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062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一中20202021高三二月考地理试卷卷一、选择题。北京市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径一处石林景观,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 图示地貌的类型,连线正确的是A. 甲河流地貌B. 乙风沙地貌C. 丙海岸地貌D. 丁冰川地貌2. 乙地貌的突出特点是垄脊与沟槽相间分布 垄脊的高度大致相同 垄脊的长短比较一致 垄脊走向与主风向一致A. B. C. D. 3. 与丁地貌特点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是A. 土壤、大气与水文B. 植被

2、、岩石与大气C. 土壤、大气与植被D. 岩石、大气与水文【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甲是位于内蒙古中东部的,读图可知甲地貌是由于风力作用形成的,A错误。读图可知乙地为“土林”,其呈垄、槽相间分布。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该区域的风沙活动是比较强烈的,乙地为风沙地貌,B正确。读图可知丙是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读图可知丙地为冰川地貌,C错误。读图可知丁地是位于云贵高原地带的,读图可知其为石林地貌即喀斯特地貌,该地貌为流水溶蚀地貌,D错误。故选B项。【2题详解】读图可知乙地的地貌呈现垄脊与沟槽相间分布,垄的高度和长度是不尽相同的,可知正确,错误。 我国西

3、北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以西北风为主,在风力侵蚀作用下,该土林地貌垄脊的走向和当地的主导风向的走向是一致的,正确。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项。【3题详解】读图可知丁地为喀斯特地貌,该地貌是由于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土林”地貌即乙地的地貌,是分布于我西北地带的,该地貌主要是由于风力作用而形成的,其垄脊的走向和当地的主导风向是一致的。下图是某地区年干燥度等值线图,年干燥度为年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读图回答下面小题。4. M点的值可能是()A. 0.4B. 1.2C. 0.8D. 2.25. N地等值

4、线向南凸出,其主要原因是N地()A. 海拔高于同纬度地区B. 年降水量小于同纬度地区C. 光照大于同纬度地区D. 受西北季风影响大于同纬度地区【答案】4. C 5. A【解析】【4题详解】等值线图中,数值的变化总是按某一递增,或递减的趋势变化。读图,若M周围的等值线数值是1.0,则M的范围是0.5-1.0之间,C 对。若M周围等值线是1.5,则M的数值范围是1.5-2.0之间,无相应选项。所以A、B、D错。故选C。【5题详解】年干燥度为年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N处等值线向南凸出,根据图中数值可以判断,N处的干燥度比两侧低。干燥度与蒸发量成正比,与降水量成反比,所以说明弯曲经过的方向上,降

5、水多,蒸发弱。结合图中的经纬度判断,可知该线经过的地形为大兴安岭,海拔高,蒸发弱,山地降水多于西侧的背风坡和东侧的平原。A对,B错。降水多,光照少,光照小于同纬度地区,C错。季风影响不是干燥度低的主要因素,D错。故选A。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1),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图中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 B. C. D. 7. 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A. 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6、风化剥蚀侵蚀搬运C.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D. 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答案】6. B 7. B【解析】【分析】6题详解】结合材料分析,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图中碎屑物形成沉积岩,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是侵入岩,是变质岩。故选B。【7题详解】波浪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冷凝形成侵入岩。然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受外力风化、剥蚀、搬运,形成波浪岩的形态。所以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为: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故选B。【点睛】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

7、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此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岩(喷出岩或侵入岩),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读2018年11月某日12时亚洲部分地区近地面气压(hPa)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8. 此时,关于图中天气的正确叙述是A. 海南岛西部出现狂风暴雨B. 青藏高原地区风力大,天气晴朗C. 印度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南风D. 北京比东京气温低,气压高9. 图中甲天气系统途经菲律宾时,给当地带来的灾害是A. 海啸B. 洪涝C. 冻害D. 火灾【答案】8. D 9. 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天气系统【8题详解】受低压中心的影响,海南岛东部出现狂风

8、暴雨,故A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地区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天气晴朗,故B不符合题意;北半球冬季印度大部分地区盛行东北风,故C不符合题意;北京离高压中心更近,气压高、温度低,故D正确;故选D【9题详解】根据图中的气压数据分析,甲是低压中心,在西北太平洋上,是台风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此天气系统途经菲律宾时,给当地带来的灾害可能是洪涝灾害,很难发生火灾海啸是海底地震引发的灾害,菲律宾在热带,一般温度较高,很难有冻害。 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等压线图的判读下图示意海南岛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根据海南岛气温分布特点推断,影响海南岛冬

9、季与夏季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 地形、降水B. 纬度、地形C. 地形、季风D. 洋流、纬度11. 图中甲地所在区域,1月等温线发生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处河谷地带,河流向北注入海洋B. 深居岛屿内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C. 地形低洼且狭长,狭管效应较显著D. 南下冷空气影响大,海洋调节作用小12. 与丙地相比,乙地7月平均气温较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 地形闭塞,大气保温作用强B. 长期人类活动影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C. 地处东南季风背风坡,夏季降水少D. 沿岸有季风洋流流经,增温效应显著【答案】10. B 11. D 12. C【解析】【分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

10、,海南岛冬季气温大致南高北低,因此影响冬季气温分布主导因素是纬度;图中显示,海南岛夏季气温中间低、四周高,这与海南岛中部多山,地势较高密切相关,因此影响夏季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11题详解】图中甲地所在区域,1月等温线向南弯曲,等温线向高温值处弯曲,表示甲地气温偏低。与两侧相比,甲地居内陆,受南下冷空气影响大,受海洋调节作用小,冬季气温较低,D符合题意;如果地处河谷地带,地势较低,应形成气温高值区,A不符合题意;读图可知,甲地北边沿海地区气温也较低,因此“深居岛屿内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不是甲地1月发生弯曲的主要原因,B不符合题意;海南岛中部

11、地势较高,甲地不具有“地形低洼且狭长”的特征,C不符合题意。故选D。【12题详解】与丙地相比,乙地7月平均气温较高,这是因为海南岛中部多山地,当地夏季盛行东南季风,丙地为夏季风迎风海岸,降水丰富,云雨多,对太阳辐射具有较强的削弱作用,导致气温较低,而乙地为东南季风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导致气温较高,C符合题意;乙、丙两地均位于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并不闭塞,且乙地晴天多,云雨相对较少,大气保温作用不强,排除A;当地气温高低与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关系不大,排除B;两地沿岸受洋流影响不大,排除D。故选C。【点睛】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和季节)、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下垫面的性

12、质(包括反射率、热容量和海陆因素、地形和地势、洋流和人文因素(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地面性质)。图7为里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小题。13. 里海北部盐度低于南部,主要原因是由于北部A. 纬度位置低,蒸发强度较大B. 光照时间长,利于盐分累积C. 受锋面影响,年降水量较小D. 有河流注入,淡水稀释显著14. 图示区域A. 山脉由板块挤压而成B. 西部的森林植被稀少C. 缺少便利的水运条件D. 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答案】13. D 14. A【解析】【13题详解】读经纬网地图可知,该区域为北半球,北部纬度位置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A错误。北部纬度较高,仅有夏季光照时间长,冬季光照时间短

13、,B错误。中亚地区受大陆气团控制,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里海南北部年降水量均很少,C错误。北部有伏尔加等大河注入大量淡水,稀释湖水,所以北部盐度较低,D正确。故选D。【14题详解】图示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A正确。图示区域西部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森林茂密,B错误。多条河流注入里海,该区域水运便利,C错误。该区域气候以干旱为主,而水稻喜湿,所以该地不适宜种水稻,D错误。故选A。苏特西岛位于冰岛以南32 km处,该岛是由于1963年的火山喷发所形成,最高155 m。岛屿形成时四周是由相对松散的火山灰组成的陆地,中部是坚硬的熔岩,总面积为2.7 km2,当前岛屿面积仅剩1.4 km

14、2。甲图为岛屿位置,乙图为岛屿照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5. 推测苏特西岛及其附近海域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A. 位于大洋海沟,属于消亡边界B. 位于大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C. 位于大洋中脊属于消亡边界D. 位于大洋海沟,属于生长边界16. 推测该岛形成后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A. 火山持续喷发,炽热岩浆融化陆地B. 地质构造运动频繁,海岛不断沉降C. 海平面迅速上升,淹没大片岛屿D. 大风海浪不断侵蚀,海岸线不断后移【答案】15. B 16. D【解析】试题考查地质作用【15题详解】图中冰岛位于大西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活动,B正确。【16题详解】由材料“岛屿形成时四周是由

15、相对松散的火山灰组成的陆地”可知,该岛形成后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大风海浪不断侵蚀,海岸线不断后移,D正确;火山喷发的岩浆不会融化陆地,会使陆地面积增加;若是地质构造运动频繁,会造成火山喷发增多,海岛面积扩大;海平面上升速度较慢,不足以使岛屿面积在短时间内明显缩小。“流冰”指的是随水流动的浮冰。每到1-3月,鄂霍次克海北部的浮冰会南下来到日本北海道沿岸,成为著名的流冰旅游景观。下图示意鄂霍次克海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 推动鄂霍次克海浮冰南下的动力可能是洋流 海陆风 季风 地球自转A. B. C. D. 18. 鄂霍次克海流冰的形成,与黑龙江密切相关。其原因是A. 汇入淡水,易凝结成浮

16、冰B. 江水流动,推动浮冰运动C. 凌汛明显,带来大量冰块D. 冲散海冰,避免海面封冻【答案】17. C 18. A【解析】【17题详解】由于鄂霍次克海表层海水的含盐量较低,受冬季风和南下寒流的影响,河流入海口表层海水降温剧烈,表层海水易冻结为海冰,而深层海水因降温幅度较小、盐度较高而未冻结,易形成流冰。海水在偏北风和南下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向南移动,所以每到1-3月,鄂霍次克海北部的浮冰会南下来到日本北海道沿岸,成为著名的流冰旅游景观。故推动鄂霍次克海浮冰南下的动力可能是洋流和季风。正确,据此选C。【18题详解】鄂霍次克海易形成流冰是由于表层海水的含盐量较低,表层海水易冻结为海冰,而深层海水因盐

17、度较高而未冻结。鄂霍次克海流冰的形成,与黑龙江密切相关,其原因是汇入淡水,表层海水的含盐量较低,易凝结成浮冰。故选A。【点睛】结合材料推知,由于鄂霍次克海表层海水的含盐量较低,受冬季风和南下寒流的影响,河流入海口表层海水降温剧烈,表层海水易冻结为海冰,而深层海水因降温幅度较小、盐度较高而未冻结,易形成流冰。(20193月浙江十校联盟)下图为我国长白山北坡自然带谱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 岳桦林是一种匍匐状生长的森林(图2),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 岩体松散,土层厚B. 位于阴坡,光照少C. 气候寒冷,多大风D. 地势陡峭,多落石20. 研究发现,近年来图中岳桦林带的树龄随海拔升高而

18、减小。该现象表明( )A. 针叶林带正在下移B. 岳桦林种群在萎缩C. 植被演替正在停止D. 岳桦林带正在上升【答案】19. C 20. D【解析】【分析】【19题详解】岳桦林位于山地北坡海拔较高处,这里地形坡度大,山地土层薄,土壤贫瘠,A错;北坡为阴坡,光照较少,但如果考虑光照,植被应垂直生长更好,B错;区域纬度高,海拔高,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寒冷的环境使得植物匍匐生长更容易成活,匍匐状生长也是为了不被大风折断或拔起,C正确;匍匐生长更易遭受落石的影响而砸烂树干,不利于植被的成活,D错。故选C。【20题详解】题干中“岳桦林的树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小”,说明海拔相对较低处先出现岳桦林,海拔相对较

19、高处后出现岳桦林,这说明岳桦林带不断向高处拓展,岳桦林带正在上升,岳桦林种群在扩大,植被演替正在进行,并未停止,D正确,BC错;岳桦林带上升表明气候变暖,热量条件改善,针叶林带应上移,A错。故选D。【点睛】本题组难度较大。注意结合图1信息明确岳桦林带分布海拔相对较高,气候寒冷,大风天气多,为了适宜其寒冷的气候和大风天气,岳桦林匍匐生长。下图示意波士顿(42.5N,71W)一幢高层建筑某晴日全天整点楼影变化(无遮挡)。据此完成下面各题。21. 此时()A. 墨累达令盆地正值冬季B. 德干高原昼夜等长C. 西欧平原正午日影变长D. 巴西高原草木葱绿22. 图中楼影遮挡湖泊时,北京时间可能是()A.

20、 5:00B. 11:00C. 16:00D. 23:00【答案】21. D 22. A【解析】【21题详解】根据图示楼影移动方向,由西北移到东北,说明此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是冬季。墨累达令盆地正值夏季,A错。德干高原昼短夜长,B错。不能确定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不能判断西欧平原正午日影变长,C错。巴西高原是夏季,草木葱绿,D对。【22题详解】波士顿纬度与北京相近,冬季图中楼影遮挡湖泊时,正是日落时间,约是16:00-17:00,即西五区的区时是16:00-17:00。北京时间比西五区早13小时,此时可能是5点-6点,A对。其它时间相差较大,B、C、D错。二、综合题。23. 阅读图文材料

21、,完成下列要求。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下图为银川平原和周边区域图以及贺兰山东麓某地堆积地貌及剖面图。(1)描述图示地形区主要地形的分布状况。(2)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宁夏平原的形成原因。(3)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4)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答案】(1)贺兰山位于西部,大致呈南北走向;宁夏平原位于中部,南北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东部;腾格里沙漠位于贺兰山以西。(2)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中部断裂下陷:经河流(黄河)冲积(或黄河 带来的泥沙沉积)而形成。(3)AB处

22、于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出)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于等高线向河流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河段主要以堆积作用为主。(4)贺兰山大致南北走向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阻挡冬季西北寒冷气流,使银川平原冬季温度不至于过低,同时阻止沙漠入侵;夏季东南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较丰富。【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详解】(1)该题需要描述清楚腾格里沙漠、贺兰山、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等地理信息的分布。读图

23、可知,贺兰山位于西部地区,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图中图中方向信息),腾格里沙漠位于贺兰山以西;宁夏平原位于中部,平原大致南北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宁夏平原的东部。(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宁夏平原的形成受内外力作用的共同影响。读图可知,从内力作用上看,该区域岩层发生断裂,两侧地块相对抬升,而宁夏平原所在区域断裂下陷,属于地堑构造;从外力作用的角度看,该区域黄河流经,黄河携带泥沙淤积,在地堑的基础上形成冲积平原。所以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宁夏平原。(3)读图可知,AB所在地区主要位于山区,受流水侵蚀作用较强,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而CD段处在河流出山口的冲积扇上,以堆积

24、作用为主,所以等高线向河流下游方向(低处)凸出。(4)贺兰山对宁夏平原的守护可从其对冬季风、夏季风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贺兰山处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上,山地呈南北走向。冬季,区域盛行西北风,贺兰山对寒冷的西北风具有明显的阻挡作用,使银川平原冬季温度不至于过低,且贺兰山西侧为腾格里沙漠,山地也阻止沙漠入侵,保护了银川平原;夏季,贺兰山东侧盛行东南风,东南风受贺兰山的抬升,形成地形雨,为银川平原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水源。【点睛】2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美洲的罗赖马山(如图)属于边缘陡峭、顶部平坦的桌状山地,长约14千米,宽约5千米,平均海拔2810米。罗赖马

25、山主要由砂岩组成,诞生于20亿年前的远古海洋。罗赖马山是多条河流的源头,上百条瀑布飞溅,有“瀑布之乡”之称,山顶土壤贫瘠,原始风貌保存完好。 (1)说出罗赖马山的形成过程。(2)分析罗赖马山山顶土壤贫瘠的原因。(3)罗赖马山被誉为“瀑布之乡”原因。【答案】(1)远古海洋时期,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的砂岩岩层;随着地壳运动,该区域抬升为陆地;由于断层构造的影响,中部岩块相对上升,形成桌状山地(形成周边的陡崖)。(2)海拔高,气温低,不利于植被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降水量大,侵蚀搬运作用强,养分流失严重。(3)四周为陡崖,河流落差大,形成瀑布;顶部平坦开阔,径流分散,瀑布数量多;降水丰富,瀑布流量较大

26、。【解析】【分析】本题以罗赖马山为区域地理背景考察地质作用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详解】(1)根据材料罗赖马山由(砂岩)沉积岩组成,首先在远古海洋中经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的沉积岩(砂岩)层。现罗赖马山海拔2810米,说明可能经过地壳运动,该处岩层抬升成为陆地;读右图该山为块状山地,受断层构造影响,中部岩层上升,形成桌状山地。(2)本题可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该地海拔较高,气温低,植被较少,所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位于东北信风带迎风坡,降水多,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3)瀑布较多可从地形、径流量等方面分析。读图该地为断块山,四周陡峭,河流落差大,易形成瀑布;顶部较为平坦,

27、且该地降水较多,易形成多条河流,瀑布的数量和流量都较大。【点睛】第一题要注意提取材料组成罗赖马山的砂岩为沉积岩,经外力作用形成于古海洋中,后经地壳运动抬升,且断裂形成块状山地。第二题影响土壤肥力因素从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第三题“瀑布之乡”说明瀑布数量多,径流较大,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分析。25. 阅读图文,回答下列问题。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最终注入内蒙古的居延海。居延海因湖面缩小分裂成两个湖泊苏泊淖尔(东居延海)和嘎顺淖尔(西居延海)。下图是黑河流域示意图。(1)说出黑河不同季节的补给类型。(2)试分析居延海分裂成两个湖泊的自然原因。(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

28、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答案】(1)春季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以大气降水和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以地下水补给为主。(2)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居延海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3)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河流的补给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详解】(1)从纬度位置看该纬度较高,冬季有积雪,春季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夏季降水集中,祁连山积雪夏季冰雪融化,所以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降水和冰雪融水都少,以地下水补给为主。(2)居延海被分裂成两个湖泊的原因是湖面下降。湖面政下降的原因是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过度引入湖河流的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湖泊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3)主要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湖面变小,蒸发水少,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的净化能力弱,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