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093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6分。)1. 位于贵州省黔南布大窝凼喀斯特洼坑中的中国“天眼”是由南仁东先生担任总工程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截止到目前已经接收到了数百颗脉冲星信号,促进了我国宇宙和天体探索事业的发展。中国“天眼”选址在大窝凼,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 天气B. 纬度C. 地形D. 资金【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大窝凼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天坑,形状与“天眼”相似,在这里安装“天眼”充分利于地形

2、优势,工程量少,且地势低,利于排水,减少淤积;“天眼”是射电望远镜,天气因素影响较小;与纬度因素关系不大;射电望远镜建设安装投资大,不是资金因素。选C正确。【点睛】“天眼”选址原因:1、地貌最接近 FAST 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2、这里的喀斯特地质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淤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3、射电望远镜需要一处 静土 , 大窝凼 附近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山崖陡峭林立,山脚浓荫蔽日,为建造 FAST 望远镜,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3、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将到达火星附近,进行火星科学探测。请结合下面图表,完成下面小题。项目距日距离/106千米质量(地球=1)体积(地球=1)自转周期(小时)卫星数地球149.61123.91火星227.90.110.1524.522. 图中表示火星的序号是( )A. B. C. D. 3. 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环火轨道后( )A. 始终在地月系B. 脱离了地月系C. 脱离了太阳系D. 进入了河外星系4. 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之一。原因是火星与地球相比( )A. 有相近的昼夜交替周期B. 有相近的大气成份和卫星数C. 有

4、相近的体积和质量D. 有岩石、土壤和大量液态水【答案】2. B 3. B 4. A【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天体系统、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布、地球有生命存在的条件【2题详解】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且火星轨道较木星轨道距太阳近,可判断出为火星,B正确。为地球、为木星、为金星。故选B。【3题详解】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环火星轨道后,脱离了地月系,没有脱离太阳系,没有进入河星系,A、C、D错,B正确。故选B。【4题详解】从表中看,火星和地球昼夜交替周期相近,可以有适宜的温度,有可能存在生命,A正确。火星和地球的大气成份不同,B错。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C错。火星没有土壤和大量液态水,D错。故选A

5、。【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格林尼治时间2018年11月30日17时29分,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以北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41千米。正在阿拉斯加东部山区考察的小明同学明显感觉到了震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 软流层B. 岩石圈C. 下地幔D. 地核6. 从理论上讲,小明同学感觉到地震时( )A.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B.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C. 仅左右摇晃D. 仅上下颠簸【答案】5. B 6. B【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震

6、波分类及其传播特征【5题详解】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岩石圈平均厚度为80千米。由材料“震源深度约41千米”可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岩石圈,B正确。【6题详解】纵波速度快,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横波速度慢,给人的感觉是左右摇晃;因此从理论上讲,小明先感觉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正确。【点睛】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横波给人的感觉是水平晃动,纵波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由于纵波的速度快,因此居民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

7、动。近年来,东北和华北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一定高度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 正常情况下,符合对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是( )A. B. C. D. 8. 图中最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 B. C. D. 【答案】7. A 8. C【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7题详解】对流气温变化特点为,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图中符合对流层气温变化特点,A正确。故选A。【8题详解】对流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若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为逆温层,逆温层出现,抑制对流现象,使近地面空气不易扩散,雾霾天气严重,且逆温层越厚,此现象

8、越严重,对比四幅图,逆温层最厚,最不利于雾霾扩散,C正确。故选C。【点睛】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

9、重。2020年9月25日晚,天空上演了木星、土星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夜空中的天文景观,称之为“双星伴月”,如图所示,左侧为土星,右侧为木星,中间是月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 关于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与月球的相对位置不变B. 绕日公转方向不同C. 土星的质量和体积更大D. 自转方向相同10. 相对于地球来说,月球更易遭受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A. 公转速度快B. 离小行星带更近C. 宇宙环境不安全D. 表面无大气层【答案】9. D 10. D【解析】【分析】【9题详解】相对位置就是木星在左侧,土星在右侧,相对位置发生改变,A错误,土星和木星饶日公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方向相同,B错误。

10、木星体积和质量更大,C错误。自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转。D正确,故选D。【10题详解】陨石与行星大气高速摩擦可以使陨石燃烧,减少陨石对行星的影响。由于月球质量比地球质量小,大气比地球稀薄,所以月球更易遭陨石袭击,D正确。与月球公转速度、距离小行星带距离无关,AB错。地球与月球所处宇宙环境没有差别,C错。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天体系统,根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列位置可以推断出正确答案。在八大行星中,木星和土星均为巨行星,但木星的体积和质量更大。11.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

11、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和液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图乙中纵波传播速度低于横波,排除B;石油为液态矿产,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因此如果地下储有石油,在一定深度横波传播速度应降为0,图甲中横波在一定深度波速度降为0,因此地底储有石油的可能性大,A符合题意;图丙和图丁中横波随深度加深而传播速度增加,表明地底储有石油的可能性小,排除C、D。故选A。【点睛】12. 据报道,至2019年3月26日俄罗斯勘察加边疆区克柳切夫火山群已爆发了32次。下图是该地区火山喷发景观,此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

12、 )A. 岩石圈B. 地壳C. 地幔D. 地核【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表至地下17千米(平均)为地壳,地下17千米至670千米为上地幔,地下670千米至2900千米为下地幔,2900千米以下为地核,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一般认为岩浆主要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一般位于地下80400千米之间,位于上地幔上部,位于地壳和岩石圈之下,位于地核之上,因此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来源于地幔,不来源于岩石圈 、地壳、地核,C符合题意,排除A、 B、D。故选C。【点睛】地质学家们在青藏高原科考时,发现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棕榈化石,叶柄非常长,接近70厘米,这是在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这么高的海

13、拔首次发现棕榈化石。全球现生棕榈科植物共有25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而像青藏高原中部这样的气候环境,棕榈科植物完全不可能存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3. 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棕榈化石,说明了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地壳运动是( )A. 下降运动B. 上升运动C. 向低纬运动D. 东西方向运动14. 由棕榈化石发现可推知古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曾经是( )A. 寒冷干燥B. 寒冷湿润C. 炎热干燥D. 高温湿润【答案】13. B 14. D【解析】【分析】【13题详解】青藏高原上发现棕榈化石,说明了该地区地质史上曾经有过高温湿润的气候,后来地壳上升,才演化成高原气候。故选B。【14题详解】根据

14、材料棕榈叶柄非常长,接近70厘米,说明棕榈科植物需要高温湿润的气候条件。因此判断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曾经是高温潮湿,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地球历史的演化,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15.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的是( )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顺着物体运动方向,南半球向左偏转,北半球向右偏转,赤道不发生偏转。读图A,顺着初始运动方向,物体运动向右偏转,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A正确;读图B和图D,顺着初始运动方向物体运动向左偏转,应表示南半

15、球物体运动的偏转方向,B、D错误;读图C,顺着初始运动方向物体运动没有偏转,不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C错误。故选A。【点睛】下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下列小题。16. 可表示渭河平原形成过程的地质作用是( )A. 地壳抬升断裂陷落流水沉积B. 地壳抬升褶皱凹陷流水侵蚀C. 地壳抬升断裂陷落流水侵蚀D. 地壳抬升褶皱凹陷流水沉积17. 下列地区与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相同的是( )A. 珠江三角洲B. 华北平原C. 汾河谷地D. 东北平原【答案】16. A 17. C【解析】【16题详解】渭河平原形成过程的地质作用先是地壳抬升,秦岭北侧岩层有明显错动位移,说

16、明后来发生断裂陷落,形成谷地,再经流水沉积,形成渭河平原A对。B、C、D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17题详解】与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相同的是汾河谷地,C对。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东北平原都是沉积形成的,没有断裂陷落环节,A、B、D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读下面的日照图,完成下面小题。18.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D点即将进入白昼B. C点地方时为2时C. AB线是晨线D. D、E两点的地方时相同19. 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A. 120EB. 100WC. 20WD. 60E【答案】18. D 19. D【解析】【分析】【18题详解】通过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昼夜半球的分界

17、线为晨昏线,随着地球自转由黑夜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因此AB为晨线,C正确。D点位于晨线上,即将进入白昼,A正确。D点位于晨线和赤道的交点处,所以D点地方时为6时,根据C、D两地经度相差60,时间相差4小时,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C点地方时为2时,B正确。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D、E两点不在同一经线上,故地方时不同,D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故选D。【19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D点地方时为6时,其经度据图可知为150E,0时所在经线与D点所在经线时间相差6小时,则经度相差90,根据时间“东加西减”原则推算,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60E,故选D。【点睛】在春秋分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18、此时晨昏线上的地方时才相同。除此之外,任何时刻均不相同。20.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6月22日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均达到一年最大值B. 在同一纬度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昼夜长短相同C.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D. 热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总是大于温带地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6月22日一般为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均达到一年最大值,但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各地并不是一年中最大值,A错误;在同一纬度的各地与直射纬线的纬度差一样,因此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同一纬线上各地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因此昼夜长

19、短相同,B正确;赤道地区一年中昼夜知短不变化,往往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C错误;当地直射点在20N时,位于温带的3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0,而位于热带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仅为70,因此热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一定总是大于温带地区,D错误。故选B。【点睛】21. 每年春分日到秋分日A. 极昼地区先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再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B. 南半球为夏半年,北半球为冬半年C. 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南回归线,再移回赤道D. 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再变小【答案】A【解析】【分析】每年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到北回归线,再移回赤道。北回归线及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再

20、变小。极昼地区先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再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详解】每年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到北回归线,再移回赤道,C错。极昼地区先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再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A对。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半年,南半球为冬半年,B错。北回归线及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再变小,D错。22. 在北半球观测者看来,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看起来几乎不动,是因为A. 北极星距地球十分遥远B. 北极星位于银河系以外C.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D. 地球自转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而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在北半球观

21、测者看来,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看起来几乎不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23. 下列四幅图地貌景观图中,因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是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详解】图为沙丘,是风力沉积的结果。为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因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是,故选B。24. 喜马拉雅山脉地处( )A.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B.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C.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D.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喜马拉雅山脉地处青藏高原与南亚次

22、大陆之间,青藏高原属于亚欧板块,南亚次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之中,因此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5. 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 侵入岩B. 喷出岩C. 沉积岩D. 变质岩26. 下列岩石中,有可能都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A. 花岗岩、玄武岩B. 石灰岩、砂岩C. 石英岩、大理岩D. 大理岩、石灰岩【答案】25. C 26. B【解析】【分析】【25题详解】煤炭是在沉积环境下形成,因此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煤层本身就是沉积岩层,C正确。岩浆在地下

23、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代表性岩石为花岗岩,A错误。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代表性岩石由玄武岩,流纹岩和安山岩,B错误。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导致其原先结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D错误。故选C。【26题详解】沉积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石灰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因此有可能都能找到化石,B正确。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无化石,A错误。石英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无化石存在,C错误。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无化石存在;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有可能存在化石。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点睛】沉积岩,三大岩类的一种,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

24、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岩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过外力的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沉积岩最显著的两个特征:一是具有层理构造;二是可能含有化石。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7. 下列岩石中,最晚形成的可能是A. B. C. D. 28. 处岩石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A. 含有生物化石B. 有较多的气孔C. 片理构造D. 有明显的层理【答案】27. A 28. B【解析】【27题详解】由图知岩层具有明显层理构造,为沉积岩,为岩浆岩

25、,图中岩浆岩穿透并覆盖在了沉积岩层的顶层,因此推断岩浆岩形成最晚。故选A。【28题详解】由图知为喷出型岩浆岩,特点为有较多气孔,故选B。A、D选项为沉积岩特征,C为变质岩特征。故选B。二、综合题(共44分)29. 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过程有关。(2)多云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过程相关。(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过程有关。【答案】 (1). 丙(晴夜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2). 甲(白天多云

26、,云层反射作用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3).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4). 乙【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1)冬半年霜是因地面冷而出现的凝华现象。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晴夜少云的天气,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地面气温下降快,容易产生霜冻。读图可知,图中甲表示反射作用,乙表示地面辐射,丙表示大气逆辐射作用,因此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的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丙过程有关

27、。(2)白天多云,云层反射作用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弱,地面获得的能量少,地面辐射较弱,导致大气吸收的能量较少,从而使得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由此判断,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的原因与大气的反射作用有关,图中甲、乙、丙中甲表示反射作用。(3)对流层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能力弱,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强,因此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随高度的增加,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由此判断,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原因与地面辐射有关,图中甲、乙、丙中的乙表示地面辐射。【

28、点睛】30. 读“北半球某地的等压面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_;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2)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_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地。(3)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地。【答案】(1)甲乙丙丁;画图略(呈逆时针流动)。(2)乙;阴雨;甲(3)甲【解析】【分析】本题以“北半球某地的等压面分布图”来考查热力环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及知识迁移能力。【详解】(1)根据等压线“凸高凹低”的规律可知,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即气压值甲乙。甲处由于气流下沉形成了高压,则丁处为低压,而乙处由

29、于气流上升形成了低压,则丙处为高压,故气压值丙丁。再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进一步推出气压值:甲乙丙丁。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在垂直方向上,甲处气流向下,乙处气流向上,即可推出丁甲,乙丙。水平方向上高压指向低压,那么甲乙,丙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2)近地面的气压变化与冷热不均有关。近地面受冷处为高压,受热处气流上升为低压,结合上题甲为高压,乙为低压,则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乙,乙处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容易形成阴雨天气。甲处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往往天气晴朗,晴朗的天气日较差大。(3)若为城市热岛环流,郊区气温低于市区,气流呈下沉状态,使得郊区形成高压,图中甲处为高压,即符合郊区特征。【

30、点睛】31. 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由于_(填“内力”或“外力”)作用造成的。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按地质构造与图中字母_相同。(2)图中A处的地质构造属于_,B处的地质构造属于_,C处的地质构造属于_,B处地形的成因是_。(3)A、B两处,有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是_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处。(4)在图示区域修建一东西向的隧道,A、B、C、D四处中应选择_处,原因是_。【答案】 (1). 内力 (2). C (3). 背斜 (4). 向斜 (5). 地堑或断层 (6).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7). A (8). B (9

31、). A (10). 背斜处岩层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解析】【分析】本题以地质构造剖面图为材料,考查地质构造,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详解】(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所以褶皱和断层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是属于内力作用。根据图中的岩层分布,分析C处岩层有错位,是断层。此处是下降的一侧,所以是地堑断层一侧的岩层下降会形

32、成谷地(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上升则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如我国的华山、庐山和泰山)。所以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是地堑构造,与图中字母C相同。(2)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图中的A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图中的B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图中的B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但此时形成了山地,原因是: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C处岩层有错位,是断层。(3)图中的A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图中的B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石油和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地下水往往在向斜盆地中,所以在A中找油气,在B中找水。(4)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其中隧道应优先选择在背斜构造中,背斜处岩层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图中的A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所以在A处修建隧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