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896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儒家的政治伦理汤一介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

2、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如何“治国”?在中国,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

3、德败坏,那么就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

4、依的关系。汉书礼乐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我认为,这也许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所求。如何“平天下”?此句应理解为“如何使天下平”。此“平”或有三义:“平”可作“和平”解,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各邦国和平相处;“平”也可作“平等”解,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亦可作“平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平”,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

5、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这样就真正“天下太平”了。(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节)1.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刑”要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时实施,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旨在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B. 作者认为中国在古代实际上是专制“人治”国家,采用“礼法合治”方略治理国家不过是儒家的政治理想罢了。C. “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它是君子所设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加以防范,其作用显而易见,更有效。D.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政治

6、伦理”的实现也是以“道德理想伦理”的实现为基础的。2. 下列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 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改正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为君子,使自己有一技之长,有“安身立命”之所。B. 齐家,要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对父母既爱且敬,这种“爱”和“敬”既发乎天性,同时又受外力的影响而产生。C. 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防止人们道德败坏,使人知礼、行礼,而处理政事则要顺应民情,使人民和谐相处。D. 平天下,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身心安泰,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7、的一项是A. 文中引用“四海之内皆兄弟”“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句,主要是为了对“平”在传统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说。B. 文章引用礼记坊记中的内容,旨在说明我国古代是追求以“礼法合治”来治国的。其中的礼、刑、令虽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义。C. 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 “法”虽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知的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D. 文章引用汉书礼乐制的“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中两个“之”指代内容不相同,前者指民心民情,后者指人民不遵守“礼”的行为。【答案】1. D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8、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当“刑”还有不足之处时,用“法令”来补充,才能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并不是“刑”就能防止社会贪欲横流。选项混淆了“刑”和“令”的作用。B项,“作者认为不过是儒家的政治理想罢了”说法错误。原文中说

9、的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可见作者不同意“中国在古代实际上是专制的人治国家”的观点,而认为中国古代是采用“礼法合治”的方略治国的。C项,“其作用显而易见,更有效”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可见,“礼”的作用不是显而易见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使自己有一技之长”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

10、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可见,并没有“使自己有一技之长”的内容。B项,“同时又受外力的影响而产生”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可见“爱”与“敬”是不受外力影响的。C项,“治国使人民和谐相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可见原文中强调的是治国要“礼法合治”,选项中强调的是“礼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

11、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C项,“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可见,文中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 “法”虽

12、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知的不同,而并没有“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这方面的内容,选项无中生有。故选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照相师王往照相师来了,女孩们激动起来。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瞧他那一身打扮,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心,要是村里哪个小伙子装扮成这样,不被人说成“二流子”才怪呢。可是他这样装扮,村里人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人家是照相师呢,胸前吊着的相机为他的职业做了证明。村里人不会用“艺术气质”这样的词语,但是他们知道持有相机的人,应该不同凡俗,异于常人。人们或远或近

13、地看着他,想象着自己或者某个亲人的面容,仿佛他的到来是为了提醒记忆里的一些事物。女孩们是他的主要顾客。她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啵?”啊?在哪儿?听到消息的女孩先是惊喜,然后故意掩饰自己的激动:“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衣服,你先去吧。”传达消息的女孩当然知道对方心理,一个劲催:“还不快收拾,照相师说走就走了。”照相师不会那么快就走,他那个在城里的家等着他用按快门的方式换来温饱。他不会白等。女孩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的,也有搀扶着老人的。在村里照相,人们要放松得多,他们不用正襟危坐,没有面对陌生人的羞怯。这也是照相师选择下乡的原因,他每次都能有可观的收入。

14、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他还知道,对一个照相师来说,拍摄人像看似容易,却是最有难度最显功力的艺术;每一个表情里都有内心的语言,都有被拍摄者的性格,光与影的交汇就是对一个人内心的呈现。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人们为什么通过瞬间保留下来的自己,感觉自己的存在?这实在是很好玩很让人思索的问题。是不是人们将某种梦想寄托在了照片上,觉得那个照片上的人是另一个自己?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盐

15、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人家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就下了雨,他慌乱中来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回来了,赶紧开了门,叫他去屋子里。他发现这个平时冷冰冰的女孩其实很好,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大的疤痕,不是很深,并不显眼,他想,小茴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吃了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母亲笑笑,看着女儿。小茴低

16、头不语。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的眼角里放出了惊喜的光芒。她站到月李花跟前,将那朵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花举了起来,花朵遮住了她四分之一的脸庞,露出了忧伤而又憧憬的表情。照相师感到了一种别致的美,神秘,梦幻。他轻轻按下了快门。接着,他又给小茴的母亲照了一张,还给母女俩照了合影。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小茴扫了一眼,就很快收了起来。照相师笑笑,说:“你是我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小茴的脸红了。照相师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是谁?”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朗,头一次

17、见面,她就把我吸引了。”“真的很漂亮!”小茴笑着点头。照相师说:“我们明年想开个照相馆,等你有了男朋友带去我那里合影啊,我免费!”小茴的脸又红了。照相师笑笑,说:“我走了。”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已经不见了。他知道她一定躲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其实他的妻子并无残疾。他为这个临时想出的谎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然后大声吆喝起来;“照相啦,照相照相啦”(选自百花园2016年第3期)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照相师来到乡下,村里的人就激动起来,奔走相告,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特定时期农村生活条件的落后。B. 照相师不仅有艺术气质

18、,而且有艺术良知,他固然要靠照相赚钱养家糊口,不过他也通过照相把让他照相的人的美与梦想定格为永恒。C. 文中喜欢照相的女孩们和不喜欢照相的小茴形成正反对比,显示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女孩对待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D. 小茴在照相时举起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月季花,遮掩住了她的疤痕,还为她增添了靓丽,照相师说她是他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是出于对她的鼓励呵护,希望她自信。5. “照相师临时想出谎言”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6. 小说前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故事,后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小茴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4. C 5. 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朗,头一次

19、一见面,她就把我我吸引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即使有点缺陷,但只要心地善良、开朗乐观、自信,就会吸引别人喜欢。” “照相师临时想出谎言”是为了进一步鼓励小茴建立自信。在文章的人物塑造上,这一情节让照相师富有爱心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 6. 结构上,点面结合,层次分明,前面从面上表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关系,后面从点上表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关系。写法上,衬托突出,引起关注,用村里人喜欢照相反衬出小茴不喜欢照相的反常。形象上,从不同侧面表现主人公形象,使人物形象丰满,前面侧重塑造照相师光鲜敬业的形象,后面侧重塑造照相师真诚友善的形象。【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

20、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浏览选项,带着选项当中的信息去阅读文本;其次要简要分清“内容理解类”选项和“鉴赏评价类”选项,将选项当中提到的信息和原文作比对;再次,本着“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选出题干中要求的选项。C项,“显示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女孩对待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说法错误。从文中小茴热情地“赶紧开了门,叫他去屋子里”“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可以看出小茴热情大方,温柔友善。从小茴愿意拿着月季花照相和“她一定躲

21、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可以看出,小茴和其他女孩一样热爱生活,也喜欢照相,只是因为“左眼眉梢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大的疤痕”而自卑。并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女孩对待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理解其中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主题是核心,“三要素”以表现主题为根本目的,而三要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小说就其中任何一个角度命题时,往往要把四个方面都考虑进去。这是一个“循环解题思路”。其次,考查情节的作用,可从情节本身、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来分析。再次,还要规范答题模式,这类题型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

22、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作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要采用“观点+具体阐释”式。本题中,首先,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分析,照相师的妻子实际上并无残疾,但他却“临时想出谎言”,只是为了安慰自卑、胆怯、不敢照相的小茴,鼓励她学会自信、乐观。这体现了照相师善良、有爱心的人物形象。其次,从情节的角度看,照相师让小茴拿着月季花照相,已经安慰了不自信的小茴,但他“临时想出谎言”,却进一步地鼓励了小茴建立自信,乐观开朗地面对未来。再次,从主题的角度看,分析照相师临时想出的谎言的深层意思,这即是说,即使相貌上有一点缺陷,但只要但只要心地善良、开朗

23、乐观、自信,就会吸引别人喜欢。【6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本构思的能力。解答此类此题,可以对事件叙述、情节发展、场景转换等方面的作用入手加以探究,并结合文本内容展开论述,注意思路清晰,分条阐述。具体地说,首先要考虑这样安排的表达效果;其次,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要考虑其对小说的叙事有何作用。本题中,从结构上来说,村里人是“面”,小茴是村里人中的一员,是“点”,先写照相师和村里人的故事,再写照相师和小茴的故事,是点面结合的手法,这样写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从写作手法上来说,用村里人对照相的喜爱,衬托出“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引出对小茴的描写,用村里人对照相的热衷反衬出小茴不喜欢照相的

24、反常。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样可以分别突出照相师不同侧面的性格特点。照相师给村里人照相,“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心”“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这些是侧重塑造了照相师光鲜敬业的形象;而照相师给小茴照了一张拿着月季花的照片,并善意地欺骗她说自己的对象是残疾,这体现了照相师真诚友善的特点。【点睛】小说文本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

25、读的一种常考样式。阅读文本时要紧紧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圈点勾画。通过对标题、开头、结尾、意蕴深刻处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的圈点勾画,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为快速而准确地答题作准备。小说试题的命制往往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答题时要弄清各题考查的考点,然后根据考点所指向的小说三要素及主旨答题。如分析小说标题、段落(情节)作用,可用“四指向一联系”的思考模式答题。1.指向小说环境:对环境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指向故事情节:对情节结构的作用。贯穿始终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3.指向人物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人

26、物的形象或者性格。4.指向小说主旨: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主旨。5.一联系:联系读者思考,谈读者对此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二、古诗文阅读(5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马伶传清侯方域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

27、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

28、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B.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C.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D.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8.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今日幸为开宴 幸:侥

29、幸B. 华林部过马伶曰 过:拜访C. 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掩:超过D. 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俦:辈、类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梨园部,因唐玄宗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后世称戏剧团体为梨园。B.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来遂用作国家的代称。C. 文中马伶为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不惜为人奴仆去偷师学艺,深入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D. 作者行文委婉,借马伶之事对顾秉谦进行了侧面的抨击,深谙史家之“春秋笔法”。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2)王授璧,相如因持

30、璧却立,怒发上冲冠。(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答案】7. C 8. A 9. C 10. (1)坐着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2)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趁机拿着和氏璧倒退几步立定,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直竖,向上顶起了帽子。(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义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者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顶着重物行走了。(4)等到各位叔父伯父分家,庭院内外设了很多小门墙,到处都是。【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

31、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中,根据句意,“已易衣遁”的主语应该是马伶,如果把“李伶”放入后面句子中,“易衣遁”的主语就变成“李伶”,这与文意不合,所以“李伶”应放在前面句子中,由此排除A、B项;“未几”的意思是“没有多久”,“更进”的意思是“继续往下演出”,“未几更进”句意完整,是指“继续演出没多久

32、”,且“不复能终曲”说的是“东肆”的情况,所以“更进”后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A项,这句话意思是“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幸”,应译作“希望”。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和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

33、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C项,“不惜为人奴仆去偷师学艺”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

34、马伶为提高表演技艺,“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这是说马伶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于是就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并没有“偷师”的意思。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补,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

35、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西顾”:看着西面;“叹”:赞叹;“或”:有的人;“近”:靠近;“首”:头;“东”:转向东面;“授”:交给;“因”:趁机;“却”:倒退;“上”:向上;“冲”:顶起;“冠”:帽子;“谨”:认真从兴办;“庠序”:学校;“申”:反复讲述;“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颁白者”:头发花白的老人;“负”:背着;“戴”:顶着;“迨”:等到;“父”:叔父伯父;“异爨”:分家;“往往”:到处。【点睛】对于文化常识,首先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

36、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可以采用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要重点掌握门别类记忆法。

37、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例如: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参考译文: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文武百官也都在这里,此时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接踵摩肩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岂止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

38、班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地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没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

39、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马伶走后将近三年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

40、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2分)11.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必为之辞(托辞) 河内凶(荒年)乘彼垝垣(高高的) 不抚壮而弃秽兮(循,握持)B. 总角之宴(欢乐) 相如奉璧奏秦王(进

41、献)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攘人犬豕鸡豚(偷盗)C. 陈力就列(展现,施展) 夙遭闵凶(忧伤)垣墙周庭(围绕)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准备)D. 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的样子) 迨诸父异爨(等到)望洋向若而叹曰(海洋) 数罟不入洿池(细密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A项,“抚”,应译作“利用”“趁着”。C项,“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置”,留下,丢下。D项,“洋”,应译作“仰望的

42、样子”。故选B。1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B.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C. 某所,而母立于兹D.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B项,“兹”,通“滋”,可译作“更加”。C项,“而”,通“尔”,你的。D项,“无”,通“毋”,可译作“不要”。故选A。1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

43、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吾得兄事之B. 但以刘日薄西山C. 卒廷见相如D. 秋水时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课内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其次是要掌握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的活用:作动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

44、词的活用:作名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作动词作名词作形容词。A项,“兄”,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B项,“薄”,动词,可译作“迫近”,没有活用。C项,“廷”,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作“在朝廷上”。D项,“时”,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作“按季节”。故选B。1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C. 无乃尔是过与D.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

45、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本题中,例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是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意思是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A项,宾语前置句。宾语是之(代词),在谓语“有”前面。正常语序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B项,宾语前置句。“然不自意”的正常语序是“然不意自”。C项,宾语前置句。“尔”作“过”的前置宾语,在“尔”与“过”之间用“是”作为前置的标志。D项,被动句。“见于”是

46、古代汉语中的常见固定句式,表被动。故选D。【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

47、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

48、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1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暮去朝来颜色故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C.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D. 后刺史臣荣举称秀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解答此类题型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

49、差别大的要牢记。二、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三、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也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A项,“颜色”,古义:脸色,女子的姿色;今义:色彩,颜料。B项,“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也指族内族外亲属;今义:旁系亲属。C项,“斑驳”,古今义都是“色彩杂乱;参差不一”。D项,“秀才”,优秀人才,察举制的一个名目或指通过了县试的生员;今义,读书人的通称。故选C。16.下列文学文化知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古代丧礼中,按宗法关系的亲疏穿不同的丧服,期服穿一年,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穿丧服的

50、时间越久说明和死者的关系越亲近。B. “望气”是中国古代的方术之一,据说可以通过观察云气来占卜吉凶命运。C.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今存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之间的作品,分为“赋”“比”“兴”三类诗歌,相传为孔子编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51、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D项,“分为“赋”“比”“兴”三类诗歌”说法错误。“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诗经里的三种不同的分类应该是“风”“雅”“颂”,其中“风”指的是民歌,“雅”指的是宫廷音乐,而“颂”一般是祭祀用的曲乐。诗经中将“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故选D。【点睛】对于文化常识,首先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

52、,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可以采用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要重点掌握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

53、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例如: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觉:醒。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前四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描绘了春天清晨繁华热闹,充满生机的画面。B. 诗

54、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的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C. 此诗通过对春天早晨所见所闻所感的抒写,字里行间融注了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D. 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给读者以清新自然之感。18. 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新脱冬衣体乍轻”一句的表达效果。【答案】17. A 18.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

55、、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A项,“诗歌前四句描绘了春天清晨繁华热闹”说法错误。诗歌的前四句写的是,诗人一大早醒来,看到晨光初照,听到早鼓正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小狗在台阶上贪睡,小鸟正在窗前叽

56、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描绘出了春天清晨的生机盎然。并没有“繁华热闹”的场景。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本题中,要求从细微处赏析“新脱冬衣体乍轻”一句的表达效果,就要逐字逐词品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涵的内容和情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这

57、是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的“乍”是猛然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二字又呼应了“新脱”,结构细腻。最后,在总体来看,这句诗歌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点睛】诗歌鉴赏要做到下面的几点要求:1、紧扣要求、吃透提示: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不要答非所问。要紧扣要求,具体作答,切忌笼统、空泛。有时出题人为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给了一定的提示,对这些提示一定要吃透,不可轻易放过,这往往是引导我们答题的路标。2、调动积累、理解内容:调动积累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

58、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理解内容时,要树立整体意识,学会利用所有的信息。如诗眼、诗句、章法、技法、典故、注释,甚至题目等,立足于全诗解读。3、联系诗句、分析情感:析意象、品意境、评技法。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基调、社会意义等。阅读时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像,去再现、补充诗的容。在深入理解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四)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只是朱颜改。(2)_,肇锡余以嘉名。(3)_,背

59、西风、酒旗斜矗。(4)_,吟赏烟霞。(5)蜀道难中通过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难以翻越的句子是:“_,_。”(6)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因为才貌双全,使得京城中的贵族子弟竞相追捧,争着馈赠礼物的两句是:“_,_。”(7)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认为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应该具备的治民理念是:“_,_。”这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反战思想。(8)陈情表中李密用“_,_”两句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在蜀汉做官缘由。【答案】 (1). 雕栏玉砌应犹在 (2). 皇览揆余初度兮 (3). 征帆去棹残阳里 (4). 乘醉听箫鼓 (5).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6). 猿猱欲度愁攀援 (7). 五陵年少争缠头 (8

60、). 一曲红绡不知数 (9). 不患寡而患不均 (10). 不患贫而患不安 (11). 本图宦达 (12). 不矜名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

61、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默写时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栏”“砌”“犹”“揆”“棹”“乘”“箫”“尚”“猱”“度”“援”“缠”“绡”“寡”“患”“宦”“矜”等。三、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小题。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_。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贬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_于优美的作品

62、,(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_。乐记中强调乐教通过疏导人的心灵来产生_的感化功能。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B. 不容置喙

63、 耳闻目睹 国泰民安 耳提面命C. 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海晏河清 耳提面命D. 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海晏河清 潜移默化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B. 像从清幽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C. 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D. 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22.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在下面横线上修改。【答案】20. A 21. B 22.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

64、境辨析正误。解答此类题型,第一要逐字解释成语,把握大意;第二要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要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要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第(1)空,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不容置喙: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这里修饰的是“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没有“插嘴说话”的意思,故应选用“不容置疑”。第(2)空,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这里形容的是“优美

65、作品带来的好影响”,故应选用“耳濡目染”。第(3)空,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海晏河清: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这里应和“民风淳朴”构成并列关系,应选用和“民风淳朴”意思相近的词,故应选用“国泰民安”。第(4)空,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提面命:形容教诲殷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这里形容的是“感化功能”,故应选用“潜移默化”。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抓住7个“是否”来进行判断。1.看所讲述内容前后是否一致,主要指主旨或观点的统一。2.看事理是否相承。语

66、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会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或者符合一定的事理,而这种逻辑顺序或者生活事理恰恰就是句子衔接的思路或特征。3.看前后是否勾连。句子的重点往往在谓语部分,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分句之间一般有明显的顺承、因果、并列等关系。4.看意境是否协调。文段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5.看主语是否一致。主要指主语或陈述对象的统一。6.看句式是否一致。比如句子结构、关联词语的搭配等,贵在找出对应点。7.看音节是否和谐。要符合句子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格律方面特有的规定。A项,“呼吸清幽境界”搭配不当。 C项,“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括号前已经把青年所处的“优美作品营造的境界”

67、比作“风和日暖的地带”,故选项中“优美的作品”与前面不连贯。 D项,“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选项中“享受清幽境界”与后文的内容不连贯。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本题中,句中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美育教育”重复赘余,“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所以“美育”后面不能再加“教育”。二是语序不当,应先“重视”,才能“提

68、倡”。所以,应修改为: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

69、拆字组词。23.红楼梦中有两位时隐时现的“世外高人”,一方面他们作为串起故事脉络的牵线人,一方面又像是冷眼看世界的旁观者,来点化、劝度世人。他们是_、_。【答案】 (1). 癞头和尚 (2). 跛足道人(茫茫大士 渺渺真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在平时注意阅读、理解名著内容,准确把握名著中的人物姓名、事件过程,以及作品写作线索和其中的主要情节。其次是要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能熟练掌握人物的言行和主要事迹,对人物作出准确评价。最后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住名著的主题和现实意义。在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选取相应的知识点作答。本题中,红楼梦塑造了癞头和尚和跛足

70、道人的形象,他们是一个贯穿全文,在红楼梦中现实与虚纪之间穿针引线的人物,更是被曹雪芹寓以了既能令人富贵、又能一朝回贫的深刻含义。癞头和尚又被称为“茫茫大士”,跛足道人又被称为“渺渺真人”。24.三国演义中描写武将勇猛善战的情节往往采用夸张手法,如写关羽_,从此名震诸侯;写夏侯惇_,重伤之下仍能刺死敌将。【答案】 (1). 温酒斩华雄 (2). 拔矢啖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在平时注意阅读、理解名著内容,准确把握名著中的人物姓名、事件过程,以及作品写作线索和其中的主要情节。其次是要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能熟练掌握人物的言行和主要事迹,对人物作出准确评价。最

71、后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住名著的主题和现实意义。在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选取相应的知识点作答。本题中,三国演义里突出关羽勇猛善战,在“温酒斩华雄”一节中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众诸侯听得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写夏侯惇“惇拔箭,带出眼睛。惇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之!于口内啖之,不赶高顺,只取曹性,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体现出夏侯惇的英勇刚猛。【点睛】名著阅读题复习策略:1.理清名著脉络,胸中有丘壑。对名著的掌握不能是断裂式的,前后的知识必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因此,要从宏观上梳理好全书的脉络,做到“大处着眼”。2.聚焦名著细节,复习有实效。选择题的命题基本

72、在细微处,所以每个章节重点的人物、对应的事件要清清楚楚,不能张冠李戴。既要宏观复习,又要关注细节,由表及里,登堂入室。3.形式多样,查漏补缺,提高复习实效。(1)观看名著影片,进行直观了解。十来篇名著大部分都有对应的电影或电视剧,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自己观看。影视画面细节处也更容易记住,再配以名著的阅读,就可以达到互相补充的效果。(2)借助图表梳理,强化名著记忆。有些名著我们还可以借助列图表的形式,来梳理情节,弄清人物关系。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篇议论文。普罗图斯说:“主宰自己灵魂的人,将永远被称为征服者的征服者。”英国诗人勃朗宁也曾说过:“一个人一旦打响了征服自我

73、的战斗,他便是值得称道的人。”自律,指自我约束,它是一种克制,是一种反省,更是一种超越。它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考验,也是一个群体思想品质的体现。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参考范文:自律,让人生更美丽“自己约束自己”。从大的方面说,它是一个群体的思想品质的体现;从小的方面来说,它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考验。自律,会让人生更美丽。普罗图斯说过:“能主宰自己灵魂的人,将永远被称为征服者的征服者。”罗勃朗宁也说:“一个人一旦打响了征服自我的战斗,他便是值得称道的人。”这些都是名人眼中的自律。也许现在的你还没有完全懂得自律的意义,但它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起着

74、不可估量的作用。美国有个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小孩子放在同一个房间,并放上糖果,告诉他们糖果只能等工作人员回来再吃,然后用隐藏的摄像头观察他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克服了糖果的诱惑。工作人员跟踪调查后发现,没吃糖的孩子成人后在事业上大多都很成功,而吃了糖的那部分孩子却少有成就,并且失业率很高。自律曾造就了一个个光辉的形象,一代影星成龙在出国的时候,他父亲告诫他三:“不许赌博,不许吸毒,不许加入黑社会。”在金钱、地位、利益面前,成龙能够约束自己,抵制住诱惑,这为他日后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自律是成功的基石。尤其在物质生活日益发达的今天,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稍不注意就会陷入

75、泥潭之中,难以自拔。作为高中生更是如此。羽翼未丰的我们做事前往往有欠考虑,对自己放任自流,最终酿成大错,悔之晚矣。据调查,富人都喜欢读书胜过娱乐多一点,他们更明白自己的目标,他们更多的拥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某一个点或者某一件事上,他们都属于那种更自律的人。而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对自身的标准和要求。那么,如何学会自律呢?首先要明辨是非,要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不能被事物表象所迷惑,从而控制自己私念和欲望。其次,自律行为跟顽强的意志力是分不开的,没有

76、顽强意志力的支撑,自律只是一纸空文。也许你有了自律的意识,但行为表现出的却与自律所要求的不相称。这时,就需要顽强的意志力作助推剂,将内心的意识变为行动。再次,要从小事做起。自古以来,律已的人都是注重小节的,他们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如果任小的陋习发展,不加以控制,那么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造成严重后果。最后,要经常反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无过矣。”只有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才会不断积累经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好的习惯能给我们带来好的生活,一个自律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和财富。同样的一件事情,有的人是做了,有的人是做到,还有的人是做到极致。而自律的人更多的是把那件事

77、情做到极致。对于有梦想、有目标的人来讲,自律会成为武器,辅助梦想更快实现,助力目标尽快达成。自律,才能让人生更美丽。【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是一篇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它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段材料,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广。一般来说,首先要研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初步理解材料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78、1.审题:通读材料,可以将它划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中给出了两位名人的话。普罗图斯所说的“主宰自己灵魂的人,将永远被称为征服者的征服者”,第一个“征服者”指的是征服世界的人,第二个“征服者”指的是征服自身的自己。勃朗宁明确地指出,“征服自我”是一场战斗,“征服自我”的人值得称道。这两位名人的话,都指出了“征服灵魂”“征服自我”的伟大。其次,第二个部分,可以看到材料中给出了关于“自律”的阐释。那么,“征服自我”和“自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征服自我”,指的是对自己的约束,用意志力来战胜自己的陋习或者思维偏差;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能拒绝,不沉沦。同样,“自律”也是它是一种克制,是一种反

79、省,更是一种超越。在这个意义上,“征服自我”和“自律”其实是等同的。文章可以抓住“自律”来进行立意。2.参考立意:自律的人生最美丽;自律是一种超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和自己作战;赢在自我约束;3.行文结构:文章开篇引述材料,提出论点“自律让人生更美丽”;然后列举了心理学家的实验和成龙的例子,论证了“自律是成功的基石”;接下来,再以“富人慎独”的论据,引出了关于“如何自律”的论述,给出具体的做法;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回扣题目。4写作素材:(1)宋元之交,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你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

80、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2)清朝官员于成龙在生活上极其俭朴,江南百姓遂给他起了个外号为“干青菜”。他在任两江总督期间,有一知县给他呈送“中秋节礼”,被他严词拒绝,并特发(严禁馈送檄)。于成龙为了警诫自己,勉励下属,在大堂上悬联幅:“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斯,谁替你披枷带锁;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妇娼。”因此,他为官几十年,真正做到了“清介自持誓不受属员一亳馈送。”(3)赵丽蓉在1989年春节之夜,以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名扬天下。其实,她早就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演员,她与评剧明星新凤霞合作的剧目

81、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无疑已成为中国艺术的瑰宝。后来,赵丽蓉连续几年参加春节晚会,不顾六七十岁的高龄,也从不摆大腕的架子。排打工奇遇时,要她当场写“货真价实”四个字。为了这四个字,根本没接触过书法的她硬是在家中苦学苦练了十几天,光报纸就用了好几百张,竟在演出时写得挥洒自如。当这些至今保存的报纸在电视台播出时,人们感动得鼓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4)柳传志以自律在业界享有盛名。他就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自律首先表现在他的守时上,柳传志本人在守时方面的表现让人惊叹。在20多年无数次的大小会议中,他迟到的次数大概不超过五次。有一次他到中国人民大学去演讲,为了不迟到,他特意早到半个小时,在会场外坐在

82、车里等待,开会前10分钟从车里出来,到会场时一分不差。(5)大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出身农家,朝中无任何依傍,却三十七岁官至二品,九年升十级,创立了湘军,剿灭了太平天国,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而广受赞誉。曾国藩资质平平,却靠着意志力的推动,通过自我管理和自律有恒,达到了内圣外贤的高度。他给自己定的规矩和标准分别是:早起;静坐;读史;读书不二;谨言;养气保身;记茶余偶谈;写文章作诗;练字; 夜不出门等。通过日复一日地践行标准和规矩,曾国藩的自我管理能力迅速提高,这也让他保持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为了不断地督促自己,他还把每天的日记抄下给亲人朋友传阅 ,以此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

83、正因如此,他顺利通过了一次次的官场进阶,一步步地改善自己的性格和磨砺了心性,最终实现了成为“圣人”的目标。(6)企业家王健林就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6点之前起床,每天一个小时跑步健身,早上7点半准时迈进办公室。六十岁的年龄拥有二十岁人的精力。有人在网上晒过王健林的一天,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生活是很规律的。这样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让他有精力建造那么庞大的商业帝国。(7)朱德委员长在青岛视察时,在青岛市工艺美术厂看到一幅精美的贝雕画三峡夕行,他被这幅画的精妙巧思吸引住了,他驻足欣赏赞不绝口。工厂的领导趁朱德委员长车间参观时,将这幅画包扎好放进他的汽车里。朱德委员长发现后,立即着人将该画送回工艺美术厂。朱德

84、委员长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时刻能够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进行解读,由表及里把握材料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藏含义,挖掘出寓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材料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材料,审题时要全面准确,从不同的材料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