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本单元所选文章为诗词和中外散文中的优秀作品。从内容上说,都是从历史的角度或关注政治、或解读人生,均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怀古伤今的豪放词。词人通过对赤壁战场的描写和对英雄人物周瑜的塑造,来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一首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情感的豪放词。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来表现词人对朝廷苟安的愤恨,对主帅急于用兵的忧虑和自己渴望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文,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来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奋起御侮,不要重蹈覆辙。阿房宫赋是杜牧的一篇史论文,文章通过描写
2、阿房宫由兴建到被毁的过程,讽谏唐敬宗要汲取历史教训,不爱民而爱纷奢必然会亡国。文章采用辞赋体,语言精练,含义丰富。金字塔感言是一篇游记散文,抒写自己观看金字塔后产生的感悟:金字塔的建造体现了人类对生命永存、人生不朽的一种向往与渴望。课标定位 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能准确流畅地翻译重点语段。过程和方法 通过联想和想象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古典文学修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文本,能够以史为鉴,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学习建议 1.朗读、背诵古诗和辞赋,增强语感,领悟意境,把握情感。
3、选读课文要抓住关键句子,细细品味,注意作者组织材料的方式,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运用小标题连缀材料。2.在熟读的基础上,疏通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在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然后就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3.善于归纳整理,巩固深化,将知识形成体系和网络。日积月累,要将自己的积累、所学进行整理,让零散的知识形成体系。1 宋词二首宋词是美丽的。她的美丽会让我们心生感叹和骄傲,感叹骄傲于汉字的魅力是如此的神奇。古人先哲竟是如此的慧心巧手,把几十个汉字就这样看似不经意间一剪辑,一组合,便织成了历史走廊里的锦绣,凝成了时间长河里的琥珀
4、,成就了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令人叹为观止。沉浸其中,不必远足山水,无须恨不逢时,你在寂然凝虑中便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语先哲。学习文本,要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品味词的意境,把握作品的意蕴;掌握作品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景中见情,融情于史,烘托、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爱国情怀。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幼年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其书”。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苏轼一生仕途曲折,入朝任职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出京
5、城,曾因“乌台诗案”入狱。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继位,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为相,苏轼再次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任杭州知州。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从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今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谥号文忠。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苏轼是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
6、为“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Yn)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为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他在南宋词坛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7、,是苏轼后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稼轩长短句。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背景指南 念奴娇赤壁怀古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由于作者在政治上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打击,心情异常苦闷,于是他便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人之中寻求解脱。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此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感慨万千,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前后赤壁赋,这两篇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当时韩侂胄把持朝政,
8、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起用闲居二十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韩侂胄伐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雪耻的一贯志愿。但是,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任时,他制甲胄,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壮丁并进行训练,为伐金作准备。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写这首词的半年以后,辛弃疾就受到诬陷。先是降职,后又奉诏闲居终老。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浪淘尽 to 故垒 li 公瑾 jn 羽扇纶巾
9、un 樯橹 qin l 还酹 li 舞榭歌台 xi 巷陌 m 金戈铁马 狼居胥 x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识通假 早生华发“华”通“花”,花白 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酒杯 3.解多义 故 故垒西边(旧有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连词,所以,因此)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道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道芷阳间行(取道)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国 故国神游(地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去国怀乡(国都)顾 赢得仓皇北顾(视、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反问的副
10、词,难道,反而)发 早生华发(头发)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出、放出)东窗事发(暴露)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调发)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辨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尚能饭否(吃饭)(2)名词作状语 大江东去(向东)樯橹灰飞烟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赢得仓皇北顾(向北)5.分古今 大江东去 古义:专指长江;今义:泛指河流,包括长江。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指杰出的,英俊的;今义: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6.明句式(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宾语前置句)(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宾语前置句)(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动句)7.积名句 羽扇纶巾
11、,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011天津高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011福建高考)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011浙江高考)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011山东高考)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011江苏高考)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8.记常识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原本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词调,也就是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形式,如字数、平仄、用韵等。按字数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作家流派风格,词又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词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
12、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婉约派词语言清丽含蓄、感情缠绵,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评:“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出“怀古”的主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渺、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势。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点评:这三句是正面描写赤壁雄伟奇险的景色。从描写的角度来看,“乱石穿空”是向上看到的山峰高耸入云的形象,“惊涛拍岸”是向下看到的波涛江岸吞吐搏击的形象,“卷起千堆雪”
13、是平视看到的江涛汹涌奔流的形象。从描绘的重点来看,“乱石”句着重写姿势,“惊涛”句着重写声音,“卷起”句着重写色彩,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到赤壁近在眼前,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这几句气势雄伟、意境开阔的景物描写,描绘了作者游览赤壁欣赏如画的江山美景时激荡的心情,同时也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背景。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点评:“舞榭歌台”是太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太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建树。“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
14、,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苏轼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其用意是什么?提示:这首词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了”,美人衬英雄,写尽周瑜的俊伟风姿。“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的装束,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娴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苏轼刻画周瑜的形象,抒发了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如何理解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5、提示: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释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时济世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释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使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使得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建功立业的急切热
16、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3.有人说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掉书袋”的毛病。你如何认为?提示: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读者若不知典故内涵则无法理解。用典的好处是概括而含蓄。但用典若过多而冷,那就是存心不让人看懂,所以难怪人们批评辛词有“掉书袋”的毛病。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结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不同;况且他用的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
17、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辛词大量用典是在当时政治环境下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曲折委转的表现方法。否则难保不会再现像苏轼“乌台诗案”的悲剧。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所见 大江 浪淘风流人物乱石 惊涛多少豪杰 所思:公瑾(雄姿英发)自己(早生华发)借古抒怀 孙权刘裕 北伐雄图 回溯历史 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吸取教训 请缨无门壮志难酬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烘托映衬 用典对比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和映衬 烘托就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质或特点更加突出,例如这首词中词人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
18、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词人心中的重要地位。映衬是烘托中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的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词人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词人的想象,二者虚实相济,相互衬托;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词人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和对比(1)用典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例如:借孙权、刘裕的英雄事迹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表现自己恢复中原的抱负。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遭
19、到惨败,意在劝诫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不打无准备之仗。写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词人的悲愤之情。(2)对比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例如:用古代英雄伟业与南宋政权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用刘裕与其子刘义隆相比,指出了北伐的基本方针;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投降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
20、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
21、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
22、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情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23、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
24、的形象。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他的成名,要有
25、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有删改)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样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作者穿插引用了他的几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苏
26、轼与辛弃疾都是豪放派宋词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大多体现出视野辽远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的特点,殊不知,这种豪放与旷达的生命态度却是孕育在多舛的遭遇中的。苏东坡的仕途可谓坎坷,历经多次流放,且在“乌台诗案”中险些丢掉性命。辛弃疾一生怀抱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愿望,但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著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始终不能完成夙愿,在许多诗词中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慨叹。但是这种坎坷的遭遇并没有让他们在命运中沉沦,而是让智慧在岁月的洗礼中沉淀升华。他们将或旷达超脱或豪迈奔放的思想诉诸笔端,终成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人物。面对逆境,是消极退避还是乐观迎接,决定了我们的生命质
27、量。当我们划过了一道最艰难的河道之后,我们必感到一种放舟千里的喜悦。请围绕“面对逆境”这一中心,储备写作素材。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拜伦)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知道的唯一方法就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踏过。(伏尔泰)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一群大学生相约去登山,不幸遇到暴风雨,引发山洪暴发,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把他们鲜活的生命永久地埋葬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悲剧,很多人不禁要问:“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暴风雨,应该怎么办?”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呢?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往山顶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往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
28、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获得了生存。”力学桥梁专家李国豪教授,在“文革”期间身居“隔离室”,没有纸张,没有资料。报纸的白边、中缝成了他的演算“天地”,妻子的发夹、孩子的乒乓球网成了他的实验工具。他还经常受审讯,写检查。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终于写出了10万字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填补了一项世界上桥梁建筑学上的空白。一样怀古两样情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一样怀古两样情,两个词人不同的思想、处境是造成两首词差别的最重要的原因。念奴娇
29、一词的开头颇为壮观。词人望着滔滔长江,想起了三国时代周郎建立的功勋,思绪像那惊涛一样不平静。看看壮美如画的江山,想到当年的周郎曾在这里大破曹军,而自己头发已斑白,却郁郁不得志,又怎能不使词人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相比之下,永遇乐里所表达的感情深沉多了。词人在开头就叹息偌大江山却找不到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刘寄奴“气吞万里如虎”的当年气概也一去不复返了。词人这样怀念孙、刘,也正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苟且偷生的不满与批评。接着,他引用了“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的历史教训,警告南宋当权者韩侂胄不要好大喜功,草率从事,以免造成半壁山河被敌人践踏的令人痛心的情景。仅仅“可堪回首”四个字就把词人的悲
30、愤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结尾以廉颇自比,进一步批评了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当时的廉颇还有人问:“尚能饭否?”可是有谁能起用词人呢?人老雄心在,报国却无门。这是多么令人悲哀与难堪啊!从以上的分析,大致可以看出二词的异同:两个词人都是面对浩瀚的长江怀古伤今,但怀古伤今的感情却是截然不同的。苏轼抒发的感情是自己年迈,远不及“公瑾当年”,只得把酒酹月,消极慨叹命运无常。辛弃疾的景况近似苏轼,年老而不被重用,但他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悲伤的情调里,蕴藏着有朝一日能够重新被起用,当报国雪耻的爱国思想。由此看来,永遇乐要比念奴娇积极得多。一样怀古,为什么怀出了两样感情?仔细分析,造成这种差别也是很自然的。这是因
31、为苏、辛二人的生活时代与个人处境是完全不同的。苏轼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当然也有为国为民的良好愿望,但更多的是追求个人的功名事业。因此,他在政治上失意被贬之后,便感到个人前途茫茫,于是借酒浇愁,自我安慰,产生了“人生如梦”的虚无思想。而辛弃疾则不同于苏轼,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英雄。这样,他的境界就要比苏轼开阔得多。他的心情也是沉重的,但他的不平不是由于个人不得志产生的,而是在国土沦丧、报国无门、眼见自己年华付之流水的情况下而悲愤地喊出的。他并未被悲愤压垮,仍有抗敌的雄心。因此,他的这首词要比苏轼的念奴娇具有更加动人的情感。“伤国”而非“伤己”,正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与苏轼的念奴娇的最大的不同,也正是前者胜后者一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