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十四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初期探索(五、六、七章)【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1、基本线索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2年,采取措施巩固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5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中,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2、基本特征A、19491956年过渡时期: (1)政治:进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消灭
2、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了三大改造,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大,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经济:通过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一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成就巨大;进行三大改造,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外交: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拓外交新局面。中国得到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和封锁新中国;抗美援朝;参加国际会议,发挥积极作用。 B、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19661976年“文化大革
3、命”时期:(1)政治:“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开展了整风运动,确定政治生活主题,但随后出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9年又开展“反右倾”斗争;“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2)经济: “八大”确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和主要任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提出经济建设调整的“八字”方针,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过整顿,取得了一定成就。 (3)外交:中国借鉴苏联经济进行建设,苏共推行反华政策,中苏关系破裂;70年代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主干知识整合】1、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新中国建立之初,
4、面临着帝国主义阵营的仇视、封锁和包围,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威胁和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严峻政治、经济形势。 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在全国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和“五反”运动,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采取恢复国民经济的各项措施也有助于新政权的巩固。 2、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 (1)建国伊始,人民政府就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组建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全国物价,赢得了人民信任;
5、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促进了国家财政的初步好转。 (2)人民政府在农村允许自由经营,引导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兴修水利;在城市工矿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将它们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从而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自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6、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2)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根本的政治制度,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探索的成就根据“一五”计划,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重点发展以东北为基地的重工业;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在工矿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1954年召开的全国一届人大,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我
7、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明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和总任务。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的正确路线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大”以后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整若干方面的经济关系;二是进行全党整风,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全党在政治生活领域进行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探索
8、。 从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同时,在政治上为统一思想认识,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在动员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文革”时期,“左”倾错误达到顶峰,但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期,积极批判极左思潮,恢复国民经济,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酝酿阶段。 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 (2)探索中的失误 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9、一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前后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时间中,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再发生严重失误,这两方面的失误又互相影响,使探索过程中出现了曲折。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就成为我们党后来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盲目求快,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大跃进”的提出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片面追求高速度,结果使我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10、上又犯了一次重大失误。 1959年“反右倾”斗争严重破坏了党内的民主生活,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从而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从而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3)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反右倾”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进一步加剧,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苏联又背信弃义撕毁
11、经济技术合作合同,造成19591961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中国共产党不断纠正错误: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开始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十年建设成就巨大:建成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建成一批重要工业基地和基础设施,石油全部实现自给。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结晶牛胰岛素。“文革”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3年和1975年两度出现国民经济的好转,整体上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 5、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工作 (1)统一战线的发展 1956年
1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劳动者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泛滥,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遭到严重破坏,民主党派活动也不得不停止。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党和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废除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工作 从根本大法上确立中国国内各民族间
13、平等友好互助的关系,保障各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成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6、外交成就(1)建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主的外交政策,采取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外交方针。 建国第一年,就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同苏联结盟。 积极同周边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 1955年,在亚
14、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2)中美关系由紧张走向缓和 朝鲜战争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了侵越战争。中美关系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仍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转机和突破,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乒乓外交”轰动世界;基辛格秘密访华,发表公告,引起世界震动;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立了友好关系。但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1960年苏
15、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的合作协议、合同,大大破坏了两国间的友好关系;随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陈兵边境,构成对中国的威胁。 (4)“一大片”的外交方针和“三个世界”划分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政治、经济往来,推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对外关系也有很大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二十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的世界影响。 “一大片”的外交方针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6、 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中国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4)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规律方法点悟】1、本单元是高考的重点。重点掌握建国初期,中共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创造性举措,如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改造中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等。2、在学习过程中应进一步整合教材,优化结构,可分三个时期学习: 其一,1949-1956年过渡时期,分两个阶段: 1949年1952年
17、,中心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1953年1956年,中心任务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和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开始,这期间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生产力,即进行一五计划建设。二是发展生产关系,即进行三大改造。三是进行政权建设,即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度、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其二,1956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应紧紧抓住“探索”、“曲折”、“前进”三个环节。其三,1966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失误“文革时期。 3、注意理解分析过渡时期中共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性质、目的及作用。关于“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问题,理解“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的关系,归纳工业化建设的成就及工业布局的特点。 4、对探索中的失误应多角度、多层次去把握。如:既有理论、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又有具体行动上的盲动;从错误的性质上看,既有对主次矛盾的混淆,又有工作重心的偏移。另外,对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含义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