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764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解析》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选择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 梭伦改革前,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雅典:“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制度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六一汉”的认识。“六一汉”是指无力还

2、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故选D。材料说明雅典说明平民有沦为奴隶的风险,恰好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缺陷,故A错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雅典经济高度发达,排除B;材料是雅典要调整政治经济关系的背景而非产物,排除C。故选D。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背景 根据梭伦的立法,年收入达300麦斗的为第二等级,这一等级可以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分别是( )A担任一切官职;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B担任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提供骑兵,自备军

3、械、军装和马匹。 C担任一切官职; 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但不需提供马匹。 D担任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但不需提供马匹【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等级按年收入达到500麦斗计算,可担任一切官职,同时在军事义务方面提供骑兵,自备装备、军装和马匹。第二等级按年收入达到300麦斗计算,可担任除了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同时在军事义务方面同第一等级一样提供骑兵,自备装备、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按年收入达到200麦斗计算,可担任低级官职,同时在军事义务方面提供重装步兵,他们自备装备和军装,但不需要提供马匹

4、。第四等级按年收入200麦斗计算,无权担任任何公职,也就是有选举权,而无被选举权,有军事义务。 由此可见,A属于第一等级,B属于第二等级;担任一切官职的是第一等级,但必须提供马匹,排除C;担任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属于第二等级,但必须提供马匹,排除D。故选B。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名师点睛】梭伦改革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同时,不同的等级所尽义务也有差别。梭伦改革的实质是按照财产的多少分配政治权利。 梭伦改革后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的机构和最高司法机关分别是()A公民大会、公民陪审法庭 B长老会议、公民大会C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

5、D公民大会、长老会议【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大批贵族专权,梭伦推行了国家权利机构改革。回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者是为公民大会拟订仪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和最高司法机关。所以排除ABD,选C。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名师点睛】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

6、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促进了雅典社会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创立了适合民主制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4. 爱欧尼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6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达到目的最便捷的条件是自己有( ) A. 大量的土地 B. 高超的手工业技术C. 栽种葡萄的技术 D.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元前586年,雅典梭伦改革正在进行,颁布发展工商业的法令,以财产的多少分配政治权利。雅典缺乏发展农业的的自然条件,所以排除A;栽种葡萄的技术

7、属于农业技术,难以积累相应的财富,排除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拥有公民权的体现而非条件,排除D。 梭伦为了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问题,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同时,他还制定法律,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种手艺,并鼓励有技术的外国手工业者移居雅典城,授予他们公民权。故选B。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故正确;颁布解负令,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故正确;梭伦改革没有从根本上

8、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错误,从而排除ABC;成立公民大会,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到了楷模作用,故正确。所以选D。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 雅典民主政治历经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逐渐走向辉煌,但辉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下列叙述不属于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是( )A. 缺乏法律保障 B. 少数人的民主C.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 D. 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答案】A 【解析】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梭伦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名师点睛】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克利斯提尼改革

9、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由此形成 伯里克利时期的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大大削弱,希腊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7.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促进井田制瓦解导致地主阶级兴起周王室的统治衰微儒家思想成为时代主流A B C D【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导致私田的产生,而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改变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这也就意味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阶级的兴起,故两项是其影响。井田制瓦解,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所以是期影响。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的矛盾越来越深

10、,要求政治上的变革。针对社会变革,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儒家是当时百家之一,但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所以排除,即排除BCD。故选A。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背景【名师点睛】 8. 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有误的是( )A是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B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C保护了小农的利益,有利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D是商鞅变法时首倡的【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

11、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所以C表述错误,故选C。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所以AB表述正确,排除;重农抑商是商鞅首次提出并在变法中实践,所以D表述正确,排除。故选C。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背景【名师点睛】“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据上风,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统一国家,农耕经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而商人则被认为不事生产之人。所以该政策自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开始实行,一直持续到晚清时期,一直被统治者视为不可更改的铁律。 公元前445年,李悝在魏国变法。下面属于李悝变法内容的有(

12、 )推行平籴法“尽地力之教” 严禁私门请托制定法经A B C D【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家之一,其创始人是李悝,主要思想是推行平籴法;“尽地力之教”;代表作是法经,所以正确;严禁私门请托是吴起变法的内容,故排除,即排除ACD。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名师点睛】李悝在魏国变法的主要内容: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尽地力之教”,即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平籴法以平抑物价。李悝变法使魏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封建政权得以巩固,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 10.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13、。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A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B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C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D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的分异令的知识。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和所学史实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他的改革措施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鼓励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和兵源。商鞅变法通过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故排除B;

14、商鞅变法通过奖励耕战,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排除C;商鞅变法通过废除旧世卿世禄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排除D。故选A。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背景【名师点睛】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1.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打击旧贵族的特权强化对基层的管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军队战斗力A B C D【答案】D

15、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提高军队战斗力,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故正确,故选D;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排除,故排除A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排除,故排除B。故选D。 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名师点睛】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秦国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为核心,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考试重点关注变法的条件、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

16、 12.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这些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故BD不当;这些改革触动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所以将变法者的下场归结为个人品质是不当的,排除A。吴起、商鞅等改革家被杀,说明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故选C。考点:历史

17、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名师点睛】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秦国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为核心,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考试重点关注变法的条件、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 13. 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赋税制度 B整顿吏治 C加强集权 D推行汉化政策【答案】 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其目的是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的目的是规范

18、赋税制度,排除A;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所以排除C;通汉婚等等的目的是推行汉化政策,排除D。故选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4.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D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

19、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材料前半部分为“分田”,后半部分为“纳调”,体现了耕种国家土地需要承担国家的租役,故选C。A、B、D只是说明分地,且说法都错误,A错在“全部”,B错在“出售”,D错在“平均”。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5.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农业化的过程【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

20、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的信息可以看出,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实质就是农业化过程,故B项正确;A项是社会发展角度,D项是民族融合的角度,排除。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名师点睛】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各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民族融合如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16. 梭伦改革使雅典确立了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的商鞅变法却使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 )A.西方有民主的传统,东方有专制的传统 B.

21、从历史上看,东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C.东西方文明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D.自古以来西方的制度就比东方的先进【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项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且与题意不符。B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符合题意,雅典的民主政治是雅典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海洋文明的产物;中国的专制统治也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是大河文明的产物;D民主与专政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是与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故说法欠妥。考点:历史研究多元史观文明史观 17. 下列关于均田制叙述不正确的是( )A.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可以买卖B.均田制主要在北魏至唐朝中期推行C

22、.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 D.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要掌握大量无主的荒地【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结合所学,均田制是国家将无主的荒地按年龄和男女分给失地的农民,农民获得的土地分两种,永业田和口分田,口分田是不能买卖的。所以A说法错误,故选A;均田制主要在北魏至唐朝中期推行,所以B说法正确,排除;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所以C说法正确,排除;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要掌握大量无主的荒地,所以D说法正确,排除。故选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名师点睛】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

23、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 18.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封建化进程的措施有( )兴办太学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改革科举制度模仿汉族官制A B C D【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本知识,孝文帝改革中途推行学习汉族文化并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采取的措施有:兴办太学、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模仿汉族官制,所以选,即选B;改革科举制度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 即排除ACD。故选B。考点:历

24、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封建化进程的措施 19.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依照政绩和资历提拔官员 B取消“恩荫”制度,防止权贵垄断官位C改革贡举制度,令州县立学 D慎选地方官吏,通过考试统一录取【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庆历新政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排除A;严格“恩荫”制度,排除B;对地方官吏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排除D。改革贡举制度,令州县立学,故C符合所学。故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20. 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

25、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青苗法、募役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免役法、更戍法 D保甲法、农田水利法【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A、B、C、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21.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 (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26、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D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没有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排除A;商鞅变法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B;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是一场对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排除C。.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排除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背景 【名师点睛】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比较: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

27、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22. 下列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有(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整顿太学 将兵法A. B C D【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8、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都和民生有关,故选,故选A;整顿太学与文教相关,排除,将兵法与军事相关,由此排除BCD。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23.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朝廷明确规定:今后“私下分田客”当每年收田毕日可不必取得主家的凭由,商量去住,各取稳便。这说明宋朝时期(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租佃制遭到政府的抵制C.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减弱 D.开始出现租佃经营【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宋代佃户“每年收田毕日”“可不必取得主家的凭由”“各取稳便”,反映出这一时期租佃制下佃农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故C项正确。A项

29、不符合材料本意;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D项错误,租佃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24.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措施是( )A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B方田均税法、免役法C青苗法、免役法 D市易法、均输法【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青苗法是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出现强制借贷

30、现象,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内容。募役法又称“免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由司农寺拟定,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免役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了强烈不满。故本题选C。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故排除AB;市易法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

31、去,它有利于平抑物价,又能增加财政收入;均输法是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故排除D。故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25. 吕氏春秋一书中有“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等描述,并提出“欲尽地利,至劳也”等重要思想。其想阐明的基本观点是( )A.只要爱惜民力就能缓和阶级矛盾 B.与民休息才会调动农民积极性C.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D.

32、在生产劳动中要注意劳逸结合【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五耕五耨”“深殖之度”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精耕细作特点,而“欲尽地利,至劳也”也指出了这种精耕细作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爱惜民力”“调动农民积极性”“劳逸结合”等都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项,排除A、B、D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状况 二、材料题(共有3道题,共计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至于其他

33、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v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措施的相似点。(8分)(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影响。(7分)【答案】(1)打击贵族特权,力图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材料一:废除债

34、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财产越多权力越大。材料二:按军功授爵;平均赋税。(8分)(2)梭伦改革有利于平民队伍壮大,促进民主制发展;商鞅变法有利于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获胜(或者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基)。(7分)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两个改革对待奴隶的不同政策及对待工 商业发展的不同政策等。由材料可知,打击贵族特权,力图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2)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分析影响要从当时的社会矛盾等角度来作答。结合所学,梭伦改革有利于平民队伍壮大,促进民主制发展;

35、商鞅变法有利于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获胜。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材料三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

36、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8分)(3)材料三涉及王安石变法的那些措施?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5分)【答案】(1)严刑峻法治理国家。(4分)(2)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实行连坐制;处罚公族确立威信;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8分,答对其中4点得满分)(3)募役法、方田均税法。(2分)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

37、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3分) 【解析】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材料三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材料四 (南宋)朱熹尝

38、论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之极矣。” 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8分)(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夺利益的措施?(4分)(3)材料三、四对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是否正确?据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实行均田制;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育、移风易俗等,答出其中的4点得4分)。(6

39、分)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2分)(2)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4分)(3)不正确。虽然孝文帝改革推行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但是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王安石变法虽然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但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这是值得肯定的。(6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的内容包括:迁都;经济上实行均田制

40、,增加赋税;政策上实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育、移风易俗等。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2)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市易法打破富商高利贷的盘剥,增加了财政收入;均输法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有利于打破富商的商业垄断;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所以,王安石变法中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与富商夺利益的措施有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片面的,所以不正确。材料三只看到孝文帝改革推行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但是没有注意到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材料四中看到王安石变法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但没有看到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