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历史 第4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历史 课标要求(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主干梳理认知拓展新中国的科技1“两弹一星”(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01_的垄断成为必要。空间技术(2)表现1964年,中国第一颗 02 _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03 _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
2、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04 _”发射成功,开始进入航天时代。(“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1970年新华社电)原子弹1964东方红一号(3)意义: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2载人航天技术(1)决策:1992年,中国作出实施 05_工程的战略决策。(2)成就:2003年10月,“06_”飞船载人航
3、天飞行成功。(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 07_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08_。(2)意义: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 09_问题。载人航天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南优2号饥饿4计算机技术(1)1983年研制成功“10 _”巨型计算机,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2)2016年,我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5生物技术(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11_的时代。(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
4、了贡献。银河号人工合成蛋白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01_、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发生变化。2 02_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2提出:03_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3含义:04 _问题上“百花齐放”,05 _问题上“百家争鸣”。社会制度三大改造1956艺术学术4.初期成就1戏剧:老舍的话剧 06_,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等。2小说:杨沫的青春之歌等。3文艺期刊数量增加。5.遭受挫折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和“07_”的到来,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2表现:一些优秀作品被错误批判;自然科学和08_的研究受到影响。茶馆文革社会科
5、学6新时期成就(1)原因“文革”结束后,清算“左”倾错误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09_”方针。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 10_建设。2成就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11_”“伤痕文学”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12_空前热烈。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双百精神文明反思文学学术讨论教育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1方针1949年确定“以01_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确立教育要为 02_服务,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2)成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03_教育。老解放区国家建设人民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方针毛泽东提出,应
6、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 04_的学校教育制度。(2)成就: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05_体系。半工半读国民教育3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很多师生被卷入“06 _”、批“走资派”活动中;07_制度被废止。(2)后果:使整个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 08 _大大下降。扫四旧高考文化素质4教育的振兴 表现时间 教育方针成就改革开放之初提出教育应09_的思想在教育战线上全面10 _,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优先发展拨乱反正 表现时间 教育方针成就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育要面向11_,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基础教育:
7、制定 12_(2)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13_并举(3)高等教育:增设了一批新兴14 _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扩大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现代化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边缘学科 表现时间 教育方针成就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1)高等教育:国家着手实施“15 _”计划(2)社会教育:国家启动了“16_”(3)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推动了17_地区教育的发展211希望工程少数民族问题探究1“百家争鸣”是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吗?提示:否。“百家争鸣”指科学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科研领域应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易错辨析“双
8、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不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二者实质不同。教材拾遗 高校院系调整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经过全盘调整,许多高等学校被拆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学界对本次调整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多趋向于弊大于利。问题探究2“文革”以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政局稳定
9、、拨乱反正。(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4)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知识拓展 理解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思维导图 经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家国情怀 恢复高考制
10、度是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壮举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互动探究分层突破 史料精研 微解重难微解 1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一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国的科
11、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二 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史料解读 以上史料都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科技有关,史料反映了新中国科技发展在政策、国际环境、主观因素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精研探究 史料一、二反映出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何在?答:_提示:史料一反映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领导和支持。史料二中由可知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由可知有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条件和原因
12、(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4)主观因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微解2 正确认识“双百”方针一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
13、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 在新中国的电影历程中,1959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以向建国十周年献礼为契机,广大电影工作者一鼓作气,共推出了风格多样、题材不同、高质量的18部献礼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广大观众和电影从业人员称为“难忘的1959年”。刘澍难忘的1959年!(大众电影2005年16期)史料解读 以上两则史料都与“双百”方针有关,这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双百”方针。精研探究 上述史料分别反映出“双百”方针的哪些侧面?答:_提示:史料一反映出实施“双百”方针的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赶超世界先
14、进水平;史料二反映出“双百”方针实施的效果: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正确认识“双百”方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双百”方针的实质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目的是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文艺繁荣,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
15、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导致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要点突破 深化拓展要点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成就阶段方针政策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阶段方针政策成就“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教育战线一
16、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实施义务教育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例(2020湖北沙市中学双周练)1949 年 12 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4 年 9 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A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答案解析 材料
17、“1954 年”“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重质量的提高”与 1953 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的形势相吻合,故选 B 项。扫盲教育基本完成是在 20 世纪末,故 A 项错误;“科教兴国”是 1995 年出台的,故排除 C 项;D 项“完全”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解析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17全国卷,31)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答案解析 该作品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了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情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描
18、绘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风格,故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故A项错误;同一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故B项错误;该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解析2(2017全国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解析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
19、,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当时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D项错误。解析3(2015全国卷,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展国家经济建设。为适应这种战略形势,在教育上广泛开展俄语学习,故D项正确。1952年“一边倒
20、”的外交政策并未发生转变,A项错误;到1952年底,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俄语热”不能体现文化教育改革问题,C项错误。解析答案11954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走什么样的路?再评俞平伯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错误观点,文章指出“新红学”的实质是士大夫阶级意识和买办思想的混血儿,是反动的实验主义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具体表现。这篇文章()A贯彻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B是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批判C是社会主义改造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红学”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1954年”,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C项正确。“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
21、56年,反右派斗争是1957年开始的,A、B两项错误;文章批评“新红学”,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在“红学”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确立,D项错误。解析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属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并对教育进行改革,形成了新的教育面貌。下列反映出上述新面貌的是()A以政治教育替代学校教育B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指示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答案解析 C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并且属于教育发展的新面貌,故正确。A项是“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排除;B项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D项是在1995年,排除。解析3新中国成立 60
22、 多年来,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这表明()A科技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B科技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转型C科技发展走向多元化D科技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答案解析 材料强调的主要是科技发展为农业服务,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服务,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农业的变化,未提及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故 A 项错误;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解析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0湖北张家界模拟)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
23、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B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D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答案解析 材料提及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狭窄,与资本主义的封锁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基础薄弱,导致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故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我国各项建设进行了援助,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无史实支撑,故D项错误。解析2(2019江苏宿迁高二期末)有人评论中国某项科技成就:“它
24、的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下列关于“它”的表述正确的是()A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成就B促使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C标志中国进入航空时代D打破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发射成功”“利用太空”“序幕”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它”的发射成功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故选D项。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文革期间,使中国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但还没有成为航天强国,排除A、B两项;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而不是航空时代的标志,排除C项。解析3(2019安徽宣城高二期末)20世纪80年代末,“学好数理
25、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上的流行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迫切需求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好数理化”有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得中国社会掀起一股学习数理化的潮流,故选B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于21世纪初,排除C项;为了快速建成工业强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五”“二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项。解析4(2019浙江杭州高二期末)70年以来,新中国的
26、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下成就属于中国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迈入世界先进国家标志的是()A“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B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C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D“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选D项。A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始,排除;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不能代表中国航天技术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排除B项;C项1990年中国“澳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排除。
27、解析5(2019江苏宿迁高二期末)我国在1952195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专业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这种做法()A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需要B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C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D推动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答案解析 根据“19521953年”可知,此时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并且偏向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是为了给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提供人才,符合当时国情的需要,故选A项。此时的人才培养有着现实的社会需要,并不仅仅是为了贯彻教育方针和推动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排除B、D两项;“科教兴国”战
28、略的提出是1995年,排除C项。解析61958年,清华大学全校1万名学生,创作了5000多首诗,3000余首歌曲,1500个剧本,2000篇小说、散文、特写、曲艺,3000多幅漫画,办了700多种系和班级的油印刊物。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A北京的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B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了文化进步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文艺创作D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清华大学学生创作文艺作品之多与“左”倾思想指导下的社会运动有关,C项正确。文艺作品数量多不一定代表文学艺术水平高或者繁荣,A、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
29、B项错误。解析7(2019云南丘北一中月考)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下列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 1977 年高考的是()A“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B“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C“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D“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是在“大跃进”时期,故 A 项错误;“向四人帮讨还时间”说明“文革”结束,高考开始恢复的时间是 19
30、77 年,故 B 项正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是在改革开放后,故 C、D 两项错误。解析81977年我国高校录取率只有4.8%,而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比1998年增加52万人,增幅高达48%。此后,中国高校连续10多年扩招,如今本专科录取率超过70%,让上大学变得比过去更容易。同时,改革开放初“上学出来就是干部”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这说明高等教育()A出现了由精英向大众化的转变B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前景C践行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D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1977年我国高校录取率只有4.8%”“如今本专科录取率超过70%”“
31、让上大学变得比过去更容易”可知,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早在1995年就已提出,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符合史实,但材料强调的是高等教育入学率及培养目标的变化,故D项错误。解析9(2020安徽“皖南八校”三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答案解析 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依旧是第二产业(工业),故A项错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意
32、味着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得高科技产业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故D项正确。解析10(2020天津部分地区模拟)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B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C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D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答案解
33、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底,故A项错误;“三个面向”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知,由于“文革”时期对“双百”方针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以法律形式确保文艺科技事业的发展,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故C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左”倾错误思想,故D项错误。解析11(2020吉林百校联盟联考)据有关统计,1956年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A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解析 195
34、6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双百”方针,推动了科学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学术研讨的结果,不是科技发明,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教育的推动与苏联科研模式的影响,排除C、D两项。解析答案12新时期文艺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到近年来对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这表明新时期文艺()A注重人文关怀B理性看待历史C重在现实批判D借鉴先进理念解析 材料“歌咏健康自然人性”“寻根思潮”“人文精神大讨论”“对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都体现出新时期文艺注重人文关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
35、体现出对历史的理性看待,也没有体现出对现实的批判和借鉴先进理念,故B、C、D三项错误。解析答案二、非选择题13(2019北京朝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制定正确的科技战略,推动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大力发展和科技大国的成长,并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不朽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重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先后研制成功。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面对高新技术
36、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共中央,提出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发展中国高新技术的建议。国务院立即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因该计划于1986年3月提出,所以称“863”计划。“863”计划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高新技术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实施“863”计划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影响。答案(1)成就: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37、试爆成功,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 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70 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3 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影响:“两弹一星”等高新科学技术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了重大贡献。(2)背景:改革开放增强了国家实力;世界高新技术领域竞争激烈;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发展中国高新技术。影响:“863”计划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答案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
38、根据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核武器、空间技术、生物遗传技术等方面的成就。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增强国防实力、增加粮食产量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概括即可。解析14(2020四川乐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和转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接受、改革了原国民政府、教会、私立学校和文教机构,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推广使用简化汉字,强调教育与劳动结合,培养社会主义
39、劳动者。1978年以后逐步下放教育管理权,大力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据金铁宽、吴式颖主编中外教育大事年表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教育不断突破传统模式,向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论述:晚清时期,伴随列强侵华和西方文化与教育模式的传入,传统科举教育模式受到巨大挑战,洋务运动迈开了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民国时期,政府废除了封建教育体制,近代科学教育机构大量开办,近代教育加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
40、需要,人民政府改革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开始;改革开放后,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管理与发展模式改革逐步展开,现代化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建立。总之,近代以来中国教育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突破传统,朝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答案(示例二)论题:教育是社会需求的产物,体制与内容受时代影响。论述:为应对统治危机,晚清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培养军事和技术人才以自强、求富。维新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开馆收徒,讲授西方政治学说,宣传立宪变法。为发展经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科学教育,培养技术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扫盲教育、实施读书与劳动结合的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持。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开展素质教育,建立国民教育体系,用人才和科技推动发展。综上,教育受时代的影响,其体制和内容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答案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近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变化,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政策,归纳材料观点,自拟论题,例如中国教育不断突破传统模式,向近现代化方向持续转型、教育是社会需求的产物,体制与内容受时代影响等,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解析本课结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