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说“木叶”第三单元一、读准字音1单音字(1)袅袅(nio)(2)橘徕(j)(3)皎皎(jio)(4)灼灼(zhu)(5)寒砧(zhn)(6)征戍(sh)(7)庾信(Y)(8)言筌(qun)(9)疏朗(ln)(10)窸窣(x)(s)(11)翩翩(pin)(12)迢远(tio)2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尽尽管(jn)尽人皆知(jn)省省掉(shn)省悟(xn)宁宁愿(nn)宁静(nn)泊漂泊(b)湖泊(p)(2)语境辨析法在历史老师的启发(f)下,同学们都了解了过去那段令人发(f)指的事情。这个科学家说:“我的这个创(chun)作非但没有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反而成为给人类带来无穷创(chun)
2、伤的凶器。”二、写对字形(1)x(洗)练y(冶)炼(2)xio(萧)瑟吹xio(箫)(3)万应dn(锭)破zhn(绽)(4)wi(桅)杆u(诡)辩u(垝)垣(5)干zo(燥)烦zo(躁)聒zo(噪)(6)q(歧)路q(岐)黄之术三、词语辨析1精妙精巧二者都有巧妙的意思。“精妙”精致巧妙,多用于书法、手工艺品等。“精巧”侧重形容(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填一填】这是一部非常复杂、深具人性思考的经典电影,结构_,裁剪_,用顺叙和倒叙穿插演绎出具有悬念的故事情节。精妙精巧2一言难尽不可言传二者都有“说不清楚”的意思,但使用的对象和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
3、清楚的。“不可言传”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填一填】反腐败不能是只可意会、_的事情,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制度上出了梗阻,不要只是感慨_,而要想方设法来解决。不可言传一言难尽四、成语辨误1陕西省文物部门透露,坐落于西安咸阳空港新城附近的唐代才女上官婉儿墓,墓葬盗掘严重,出土随葬品相去无几,没有人们期待中的精美壁画。辨一辨:_相去无几:去,距离;无几,没有多少。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应用“寥寥无几”。2很多人对颜真卿的书法表演表示惊奇、赞叹,其实关键在于一个“精”字,熟能生巧,苦练到一定的境界,就能手到擒来。辨一辨:_熟能
4、生巧:意思是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用在此处与语境相符。3沈从文的散文,用语不落于言筌,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辨一辨:_不落于言筌:意思是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用在此处与语境相符。“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了。本文可以说是咬文嚼字的典范。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对“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木”“木叶”与“落叶”“木”与“树”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的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作者对“木”在形象
5、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精细的辨析,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答案:本文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3 段):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部分(第 46 段):说明“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三部分(第 7 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1阅读第 13 段,思考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对应考点: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文中写到“树”的诗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6、)和写到“叶”的诗句(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都给人一种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的感觉。也就是说,“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了语句凝练的缘故,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2请阅读第 46 段,总结“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答案: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
7、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一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结合文章第 6 段,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并完成下面的表格。对应考点: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1)_(2)_(3)_ 落叶(4)_(5)_(6)_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
8、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答案:(1)微黄(2)干燥、不湿润(3)疏朗、飘零之意(4)繁密绿色(5)饱含水分(6)春夏之交4“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句话有何含意?对应考点:理解句子的含意答案:“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实际上,本文所引用含有“木叶”“落木”的诗句,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秋”字。我们知道,时令一到秋天,一年就要快过完了,古人由此产生联想并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要过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时,或因壮志
9、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乡,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们面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一种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而我们读者看到“木叶”“落木”之类的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5第 2 段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经典诗句来证明观点,这种写法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对应考点:分析引用的作用答案:为后文做铺垫;引导深入思考其区别,引发读者的探究兴趣;指出个例中体现了普遍性。6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对应考点:探究文章标题的丰富意蕴答案: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
10、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涵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妙用古诗文文章中如果能够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一定会增添作文的语言魅力,让你的作文文采飞扬。那么,怎样才能正确、恰当地引用古诗文呢?首先,要学会积累。在中学阶段,课内和课外学过很多的古诗文,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对一些优美的古诗文语句,
11、特别是名句,做一些摘抄。再利用课余时间把摘抄的内容熟记在心。其次,要学会归类整理。如果平时对积累的古诗文进行了归类,写到相关话题时,就可以把与话题相关的古诗文直接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既能充当材料,又能展示自己的文字功底,提升作文的语言魅力。三是要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只有理解了古诗文的内涵,写作时才能正确恰当地引用。如果只是机械地积累,而不理解诗文的内涵,写作时就会弄巧成拙。四是引用要正确适度。引用古诗文虽然能够提升文章的语言魅力,但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恰当地引用。引用的古诗文一定要正确,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诗文最好只引用一句,写作时如果能将引用的几句古诗文在句式上形成排比句,效果会更好。运用尝试:请完成“随堂练习案”第16题(微写作)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