.有学者评价近代中国某条约内容,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使大量洋货涌入,将中国大量手工业压挤到破产的境地,引起了社会动荡。此条约为A. 辛丑条约B. 南京条约C. 北京条约D. 马关条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关税主权,该内容出现在南京条约,故B项正确。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与材料强调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无关,排除A。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与材料强调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无关,排除C。马关条约没有涉及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内容,排除D。28.“虽然现在这一事件已被公认为是中国

27、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清朝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规定的严重性。”这一事件指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有改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有清末新政。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9.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记载,“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害人之物为禁”。此材料表明A. 自由通商B. 奖励

28、科技C. 兴办学馆D. 开办工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表明太平天国主张中外自由通商往来,“害人之物为禁” 表明严禁鸦片,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奖励科技、兴办学馆、开办工业,排除BCD。所以选A30.近代前期,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A. 西方列强船坚炮利B. 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C. 战略战术失误D. 社会制度落后【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次的顽强抵抗,最后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

29、的资本主义制度,故此题选D。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是侵略者在技术在比中国先进,不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故排除A;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清政府不是每次都奉行妥协投降政策,故排除B;战略战术失误是战争失败的具体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C。31.1895年l月14日申报上说:“从来治国之道,有因有革。盖道无往而不复,法历久而必变”此言论A. 代表了洋务派认知状况B. 说明国人从酣睡中猛醒C. 主张仿效日本进行变革D. 对瓜分狂潮保持警惕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盖道无往而不复,法历久而必变”体现了作者要求效仿日本变法革新的主张;这种言论应是维新派的,故A是错

30、误的;B不符合材料;D项时间上不符合材料。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新思想32.时人所著中国革命史一书指出:“中国革命自古有之,惟在本朝以今岁为烈。而川省抗路风潮亦与革命有至大关系。”作者评论的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戊戌变法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根据“而川省抗路风潮亦与革命有至大关系”,根据所学,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政府调动湖北新军镇压,造成武汉清军兵力空虚,为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故D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与川省抗路风潮无关,排除ABC。点睛:

31、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川省抗路风潮亦与革命有至大关系”,联系所学辛亥革命的背景分析解答。33.马勇在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中写道:“从孙中山到袁世凯,是民国初年的一个美丽传说。这个传说为中国人赢得了无数的赞美和荣光。”下列史实,不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 孙中山废除帝制,倡导共和,创建中华民国B. 袁世凯劝退清帝,赞成共和,化解南北对峙C. 孙中山信守承诺,辞职下野,让位于袁世凯D. 袁世凯尊孔复古,废除共和,梦想恢复帝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无数的赞美和荣光”强调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12年2

32、月袁世凯劝退清帝,赞成共和,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中山信守承诺,辞职下野,让位于袁世凯,与材料“从孙中山到袁世凯,是民国初年的一个美丽传说”相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袁世凯复辟不是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项。【名师点睛】由“从孙中山到袁世凯,是民国初年的一个美丽传说。这个传说为中国人赢得了无数的赞美和荣光”结合所学可知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绩。34.武昌起义的最初发动者是A. 保路同志军B. 湖北新军C. 农民军D. 工人【答案】B【解析】【详解】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动起义,选项B正确;保路同志军在四川,排除A;武昌起义没有农民和

33、共人参与,排除C、D。35.杨绛(1911-2016)在晚年曾忆起她在8岁那年的5月4日的经历:她看着穿长袍的学生们,举着小旗子喊着口号,一队队走过去。旗子上除了有“抵制日货”,还有“恋爱自由”。下列历史场景的叙述应会在当时出现的是A. 人们穿着的应该是中山装,因为它在民国时己大为流行B. 上街游行的应该是工人,因为他们此时己登上政治舞台C. 人们高喊的应该有“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政治口号D. 旗上不应出现“恋爱自由”,因为它在新中国才成为时尚【答案】C【解析】由题干可知杨绛8岁经历的是应该是1919年的5月4日即五四运动,结合所学青年学生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故本题答案选C项

34、;B项错误,中国近代穿衣是土洋并存,中西合璧的;B项错误,五四运动首先是青年学生掀起,后期才是工人阶级为主;D项错;辛亥革命后我国就出现了“恋爱自由”观念。【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时间正确转换为1919年5月4日,结合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判断即可。36. (寒假作业改编)哈雷特阿班在 民国采访战驻华首席记者回忆录写到:“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材料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A. 国民党“二次革命”取得胜利B.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C. 日本侵华活动受到了有

35、效遏制D. 国民党粉碎了“华北事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关键时间信息“1926年至1928年”这是中国近代国民革命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政局的变化是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37.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守常而贻害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于中国而不归中国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无穷”的是建立租界片面最惠国待遇开设工厂领事裁判权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可

36、知是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可知是领事裁判权,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另一国司法权的例外或侵犯,故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于片面最惠国待遇和治外法权的理解,片面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

37、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38.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五四运动【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文字“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可知是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与材料不符,排除B。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与材料不符,排除C。五四运动由学生自发,后期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本题的题眼是“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基督教文明与中

38、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太平天国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9. 图为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的口岸示意图。图中开放最北和最西口岸的对应条约是A.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B.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C. 天津条约马关条约D.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北的通商口岸是营口,天津条约中开放的;最西边是重庆,是在马关条约中签订的,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0. 孙中山说:“现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之下,各阶级中自有力求解救中国,要求独立之共同倾向 ”,“邀请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以期有益于革

39、命之实行,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材料表明孙中山同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动机是()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 壮大革命力量,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社会,各阶级都要求实现民族独立 改组国民党,给国民党增加新的血液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是中共的意图,故错误;从“各阶级中自有力求解救中国,是以期有益于革命之实行”可以看出为了壮大革命力量,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故正确;各阶级都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明显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故错误;从“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可以看出改组国民党,给国民党增加新的血液,故

40、正确;因此答案为B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第II卷(非选择题)二、简答题41.简要回答自1840年以来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要点:时间、战争、条约名称、简要影响【答案】1840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依据所学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签订条约和对中国社会性质影响来回答。点睛: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