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 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A. 承担了宰相的职能B. 具有最高决策权C. 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D. 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俨然汉唐宰辅”,这说明其权力很大,实际上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A正确;明代皇帝具有最高决策权,排除B;唐代宰相有决策权,而明代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C;内阁不是六部的下属机构,排除D。2.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
2、中心B.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D.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汉至宋元,是地方的行政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比如郡县制度到行省制度,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故答案为B项。A项,宰相退出权力中心是明代以后的事,而且元代还涉及一个宰相权力反弹的问题,排除;C项,世卿世禄被打破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始了,排除;D项,国家行政权不存在转移的问题,只能君主权力不断地加强,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
3、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3. 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部宪法都体现了A. “人民主权”思想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三权分立”理论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指1954年宪法;根据材料“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可以分析出这两部宪法都体现出“人民主权”的思想,故A项正确;BD项符合19
4、54年宪法,排除;C项符合临时约法,排除。【点睛】“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关键信息。4. 17831784年,威廉.小皮特内阁因经济政策遭到下院多数党攻击要求小皮特内阁辞职,小皮特内阁抛弃传统的做法,不仅没有辞职,反而下令解散了下院,重新选举下院。重新选出后的下院多数党支持小皮特内阁,从此形成了内阁也可以解散下院并进行重新选举的制度。这反映了A. 传统议会制度的瓦解B. 内阁权力的无所制衡C. 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D. 削弱议会倒阁的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民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责任内阁制。A错误,根据题干可知传统议会制度仍
5、然存在,仍然可以制约内阁。而B夸大了内阁的权力,可排除。D错误,内阁能够解散下院只是为了制约议会,但议会仍然可以倒阁,因此不存在削弱议会倒阁的权力的说法。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所以C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5. 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A. 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B. 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C. 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D. 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始,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西班牙、
6、英国、法国等国的君主专制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此时的“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故选择D项;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是“新君主国”的形式,而不是本质,排除A项;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指的是教皇国,排除B项;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指的是近代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C项。6.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任免,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这表明A. 英国实行君主专制B. 英国国王权力至上C. 英国官员服务国王D. 借鉴中国选官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了官员与国王的关系。根据官员“被视为国王的仆人”可知,当时英国的官员服务于国王,故C
7、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D排除。7. 北洋政府在官员选拔方面主要利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 这种制度存在性别歧视B. 所有在文官职位上的人都必须经过考试入职C. 这种文官制度优点不是太多,不值得称道D. 这种制度确保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因而体现了性别歧视的特点,A项正确;有不少人在考试制度出台前已经入职文官职位了,故B项错误;尽管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各种不足,但它毕竟是我国人事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C项说法不正确;D项说法有夸大的成分,故错误。8. 当19
8、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据此,当时乡村教化结构的变化A. 最终使得科举制迅速瓦解B. 表明清朝中央集权开始丧失C. 直接导致清政府走向灭亡D. 凸显了晚清政治结构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A选项表述错误,科举制度的瓦解是乡村教化结构变化的原因而是结果;B选项表述错误,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地方督抚势力就已经慢慢崛起,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出现了东南互保,为此并非在1905年清朝的中央集权才开始丧失;C选项表述错误,辛亥革命才直接导致清政府灭亡;D选项符合题意,通过“地方
9、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可以推知清朝晚期的政治结构的变化。9. 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彭德尔顿法通过了采纳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原则,使美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自此,联邦政府通过考试录用的职位和公务人员大幅度上升。美国文官制度的出现A. 影响了联邦政府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原则B. 平衡了各个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C. 改变了两党政治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D. 适应了工业发展对专业化文官队伍的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美国文官制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文官制度确立了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的原则,这有利于提高文官队伍的素质,提高政务水平,保持文官队伍的
10、稳定,保证政策的连续性,适应了工业发展对专业化文官队伍的需求,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美国文官制度的原则是政治中立,并不影响联邦政府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原则;B选项错误,美国文官制度的原则是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不能平衡各个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C选项错误,美国文官制度确定了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原则,并未改变两党政治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文献,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100年后,欧洲大陆的法国颁布了另一部文献,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欧洲。这两部法律文献分别是A 权利法案人权宣言B. 权利法案独立宣言C 独
11、立宣言人权宣言D. 权利法案民法典【答案】A【解析】【详解】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是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故选A项;独立宣言是美国的,排除BC;民法典也叫拿破仑法典,是1804年颁布的,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11.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中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它”是指A. 十二铜表法B. 公民法C. 万民法D. 自然法【答案】A【解析】【详解】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故选择A;公民法是指适用范围主要限
12、于罗马公民的法律,是就范围而言的,与“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无关,排除B;万民法是指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也是就范围而言的,排除C;自然法是一种法制观念,排除D。12. 1945年10月,51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正式成立,作为联合国的会员国。各国主权平等各国都可在安理会上行使否决权各国善意履行宪章义务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以武力侵害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因此这一机构中,各国主权平等,各国善意履行宪章义务,不得以武力分割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等几项都是应该遵循的原
13、则,而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一个重要机构,由11个理事国国组成,其中只有中国、苏联(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排除A、B、D。13. 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上,很多国家对中国不甚了解,对中国抱有敌意。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A. “求同存异B. “一边倒”C. “另起炉灶”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A【解析】【详解】1955年,在亚非国际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万隆十项原则,促进亚非会议的顺利进行,A正确;B、C、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独立自主
14、和平外交政策下提出的三大外交政策,不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14.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性体系平稳过渡使最小、最无足轻重的成员国也感到它们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材料评述的是A. 雅尔塔体系B. 一战后的国际联盟C. 当代的联合国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因此“使最小、最无足轻重的成员国也感到它们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C正确;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主导的,A排除;国联是英法控制的工具,B排除;D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和平”,体系下隐藏着诸多矛盾,排除。故选C。15. 中华人
15、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A. 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 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C. 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D. 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目的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民族区域自治,故A错误;废除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并不是巩固祖国统一局面的主要手段,故C错误;废除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也不可能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故D错误。故选B
16、。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下列不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是A. 中国成为粮农组织成员国B. 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会议C. 中国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D. 中国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代表权【答案】B【解析】【详解】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指的是以联合国为舞台的外交活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会议不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B符合题意;中国成为粮农组织成员国、中国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中国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代表权都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ACD不符合题意。17. 中国历
17、代政治得失中提到,明朝如果某户有田百亩,卖去二十亩,则造册曰:“旧管百亩,今卖,当开除户下田二十亩,彼买者新收二十亩,而此户实在则止八十亩。”如此造册的直接原因是A. 赋税制度改革B. 土地兼并严重C. 户籍制度的完善D. 专制集权的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既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故出现题干中的现象,所以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严重和专制集权的强化,故BD项错误。材料中的是明朝的“鱼鳞图册”,不是户籍制度,故C项错误。18. 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具有向韩国提供短期贷款以
18、稳定其汇率职能的国际组织是下列各项中的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C.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其汇率的职能,故A正确;B项提供的是长期贷款,排除B;CD项与贷款职能无关,排除。19.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秦朝“钱范”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A. 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 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C. 确立外圆内方钱币形制D. 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反映出,秦朝统一了全国货币样板,属于经济上的
19、统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ABC都是秦朝“钱范”的影响,但不是最重大意义,排除。20. 按照中世纪的法律观念,农奴的人身属于主人,主人有权随意处置惩罚农奴;农奴除交纳地租外,还须承担各种相关赋税,如婚姻税和继承税等。这个“主人”是A. 奴隶主B. 农奴主C. 罗马贵族D. 封建领主【答案】D【解析】【详解】农奴隶属封建领主,向封建主交纳地租等各种赋税,故这个“主人”是封建领主。故选D;ABC项不符合题意。21. 9世纪庄园开始出现,在西欧乡村流行开来,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材料说明西欧庄园是A. 司法独立的政治单位B. 自给自足的经济组织C.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基础D. 欧
20、洲唯一的社会组织【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材料“9世纪庄园开始出现,在西欧乡村流行开来,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的是西欧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基础,C项符合题意;ABD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得到体现,应排除。22. 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农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这是由哪一事件带来的结果。A.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B. 新航路的开辟C. 世界市场的形成D. 贸易中心的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信息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农作
21、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A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世界市场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C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23. 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A. 小麦、柠檬、牛、马B. 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C. 玉米、水稻、牛、马D. 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把小麦、柠檬、牛、马等从欧亚大陆带入美洲,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原产美洲,故B、C、D三项错误。故选A。24. 汉高祖刘
22、邦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同时还规定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A. 愚民弱民政策B. 限制商人政策C. 禁止经商政策D. 反腐倡廉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吏”均体现了西汉初年对商人的打击和压制,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B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无关,错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25. 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经济的胜利”的文章,描绘了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这里所说的“新经济”A. 是里根总统任期内的经济现象B. 解决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C. 以知识经济的崛起为主要背景D
23、. 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久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9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新经济是指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是克林顿执政时期,排除A项;“解决了”表述有误,排除B项;美国经济并没有持久繁荣,排除D项。26. 地球上的海洋面积超过地球总面积的2/3。如何去探测深海,如何去开发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人类今天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而海洋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上最早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是A. 美国B. 中国C. 苏联D. 英国【答案】A【解析】【详解】海洋技术在现代科技中处于重要位置,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因此A正确,B
24、CD排除。27. 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 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B.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C. 互联网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D. 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只需敲几个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反映了互联网信息传播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故C正确;A只反映迅速传播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排除;D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只需敲几个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结合
25、所学互联网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28. 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60年上台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反映出日本经济政策的特点是A. 大力发展国营经济B. 侧重对经济的规划引导C. 积极扩大政府开支D. 利用市场规律发展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制订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可知战后日本采用政府计划的方式发展经济,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A项,日本并未推行经济国有化措施,排除。C项,两项计划中均体现了政府的引导作用,未体现扩大开支的经济手段,排除。D项,题干两项计划体现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26、,而非市场,排除。29. 苏州碑刻中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文中所述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直接相关A. 四川民间出现纸币交子B. 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形成C. 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D.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说明的是明清时期会馆的功能,这和明清时期的商帮有直接联系,故B项正确;北宋时期四川民间出现纸币交子,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政府开始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故C项错误;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
27、的对外政策,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30. 亚欧大陆各文明跨文化交流已经存在了很多世纪。但是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各个民族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的各民族, 还包括东西半球的各民族才开始了较为密集而持续的互动往来。造成这历史现象的原因是A. 新航路开辟B. 文艺复兴C. 奴隶贸易D. 宗教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但是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各个民族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的各民族, 还包括东西半球的各民族才开始了较为密集而持续的互动往来”并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后半期开始的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加强了,A正确;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在西欧扩展,故与材料“但是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各个民
28、族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的各民族, 还包括东西半球的各民族才开始了较为密集而持续的互动往来”无关,B错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奴隶贸易就是列强殖民扩张的罪恶表现之一,C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是新航路开辟后,D与题意不符。31. 公元1666年,康熙帝令各省将须征税的货物种类及税率刊刻在木榜上,竖于各关口,并在商贾往来的孔道上“遍行晓谕”。康熙帝此举有利于A. 提高商贾地位B. 推动中外贸易C. 保障市场公平D. 恢复社会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将须征税的货物种类及税率刊刻在木榜上”的做法可以避免官员额外加征税收,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商人的负担,促进
29、了商业贸易的发展,适应了清朝初年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D项。清朝仍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改变,故不存在提高商贾地位的做法,排除A;材料中的政策是针对国内的关税征收,而非对外,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中康熙帝的做法并没有涉及对市场经营行为的管理,其内容本身只能说有利于形成较好的市场环境,但不能保障市场公平,排除C。32. 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幵,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责任下解放出来,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冒险事业。这种公司管理模式A. 是组织新航路开辟的有效力量B. 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C. 标志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D. 反映了商
30、业革命的重要成果【答案】D【解析】【详解】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这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是商业革命的重要成果,故选D;材料反映的经营模式出现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A;材料反映的经营模式是重商主义的体现,排除B;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东印度公司不属于垄断组织,排除C。故选D。33. 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到69057件。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A. 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B. 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C. 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D. 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
31、中1612年瓷器的“28641件”到1616年瓷器的“69057件”可知,中国瓷器外运数量大幅增长,海外市场进一步被拓展,故选C项。瓷器在宋代就已成为外贸品,而材料已是明代,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中国瓷器整体的外运规模扩大,但不能说明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因为材料并未明确瓷器主要出自官营还是私营的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万历时期海禁政策有所放松,D项“废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注意选项内主语和程度词的运用即可作出判断。34.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32、. 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B. 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C. 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D.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17世纪上半叶”,排除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是在18世纪;C说法错误,正是由于欧洲殖民扩张促使中国实行“海禁”“闭关”政策;D说法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A符合题意,17世纪时期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35. 19901995年,全球移动用户以年均5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电子邮件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
33、,整个世界通过空中联系在一起。这反映出A. 信息革命在全球迅猛展开B. 新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C. 科技推动经济全球化拓展D. 人类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说明科技推动经济全球化拓展,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信息革命与全球化的关系,而不是信息革命在全球迅猛展开,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新经济发展的问题,故B错误;“人类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说法过于抽象,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36. 18011831年间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大部分都是这一类新兴工业城镇,如博尔顿伊普斯威奇、普雷斯顿、斯托克波特,除这些新兴工业城镇外,人口增长迅
34、速的就是利兹、曼彻斯特等工业大都会了。这种变化表明A. 机器大工业改变英国城市分布B. 工厂制推动了英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C. 英国此时已完成了城市化进程D. 工业革命带来英国工业城市数量增长【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和出现了“工业大都会”。结合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开展,工厂制的出现需求大量的劳动力,人口相对集中则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故选B。材料提到的使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出现,没有提到“英国城市分布”,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两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才初步实现城市化,故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D只是现象,没有结合材料分析人口
35、快速增长的原因,故排除D。37. 与战国时期商业城市齐国都城临淄、赵国都城邯郸相比,明清时期以松江为代表的商业市镇最大的不同是()A. 经济功能更明显B. 人口更多C. 交通更为发达D. 城市规模更大【答案】A【解析】【详解】明清时期的城市主要特点是经济功能更明显,人口、交通和规模不是明清和战国城市的主要区别,故B项、C项和D项错误,A项正确。38.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A. 秦都咸阳B. 唐都长安C. 宋代东京D
36、. 明代苏州【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市”专门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古代政府对市都有严格规定,如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见管理是相当严格。而这种状况到宋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打破了原先空间好时间上的限制,不用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形成了商业街。城郊农村出现“市”。“市”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详解】题目中的城就是政府办公和人民居住的场所,市指商品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就是说居住区和商业区不再分开了,这种情况出现只能是宋朝以后,宋朝的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所以排除A项和B项,答案只能从C项和D项中选
37、, D项虽也属于“城区即市区”但是不是较早期的情况,故不选D,由此正确答案为C。【点睛】汉代的“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南北朝时形成草市,有“草市尉”管理。唐代出现夜市。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39.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由此说明镇A.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 具有军事防御功能C. 因军事驻扎而形成D. 可以解决边患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镇将“掌防戍守御”说明镇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旨在说明镇的功能而非镇形成的原因,故排除C项;“解决边患问题”的说法错误且与史实不符,故
38、排除D项。40. 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A. 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B.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C. 卫城是雅典唯一城市D. 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故D项正确;A项是对“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的错误解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故排除;城市广场是居民中心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城市的前身,故排除B项;“唯一”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
39、分析题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摘自墨子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
40、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摘自资治通鉴(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3) 农民生活辛劳困苦,承担繁重的国家赋税、徭役,受水旱之灾,受封建债务的压迫,生活常陷入绝境。【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可归纳出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2)原因:可从小农经济的地位、维护社会稳定及税收主要承担者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3)情况:根据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可归纳出农民生活辛劳困苦,承担繁重的国家赋税、徭役;根据材料“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可归纳出受水旱之灾,受封建债务的压迫,生活常陷入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