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规范练36.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2015江苏泰州三模)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度尼西亚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它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A.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B.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导学号176002102.(2015四川资阳二模)简明中国教育史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2、。”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D.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3.(2015山东滨州一模)2012年3月,袁隆平提到:“今年的目标是向亩产1 000千克迈进,这虽然很不容易,但像矮子爬楼梯,一步一步走。”由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原因是()A.有利于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B.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C.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成果显著4.(2015湖南衡阳一模)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3、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究其主要原因是()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5.有海外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预见到农业合作化将在1955年底完成,并且开始为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作出新的努力,因此愈来愈转向知识分子和各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B.“科教兴国”战略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两弹一星”计划导学号176002116.(2015北京海淀二模)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两个“八字方针”。它们的相同点是()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直接促进我国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C.促进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D.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7.(2015广东韶关一模)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这说明()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C.“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D.“双百”方针贯彻的必要性导学号176002128.(2015河南商丘二模)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和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
5、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9.(2015江苏南京三模)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D.培育出水稻“南优二号”10.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
6、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方针的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1.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这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决策是()A.提出“双百”方针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制度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2.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
7、,有570万青年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1961年1.2万吨水压机
8、制造成功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育成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材料三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1)材料一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二却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就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具体做
9、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发表今日之教育方针。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拟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育宗旨。所谓“健全人格”,当具下列条件:(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恢复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摘编自中国教育史材料三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
10、院,例如四大工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西汉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与孔子讲学相比有何异同。并分析这一时期实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1952年院系调整的现实意义。#考点规范练36.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题
11、眼是“20世纪60年代”“技术先进”。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这符合“20世纪60年代”“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因为它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的时代背景,故A项正确;中国没有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故B项错误;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不符合“20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1995年,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不符合“20世纪60年代”,故D项错误。2.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题干材料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特征,当时我国正处于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故A项错误;第一座实验性原子
12、反应堆建成于1958年,处于“大跃进”时期,故B项正确;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是在1983年,故C项错误;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是1984年,故D项错误。3.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意义。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故C项正确。4.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大量在华专家,故B项错误;19641970年,中国与美苏两国交恶,面对美苏的威胁,中国积极研发国防科技,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故C项正确;1964年,我国处于国
13、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1967年、1970年,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物质基础并不雄厚,故D项错误。5.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根据“农业合作化将在1955年底完成”“愈来愈转向知识分子和各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可知题干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故选A项。6.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双百”方针与“八字方针”的相同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建设新中国文化科学事业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方针,这两个方针都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故A项正确;“
1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处理的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与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无关,故B项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是在1964年,其与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有关,故D项错误。7.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题眼是“1980年初”“禁播3年”。1980年中国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文艺领域,与“不结盟”外交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理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之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清算,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
15、家争鸣,但乡恋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这说明当时“双百”方针没有被很好地贯彻,故D项正确。8.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题干中1954年教育部的规定倾向于教授俄语,联系当时两极对峙、美苏冷战的背景,可知此举旨在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故A项正确;1954年“一五”计划早已开始,学习外语与计划经济的人才储备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材料中只提及俄语和英语,且更倾向于俄语,无从体现“多元化”,故D项错误。9.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但这是一次严重的失误,故A项错误;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是在1970年,不符合
16、“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B项错误;1965年我国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故C项正确;培育出水稻“南优二号”是在1973年,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D项错误。10.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方针。A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B项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C、D两项皆出现于“文化大革命”之前,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11.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高考制度的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这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邓小平复出后,果断恢复被停止的高
17、考制度,故选C项。12.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十年“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大量的人才,所以当时人才短缺,但高考制度的恢复,并不能保障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安排知识青年就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77年12月10日前后570万青年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可知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制度,这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 13.参考答案:(1)不矛盾。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科技革命转移的
18、机遇;但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卓绝努力,独立自主地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2)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国际环境、国家政策、教育水平、时代需要。回答做法时言之成理即可。14.参考答案:(1)春秋时期:特点:私学迅速发展。影响: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西汉时期:特点:设置太学和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影响:代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同:重视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异:孔子讲学以儒家经典为主;材料二提倡民主科学。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工业获得短暂发展(或者进一步发展或短暂的春天);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新式学堂兴办和留学风气盛行(或西学东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3)表现: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政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苏联模式(以苏联为师)。意义:为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