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二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900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二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二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二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二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二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二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二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二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第二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知识目标封建盛世局面 封建乱世与农民战争能力目标1、中国古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及对当前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2、重要历史人物与封建盛世的内在关系及评价。 3、古代乱世局面与农民战争。重点、难点、1、对封建盛世局面的客观评价 2、正确认识、分析农民战争的原因、结局及影响计划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封建盛世局面1)、概念:所谓治世或盛世,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这些治世或盛世,

2、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一般出现在朝代初期。2)、类型:第一,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第二,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第三,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出现了所谓的“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此外,科技新成果等因素对盛世的形成亦有推动作用。3)、表现 (1)文景之治 西汉初期,很注意吸取秦亡教训,再加上汉初经济困窘等因素,使汉初文帝

3、、景帝能够从稳定统治秩序大局和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第一个盛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光武中兴 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重用文臣、扩大尚书台、裁并官衙、削减官吏等措施,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光武中兴”局面。 (3)贞观之治 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政治上采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举制;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

4、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 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5)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侵、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评价: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

5、资产阶级专政,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因此,“康乾盛世”与世界潮流相比不宜夸大。(6)、中国古代社会中所出现的乱世局面,多是指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的时期。在一些完成全国统一或局部统一的王朝统治时期,也有战乱局面的出现,叛乱的性质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争斗。乱世局面往往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量,百姓遭殃,统治政权遭到打击。虽然有些王朝统治者通过平叛,稳定了局面,但更多的是王朝统治由盛转衰,甚至趋向灭亡。2、古代农民战争秦末农民战争(公元前209一公元前206)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184年) 张角、张宝、张梁

6、三兄弟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并利用宗教号召和发动的农民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611618年) 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 唐末农民战争(875884年) 领导人先后有王仙芝、黄巢;特点是避实击虚、流动作战;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没有乘胜追歼唐朝军队,致使地主阶级卷土重来。 元末农民战争(13511368年) 领导人有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朱元璋等;朱元璋后来蜕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这次农民战争带有很浓的民族战争色彩。 明末农民战争(16281644年) 领导人先后有高迎样、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标志着农民战争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重点

7、问题精讲】1、封建盛世局面原因 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迫使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封建统治者能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清图治。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政治出现清明,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流频繁。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大量财富,这是盛世的物质基础。2、对封建盛世的综合认识1)、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

8、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纳谏,任用贤臣,以及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直接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2)、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所改善,封建剥削也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样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3)、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封建统治阶级,其骄奢淫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但其阶级本质并没有改变。真正享受繁盛成果的仍然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而非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劳动人民。4)、由

9、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1)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2)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3)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5)、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和结束给现在的人们提供的启示(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3)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4)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5)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等。3、农民战争的原因严重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苛捐杂税繁重,致使农民难以维持

10、生存,农民只有奋起反抗。统治残暴,主要表现在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酷,人民不仅不能安定生产,连生活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只有铤而走险,奋起斗争。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人民遭到超经济的压榨、掠夺,不反抗就没有生路。前面四点都是人祸,如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起义往往来势迅猛,如唐末、元末、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都具有这一特点。其中,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三大因素。4、农民战争的结局及根源 农民起义不可能建立起长久稳定的“农民”政权,它的结局不外乎:被封建地主阶级镇压。成为统治阶级中不同集团权力调整或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如刘邦、

11、朱元璋就是典型。导致上述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作为自然经济下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经济来取代封建经济。所以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5、农民战争的影响 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一般起着推动作用。通常表现在:推翻腐朽王朝、反动王朝,为历史发展扫除障碍。沉重打击封建反动势力,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剥削与压迫,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摧毁和扫荡统治集团特别腐朽反动的势力。如唐末农民战争就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势力,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使之名存实亡。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明末农民战争

12、使得一些明藩王土地转到农民手中,清初统治者康熙实行“更名田”的政策,就是被迫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结果。)6、古代治乱兴衰的一般规律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是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是否能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 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7、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既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又是“以德治国”的要求。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以及行为的规范,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道德是内在的“自律”,法律是外在的“他律”。对于制约人的行为来讲,道德主“内”,法律主“外”;对于抑制人的犯罪来说,道德治“本”,法律治“标”;道德“扬善抑恶”,法律“惩恶扬善”。“依法治国”,依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避免了随意性、任意性,保证了国家社会生活有秩序进行和人民的合法权益;“以德治国”,依靠社会舆论,依靠人的价值判断,依靠

14、人的良知和传统习惯来维系,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法治”是“德治”的升华,“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专题演练1、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但很快盛极而衰,它给当今社会留下的历史教训最主要的是 A、加快社会改革,调整生产关系 B、加强以德治国,紧跟时代潮流C、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D、惩治贪官污吏,加强政权建设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15、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业 D、以农务本,加强农业生产3、历史上曾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元盛世”等一系列盛世局面。这些局面的出现说明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封建统治者有时会调整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阶级矛盾有时是可以调和的地主阶级具有进步性的一面在这些时期统治者放弃了法家思想转而采用儒家思想 A、 B、 C、 D、 4、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适时调整生产关系采用的政策具有连续性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A、 B、 C、 D、5、“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关于其形成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

16、教训 B、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C、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D、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6、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与政策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沿用秦朝的郡县制 C、分封同姓子弟做王 D、对匈奴的“和亲”政策7、光武中兴的含义是 A、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B、禁止残害奴婢和释放奴婢,增加了农业劳动力C、恢复了汉政权,实现了社会安定 D、重建了汉朝,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8、西汉文景之治与东汉光武中兴本质的相同点是 A、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B、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安定 C、牛产发展,经济高度繁荣 D、国家强大,边疆巩固9、汉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柔道”的中心含

17、义是 A、用“以柔克刚”的办法统治天下 B、以安抚为主的办法统治天下 C、以重用文臣的办法避免割据 D、以无为而治治理10、中国古代盛世现象多出现在汉、唐时期的主要原因是 A、新的封建制确立,具有很强的历史进步性 B、地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具有很强的进步性 C、先进生产工具的推广,社会经济日益繁荣 D、周边民族关系紧张,促使统治者励精图治11、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A、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B、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C、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12、“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的出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农民起义的巨大推动作用及时调整统治

18、政策的必要性地主阶级在历史上有进步的一面 阶级矛盾可以调和 A、 B、 C、 D、1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黜武14、“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路宝货,臣室不能容,马牛羊,山谷不能受。”引自后汉书钟长统传文中“豪人”指当时的 A、封爵将领 B、豪强地主C、僧侣贵族 D、江南巨贾15、中国的农民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带有不同的时代色彩。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

19、号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D、推翻了秦朝的统治16、下列选项中,带有反对民族压迫色彩的农民起义是A、秦末农民起义 B、隋末农民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明末农民起义17、西汉初年刘邦大封同姓王以确保刘家天下,后来却发生了“七国之乱”,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分封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B、休养生息政策使诸侯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C、封建经济自身的分散性 D、中央放松了对诸侯国的控制18、秦始皇、汉武帝在位时都加强了思想控制和进行了军事战争,却出现了“秦亡汉兴”的不同后果,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根本目的不同 B、用人标准不同 C、背景条件不同 D、实施手段不同19、史学界将安史之

20、乱认定为一场叛乱,其基本理由是 A、挑起内乱,削弱国力 B、割据分裂,危及中央 C、以下犯上,争夺皇位 D、破坏生产,残害人民20、之所以说明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史上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依据是 A、起义的规模大 B、控制地区范围广 C、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D、推翻了明朝政权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注音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大风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

21、,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四 明朝人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看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这样讲的意图是什么?(3)材料三说明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李蛰评论的实质是什么? 22、康雍乾时期,是清朝268年历史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这最后的盛世已处于世界大势发生了空前剧变的大背景下,因此,具有比以往盛世更丰富的历史内涵。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年

22、代地区国家 1750年(乾隆十五年)1800年(嘉庆五年)1830年(道光十年)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整个欧洲23.2%28.1%34.262美 国1.9%4.3%9.5%18.5%中 国32.8%33.3%29.8%6.2% 摘自郭成康著康乾盛世的成就下隐患材料二 雍正帝:“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57 材料三 (1793年)乾隆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自粤海关志卷23 材料四 (1793年,英国马夏尔尼使团来华,受到乾隆帝接见)事后,马夏尔尼感慨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

23、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 摘自(法)阿兰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请回答:(1)材料一揭示,17501800年,与欧洲相比,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试结合康雍乾时期的有关重大政治、经济举措,简要说明上述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处于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2)材料一揭示,17501830年,英国的经济发展呈何种变化趋势?与同一时期的中国经济相比较,英国的经济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经济?(3)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历史知识说明材料四,为什么在“盛世”的局面下,王朝却被马夏尔尼看成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4)康雍乾时期,世界形势剧变。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洲在思想

24、、政治和经济领域里发生了哪些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进步运动和事件? (5)上述四则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3、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治世”。“治世”也称盛世,一般指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相对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的封建统治时期。请回答:(1) 请分别列举西汉、东汉、唐、明四朝初年出现的封建盛世的名称,并说明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方针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简述其原因。 (2)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的一百余年间,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封建社会末期最为繁盛的百年之治“康乾盛世”,但历史仅过去了短短的40余年,中国就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试说明“康乾盛世”的表现,并结合当时的中外国家

25、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盛世局面迅速消逝的原因。 (3)请说明走在世界前列的封建时代的中国在明清之际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对当前的中【参考答案】1、A2、A3、B4、D5、D6、C7、C 8、B9、B10、B11、C12、B13、D14、B15、D16、C17、C18、C19、D20、C21(1) 因果关系。(2) 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容忽视。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统治政策。(3)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4) 封建君主专制。22、(1) 康雍乾时期,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平定准噶尔部割据势力,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册封达赖、班禅及设驻藏大臣等政治举措,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鼓励垦荒,摊丁入亩等经济举措

26、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发展迅速。资本主义经济。(3清王朝政治上极力强化专制皇权,反对变革。闭关锁国;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压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实行文化专制;乾隆后期政治日益腐败。(4)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5)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23、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和洪武中兴。共同的治国方针:休养生息。原因:均吸取了前朝的暴政害民亡国的教训。统治者都参加或经历过前朝末年的农民战争,注意到农民起义的力量。社会长期战乱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统治者意识到恢复或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各朝初年统治者大都勤政贤明。(2)表现:政治清明,

27、社会稳定;边疆地区得到巩固和开发;经济发展迅速,耕地面积扩大,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人口大量增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消逝的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开展并基本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资本主义加紧对外侵略步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中国:长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造成中国日益落伍于世界。大兴又字狱及沿袭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影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力图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理想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3)认识:坚持改革开放,跟上世界潮流;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提高民族凝聚力;重视科技教育,增强综合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