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六单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 第46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课标要求(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2)了解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3)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主干
2、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在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他们对外侵略扩张,并逐步走上了结盟道路。(3)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利: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但由于没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些斗争没能阻止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4)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美等大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避免战争,并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5)苏联在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后,为中立自保,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进程
3、(1)爆发:1939 年 9 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2)扩大:1941 年 6 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 年 12 月,日军偷袭珍珠港。(3)转折: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4)胜利:19431945 年,意、德、日先后投降。3影响(1)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2)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结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3)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4)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5)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6)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
4、速发展。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1)原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矛盾激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2)表现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3)特点二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
5、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局部热战并未避免。(4)影响美苏冷战,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地区局部冲突争端不断。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美苏争霸(1)第一阶段的较量(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重大事件a戴维营会谈:1959 年 9 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苏美两国首脑会晤,未取得成果,很快苏美关系趋于紧张。b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战争
6、未发生。(2)第二阶段的较量(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至 70 年代末)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重大事件a“缓和”:1972 年的尼克松访苏和 1975 年的欧安会的召开。b对抗: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谋求同中国对话。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3)第三阶段的较量(20 世纪 80 年代)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重大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1987 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结局:1989 年的东欧剧变;1991 年 12 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人类对和平的追求1联合国
7、(1)成立:1945 年 10 月 24 日正式成立。(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等。(3)作用时期国际形势历史作用及评价1945 年到20 世纪60 年代前半期美 苏 成 为 超 级 大国,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20世纪 50年代中后期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积极作用:自 1948 年开始进行维和行动;进行原子能管制和裁军;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消极作用: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成为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和政治斗争的场所时期国际形势历史作用及评价20 世纪60 年代后半期到20 世纪80 年代一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逐步减弱
8、推动非殖民化;展开人道主义援助;解决难民问题;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等。联合国不再是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的平台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人们希望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防止局部武装冲突;裁军和防止核扩散;在推动地区性和平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2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1949 年、1950 年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共同要求裁减军备、禁止核武器、保卫世界和平等。3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于 1955 年发表,宣言呼吁和平解决争端,反对核战争。4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初期的亚非新兴国家的反战运动。
9、(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3)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要点深化一、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1原因(1)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一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2)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3)英、法等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4)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2实质:损人害己、姑息纵容。二、苏联避战自保与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异同1区别:目的不同。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希望祸水东引,把战争引向苏联;而苏联是为了
10、避免首先受到德国攻击,赢得备战时间而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相同:作用相同,都加速了战争的进程,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内容相似,都以损害他国利益为基础。三、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在二战中互相协作的表现1政治上互相协作: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特别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之间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战争期间共召开四次三国首脑会议,协调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对当时和战后的世界形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经济上互相支持:为了充分发挥盟国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胜利进行,盟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美国租借法的通过等。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对提高盟军的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
11、的意义。3军事上互相配合(1)中国战场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在战略上拖住日本陆军的主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使日本无力和德、意做战略上的配合;中国修建了滇缅公路,并出兵协同英军作战,支援了英军东南亚战场,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2)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为了减轻苏联的压力,英、美盟军在西欧和北非采取军事行动予以配合。(3)在北非战场和西西里岛登陆战中,英美盟军密切合作,获得重大胜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盟军攻入德国境内时,苏军攻克柏林,美、苏、英、法等盟军相互协作,迫使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4)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美、英相互协作,苏联也参加对日
12、作战,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四、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召开的四次重要会议与作用 名称项目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时间1943 年 11 月 22日到 26 日1943 年 11 月 28 日到 12 月 1 日1945 年 2 月1945 年 7 月 17 日到 8 月 2 日参加国中、美、英苏、美、英英、苏、美苏、美、英主要背景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主要内容对日作战;战后远东的处置问题对德作战一致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战后合作处置战败国;建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重申雅尔塔会议精神;敦促日本投降作用协同了三国对日
13、作战协同了三国对德作战加速了德国的投降,大国瓜分了世界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评价协同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动,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但是,也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正义的。(2)团结就是力量。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力量的形成和发展却需要团结。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依靠团结形成的强大力量。(3)战略指导正确。战争在几个战场同时展开和进行,如何避免两线作战、实施正确
14、的战略指导是一个突出的问题。(4)战争动员有力。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时间持久、消耗巨大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战争动员调动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2启示(1)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2)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3)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4)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和平共处、友好合作。(5)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六、美苏争霸的实质、影响和启示1实质:美苏争霸实际上是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上的较量,是美苏推行全球霸权主
15、义政策,推行强权政治,争夺世界霸权的表现。2影响总体上看美苏两国各有得失对美国(1)在争霸中对外扩张,把世界很多地区纳入势力范围,使美国势力大大增强;(2)在争霸中消耗了大量国力,也使美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对苏联(1)在争霸中,积极发展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使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使其国际影响大大增强;(2)苏联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对世界(1)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2)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启示(1)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
16、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高科技的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只能实行核威慑。(4)美苏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强加给别国,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错误方式。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5)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美苏争霸,互有攻守,当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大的时候,在争霸中就处于攻势,反之,经济
17、发展衰退,在争霸中就会处于守势,即劣势。真题感悟1(2019全国卷)19471948 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解析“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以此为依据,美国政府拒绝为部分面临饥荒的印第安人部族提供救济。根据材料“19471948 年”可知,当时美苏两极格局的斗争态势影响到美国政府的对内政策,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政权结构,A项错误;美国执政者依然
18、奉行资本主义的治国精神,并未改变和重塑,C项错误;美国政府只是拒绝提供援助,并未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D项错误。解析2(2014大纲卷)下图为一幅 20 世纪 30 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答案解析 根据地图,奥地利已纳入德国版图,即德国已吞并奥地利,但苏台德地区依然归属捷克斯洛伐克,结合所学可知,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 年 9 月底通过慕尼黑协定德国占有苏台德,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三国轴心最终形成是 1937 年,故 A 项错误;地图无法体现德国即将进攻波兰,故排除 D 项。解析
19、3(2019全国卷)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 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 8 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 1943 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
20、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 年 6 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答案(1)初期军事力量不足;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2)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
21、作出了重大保留”“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反法西斯盟国、对德国和对整个二战的形势等角度说明。解析答案1(2019浙江 4 月选考)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A凡尔赛会议B慕尼黑会议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D缔结非战公约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
22、,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慕尼黑会议,B 项正确。凡尔赛会议的核心是处置德国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1939 年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与材料无关,排除 C 项;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于 1927 年缔结的,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排除 D 项。解析2(2019浙江 4 月选考)下图所示,19391942 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疯狂地侵略扩张。下列按侵入时序所作的排列,准确的选项是()ABCD答案解析 是英国,1940 年 7 月
23、德国开始空袭英国;是法国,1940 年5 月德军入侵法国;是波兰,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突袭波兰;是苏联,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突袭苏联。正确顺序是 C 项。解析3(2017浙江 11 月选考)大西洋宪章向世界表达了“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的决心。这反映了()A英美苏开始联合对德意作战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C英美对法西斯国家正式宣战D英美联合反对法西斯暴政答案解析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英美苏开始联合对德意作战,故 A项错误;1942 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
24、盟正式形成,故 B 项错误;英美对法西斯国家正式宣战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故 C 项错误;大西洋宪章的发表标志着英美联合反对法西斯暴政,故 D项正确。解析4(2017北京高考)下图取材于 1949 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处应填写()A罗斯福新政B“铁幕”演说C马歇尔计划D欧洲煤钢联营答案解析 根据漫画“美国纳税人”“欧洲”“自立”可知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推动欧洲自立。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兴计划”,美国通过此计划在经济上援助欧洲,帮助欧洲恢复经济,C 项正确。A 项发生在 20 世纪 30年代的美国,排除;B 项发表于 1946 年,与经济无关,排除;D 项成立于1951
25、 年,排除。解析5(2013重庆高考)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 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1950 年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C 项正确。A 项是 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故排除;B 项发表于 1955 年,故排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并不是在 1950 年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上确立的,排除 D 项。解析6(2014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6、一 1936 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 年 3 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 140 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
27、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
28、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答案(1)行动: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变化: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影响: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2)思潮:和平主义思潮。原因: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3)政策:绥靖政策。原因: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后果: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4)启示: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
29、史重演。答案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向奥地利进军”可知希特勒所采取的行动。第二小问,从希特勒占领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只是“试探”,到决心进军奥地利时变得“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可知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不断膨胀。第三小问,希特勒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和进军奥地利,都是对一战后欧洲现状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一战后凡尔赛体系的挑战。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可知当时英法等国和平主义思潮盛行。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英法两国许多人民均认识到一战所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认为一战是个错误。第(3)问,第一小问,材
30、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为慕尼黑阴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等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产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三中体现出的和平主义思潮在英法的盛行及英法等国认识到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方面入手,同时结合所学,认识到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之一是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第三小问,绥靖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应着重指出其导致二战的爆发。第(4)问,认识到由于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的纵容,从而导致二战爆发,同时也要认识到世界的和平需要各国共同维护。解析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山东聊城高二期中)1936 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 23 票反对,25 票弃权予
31、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国投赞成票。这件事表明()A德、日在国联中起操纵作用B英法等大国纵容意大利侵略C国际舆论对意大利十分不利D国际联盟以维护和平为宗旨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联由英法操控,国联对埃塞俄比亚事件的处理结果说明了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纵容,B 项正确。国联由英法操控,排除 A 项;“23 票反对,25 票弃权”的结果说明国际舆论并未对意大利十分不利,排除 C 项;材料说明国联并未真正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排除 D 项。解析2(2019山东潍坊高二期末)1938 年初,英国殖民大臣说:“我们确实没有强大到足以冒进行战争的风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明智的退却和高明的外交来缩小正
32、在冲着我们而来的危险。”这一外交思想()A体现了大陆均势的理念B促使法西斯政权的建立C延缓了世界大战的爆发D影响苏联安全政策调整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确实没有强大到足以冒进行战争的风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明智的退却和高明的外交来缩小正在冲着我们而来的危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英国绥靖政策的体现。这一政策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转向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故 D 项正确。英国“大陆均势”政策指的是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A 项错误;1933 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B 项错误;绥靖政策未能延缓世界大战的爆发,C 项错误。解析3(
33、2019海南三亚高二期末)“到了 11 月中旬,隆冬来临,德国坦克乘务员发现,坦克推进装置上的油已经凝固。12 月初,一场大雪使气温突然下降到华氏零度以下,希特勒的军队陷入绝望的境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在下列哪一战役中出现()A莫斯科战役B柏林战役C库尔斯克战役D阿拉曼战役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莫斯科战役的时间是 1941 年 9 月底到 1942年初,故选 A 项。柏林战役是 1945 年春苏军进攻德国首都的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是 1943 年 7 月至 8 月,阿拉曼战役是 1942 年 10 月到 11 月在北非战场上,排除 B、C、D 三项。解析答案4(2019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模拟)1
34、938 年 10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不可忘记资本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人民的区别,我们对前者不应寄予过高的期望。1941 年 12 月,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提出“日、英、美战争后,我对英美之政策,应当是建立与展开中共与英美政府的广泛的真诚的反日反德的统一战线”。这一变化是因为()A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B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C国民党投降情绪高涨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中共对英美的政策变化是在 1941 年 12 月美国对日本宣战之后,B 项正确。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国内因素,不涉及与英美关系,排除 A 项;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35、时间是 1942 年,排除 D 项。解析5(2020浙江高三开学考试)从 6 月 6 日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陆到 8 月25 日巴黎解放前夕,德军有 3 个元帅、1 个集团军司令、3 个军长被打死或被俘,损失的兵力逾 40 万人。此外,德军还损失了坦克 1300 辆、军车和其他类型的车辆 2 万辆、飞机 3500 架等大量武器装备。这说明()A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B诺曼底战役围歼了西线德军的主力C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D第二战场的开辟痛击了德国法西斯答案解析 诺曼底登陆标志着第二战场的开辟,材料概述了诺曼底战役的成果,故可知第二战场的开辟痛击了德国法西斯,D 项正确。1943 年意大利
36、率先退出战争,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排除 A 项;1945 年春,在粉碎了德国在阿登地区的最后一次反攻后,西线英美盟军强渡莱茵河,在鲁尔区围歼了西线德军主力,排除 B 项;这是西线战场,并非苏德战场,排除 C 项。解析6(2019山东潍坊高二期末)1941 年 3 月,美国通过法案规定:总统有权为他认为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生产和采购任何防务用品,并可以向这样的国家以销售、转让、交换、租借等方式处置国防用品。这一法案说明美国()A正式宣布对德国的作战B着手援助困境中的苏联C倡导建立反法西斯同盟D改变了传统的中立政策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法案指的是二战时期美国颁布的“
37、租借法案”,这一法案的通过是把美国引向国际合作和直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的一步,有利的支援了反法西斯战争,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由中立转向干涉,故 D 项正确。1941 年 12 月 8 日,即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美国正式对德宣战,A 项错误;“租借法案”一开始并不适用于苏联,B 项错误;1942 年元旦,中美英苏等 26 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C 项错误。解析7(2019海南三亚高二期末)“每一政府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以上材料出自()
38、A波茨坦公告B大西洋宪章C联合国家宣言D开罗宣言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它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不同性质的国家为打败法西斯,实现了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正式合作,故选 C 项。解析答案8(2019天津期末)罗伯特杰克逊说:“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戒未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我们的警戒包括()尽力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至上 必须不断更新军事观念 各国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维护世界和平ABCD答案解析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我们的教训是尽力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39、,故正确;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问题并不是二战的主要教训,故错误;二战的教训也包括必须不断更新军事观念,故正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告诉我们,各国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故正确,故选 A 项。解析9(2020江苏如皋调研)下图所示是 1944 年 10 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由丘吉尔标注的百分比方案得到了斯大林的勾画确认。罗斯福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该协议()A奠定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B剥夺了美国在东欧的利益C直接导致了战后欧洲分裂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1944 年 10 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
40、主要体现了二战后期西方大国对势力范围的确定和划分,希腊属于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故 D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没有体现两极格局的框架,也没有体现剥夺美国在东欧的利益,故 A、B 两项错误;材料只是一个内部协议,无法直接导致战后欧洲分裂,欧洲分裂主要是因为两极格局的对峙,C 项错误。解析10(2019河北辛集中学高三月考)20 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
41、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A自身实力的削弱B不结盟国家的斗争C经济危机的困扰D冷战对抗的需要答案解析 除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外,国家政策的调整往往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有关:20 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美国为了争取更多的亚洲国家,减轻与苏联对抗的压力,表面上尊重、援助亚洲非盟友国家,但前提是“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亦即不加入苏联一方,D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发展迅速,排除 A、C 两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1961 年,排除 B项。解析11(2019山
42、东潍坊高二期末)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苏商定在五角大楼和克里姆林宫之间建立一条通讯“热线”,使两国最高决策者保持最快捷、最可靠的信息畅通。“热线”的建立()A旨在应对核战争的威胁B导致美苏争霸态势转变C实现了美苏关系的和解D使美苏争霸的重心转移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初的大国热线主要是在容易出矛盾的大国之间。目的是为了发生重大事件时能及时沟通,避免擦枪走火。1962 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让美苏意识到在最高层之间直接及时沟通的重要性。这场危机直接促成了美苏热线的开通,所以“热线”的建立旨在应对核战争的威胁,故 A 项正确。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美苏争霸态势转向苏攻美守,与“
43、热线”的建立无关,B 项错误;“热线”的建立并未实现美苏和解,C 项错误;美苏冷战的重心始终在欧洲,“热线”的建立并未使其转移,D 项错误。解析12(2019山东潍坊高二期末)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一再表明反对越战的立场。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的冻结核武器运动是由两个分支汇合而成,一个分支来自于和平组织,另一个则源自于 70 年代的环保组织。材料表明,战后美国反战运动()A是多种运动交织B以反核为核心C超越意识形态D呈现全球化趋势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冻结核武器运动等各种社会运动相互影响地交织在一起,故 A
44、 项正确。B、C、D 三项材料并未体现,均排除。答案解析二、非选择题13(2020海南等级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42 年间,罗斯福利用各种机会发表他对战后世界和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看法。他认为,只有美国等少数大国才能维持战后的世界秩序,主张在法西斯国家被解除武装以后,由美、英、苏、中这四个大国充当世界警察,在各自的区域内发挥主导作用。苏联政府坚决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际安全机构,这一机构同时还应拥有武力保护国际安全的某些必要条件。因此苏联认为新的国际组织的成员应该有所选择而不是普遍的、广泛的,以免形成对于苏联不利的大多数。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避免重蹈覆辙,陷于被动和孤立的地位
45、,苏联坚持大国一致的原则,即在国际安全机构中大国拥有否决权。1943 年 10 月,四国正式在“普遍安全宣言”上签字。宣言宣称:“根据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员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摘编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根据材料,概括美苏主张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等国签订“普遍安全宣言”的影响。答案(1)目的:确保自身利益;发挥大国主导作用;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称霸世界。(2)影响:为二战最后的胜利奠定基础;为联合国的建立创造条件;美苏基本上达到了各自的战略目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答案解
46、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避免重蹈覆辙,陷于被动和孤立的地位”得出确保自身利益;根据材料“由美、英、苏、中这四个大国充当世界警察,在各自的区域内发挥主导作用”得出发挥大国主导作用;根据材料“根据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得出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根据材料“只有美国等少数大国才能维持战后的世界秩序”“由美、英、苏、中这四个大国充当世界警察”得出称霸世界。第(2)问,根据材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员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可知,为联合国的建立创造条件;根据材料“由美、英、苏、中这四个大国充当世界警察,在各自的区域
47、内发挥主导作用”可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实现了各自目地,推动了二战的胜利。解析14(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75 年 1 月,中日就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举行谈判。中方以 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为基础提出包括反对霸权等内容的条约方案。日方对此提出异议。在中国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复出,着手推动中国的对外政策朝着既服务于消除现实威胁,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又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和维护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一大目标进行重大调整。在日本,福田赳夫组阁,在政界和财界都对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对恢复谈判表示出积极姿态。当时,美国
48、卡特政府规劝日本在中日缔约问题上积极行动。1978 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正式签署。条约中的“反霸条款”最后表述为:“缔约双方表明,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摘编自陶永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始末答案(1)有利条件:1972 年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适时调整对日外交策略;日本社会各界积极推动,福田内阁重视中日关系发展;中美关系深化发展,美国对日施加积极影响。(2)意义:有利于中日关系深入发展;有利于抵制大国霸权主义;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有利于中国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
49、日本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的增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的历史意义。答案解析 第(1)问,根据“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邓小平复出,着手推动中国的对外政策朝着既服务于消除现实威胁,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又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和维护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一大目标进行重大调整”“福田赳夫组阁,在政界和财界都对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对恢复谈判表示出积极姿态”“美国卡特政府规劝日本在中日缔约问题上积极行动”等概括。第(2)问,根据“1975 年 1 月,中日就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举行谈判”可知有利于中日关系深入发展;根据“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有利于抵制大国霸权主义,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有利于中国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根据“在日本政界和财界都对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呼声日益高涨”可知有利于日本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的增强。解析本课结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