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 夏朝B. 西周C. 秦朝D. 东汉【答案】C【解析】【详解】图中反映的是秦的三公九卿制,故选C;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夏朝、西周还没有皇帝制度,排除A、B;东汉不实行三公九卿制,排除D。2. 唐太宗总结“隋氏以富强而丧败,动之也”的教训,提出“静民务农”的基本国策。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 开门纳谏B. 任人唯贤C. 整顿吏治D. 轻徭薄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隋氏以富强而丧败,动之也”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赋税徭役沉重的教训,实行“静民务农”,即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2、的政策,故选D;开门纳谏、任人唯贤、整顿吏治与“静民务农”无关,排除A、B、C。3. 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是A. 政府财政大大增加B. 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C. 军事实力有所增强D.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使“政府财政大大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故D最符合题意;A、B、C都片面。4. 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的朝代是A. 秦B. 汉C. 唐D. 宋【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重文轻武”的时代主要是宋朝,这主要是吸收五代十国的教
3、训,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秦朝重视军事;B选项汉朝并没有重文轻武,而是文武并重;C选项唐朝也没有“重文轻武”的内容。5. 下图喻指的政治现象出现在A. 秦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中央削弱相权。宋虽沿唐朝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但其主要职权被置于内庭的政事堂所控制;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设三司行使财权,符合材料中图片内涵,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6. 假设某班正在开一个讨论会,内容涉及“中央册封达
4、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你认为讨论会的主题是A. 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B. 明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C. 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D. 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说明的是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因此讨论会的主题是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故D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故A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清朝的史实,故B错误;材料和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无关,故C错误。7. 三省六部制经过长期发展,到隋唐时期才得以确立和完善。如图中,尚书省负责A. 拟
5、诏B. 审议C. 执行D. 司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故选C;中书省负责拟诏,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A、B;司法不属于尚书省的职责,排除D。8. 明朝后期遭到西欧殖民侵略的地区是台湾 乌斯藏 蒙古 澳门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正确,故选C;乌斯藏、蒙古在明朝没有遭到西欧殖民侵略,排除,故排除A、B、D。9.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A. 废除宰相B. 设置南书房C. 设立内阁D. 创立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
6、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故D正确;明太祖废除宰相,明成祖设立内阁,康熙帝设置南书房都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不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故ABC错误。10. 如表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及其主张思想家主要思想黄宗羲(16101695年)认“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16131682年)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主张王夫之(16191692年)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据如表分析,他们都A. 倡导“经世致用”B.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C. 主张“工商皆本”D. 宣传西方民权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可
7、知,黄宗羲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的思想具有民主色彩;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故选B项;“经世致用”主要是顾炎武的观点,而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工商皆本”主要是黄宗羲的观点,而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西方民权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在近代以后,排除D项11. 2019年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在展品中有“圆明园青铜虎鎣”、“圆明园马首”等珍贵的回归文物。劫掠圆明园珍贵物品的侵略者是A 英法联军B. 俄国军队C. 八国联军D. 日本军队【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圆明园的文物流入国外主要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圆明园
8、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俄国军队、八国联军和日本军队与洗劫圆明园文物无关,BCD选项排除。12. “从前我国还只有被西方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A. 第一次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据“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可知,这里的东方小国指的是日本,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C正确;A、B涉及的是西方国家,排除;D中既有东方国家也有西方国家,排除。13. 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反抗外来侵略者B. 反抗封建压迫C. 中国社会
9、的近代化D. 向西方学习【答案】A【解析】【详解】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运动。反割台斗争是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因此都与反抗外来侵略的主题有关,故A项正确;三者都不是反清的斗争,不能体现反抗封建压迫,故B项错误;三次运动都与抗击外来侵略有关,而不是强调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C项错误;三者都没有学习西方,义和团运动还具有盲目排外性,故D项错误。14. 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意图的是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
10、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都有利于打开中国市场,正确,故选C;割地、赔款不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意图,排除,故排除A、B、D。15. 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分析,下列陈述正确的是A. “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B. “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C. “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经济严重依赖D. “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
11、”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违背自己的意愿”是指迫使中国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是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故B项错误;“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是指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商品,因为没有与对其他国家的贸易比较,得不出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D项正确。16. 19世纪中期,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为寻求国家出路做出了多种探索,包括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为求生存而进行推翻旧政府的运动学习西方,在国内发展近代经济 致力于改变现状,进行维新变法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
12、,19世纪中期,面对列强的侵略,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在国内发展近代经济;早期维新派致力于改变现状,进行维新变法;正确,故选C;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推翻旧政府的运动,时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17. 史学界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既显示出旧时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又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下列措施反映其新时代特征的是A.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B. 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C. 以法治国,发展工商业D.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答案】C【解析】【详解】AB是太平天国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解决生产资料的内容,D
13、是天朝田亩制度产品分配的原则,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旧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和农民建立平均主义的大同社会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不符合“新时代特征”,排除ABD;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以法治国,发展工商业”体现了学习西方的制度,发展工商业,符合“新时代特征”,故C正确。【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新时代特征”,联系所学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18.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A. 促
14、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B.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C.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选项B正确;选项A、C在甲午战争前就已经出现,排除; 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能够概括“救亡”的内涵,“救亡”实际上包括政治领域的改革和革命。19. 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孤零零的单项表演”“名日改革,实际上只能说是为应付危机而仓皇进行的小修小补,名实很难相符”。这段言论突出反映了洋务运动A. 未主动向西方学习B. 旨在
15、解决民族危机C. 延缓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 是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答案】D【解析】【详解】“孤零零的单项表演”“小修小补”说明洋务运动只是浮于表面的改革,并没有深入到制度等深层次的改革,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主动学习西方,故A错误;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B错误;洋务运动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故C错误。【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解,即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主动学习西方科技,但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此角度解答即可。20. 英国外交官富礼赐在天京游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A. 林
16、则徐B. 洪秀全C. 石达开D. 洪仁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依据材料“天京游记”、“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结合所学可知,天京游记是英国外交官富礼赐访问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见闻随笔,其中对太平天国领导人多有评价,而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的太平天国领导人是洪仁玕,他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林则徐不是太平天国领导人,也并未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洪秀全、石达开都是农民阶级的代表,不熟悉地理和机器工程,并未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B、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1. 中华文明
17、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 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变法最终失败,却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因为变法最终失败,中国仍为君主专制制度,故B错误。资产阶级革命
18、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22.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康有为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他的目的是A. 大力传播孔子儒家思想B. 鼓励民众推翻清政府的统治C. 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D. 为袁世凯称帝提供理论依据【答案】C【解析】【详解】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改革家,目的是利用儒家思想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借助传统文化的外衣来减轻变法的阻力,答案为C;目的是利用孔子,而不是传播孔子儒家思想,A错误;康有为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的,B错误;孔子改制考发表时还没有推翻清王朝统治,不会成为袁世凯称帝的理论依据,D错误。23. “北京之惨
19、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各国之兵士,恃威横行。”这发生在A. 19世纪中期B. 19世纪末期C. 20世纪初期D. 20世纪中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各国之兵士,恃威横行”可得出这是义和团运动后,签订辛丑条约,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故C项时间符合史实;ABD项不符合史实。24. 19世纪末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它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 人民大众与专制清政府的矛盾B. 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C. 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D.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本
20、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依据材料“扶清灭洋”结合所学可知,“灭洋”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与材料中“扶清”的口号不符;义和团运动是民众自发的反帝斗争,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C选项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5. 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A.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 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C. 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D.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答案】D【解析】【详解】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
21、界”,是为了保护列强在华的利益,也是预防利益受损的体现,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属于惩罚性的体现,不符合题意。26. 下表是“克林德碑”的相关信息,其变化说明时间事件1900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清军当场击毙,即“克林德事件”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醇亲王载沣赴德国谢罪,清政府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1952年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扬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A.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决心B. 中国社会完全沦半殖民地半封建
22、社会C. 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D. 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基础是国家实力【答案】D【解析】【详解】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向中国挑衅被击毙,却建立“克林德碑”以向德国谢罪,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屈辱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保卫和平碑”,以为表扬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其变化说明国家实力是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基础,故选D;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牌坊,无法体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排除A;1952年新中国已经成立,排除B;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不符合题意,排除。27. 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戍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
23、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A. 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B. 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C. 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D. 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本身,即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组织领导,脱离群众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措施、进程方面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袁世凯告密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24、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眼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28. 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材料反映了A. 谭嗣同赞扬秦的中央集权制度B. 谭嗣同赞扬秦制所奠定的政治格局C. 谭嗣同批判秦朝的用人之道D. 谭嗣同批判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政”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谭嗣同认为“秦政也,皆大盗也”实际上是批判了该制度,特别是批判了君主专制的弊端,故选D,排除AB;谭嗣同批判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不是批判秦朝的用人之道,排除C。29. 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
25、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 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 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 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 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答案】B【解析】材料没涉及国内报刊的有无,不选A。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不选C。D中“仅仅限于”表达错误。从材料看,国闻报的稿件来源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说明维新派项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故选B。30. 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军队驻扎地示意图。中国丧失此项主权的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图
26、片反映了外国军队可以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扎军队,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选D;而其它三个条约均没有“外国军队驻扎”的相关内容,故排除ABC。31. 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如图是1911年刊登在申报上的两则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革命者把广告当作发起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救廿世纪贫血之良药”“专制与共和之过渡”,结合所学可知,这两则广告的变化体现了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
27、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故选D;通过广告时间1911年10月和11月得出错误,因为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11月武昌起义已经结束,排除A、B;也错误,因为民国建立的时间是1912年1月1日,排除C。32. 以下属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或思想的是建立同盟会 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多次组织反清武装起义 成立预备立宪公会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孙中山多次组织反清武装起义,正确,故选A;立宪派主要代表张謇等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33. 下表是武昌起义
28、后独立各省最高军政长官来源统计表,据此可知辛亥革命新军将领革命党咨议局议长巡抚布政使提督督练公所总参议13人5人3人3人1人1人1人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答案】B【解析】从表格信息来看,全国独立省份中最高军政长官由革命党人担任的较少,旧军阀、旧官僚和立宪派很多,体现了辛亥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能反映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虽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34. 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
29、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到宪政轨道。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A. 清末新政的失败B. 国内矛盾的激化C. 黄花岗起义爆发D. 革命党人的妥协【答案】B【解析】【详解】“预备立宪”即为清末新政的内容,所以清末新政的失败的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以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内矛盾激化,由此清政府谋求改革以维护统治,故选B项;黄花岗起义爆发是在1911年,故排除C项;清末的革命党人始终在谋求武装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并没有妥协,故排除D项。【点睛】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
30、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35. 1912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A. 武昌起义的爆发B. 五四运动的兴起C. 国民革命的开展D. 中华民国的成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912年”、“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
31、,而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民主共和国,是“变局”、“创举”,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即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该规定集中体现了A. 君主立宪原则B. 民主共和原则C. 分权制衡原则D. 直接民主原
32、则【答案】C【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我国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排除A;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体现了临时大总统与参议院的分权制衡的关系,故选C;近代民主政治采取的是间接民主政治,故排除D。37. 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记述:“其后两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浙江兰溪),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这主要表明A. 农民阶级不知道辛亥革命B.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33、C. 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D 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根据题意可知,乡间所说的是“造反”而不是“革命”,说明农民阶级并不是不知道有辛亥革命,故排除A项;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和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明显不符合事实,故排除C、D项。农民的概念中依旧认为是“造反”而非“革命”,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有所影响,但影响有限,故选B。38.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叫平民政治,但是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材料可以验证A. 政治观念被人们所接受B. 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
34、民主科学认识逐渐深入D. 民主宪政理念基本实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平民变共和,国粹变共和后得到大家认可,说明“共和”这一政治观念为大众所认可,故答案为A项。共和强调政体,无法体现自由平等,排除B项;共和不能体现科学,排除C项;共和观念得到认同不能证明民主宪政理念基本实现,排除D项。39. 19世纪末,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A.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B. 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C. 对农
35、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D. 救国思想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可知,孙中山关注农民的生产情况,材料“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孙中山关注农民参加革命的问题,由此可知,孙中山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孙中山前后认识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的核心不是民生主义,而是民权主义,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论述的是革命的依靠力量,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故D选项错误。40. 张謇认为,历史上“起而革
36、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材料中的“迥然不同”指辛亥革命A. 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B. 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C.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可以看出,张謇肯定辛亥革命是因为其实现了制度的变革,即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故D正确;戊戌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排除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B;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二、材料解析题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
37、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摘自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清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强的,并概括其发展趋势.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的四幅图片,简要叙述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要求:列举出列强发动的主要战争的时间、名称,各次战争签订的最主要条约的名称,及产生的最主要影响。)【答案】(1)加强:明朝设立内阁制度,清朝建立军机处。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过程:图一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1842年,签订
3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1860年,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图三是甲午战争,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图四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是1900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详解】(1)加强:结合所学可知,明朝设立内阁制度,清朝建立军机处。趋势:根据“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得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过程:根据“中英签约”,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
39、据“圆明园残迹”可知图二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1860年,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影响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中日签约”可知图三是甲午战争,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影响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根据“坐在清廷皇帝宝座上的侵略者”可知图四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是1900年,签订辛丑条约,影响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
40、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3/4以上之出席,出席员2/3以上可决弹劾之。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会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颁布)请回答:(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2)中华民
41、国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定?其目的是什么?【答案】(1)政体形式:责任内阁制。基本原则:“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2)限制: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有权审判总统;总统颁布法令必须由国务总理副署。【解析】【详解】(1)政体形式:根据“实行责任内阁制”得出责任内阁制。基本原则:根据“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得出“主权在民”;根据“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得出民族平等;根据“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会布法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得出三权分立。(2)限制:根据“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出席员2/3以上可决弹劾之”得出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根据“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得出最高法院有权审判总统;根据“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得出总统颁布法令必须由国务总理副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