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
2、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他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般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
3、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 情不朽。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轼。作 业 1.背诵,掌握文言常识 2.完成精讲精练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他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
4、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感情变化过程:乐悲喜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
5、态度。赤壁赋 写景 抒情 议论 景色 感受 主: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 客:吹箫和之 其声悲凉 主:愀然色变 正襟危坐 客:感慨人生 情绪悲观 主:丢开愁怀 豁达开朗 客:转悲为喜 畅饮酣睡 清风明月交织 露珠水珠辉映 凭虚御风 不知其所止 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乐悲喜乐 喜 乐指面对突来的美好景色的欣然反应,是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的是感官体验;喜是理性思考后达到的一种精神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乐趋于豪放,喜趋于婉约;乐是情感的放纵,喜是情感的节制;乐是乐极生悲,喜是喜从悲来。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
6、,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遂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中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积累富有生命力的词
7、语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冯虚御风遗世独立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 词类活用 扣舷而歌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侣鱼虾而友糜鹿 句式: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今安在哉?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凌万顷之茫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客有吹洞萧者,何为其然也 前赤壁赋文笔跌宕变化,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
8、的散文笔调作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自由洒脱,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感到短暂悲哀,你能举出这方面的诗句吗?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题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9、晴。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题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
10、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后赤壁赋(片段)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后赤
11、壁赋(片段)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感到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苏轼的赤壁 风
12、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