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空观念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1.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1.结合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制度创新。2.结合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了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等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背景今江苏南京。(1)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
2、都应天府,国号大明。(2)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2.表现(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2)明成祖: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紫禁城中最大一座皇家藏书楼。书机构“内阁”。主要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3)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3.结果: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 东汉、唐末、明末最严重。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分别是明成祖和明太祖设立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 地理概念,一般指今文莱以西
3、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往,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3)影响2.沿海危机(1)东南沿海的“倭患”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商品贸易兴盛;靠近日本。原因:明朝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走私活动猖獗,倭寇盛行。结果: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反侵略战争。(2)欧洲殖民扩张与争夺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早期欧洲殖民者先后骚扰中国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4、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1624年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的边疆管理(1)对蒙古:时战时和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今天所见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2)对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对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清朝
5、建立(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各部。(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3)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4)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1644年,在西安建立。(5)1644年,清朝多尔衮统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 阅读教材想一想1.阅读教材P76“问题探究”部分的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提示:明太祖认为自从秦朝设立丞相后,出现许多人专权乱政,这种说法不充分。丞相负责政府,可以一定程度限制皇帝权力,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宰相,作出了杰出贡献。2.阅读教材P76
6、“学习拓展”:请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查找并阅读一两篇明清八股文,初步了解它的特点。提示:特点:必须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发掘教材读一读1.观察图片“明代宦官俑”信息解读:“俑”是中国古代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其质料以木、陶最常见。“明代宦官俑”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代宦官势力很大。2.观察“郑和航海路线图”(见教材P73)信息解读:从1405年起,郑和及其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第一次远航的起点是刘家港,经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远到非洲的木骨都束(在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一带),开创了
7、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探究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史论要点1.全面改革官制(1)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秘书咨询机构“内阁”,经内阁“票拟”后,再由皇帝“批红”。(2)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2.改革科举制(1)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2)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对点训练1.中央
8、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下图是某同学复习该内容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有误的是()A. B. C.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继承隋朝的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实行内阁制。故有误的是B。答案B2.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胡惟庸案”“锦衣卫、东厂、司礼监”等确定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是()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答案D探究二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史论要点1.东南:针对沿海的倭寇猖獗现象,明王朝派戚继光等人到沿海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先后平定浙东、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使东
9、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2.西北:为防止瓦剌和鞑靼侵扰,明政府一方面重修长城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与鞑靼订立和议,进行册封,恢复朝贡贸易,推动了汉蒙关系的友好发展。3.西南:封授藏族的僧俗首领以法王等称号,并成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加强管理。4.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广泛封授官号。对点训练1.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A.瓦剌俘虏明英宗 B.澳门被殖民者强占C.荷兰独占台湾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解析题目中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当时的边疆危机主要是东南倭患,故答案为D项。答案D2.明末,中国边境受扰。广东巡抚给朝廷呈上
10、奏疏,称:“至正德十二年,有佛郎机夷,突入东莞县界。”材料中的“佛郎机夷”是指()A.法国人 B.葡萄牙人C.西班牙人 D.荷兰人答案B探究三(核心素养)郑和下西洋素养解读1.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郑和下西洋史料(上)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清)夏燮明通鉴卷十 【注释】侪:等辈,同类的人们。赍:拿东西送人。修:长,即船身长度。广:宽,船身宽度。解读本段史料记述了明成祖命郑和与王景弘等率领二万
11、七千八百多士卒,带着大量金币,造六十二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从苏州刘家河出发,泛海到福建。然后,自福州五虎门扬帆远航。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而后遍历南洋诸国,宣读天子诏书,给各国君主丰富的赐予,让他们朝贡,不服的国家便以武力相威慑。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密切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交往,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亚非人民的友谊。(2)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对点训练1.“永
12、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C.郑和下西洋 D.李自成起义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永乐三年”“苏州刘家港”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答案C2.今天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还保留着为纪念郑和而命名的“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崇,主要是因为()A.开通丝绸之路 B.七下西洋C.六次东渡日本 D.西游天竺取经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故选B。答案B【典例1】 “
13、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戚家军的特点决定了日后的功绩诸地”,其历史功绩是()A.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倭患基本解除 明末荷兰人的侵略C.率领船队,七下西洋 D.率军入关,大败李自成郑和 多尔衮明立意以文献记载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明朝的抗倭斗争。抓关键根据题干信息“戚家军”“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可知,戚家军的主要功绩是解除东南沿海的倭寇威胁。排干扰准确调用所学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题干信息主要反映了戚继光抗倭的历史,其余选项分别与荷兰、郑和、多尔衮等有关,与题干不符。A【典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
14、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征东,分镇藩服。”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11个行中书省材料二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君权和相权的矛盾长期存在。(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行政制度?始于哪个朝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丞相的设立始于哪个朝代?唐太宗时,相职发生了什么变化?(3)哪位皇帝废除了丞相一职?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审读关键审读通则引导词第(1)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自教材知识。提示词第(1)问,反映直接指出。限制词第(1)问,内容限定行政制度;第(2)问,时空限定
15、唐太宗,内容限定丞相。核心词第(1)问,名称和朝代;第(2)问,朝代和变化;第(3)问,根本目的。第二步读材料提信息第(1)问,由材料“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征东,分镇藩服”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第(2)(3)问,由材料“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可知,材料反映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考查丞相制度。第三步列要点组答案(1)行省制度。元朝。(2)秦朝。宰相人数有所增加。(3)明太祖。加强皇权,巩固封建统治。基础过关1.明故宫是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现在,明故宫遗址
16、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合右图判断,该遗址位于()A.北京市 B.上海市C.西安市 D.南京市解析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于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并结合图片文字“南京市人民政府立”,因此,答案选D。答案D2.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的目的是()A.强化封建皇权 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C.监视官民 D.控制国家兵权解析材料中朱元璋祖训内容是不许设立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强化皇权,因此A项正确。答案A3.明太祖在一首诗中写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17、”。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的做法是()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C.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答案A4.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类似现象在明代多次出现,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军机处效率低下C.宦官易于听从皇帝命令 D.八股取士使官吏无能解析明朝时宦官专权的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君主专制加强,因此A项正确。答案A5.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历史名词“鉴真、玄奘、郑和下西洋”等。这些材料体现的主题是()A.唐朝的经济繁荣 B.明朝的科技成就C.古代的对外
18、友好交往 D.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答案C6.央视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B.获取经济效益C.海外移民 D.殖民扩张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明成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所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A。故选A。答案A7.“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他抗击的侵略者是()A.沙俄 B.英国 C.荷兰 D.日本答案D8.1624年,一群殖民者手捧白银对当地居民乞求说:“船漏了,请租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土地歇歇脚,船一修好,我们就走。”后来,这群殖民者
19、不但没有走,反而占领了这里。“这里”是指()A.澳门 B.盛京C.台湾 D.应天府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故C项正确。答案C9.1571年,某位少数民族首领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基本维持了边疆的和平局面。该少数民族首领是()A.阿骨打 B.俺答汗C.努尔哈赤 D.皇太极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鞑靼的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与明朝订立和议。答案B10.在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间,清朝崛起。清军入关,占领并迁都北京,开始建立在中国的统治是在()A.1616年 B.1636年 C.1644年 D.1668年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统治中国。答案C能力
20、提升11.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解析根据材料“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因为大臣专权所致,因此D项符合题意。答案D12.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
21、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解析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章目,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1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一现象说明()A
22、.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解析材料信息中大臣面对皇帝由坐到站到跪着说话,表明君臣关系逐渐变得如主仆一般,皇权不断加强,因此B项正确。答案B14.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A. B.C. D.解析阅读题文所给
23、提示信息: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正确排序。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唐朝;选项,秦朝;选项,三国;选项,宋朝;选项,明朝;选项,元朝。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故选B。答案B15.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勇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解析根据图片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图1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图2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图3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图4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所以图片最恰当的主题是中外交往,故选D项。答案D16.阅读下列材
24、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下册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同欧洲航海家远航列表比较如下:航海家郑和哥伦布达伽马范围下“西洋”到达美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14971498年次数7次4次1次人数27 800人1 0001 500人160人船数大号宝船63艘(共计百余艘)17艘4艘(一说3艘)船只大小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120吨、100吨、50吨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材料三2013年,习近平主席
25、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近5年来,作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增长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取得积极成果。摘自人民日报(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我国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取材来源于其中的一个事例?(2)阅读材料二通过比较,指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壮举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3)阅读材料三,什么是“一带一路”?根据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的人是谁?(4)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融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潮流?答案(1)鉴真东渡、玄奘西游;西游记。(2)规模大、次数多。(或时间早、人数多、船只多、船只大)(3)“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张骞。(4)重视科技,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趋利避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机遇,加强合作,迎接挑战,坚持改革开放;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等。(符合题意,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