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漫话李敏孝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了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认为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原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说文云:“逆,迎也。”郑玄注:“逆,犹钩考也。”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在两千多年前,孟子能提出这样独到的见解,不能不说是一大创举。直至今日,也不无借鉴意义。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
2、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就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若要是扣字眼就会认为他在说梦话,只有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来理解,才能正确把握诗人的原意。这是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杜甫诗中的“
3、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死扣词句,且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不是去迎合作者的“志”,却“以文害辞”,步入理解的误区。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只有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到,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正确地理解作品,鉴赏作品,而孟子“以意逆志”的理论,正是指导我们正确理解作品的至理名言。孟子进而提出了“知人论世”的主张,作为“以意逆志”的补充。也就是要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
4、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这为我们正确地理解作品,指出了一条途径。然而“以意逆志”,是用什么样的“意”,去迎什么样的“志”?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具体的方法离不开世界观的制约,他总要受的一定的指导思想的支配并服务于这一指导思想。孟子把儒家伦理道德原则作为分析作品的根本标准,同样不能正确分析诗的意义。这是由于他文艺观上的局限性决定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这一文学理论的提出,无疑是为理解作品找到了一把金钥匙,是文学理论上一次伟大的质的飞跃。朱光潜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中说:“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何谓“知人论世”?他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孟子万章中讲:一个乡村里的优秀人物,便和那一
5、乡村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全国性的优秀人物,便和全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性的优秀人物,便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追论古代的人物。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因此就要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基于此,孟子提出了“知人”“论世”。很显然,孟子这里所讲的“知人”“论世”,“并不是说读诗的方法,而是修身的方法”(朱自清诗言志辩)。后人对此加以发挥,注入新的内容,“断章取义”,把它引入到文艺领域,显然是一件好事。因为要分析作品的内容,根据作品探索作家的创作意图,正好需要“知人论世”作为补充。“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
6、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朱光潜先生引孟子的这一理论,旨在阐释辛弃疾的鹧鸪天词。他运用这一理论,一语道破天机:“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这一结论,就是联系了作者的为人与为文,联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得出的,无疑也是正确。但“知人论世”并不是阅读欣赏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那些无名氏的作品、创作背景不明的作品就无法阅读和欣赏了。就作者来说,立言、立身有联系,但为人与为文毕竟是不同的两回事。例如对周作人,我们不齿于他的人格,但对他的作品还是不妨一读的。从读者来看,若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
7、探究,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读起作品来疑神疑鬼,明明义在于此,偏说义归于彼。仍是这首鹧鸪天,有人则联系辛弃疾的主战立场和中原失陷的局面,附会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是指南宋朝廷的君臣软弱无能,对敌人妥协,在偏安求和里过生活;“春在溪头荠菜花”是说最大的希望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若作为读者的自我理解那倒无妨,若说是作者的主旨,就有些牵强之嫌了。大概作者在创作时就怕被人“知人论世”而曲解其义,因此特注明“代人赋”。“知人论世”说单独运用,仍有疏漏之处。对文句的理解,必须和其他词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整篇作品着眼,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只有综合分析,才能收到更佳的效果。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二者结合起来,对作品的理解才会比较全面、准确。当然这还只是方法,真正的理解,还依赖于读者阅读鉴赏的基本功。有了正确的方法作指导,基本能力的培养仍不可忽视。(选自中学语文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