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3 ,大小:1.31MB ,
资源ID:626101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2610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生物学科试卷1. 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体可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过敏原再次刺激人体,浆细胞会增殖分化分泌抗体B. 组织胺、白三烯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是体液调节C. 临床上可通过药物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D. 过敏原引发的哮喘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答案】A【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2、功能紊乱。根据题意可知,过敏介质主要是组织胺、白三烯等,抑制过敏介质释放可治疗哮喘。【详解】A、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增殖能力,过敏原再次刺激人体时,记忆细胞会增殖与分化,A错误; B、组织胺、白三烯属于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因此是体液调节,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C正确;D、哮喘属于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正确。故选A。2.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引起特异性免疫的抗原都是外来异物树突状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病毒抗原和细胞因子均可参与B细胞活化的

3、过程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体的能力预防肺结核的疫苗含有能与结核杆菌特异性结合的抗体A. 二项B. 三项C. 四项D. 五项【答案】B【解析】【分析】抗原不都是外来物质,体内异常细胞也能被特异性免疫系统识别;吞噬细胞可以清除被抗体结合后形成的沉淀物或细胞集团;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详解】引起特异性免疫的抗原不都是外来异物,如人体内癌变的细胞也可以作为抗原,错误;树突状细胞(DC)可以处理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正确;血浆属于体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正确;病毒抗原和细胞因子均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正确;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

4、识别抗原的能力,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错误;预防肺结核的疫苗能促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肺结核的疫苗是一种抗原,错误。综上正确的选项有,共三项,B正确。故选B。3.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d与e之间B. 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d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C. 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D. 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的生理

5、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中曲线看出,生长素浓度为abcd点时对植物器官的生长起促进作用,e点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f点浓度起抑制作用。【详解】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茎的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一侧,并且背光一侧生长快,因此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bd之间,A错误;B、顶端优势中,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生长受到抑制,因此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ef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B错误;C、由于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不能过高,应低于e点浓度,C正确;D、根

6、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最后是茎,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b点可能是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但不可能是d点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D错误。故选C。4.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会消耗ATPB. 植物体内的激素2,4-D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C. 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乙烯合成的抑制作用就越强D. 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种子萌发上表现为协同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

7、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因此会消耗ATP,A正确;B、2,4-D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B错误;C、植物体内生长素

8、浓度越高,对乙烯合成的促进作用就越强,C错误;D、脱落酸抑制种子的萌发,而赤霉素促进种子的萌发,二者表现为拮抗作用,D错误。故选A。5. 植物枝条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调节。近期发现植物体内的新型植物激素(SL)也与侧芽生长有关。研究人员利用野生型和不能合成 SL 的突变体植株进行不同组合的“Y”型嫁接(将保留有顶芽和等量侧芽的A、B 两个枝条嫁接到同一个根上),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 A、B两个枝条上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可以推测的是A. SL 的化学本质也是吲哚乙酸B. SL 的合成部位是枝条C. SL 通过生长素起作用D. SL 抑制侧芽的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将不能合

9、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根上,与野生型植株的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上,侧芽长度差不多,长度较短。但是野生型植株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的根上与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根上,侧芽长度差不多,长度较长,说明SL合成与根有关,而与枝条无关,并且SL对植物侧芽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测量的是枝条长度,可预测SL运输的方向由下往上(由根部向茎部),影响侧芽的生长。【详解】A、通过题干信息与实验结果无法判定SL 的化学本质是什么,A错误;B、通过对题干的分析,可以得出,SL合成与根有关,即SL的合成部位是根,B错误;C、SL抑制侧芽的生长是否与生长素有关,通过题干信息与实验

10、结果无法判定,C错误。D、突变体不能合成SL,野生型植株的枝条嫁接在突变体的根上,侧芽生长快,说明SL抑制侧芽的生长,D正确。故选D。6.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利于标记个体的存活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没有振荡试管且从试管下层吸取培养液C.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D.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将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都统计【答案】C【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

11、数;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详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标记物不利于标记个体的存活,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吸出培养液计数前先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则计数的酵母菌数量较接近实际值,若没有振荡试管且从试管下层吸取培养液,则导致取样的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较多,计数的酵母菌数量大于实际值,B

12、错误;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如果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使统计的数值比实际值偏小,C正确;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样方内与样方线上的个体都统计在内,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D错误。故选C。7. 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群落水平结构与地形、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有关,与生物自身特点无关B.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动物、植物种群的集合C. 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不改变演替的

13、速度【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群落在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错误;B、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B错误

14、;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D、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错误。故选C。8. 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种丰富度B. 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有捕食和竞争关系C. 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 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

15、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详解】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属于同一个种群,不构成该鱼的物种丰富度,A错误;B、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B正确;C、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属于种群水平,不具有水平分布特征,C错误;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水

16、平结构,D错误。故选B。9. 下列与图示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图甲所示为次生演替,群落的演替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 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全过程,可以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C. 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该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D. 若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E主要为细菌和真菌【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甲,表示群落的演替过程,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分析图乙,植物为生产者,动物和人为消费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小于消费者的能量,说明该系统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

17、。分析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C表示生产者,E表示分解者,其余表示消费者。【详解】A、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错误;B、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过程,不能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如干旱的荒漠地区,不能演替成森林,B错误;C、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部分来自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还有大部分来自城市外能量的输入,C错误;D、图丙中的E为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D正确。故选D。10.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生

18、态系统的稳定性B.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 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双方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D. 年龄结构是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

19、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详解】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因此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外来物种入侵往往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因此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C、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如寄居蟹和海葵,

20、C正确;D、稳定型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是处于动态平衡的或者说在近期内相对稳定,如果环境突然发生改变,那么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D正确。故选 B。11. 如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图中C是淋巴液,若淋巴循环受阻,机体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B. 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若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C. 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和丙分别属于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D. 丙图中B是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答案】B【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甲图

21、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根据物质交换的箭头方向可知,甲图中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乙图代表食物网中能量流动,则乙图中: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丙图代表生态系统碳循环,因此根据箭头方向可知,丙图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甲图D是细胞内液,B是淋巴,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循环受阻,机体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A错误;B、乙图中B分别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 ax20%20%+x(1-a)20%=20ax+5x,B正确;C

22、、根据题意可知,甲图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属于个体层次水平,乙图代表食物网中能量流动,属于群落水平的层次,丙图代表的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因此丙属于生态系统层次,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丙图中的B为分解者,D错误。故选B。12. 下列过程能双向进行的是()A.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C. 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 兔子与狼之间的信息传递【答案】D【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由2个神经元组成,由于神经递

23、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也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单向的,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A错误;B、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只能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单向流动,B错误;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也只能是单向的,C错误;D、生物之间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因此兔子与狼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正确。故选D。13. 有关下图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A. 图中有两条食物链B. 食物网中,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 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D.

24、 该图中的所有成分构成生物群落,狐为第三、四营养级【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其中,阳光、二氧化碳等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草是生产者,昆虫、鸟、狐、兔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细菌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不占有营养级,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分别是:草昆虫鸟狐;草兔狐。【详解】A、图中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狐,草昆虫-鸟-狐,A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食物网中,狐与鸟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C、细菌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C错误;D、该图有阳光和二氧化碳等非生物成分,它们与图示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A。14

2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和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食物网中的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 稻田中放养草鱼,会使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C.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 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该甲虫属于分解者【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详解】A、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和无机环境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

26、统,A错误;B、放养草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使其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大,B正确;C、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C正确;D、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属于腐生型异养生物,因此该甲虫属于分解者,D正确。故选A。15. 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如果每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均为20%,且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各种生物中获得的能量相等。虎要获得1KJ能量,则需要消耗草的能量为( )A. 150KJB. 125 KJC. 100 KJD. 75 KJ【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虎要获得1KJ能量,则狐和羊需提供5KJ能量,分别提供2.5KJ能

27、量;由草羊可知,草提供12.5KJ能量;由草兔狐可知,草提供62.5KJ能量,所以草共提供75KJ能量。故选:D。16. 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B. 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C. 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D. 若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则W1-A1表示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

28、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A错误;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如一棵树和这棵树上的昆虫,B正确;C、传递效率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C正确;D、W1是生产者的同化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

29、量,则W1-A1表示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正确。故选A。17. 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四个营养级,由A、B、C、D、E五个种群组成,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某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种群ABCDE能量 J/(cm2a)092634013540A. 种群D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A的同化量B. 每个种群的能量流动去向都包括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C. 如果最高营养级只有种群D,则各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都相同D. 用种群E的枯枝败叶和AD的粪便提高土壤肥力,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

30、C【解析】【分析】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详解】A、通过数据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关系为EB(C)AD,D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D同化的能量,但属于A同化的能量,A错误;B、该生态系统中,D是最高营养级,D的能量不会流向下一个营养级,B错误;C、通过计算可知,EB(C)、B(C)A、AD,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都是15%,C正确;D、用枯枝败叶、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变为无机物进入土壤,进

31、而提高了土壤肥力,但不该过程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C。18. 图甲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丙为(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丁为一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甲中B为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B. 图乙中,次级消费者获得了初级消费者所得到的能量的13.3%C. 图丙中种群在cd年间,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 图丁中t1t2时期与图丙中ab时期种群都呈衰退型【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32、:图甲中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图乙是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丙中,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多,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图丁中种群在t2时种群增长率为0,数量最大,图丙中种群在cd年,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详解】A、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对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但能量是不循环的,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A错误;B、图乙中,次级消费者获得了初级消费者所得到的能量的35000200000100%=17.5%,B错误;C、图丙中种群在cd年间,大于1,种群数量稳定增

33、多,呈“J”型增长,C正确;D、图丁中t1t2时期种群增长率大于0,属于增长型;图丙中ab时期1,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属于衰退型,D错误故选C【点睛】19.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

34、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详解】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属于能量流动功能,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里分析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中的成分,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错误;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信息传递功能中的行为信息,正确;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属于物质循环功能,正确。综上所述,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有,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 下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

35、塔及相关食物网(甲、乙、丙为3种鱼,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如果图示食物网遗漏了一个箭头,且甲、乙、丙、丁所处营养级不受影响,则该箭头可能起始于水草或藻类B. 图中甲和乙属于次级消费者C. 如果没有丁,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D. 属于三级消费者的丁与处于第三营养级的丙之间为捕食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

36、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详解】A、若缺少的箭头起始于水草或藻类,甲不摄食藻类,则缺少的是水草或藻类到丙或丁的箭头,但这样会导致丙、丁的营养级改变,应是缺少了甲到丁的箭头,A错误;B、图中甲和乙属于初级消费者,B错误;C、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丁是消费者不是分解者,C错误;D、属

37、于三级消费者的丁(也就是第四营养级)与处于第三营养级的丙之间为捕食关系,D正确。故选D。2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 碳在食物网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 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大气中的CO2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答案】D【解析】【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详解】A、

38、碳在食物网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流动,A正确;B、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进而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B正确;C、从同化作用角度考虑人是异养型生物,其体内的碳元素直接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食物中的有机物归根结底来源于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C正确;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D错误。故选D。22. 微塑料一般指的是毫米级别甚至微米级别的塑料碎片,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极易被海洋生物误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微塑料可降低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B.

39、 微塑料释放的有毒物质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并通过生物富集,最终危害人类C. 海洋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它的间接价值D. 海洋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极易被海洋生物误食,会对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生物多样性价值有: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保护水资源、维护水体的自然循环,减少旱涝,调节气候等;直接价值,如药用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等,据此分析。【详解】A. 根据题意,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

40、光线传播,因此会降低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A正确;B. 食物链是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因此微塑料释放的有毒物质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并通过生物富集,导致危害,最终危害人类,B正确;C. 生物多样性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海洋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海洋污染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2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声音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生物信息,信息

41、来源于环境或生物C. 植物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D. 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2、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2、(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详解】A、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声音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其中,音响设备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B错误;C、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能

4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故选B。24. 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高湿度高湿度正常湿度正常湿度A. 该实验能探究土壤不同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 关注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湿度时,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组和3组C. 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实验温度、落叶种类等各组应保持一致D. 预期结果是1组、3组的落叶几乎不被分解,2组、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答案】B【解析】【分析】从题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

44、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详解】A、题中表格有两个自变量:土壤是否灭菌和土壤湿度,因此可以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B、该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是否灭菌和湿度。自变量为土壤湿度时,在灭菌条件下1、3形成对照,3组是对照组;在不灭菌条件下2、4形成对照,4组是对照组,B错误;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因变量是落叶分解程度,其它均为

45、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温度、落叶种类等各组应保持一致,C正确;D、1、3组土壤灭菌,没有微生物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土壤中有微生物分解落叶,只是在高湿度和正常湿度的环境中分解程度不同,D正确。故选B。25. 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状态B.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C.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D.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

46、: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详解】A、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维持生态平衡,A正确;B、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C、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错误。故选D26. 下图

47、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B. 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 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一般呈负相关D.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负相关【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详解】A、某生态系统中,生物内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的大小,与营养结构有关,A正确;B、由分析可知,a表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C、营养结构越复杂,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

48、原状的能力越弱,即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C正确;D、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弱,成相反关系,D正确。故选B。27. 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的()A.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属于生物防治,可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B. 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是保护濒危物种的重要措施C. 对丹顶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D. 沼气池中的沿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答案】C【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

49、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详解】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

50、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这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B、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B错误;C、对丹顶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C正确;D、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D错误。故选C。28. 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草本植物中的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 草本植物优势物种的演变过程与环境的变化关系密切C. 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多D. 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C【解析】【分析】1、随时

51、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由于起始条件不为零,因此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

52、演替,A正确;B、草本植物优势物种的演变过程与环境的变化关系密切,B正确;C、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种群的取代,有些种群的数量会减少,C错误;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故选C。29.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B.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C. 湖泊中的群落区别于森林中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53、,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详解】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得以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B、封山育林和治理沙漠可以改善环境,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

54、性,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错误。故选D。30. 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B. 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提供CO2C. 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D. 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A正确;B、鱼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B正确;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但不可以由鱼到植物,能量不能循环,C错误;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没有能量输入,鱼和植物

55、都将会死亡,D正确。故选:C。31. 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组别接种物总人数癌前病变人数A(接种前未检出HPV DNA)A1对照剂786383A278484B(接种前检出HPV DNA)B11125126B21121125(1)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_。A抗原 B抗体 C细胞因子 D病原微生物(2)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_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AA1 BA2 CB1 DB2(3)人体接种该

56、疫苗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HPV侵入机体,_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进一步扩散,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4)B2组与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_清除细胞内HPV。(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_。【答案】 (1). A (2). A (3). 记忆(B)细胞 (4). 细胞免疫 (5). (免疫)预防【解析】【分析】分析表格:表中为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癌出现癌前病变的人数,接种前未检出HPV的DNA时,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显著;接种前检出HPV

57、的DNA时,对照组和实验组没有明显差异。【详解】(1)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故选A。(2)由表中数据可知,B1组和A1组的自变量为是否感染HPV,结果B1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A1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故选A。(3)人体接种该疫苗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一旦HPV侵入机体,记忆B细胞会迅速繁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进一步扩散,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4)B2组与B1组人群出现癌变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

58、原因可能是该疫苗的作用主要是诱导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不能明显诱导细胞免疫清除体内HPV。(5)由于接种HPV疫苗后癌前病变人数明显减少,因此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预防。【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探究实验的原理,能据此分析表中数据,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32. 植物激素是一类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甲图所示为同种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IAA)的反应,乙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所进行的预实验结果。请据图

59、回答。(1)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在根本上是_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2)在用NAA处理插条生根时,如果NAA的浓度较低,适合采用_法处理插条,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_(“高”或“低”)的地方进行,以保持NAA溶液的较低浓度。(3)如乙图所示,浓度为_L/L的NAA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促进效果最好,正式实验应在_L/L浓度范围内设计更小的浓度梯度,进一步确定最适浓度。(4)浓度为8L/L的NAA对生根具有_(填“抑制”或“促进”)作用。(5)乙图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因变量是_,同时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答案】 (1). 基因 (2). 浸泡 (3).

60、 高 (4). 4 (5). 26 (6). 促进 (7). NAA溶液的浓度 (8). 生根的数量(或长度)【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图甲曲线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图乙中,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4L/L左右时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促进效果最好,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为12L/L时与对照组(NAA为0L/L时)相比起到抑制作用。【详解】(1)植物的各

61、种生命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的控制,而是各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2)在用NAA处理插条生根时,如果NAA的浓度较低,则适合采用浸泡法处理插条,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高的地方进行,以保持NAA溶液的较低浓度。(3)据图分析,乙图显示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4L/L左右时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促进效果最好,为了进一步确定最适浓度,正式实验应在26 L/L范围内设计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确定。(4)识图分析可知,浓度为8L/L的NAA与对照组(NAA为0L/L时)相比对生根具有促进作用。(5)根据图乙分析可知,乙图实验中的自变量是NAA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生

62、根的数量。【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曲线图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别是曲线下降阶段,千万不要误认为曲线下降就代表抑制作用。能够正确分析柱状图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实验的目的和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33.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1)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填“K1”或“K2”)。(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系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A

63、食物和天敌B气候和自然灾害C年龄结构D性别比例(3)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_会变小。(4)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前4年该种群数量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9年调查松鼠的年龄结构,最可能表现为_型。第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答案】 (1). K1 (2). B (3). K值(或环境容纳量) (4). 基本不变 (5). 衰退 (6). 10【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A段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类似于J型曲线;C段种群数量下降;E段种群数

64、量进而不变。2、据图2分析,04年时=1,种群数量不变;410年时1,种群数量减少;在1020年时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详解】(1)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故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2)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由于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3)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或环境容纳量)会变小。(4)前4年,值为定值,=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9年时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松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由于410年时1,种群数量减少,在1020年时1,种

65、群数量持续增加,所以第10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重点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时注意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34. 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字母_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冬季。(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向森林阶段演替过程中,则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形式循环,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

66、流动的特点是_。【答案】 (1). D (2). 低于(小于) (3). 呼吸作用 (4). 大于 (5). 二氧化碳 (6).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分析】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D是大气中的CO2。【详解】(1)题图显示:A、B、C、E均有箭头指向 D,说明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冬季旺盛,使夏季大气中CO2的含量低于冬季。(2)CO2被生产者吸收,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体内的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所示的生产者、B所示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C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E所示的化学燃料的燃烧,转变

67、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则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因此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梳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能量流动、群落演替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以确定图中各字母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进而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35.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江南某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表格是研究性小组对该湿地的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单位为103kJ/(m2y),结构模型与表格

68、中相应字母含义相同。请分析回答:同化能量储存能量呼吸消耗A900200700B18060120C14212D1001882(1)太阳能主要通过图中生物_(填字母)的_过程输入到由图中A、B、C、D等生物构成的_中。(2)若上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填图中序号)。(3)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4)该湿地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还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5)若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

69、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增强。【答案】 (1). A (2). 光合作用 (3). 群落(生物群落) (4). (5). 14% (6). 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7). 抵抗力【解析】【分析】分析图示:A是生产者、C和D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E是无机环境;是光合作用,是呼吸作用,是D摄食A,是C摄食D,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详解】(1)由分析可知:太阳能主要是通过图中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过程输入到由图中A、B、C、D等生物构成的群落中。(2)由分析可知:若如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

70、落之间以CO2形式进行流动,即。(3)图中,A是生产者、B属于分解者、C和D属于消费者,食物链为AD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4100=14%。(4)小鱼取食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属于行为信息;小鱼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5)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的种类与数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复杂程度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故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意义,掌握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根据实例判断信息的类型,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