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744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4实用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含解析)第一练题苑撷真人物传记一、2013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吴良镛:筑梦人生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

2、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

3、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

4、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

5、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

6、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行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B. 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C. 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

7、地位。D. 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E. 本文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错,应该是“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事业追求及成就、国际声望”。C项,“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错,原文只是说“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D项,“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很恰当。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

8、1分,答A、C不给分。2. 本文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首先要抓住第六自然段的主要信息,然后从全篇的布局上分析本段对人物对文章主题的作用。答案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意思答对即可)3. 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主要信息的能力。相关信息集中在等段落,筛选概括可得。答案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人才培养方面,

9、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意思答对即可)4. 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与现实的结合。答题时要把文中观点和现实结合,要求考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答案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二、2014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

10、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

11、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

12、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

13、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

14、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5.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B.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

15、后方。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C. 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D. 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E. 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文章段是写侯仁之先生的求学经历,段主要写他的科研历程,段主要写他的学术成果和社会影响。分析正

16、确。B项,“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说法错误,原文说“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没说作出“巨大”贡献,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C项,对应文本第段内容,本段尾句说“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分析正确。D项,“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说法有误,原文说“跳出旧书堆”,并不是不依靠旧书堆,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E项,“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说法有误,原文是说“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即“多次整修”才使卢沟桥得到妥善保护,此处为张冠李戴的错误。答案AC6. 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

17、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限制与提示,“城市的知音”“结合文本”,要求考生筛选有关城市的内容,相关信息集中在文本段,筛选、概括可得。答案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的保护工作。7. 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要抓住传记的特点,还要有整体意识与概括能力。首先概括第段内容,并思考它体现传记的什么特点,以及与后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即可。答

18、案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8. 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答:_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为探究题,考生有一定的表达自由,但不能忽略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联系实际”。“结合全文”说明要从全文内容概括提炼;“联系实际”主要是概括出对现实有积极意义的观点。答案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新闻访谈类三、20

19、14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九天神眼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

20、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

21、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下降高度!”“跳开X号保险丝!”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

22、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

23、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9.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B. “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C. “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D. 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E. 这篇

24、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多次参与导航工作”有误,从第三段可知“九天神眼”多次参与的是“重大科研攻关”和“抢险救灾”任务。E项,“心理”描写错误,本文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答案CE10. 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答: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将文中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化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北川航拍时,遇到“电瓶温度直线上升”的险情,在“千钧一发之时”,机长镇定指挥,机

25、组成员有条不紊,排除故障。执行“西藏航拍任务”时,机组成员“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这些都体现了机组成员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团队意识。答案技术精湛,临危不乱;团结协作,配合密切。(意思对即可)11. 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答: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句话意蕴丰厚,在解答时不能脱离文本。这里重点理解“大爱”的含义,从画线句前面的内容看,这份“大爱”是机组人员对祖国的爱,为了祖国的需要,他们不畏艰险,枕戈待旦,屡建奇功。从画线句后面的内容看,这份“大爱”就建立在家庭的理解和机组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上。答案要点:机组成员高度的使

26、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四、2014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

27、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罗哲

28、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

29、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

30、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罗哲文:建筑是凝

31、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12. 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问”确定本题的答题区域,在第三、四、五、六段。答案需先概述“过程”,再概述“结论”。答案罗哲文先生先是读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听到关于长城的错误说法,然后

32、在80岁穿越罗布泊考察和寻访汉长城。通过考察研究,罗哲文先生否定了长城是为封闭、为了防御扰掠的说法,而认为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见证。13. 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先找出罗哲文先生关于古建筑保护的相关表述,再整合信息。答题区域主要集中在第二、七、八、九、十段。答案中国新建筑要发扬古建筑的优良的传统;要学好画图、勘察文献等基本技能、基本理论;要做好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要重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14. 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

33、人物形象的能力。受访者的形象,应当通过受访者在言谈中所流露的语言及其事迹等去概括分析。根据题干要求,应先概括形象,再结合全文逐层分析。每点答案由概括加分析组成。答案勇于坚持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罗哲文先生选择当时并不入流的建筑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己喜欢动手做手工,对工艺、画画的热爱。坚持实地考察、实事求是的严谨学术态度。罗哲文先生为了研究长城,上百次历尽艰险、实地考察长城,更在80岁高龄穿越罗布泊考察寻访汉长城。敢于怀疑,敢于提出新见解而不迷信前人的观点。罗哲文先生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汉长城,否定了长城是为了防御的传统说法,提出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保证对外开放的

34、观点。谦虚低调,虚怀若谷。罗哲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长城研究专家,一代大师,但他仍认为自己如沧海一粟,非常渺小。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古建筑的历史文物价值。他把中国的古建筑称为“木石的史书”,是综合的艺术。科普类五、2012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蟋蟀之话夏丏尊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

35、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钅虑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螽斯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钅虑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

36、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

37、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

38、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注: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15.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

39、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钅虑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向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D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E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解析A项,“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有误。根据第二段第4句和第三段

40、第2句可知,蝉的鸣声由腹部的声带发出,蟋蟀的鸣声则由翅的鼓动发生。B项,对应第三段第3、4句,表述准确。C项,对应第六段第2、5句和第五段的第6句,表述准确。D项,“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与原文不符,第八段第1句是说“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变为成虫即能鸣叫”与原文不符,第八段第4句“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E项,概括全面恰当。答案AD16. 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答:_解析根据第六、七、八段,蟋蟀的生命历程不难概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孵化、脱皮、交尾、产卵、死亡。答案第一阶段:卵孵化成若虫。第二阶段:若虫经数次脱皮变为成虫。第三阶段:成虫“恋爱”、交尾。第四

41、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17. 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答:_解析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开放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化的。科普文的语言首先具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即平实、准确;同时,往往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有了这样的理解后,就能迅速打开思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泛泛而谈,要结合文本举例说明。答案(示例一)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三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六段“蟋蟀

42、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示例二)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第五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六段“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女尊男卑”。六、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

43、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

44、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

45、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

46、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18.

47、 第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答:_解析应通读、段,结合第段作者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解读,从师法自然和艺术创造两方面理解。答案用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是画家师法自然、表现自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山水样貌的描摹反映。山水画对自然山水的表现。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画家本人主观的理解和体验,经过了艺术的提炼和加工。(意思答对即可)19. 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答:_解析结构上,应联系上下文,看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内容上,要从上文筛选出与此段有关的观点句,结合题意加以阐述。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举例说明山

48、水画的皴法来自于画家对自然山石的观察写生。并由不同皴法对应不同的山石,引发山水画是否反映了地质规律的讨论。(意思答对即可)20. 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答:_解析可从第、段中筛选出相关语句,从表现对象和画家的艺术追求两个方面分析。答案从表现对象看,自然山石千姿百态,不同山石需要不同的皴法来表现。现有皴法不能完全表现它们,因此需要发展出新的皴法。从画家的艺术追求看,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为了不落前人窠臼,更准确地表现对象,精益求精,并发挥创作个性,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皴法。(意思答对即可)第二练模拟放送传记类一、2014广东茂名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邓广铭:逝

49、去的学风徐百柯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历史学家,公认的宋史泰斗。回忆、抚今、追昔,还有责任、信托。季老以“后死者”自勉,反观已逝的邓先生,他又何尝不是岳飞、辛弃疾、王安石、陈亮这些宋代大豪杰们的“后死者”呢?此情境,“千古知音”一句,足矣。邓广铭研究古代史,最早却以新文学为人所知。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之前,他曾就读于辅仁大学。恰逢周作人来校讲新文学。周作人自称“既未编讲义,也没有写出纲领来只信口开河地说下去就完了”,谁知讲完之后,“邓恭三先生却拿了一本笔记的草稿来叫我校阅,所记录的不但绝少错误,而且把我所乱说的话整理得略有次序,这尤其使我佩服”。结果这本笔记当年

50、就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名出版了。周作人将稿费送给邓广铭,他用这笔钱买了一部线装二十四史。老友张中行后来感叹,周作人讲课北调搀和南腔,其中又有不少专业知识,颇不易记,邓广铭却像是轻而易举,不只记了,且接着就印成书,“一个初进大学之门的学生,才竟如此之高,学竟如此之富,简直不可理解”。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中写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有“复振”的希望,所以“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然而,这一件工作却并不容易做,因为宋史阙误特多,而在诸正史中,卷帙最为繁多,故“数百年来,真能熟读之者,实无几人”。由此可见,欲治宋史,必须有勇气

51、、有才学。邓广铭无疑就属于这不多的“几人”之列。史学大家周一良甚至认为他堪称“20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邓广铭穷毕生之力研究宋史,而他早年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又萌发了写中华民族英雄人物传的念头,于是以史笔为王安石、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立传,为他们钩沉、辩诬,对他们作出公允的评价。他写王安石,写的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写陈亮,是写“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特立独行气概;写岳飞,写的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他的岳飞被称为名著,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由重庆胜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巧合,出版正赶上那场民族战争的胜利。”邓广铭的女儿邓小南告诉记

52、者,“书是在抗战中写的,里面寄托着他的慷慨报国之心。”20世纪80年代此书增订再版,印数达到17万余册,对于学术著作,这是少见的印数,可知此书受欢迎的程度。邓广铭写这些豪杰,同时也将此种情怀躬行于自己的人生实践,长期随伺父亲左右的邓小南对父亲的印象是两个词:耿介和磊落。“他们那一辈学人,经过那么多曲折,很多人改变了,但他总体上还是磊落的。他自己在运动中有过违心的言行,这他从来都承认,承认得也很磊落。”一些老朋友默认学界不良之风,邓广铭会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他的学术商榷文章,总是直指根本,非常尖刻。家人劝他随和一点儿,他却斥之为“乡愿”。邓小南感叹:“他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界风气,那时的学

53、者坦诚相见,大家习以为常。但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时代变了,然而邓广铭依旧沉浸在他以往的理念中,依旧渴求思想的交流甚至交锋。他的不肯屈就,使他在晚年失去了很多本来能够谈话的朋友,以至于家人不时能察觉到他精神深处的孤寂。邓小南说,其实父亲晚年珍视每一次沟通交流的机会。他耳朵不好,戴上助听器效果也不大,凡有电话找他,他会立即让家人搬来一张小椅子,端坐在那儿,双手把着电话筒,把耳朵紧紧地贴在上面说到这里,邓小南的声音有些悲凉。邓广铭一生,有声有色,有棱有角。在临终前的病榻上,他对女儿说:“我死了以后,给我写评语,不要写那些套话,治学严谨、为人正派,用在什么人身上都可以,没有特点。”也许,葬礼上

54、的一句挽联会符合先生的心愿:“直道挺儒林,矫俗惟凭孤剑勇。”老友季羡林在回忆邓广铭时提到过一个词“后死者”,感慨于这个词里面所蕴含着的哀思。(选自民国那些人) 1. 传记写作要求具有真实性,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传记文学特点的?答: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传记类文本文体特征的了解与把握能力。传记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文章体裁,既要求文学性,更注重真实性。它的真实性往往体现在对传主人生经历的真实叙述方面,同时,通过一些真实的材料,如真实人物的介绍评价、传主的作品等方面,本文也是抓住传记的这个特点来介绍人物的。答案引用亲友的回忆与评价,增强真实性。引用传主的著作。写传主真实的经历。2. 为什么说邓广铭是“20

55、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请结合文意具体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引用的这句话在第六段,但印证这句话的文字在第五段及第七、八、九等几个段落。根据这几段文字的介绍,我们可以筛选出相关的信息。答案他穷毕生之力研究宋史;宋史阙误特多,“数百年来,真能熟读之者,实无几人”,邓广铭属于这不多的“几人”之列;他对宋代历史人物作出公允的评价,研究宋史的学术著作多,影响大,深受读者喜爱。3. 如何理解“反观已逝的邓先生,他又何尝不是岳飞、辛弃疾、王安石、陈亮这些宋代大豪杰们的后死者呢”这句话?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答:_解析本题考查发掘文本的社会意义的能力。根据题干的要求,我们要从传

56、主与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所共有的一些精神品质以及这些英雄人物对传主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探究。答案他与岳飞、辛弃疾、王安石、陈亮等人一样才高学富;他具有岳飞、辛弃疾、王安石、陈亮等人的精神、气概、壮志、慷慨报国之心;他将宋代大豪杰们的情怀躬行于自己的人生实践,耿介、磊落。二、2014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空前的灾难。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的吴大观在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后,下定决心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之路,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毕业后不久因业绩突出,被选赴美国航

57、空发动机厂学习、深造。在美期间亲身感受到的种族歧视,深深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他发愤图强的志气和爱国、救国的热情。1947年,他婉言谢绝了友人请他留美继续学习、就业的好意,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和人民。从美国回来,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让吴大观满腔的报国热情得不到施展。1948年冬,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他带着家人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吴大观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航空发动机事业中。1956年11月,他在沈阳建立了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并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向国庆1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航空发动机

58、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据日本业界的一项分析,在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比这一数值上,船舶为1,轿车为9,计算机为300,支线飞机是800,而航空发动机则高达1400,因而它被称为世界工业产品中的皇冠。文革结束后,新中国建设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航空工业更是如此。1977年底,吴大观被调到西安发动机制造厂,全面负责英国罗罗公司斯贝发动机专利技术的引进和试制。1980年5月,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这次技术引进对加速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具有战略意义。对此,罗罗公司的一位技术董事胡克先生说:“你们中国人真厉害啊!买我们的苹果,还想要连苹

59、果树都买走。苹果树嘛,那是另一回事儿。”言外之意是核心技术他们是不会卖给我们的。这也让吴大观清醒地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应该走独立自主的研发道路。1983年,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在决定“太行”发动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吴大观大声疾呼:“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否则,我们在这方面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国心!”于是他和我国九位专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经邓小平批示,“太行”发动机项目才得以立项。十八年后,“太行”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

60、三代发动机的跨越。而当年下马的“斯贝”发动机也“变身”为“秦岭”,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飞豹”歼击轰炸机装上了一颗“中国心”。吴大观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发动机,献给了他深爱的航空事业,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从1963年起,吴大观每月多交100元党费,同事们都不理解,可是他总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省吃俭用,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我作为共产党员,把钱节省下来缴党费,心里踏实,党给我的太多,我为党做的太少。”早在沈阳工作的时候,吴大观已是国家二级工程师,每月273元,在当时普遍实行低工资的年代里,单位数他的工资最高,为此,他总感觉到不安,后来曾经两次打报告要求给自己减

61、工资,都遭到拒绝。1963年吴大观向组织多缴了第一笔党费,把1200元寄到越南驻中国大使馆,支持抗美援越,此后就开始每月多缴100元党费。1982年,吴大观从西安调到北京,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从1996年起每月多缴200元党费。近些年,他的工资增加了,为了救济农村贫困的失学儿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多元,向西南联大教育基金捐款2万元,临终前又拿出10万积蓄缴纳最后一次党费。走进吴大观的家,我们看到的是80年代的旧家具,斑驳破旧的皮沙发,与时代接不上轨的洋瓷碗,袖口磨起白边的中山装,开口的旧皮鞋就是这样一位省吃俭用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捐献巨额党费,一点都没有犹豫。吴大观的外孙女梁焱在接受

62、采访时,有记者问道:“在你眼里,你的外公是个怎样的人?”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2009年3月18日,九十三岁的吴大观那颗为中国航空事业热烈跳动的心,停止了跳动。而此时,装着“中国心”的我国第三代战机正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摘自李倩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和徐秉君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目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的吴大观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口号的影响下,毅然决定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B. 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新中

63、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国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C. 我国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意义重大,但罗罗公司技术董事的一番话也让吴大观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要想不受制于人,就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D. 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大多数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E. 这篇传记述评结合,在记叙吴大观感人事迹的同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评价他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卓越贡献,赞美他克己为国的高尚品格,富有感染力。解析A项据第一段第二句可知,促使吴大观转系的原因主要是“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加之“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而受到

64、刺激,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口号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B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国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表述不够准确,第二段“1956年11月,他(吴大观)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说明我国已部分掌握了发动机的核心技术。D项据第五段“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和“他和我国九位专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可知,“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不正确。答案CE5. 吴大观最终能为中国战机装上“中国心”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应从客观原因(外在原因)和主观原因(内在原因)两方面,准确

65、筛选有效信息加以整合,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答案客观原因:国家建设和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掌握不了这一核心技术,就容易受制于人,阻碍航空工业发展。因此,自主研发“中国心”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支持,党中央高度重视,使“太行”发动机项目得以立项。技术引进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基础。主观原因:以吴大观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吴大观等专家历时十八年的奋斗和无私奉献。(意思对即可)6. 文章最后写到吴大观的外孙女梁焱回答记者的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可结合文章标题和文中相关内容,从点题、表现主旨、描写人物的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分析其

66、作用。注意分条概括。答案照应标题中的“中国心”和“中国情”。以梁焱“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这样朴素而含意深刻的话高度概括吴大观的一生:他的一生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他研发的是“中国心”,他满怀的是“中国情”。从一个晚辈亲人的角度评价吴大观的一生,朴实、真实、亲切,表现了后人对他无私奉献的一生的理解和崇敬。用别人的评价侧面描写吴大观的形象,丰富了传记的内容和写作角度。(意思对即可)7. 吴大观一生是怎样诠释他的“中国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答:_答案观点:吴大观用一生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完美地诠释了他的“中国情”。理由:求学时期,为了“航空救国”,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婉拒留

67、美邀请,学成归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中,屡创佳绩。在引进和仿制航空发动机的过程中,摸索出中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之路,为中国第三代战机装上了“中国心”。时刻忧心祖国的发展,以国家建设发展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捐献巨额党费。(意思对即可)新闻访谈三、2015广州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一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专访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作者潘伟明代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古代技术百科全书”。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潘伟以天工开物为线索,遍访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现场,编著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一书。该书以大量的田野调查图文,融合历史考证与现实考察,展示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现

68、代社会的生存状况,一经出版便广受各方关注。下面是南方网对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作者潘伟的专访。主持人:在现今的工业化时代,您是如何产生编写这本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的念头的呢?潘伟:写这本书一开始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80年代初期我在一个旧书摊里发现了一本天工开物的上集,是清华大学机械厂工人理论小组注释的,也没认真看,只是看插图,当时是学美术,觉得里面木刻版的白描很有趣,我就从书摊上买了回来。后来我偶尔发现我拍的一些照片跟天工开物的一些插图很相似,我才很认真地看这本书,就想能不能用现在的图片、文字和宋应星展开一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所以这个想法应该是十年前就有了。主持人:潘老师,其实您是十年磨一剑。您所

69、有的闲余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吗?潘伟:几乎是的,但也不辛苦,因为做得好玩,不紧不慢的。按照现在的条件,比如一个出版社,找5个摄影师分布在全国各地,然后找两个写手一编就行了,一年可以做好。但是没有味道,因为几百年、上千年的生产方式不可能短时间拍好并考察明白。虽然能编出来,但做不出这样的书。主持人:我们看到书中所提及的工具和手艺有一部分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一部分就已经进了博物馆或成了陈列品。您在选取写作素材时有没有一定的标准?潘伟:我的标准是:必须还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我是把那些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从明代400年前拉回到当代做一个物证,所以必须在生产现场。因此,成为陈列品的是少数,基本上我书上的工具还在

70、用。因为我这本书是做给两种人看的,一个是专业人士,搞专业学术研究的人,给他提供一种物证。比如你写一篇论文、写一本书,这种农耕方式这种工具用在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域,为什么要用,这几方面我在书中必须说清楚。同时我也写给一般的读者看,有人说这是科普的“公仔书”,可以给现在的孩子看,也不是很学术,但也不是光有趣。所以,必须要很认真地去考证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每一件工具。主持人:每一件工具都要认真考证,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写这本书是否需要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哪些?潘伟:最基本的就是古文知识,首先要看得懂天工开物这本书,当然我本身是学中文的,这个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还包括摄影技术,这当然也需

71、要。还有科技知识,包括一些物理、化学、农学上的知识等,这个是我最缺的。因为涉及方方面面,不懂就要去查资料,去了解,一个是请教专业人士,还有查百科全书。有时候甚至为了一个问题、几句话,在网上或者在书店里面查阅大量的论文,去考证对不对。花的精力很多,但是写起来很简单。主持人:这本书真可以称得上是您的心血之作。有人说,天工开物凝聚了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千年智慧,在现今农业文明逐渐远去,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写这样一本“溯古”的书,有何意义和影响呢?潘伟:首先是记录上的意义,现在随着工业社会快速的发展,农业工具消失得也很快,可能我现在再去拍,有些东西已经开始消失了。还有,可以说是作为当代人的反思:我

72、们的这种不消耗能源的耕作方式和现在消耗能源的机械化农耕方式甚至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生产农产品,是否都是正确的?以前的是否都是落后的?主持人:有人担心这类书的销量,您怎么看?潘伟:出版社告诉我不用担心,他们已决定再版。据我了解,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图书馆都把这本书作为推荐图书。主持人:这本书真的非常有意义。您对网友读者们有什么期望?潘伟:现在人人手头上应该都有一台照相机,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做一点事情,把我们身边的事情记录下来,包括用文字、相片等方式,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大家都像我这样去做,我们这一代人所见到的事情各行各业就不会流失,起码在影像上不会流失。挺有意思的,希望大

73、家一起来做。(有删改)8. 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对天工开物的继承和发展分别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_解析要解答此题,必须准确理解题干中“继承”和“发展”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之所以说它有继承,是因为它保留了一些天工开物的特点;说其有“发展”,是因为它运用了现代的技术进行了内容上的丰富并有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在其中。把握关键词的含义,在文中寻找相关信息,难度不大。答案“继承”体现在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同样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发展”体现在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的图片不再是木刻版的白描,而是相机拍摄的实物照片;同时不再仅仅是记录,还将引起当代人的反思。9. 潘伟为什么能够完成这场“跨越将近400

74、年的对话”?请说出三点理由,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设问“为什么能够完成这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实际上就是问作者潘伟为什么能够成功写出这一本书。我们可以将记者对潘伟提出的问题和潘伟的回答作一个梳理,提取与作者潘伟付出的努力和工作态度有关的信息,再进行分类归纳。答案潘伟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深入思考。他能发现自己拍的照片与天工开物的图片很相似,并开始认真思考及研究。潘伟具有享受创作乐趣的心态。十年的创作历程虽然漫长,但亦因为“好玩”而不觉得辛苦。潘伟具有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因为他用了十年时间专注考察和拍摄。潘伟具有细致严谨、追求完美的创作态度。他对于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

75、每一个工具都认真考证,遇到不懂的就去查资料,请教专家。潘伟具备相关方面的知识,在古文、摄影技术、科技知识等方面都有一定水平。10. 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不同读者群的关注,如此强烈的反响说明了什么?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通过分析题干,我们实际上可以将题意理解为“为什么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那么,可以在文中寻找相关文字,尤其是作家潘伟谈到“意义和影响”的这一部分,要特别注意潘伟对主持人的第5、6、7个问题的回答。答案图文并茂,吸引读者;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唤起了人们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促使人们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四、2014福建福州3

76、月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传奇12年,羽坛“超级丹”格林2012年8月5日,在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单打决赛中,林丹与李宗伟上演了完美无缺的对决大片,让世界观众过足了顶级欣赏之瘾。最终,林丹耗时79分钟2:1逆转击败李宗伟,夺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冠军金牌,成为奥林匹克史上羽毛球男子单打卫冕第一人。“林丹的霸气从小就有。”林丹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说,“林丹不服输,比较好强。”不服输、要强的性格,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成就了后来的林丹,也让他在职业生涯中多次遭遇危机。2000年,林丹这一批年龄段的球员开始接受国家队的选拔。然而,第一批选拔名单里没有他。后来,林丹被单独通知进入国家队,

77、两个月后,亚洲青年锦标赛在日本开打,林丹拿下了男团、男单两项冠军,在国家队逐步站稳了脚跟。从少年体校到国家队,林丹顶着“NO.1”的光环走来,直到2002年。当时,国际羽联在每局7分制和15分制上摇摆不定,林丹一时调整不过来,接连输球,且都是首轮出局,“林一轮”的外号不胫而走。那大半年,国家队教练不再让林丹参加任何比赛,而这接连几次的挫败也惊醒了少年成名的林丹,他意识到不能仅仅拿着天赋做武器,他开始对自己“下狠手”,除了苦练,还是苦练。天道酬勤,林丹开始爆发,在接下来的赛事中狂揽5个冠军。2004年的全英公开赛,林丹更是将丹麦名将皮特盖德拉下了马,夺得男单桂冠的同时,也从对手那里获得了“超级丹

78、”的称号。战胜盖德让林丹的自信心再度爆棚,出征雅典奥运会前,林丹目标直指冠军。他甚至把自己夺冠后的庆祝动作都设计好了,但是,雅典奥运会却给林丹上了一课。雅典奥运会,林丹的首轮对手是印尼选手苏西洛。“因为担心这担心那,上场后感觉自己怎么也释放不出来。相反,我的对手的状态特别棒。”林丹最终以12比15、10比15败下阵来。经历了“一轮游”的打击,林丹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回到北京,林丹细细咀嚼总教练李永波的话,仔细分析自己的失利原因。他明白了自己被淘汰其实不是什么大冷门,外界把他捧得太高了,他还不是“超级丹”。“雅典奥运会的失败教会我用平常心态看待比赛和人生。”林丹平静了。于是,我们看到,2004年广

79、州公开赛上,当鲍春来在拉锯战中回球落网,林丹兴奋地将球拍抛向空中,继而双手握拳举向空中、跪地、仰天长啸。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潮中,他右手举起向四面看台献上标准的军礼“超级丹”回来了!不过,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霸气到有些嚣张的愣小子了。2008年8月17日,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林丹对阵李宗伟。赛前,林丹很从容,“我记得当天下午临出发前,我把音响声音开到很大,跟着音响一起唱。记得有周杰伦Live版的听妈妈的话,演唱会上那山呼海啸般的尖叫声让我提前进入了状态。”整个看台被红色淹没,那种狂热好像随时都要把屋顶掀翻。第二局打到20比8,林丹拿到冠军点,“我提醒自己要冷静下来,拿下这最后一分。

80、深呼吸,屏息凝神,我能听到球拍击球时发出的唰唰声,一声比一声坚定,一声比一声致命。”看回放录像的时候,林丹自己也承认:“我很少看到自己如此专注。”林丹拿下了奥运会的男单冠军。这只是开始。2010年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中,林丹再次击败李宗伟夺冠。他成为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位全满贯选手。2011年、2012年,超级丹依然不可撼动。到今天,林丹已握有17个世界冠军头衔。然而,林丹没有陶醉于冠军这个美词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其实我真的不是看中某一个冠军,我看中的是我12年的职业生涯,我给中国羽毛球能带来什么,给羽毛球这项运动带来什么,或者给自己带来什么,这个比金牌意义更大。”

81、(选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18期,有删改)1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 在这篇新闻通讯的开篇,作者不惜用“完美无缺”“顶级”等溢美之词来盛赞伦敦奥运会林丹与李宗伟羽毛球单打决赛的精彩。B. 知子莫如母,引用林丹母亲对其不服输性格的介绍,为后面写他夺冠的霸气作了铺垫,这样更具有说服力。C. 出征雅典奥运会前,林丹甚至把自己夺冠后的庆祝动作都设计好了,说明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但最终输在自已的患得患失上。D. 写北京奥运会狂热的场面,是为了衬托当晚比赛的惊心动魄,表现观众对林丹的喜爱和支持。E. 林丹是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位全满贯选手,而且

82、已握有17个世界冠军头衔,因此被队友誉为“超级丹”。解析D项,写北京奥运会狂热的场面,是为了衬托林丹的镇定沉稳,说明林丹的成熟;E项,“超级丹”的称号是2004年全英公开赛夺冠后,从对手丹麦名将皮特盖德那里获得的。答案DE12. 作者怎样写2004年广州公开赛上林丹夺冠后的一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部分内容表现手法的分析概括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出文章“怎样写”林丹夺冠后的一幕,实际上是要求考生答出这部分内容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并通过对这一手法的分析概括这样写的具体作用。回答作用可以从表现人物的状态及新闻报道的要求等方面入手。答案作者通过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林丹夺冠后欣喜若狂的激动

83、心情,是一种释放,也是一种交代。这样写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使报道更为翔实。13. 结合文本,探究羽坛“超级丹”的成长条件。答:_解析本题要求探究“超级丹”的成长条件,这一点可以从文中筛选有关信息并加以整合后作答。答案(1)不服输的精神,要强,有霸气。(2)对自己下狠手,苦练。(3)经历失败和挫折,自我总结,调整心态。(4)追求远大的目标,不陶醉于冠军,追求比金牌意义更大的东西。(5)要有比赛的大舞台,要有强大的对手。科普类五、2014北京东城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三足褐红彩红陶钵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

84、文化面貌稍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低,约700 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这一件红陶钵(图示)的支脚短而细,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绳子压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实用的目的而

85、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的方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观。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些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时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此产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色或黑色图纹的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好,因此便大量使用。后来也有的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摘编自文物小讲)

86、相关链接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内空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火焰即为“还原焰”。如果是在燃烧的后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水渗入,就会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陶器就会变成灰色。还原焰的烧制技术较进步,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故越晚的遗址红陶的比例越少而灰陶越多。(摘编自中国古窑的故事)14.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美化”器具做法的一项是()A. 在钵腹部用绳子压印,器口外沿彩绘一圈

87、红宽带。B. 将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加水后黏附在器物上。C. 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使表面光滑,彩绘顺畅。D. 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使它变成灰色。解析据“相关链接”内容可知,这样“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与“美化”无关。答案D15.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A. “红陶”陶质疏松,“灰陶”硬度高、耐用。B. 有脚的器型都称为鼎,无足的器型则叫作钵。C. 涂绘是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再加彩的方法。D. 给陶器“上釉”是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E. 烧造陶器时,空气比例会影响陶坯颜色变化。解析A项,可根据第一段“陶质疏松”和“相关链接”中的“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

88、较耐用”综合判断。B项,可根据第二段首句判断。C项,据第二段“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可知,该项表述不全面。D项,据第二段相关内容可知,“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则“上釉”之前已有彩绘的方式。E项,据“相关链接”首句“在陶器烧造过程中”,该项“烧造陶器时”不恰当。答案AB16. 请根据上述材料,解说三足褐红彩红陶钵的红色是如何形成的。答:_解析应筛选出第一段“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相关链接“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

89、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第二段“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等信息加以整合并分条作答。答案三足褐红彩红陶钵是利用氧化焰的烧制技术烧成的。陶土一般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在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六、2015厦门外国语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蛋白质的“十九般兵器”朱钦士 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要把一件事做好,必要的工具是不可少的。在现代火器出现之前,人们要狩猎或搏斗,自然可以拳打脚踢牙咬,也就是使用人体“自带”的工具。但是如果有武器相助,威力就大得多。古人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发展出各式

90、各样的武器。在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教授九纹龙史进的,就有“十八般武艺”,也就是使用“十八般兵器”: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杈。我们身体里面的蛋白质,负担的任务远比古代的武士进行搏斗时多。为了完成所有这些任务,蛋白质不但也有“十八般兵器”,而且比古代武士所用的还多一种,所以有“十九般兵器”。这些武器的名字中最后的两个字(氨酸)相同。为了看起来简洁,并且和上面的“十八般兵器”对应,我们在这里把这最后两个字略去,只写出它们前面的字,那就是丙、缬、亮、异亮、苯丙、脯、色、丝、酪、半胱、蛋、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天冬、谷、赖、精、组。在这里先说说蛋白

91、质的重要性和任务。任务清楚了,蛋白质为什么要这么多种“兵器”就清楚了。蛋白质不仅是构成皮肤(如胶原蛋白)、毛发和指甲的材料,更与所有的生命活动有关。肌肉收缩需要几种蛋白纤维,物质转运需要各种蛋白转运器,识别敌友需要抗原识别蛋白,标记外来的异物需要抗体,凝血需要纤维蛋白,调节血糖需要胰岛素,感知外界信号需要各种蛋白受体,把DNA(脱氧核糖核酸)缠绕成染色体需要组蛋白,控制基因的表达需要各种转录因子等。除了以上功能以外,蛋白质最复杂、最繁重的任务,还是催化各种化学反应。生命活动是通过几千种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包括利用外来物质建造自己的身体,氧化食物中的分子以获取能量,生产前面提到的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

92、的分子,如转运蛋白、抗体、激素、凝血因子等。化工厂里面要实现各种化学反应,常常使用高温高压的条件。但是在人体中,一切化学反应却必须在体温和常压下进行。这就给我们出了个难题。比如在火力发电厂中,煤和石油是在高温下燃烧的。但是在常温下,放在空气中的煤和石油却很稳定。把葡萄糖放在空气中,哪怕在大热天,它也不能被氧气氧化。这是因为,分子要进行化学反应,首先必须要得到足够的能量,把其中的化学键打开。燃烧时上千度的高温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但是在室温下,分子却得不到所需的能量,化学反应也就难以进行。而在我们的身体中,葡萄糖却可以很容易地被“燃烧”,变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能量。这就是因为,在

93、体内,化学反应有蛋白质的帮助。蛋白质能把化学反应分成几步,每一步需要的能量都比较少,这就使得原来在体温下不能完成的化学反应也能顺利完成。反应完成以后,蛋白质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本身并不消耗。这个过程就叫作“催化”。这些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就叫作“酶”。我们身体里面的几千种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具体执行者。这“十九般兵器”并不是由谁“设计”的,而是在生物的进化过程在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分子结构中,最后“选”定了它们。就在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些“兵器”正在你的细胞里繁忙地工作,精确地完成我们的身体赋予它们的任务。我们虽然不能用眼睛“看

94、见”它们,也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正是由于它们神通广大,才使得生命成为可能。想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生命的美妙和神奇而感动。(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删改)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蛋白质之所以拥有“十九般兵器”,主要是因为它们为进化过程所选择,来担负防止有害细菌入侵、保卫人体健康的使命。B. 蛋白质既是构成生命体的材料,更参与了所有生命活动;它们消耗了自己,成就了人的各种活动。可以说,离开了蛋白质,人将无法成为“人”。C. 作者列举火力发电厂中煤和石油的燃烧、常温常态下葡萄糖不被氧化,是为了突显蛋白质对人体内化学反应所起的重要作用。D. 选文围绕蛋白质的重要性和任

95、务展开说明,列举了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文字生动而准确,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E. 即便在“读文章”这样安静的活动时,蛋白质也在我们的细胞里繁忙地工作着,它们神通广大,才使得生命成为可能,这令人感叹生命的美妙和神奇。解析A项,蛋白质之所以拥有“十九般兵器”,主要是因为它们为进化过程所选择,但并非单纯是为了“担负防止有害细菌入侵、保卫人体健康的使命”。B项,“它们消耗了自己,成就了人的各种活动”错,原文为“反应完成以后,蛋白质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本身并不消耗”。答案AB18. 文章第段引用论语和水浒传中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文章第段引用论语中的话,为后文说明蛋白质作为人的生存与活动的“工具”的重要性作铺垫;引用水浒传中的“十八般兵器”,以此类比十九种蛋白质的神奇功效(或为下文突显蛋白质的神奇功效作铺垫);两处引用,使文章既典雅(富有文化底蕴)又生动(引人入胜)。19. 请结合文章探究“蛋白质的十九般兵器”这一标题的意蕴。答:_答案我们身体里面的蛋白质,负担着远比古代的武士更多的任务;为此,它拥有“十九般兵器”,即丙氨酸、缬氨酸、谷氨酸等十九种氨酸;它们为实现各种生命活动出力,尤其是为催化人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神通广大,成就了生命的美妙和神奇,令人感动。(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