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82019学年北京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周初所分封的异姓贵族中,除少数封在中原,主要都封在边疆与戎狄接壤的地区。关于这种分封战略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燕国是为防御北方戎狄而分封的异姓贵族B. 异姓贵族的分封是保护中原姬姓诸侯国的屏障C. 西周分封战略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D. 西周的分封战略导致诸侯割据混战【答案】B【解析】【详解】“主要都封在边疆与戎狄接壤的地区”说明分封贵族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中原地区,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燕国的分封体系,A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原则
2、,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西周的分封制导致诸侯混战,D错误。2.在平定武庚(商纣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西周这些做法旨在A. 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 削弱血缘政治影响C. 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 稳固西周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在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微子启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西周的王畿之地,西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便于控制微子启和加强对商地的控制,从而稳固西固统治秩序,故选D项;宋地本身属于华夏文明区域,故排除A项;“以殷治殷”利于政权的稳定,
3、并不能削弱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微子的儿子烈祖担任史官,并不意味着史官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3.公元前634年,齐国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起先祖?齐君下令退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分封制渐趋瓦解B. 齐鲁始封君都是王室成员C. 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D. 旧制度仍有一定作用【答案】B【解析】齐国攻打鲁国,这说明诸侯混战,王室衰微,分封制渐趋瓦解,故A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鲁国的祖上周公是王室成员,齐国的祖上姜太公是异姓功臣,故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因为“世世子孙无相害”,齐国退兵,
4、这说明旧制度仍有一定作用,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正确。4.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西周宗法制的等级序列是A. 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B. 周天子-诸侯-士-卿大夫C.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D. 周天子-卿大夫-士-诸侯【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血缘亲疏表现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严格的等级,故选C。其他各项错误,排除ABD。5.下列对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根据宗法制,周王和所有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
5、的控制权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因此他们之间是君臣关系和等级从属关系,正确;周王只是相对于同宗族的诸侯是大宗,对功臣和先代贵族,周王和他们之间并不是大小宗关系,错误;周王对各诸侯国并没有绝对的控制权,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项,排除BCD项。6.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导致秦末农民起义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秦末
6、农民起义不在于制度,主要是人的问题,A错误。材料说明七国之乱是诸侯叛国,没有郡叛乱的,不是分析七国之乱原因,故B错误。秦朝制度作用明显,材料显然是说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材料没有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影响,D错误。7.汉书记载:“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这表明A. 秦朝仿中央官制,设立地方政体B. 秦朝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治国理念C. 秦朝地方官制有分封制遗风D. 秦朝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答案】A【解析】【详解】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秦朝仿照中央官制,在地方设置了行政机构,A符合题意;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权力的
7、高度集中,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有分封遗风”表述错误;排除C;“秦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联系所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8.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A. 皇位世袭B. 君权神授C. 皇权至上D. 皇帝独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
8、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体现的是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和皇位世袭无关,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皇帝独尊指的是皇权的独特性,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故D项错误。9.宋朝神宗、哲宗时期党争比较激烈,党人对史官多所责难,限制其行止,针对这一情形,朱熹说:今之修史者,只是依本子(奏本)写,不敢增减一字,据此可推断出A. 宋修史书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B. 宋修史书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C. 史官在修史时听从于党人的意见D. 宋朝没有敢真实记载历史的史官【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史官受党人影响,修史时多不敢直笔,这说明宋修史书受当时政治环
9、境的影响,故B正确;宋史受政治环境的影响,至于部分内容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不能说全部不能反映历史原貌,故A错误;史官修史受党人影响,不是听从党人意见说法,故C错误;宋朝没有敢真实记载历史的史官表述错误,故D错误。10.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唐朝设置节度使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长官元在地方设“行中书省”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使得诸侯王国势力越分越小,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正确;唐朝设置节度使,节度使拥有地方军政大权,节度使的设立加剧了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
10、,错误;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主要是为了防范武将专掌军权、独霸一方、反叛朝廷,起到了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作用,符合题意,正确;元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起到了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作用,符合题意,正确。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正确答案为D选项。11.与明清八股取士相比,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除常见的进士、明经二科外,尚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即以进士科而言,所示内容也有诗赋、策问、杂文等。这反映了A. 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B. 唐明两代的科举性质不同C. 唐代科举制度的效率低下D. 唐代科举考试的难度较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
11、代科举考试内容“明法”“诗赋”“策问”可知其注重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反映了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考试形式的变化,未体现效率高低,故C项错误;唐代和明清的科举制都是国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性质相同,故B错误;唐代考试名目多,体现不出难度的高低,故D错误。12.学者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指出:科举制使得做官第一主义得到充分发挥,它“像从外部为中国的官僚社会做了支撑的强大杠杆,虽然它同时又作为一种配合物,是中国整个官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贯穿科举制的“学而优则仕”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B. 读书考试做官的模式
12、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 科举制不断地为封建官僚社会输入新鲜“血液”,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D. 科举制形成后,科举入仕成为封建社会官员的唯一来源【答案】D【解析】【详解】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但D项中“唯一来源”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都是对科举制的正确评述,不符合题意,排除。13.乾隆四十九年(1784)上谕说:“各省督抚年终汇奏事件,向由军机处将有无迟延遗漏,查明具奏。嗣后各督抚年终汇奏各项,均著各部院衙门详悉查核,汇送军机处复加考核,如各该部有疏忽遗漏,军机处又不能详加核正,经朕看出,惟军机大臣是问。”这说明军机处A. 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最高国家机关B.
13、 听命于皇帝,是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C. 实质是形式上临时性的事务机构D. 担负稽察各部院衙门汇奏事件的任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军机处。军机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不能总揽大权,也不负责稽查各部院衙门,故排除A、D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根据题意可知,军机处负责各省督抚年终汇奏,并完全置于皇帝的掌控之下,所以实质上是形式上的临时性的事务机构,故选C。【点睛】本题关键在于对军机处性质的掌握,虽然军机处貌似位高权重,总揽大权,但实际上它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没有任何实际权力。14.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
14、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 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B. 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 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丞相能够辅助皇帝处理政事,还能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制约,有利于减少专制统治下的决策失误。因此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就是认为该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丞相制度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构成制约;废除丞相制度,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15、点睛: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15.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一疏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B. 心学实践方向
16、的变化C. 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D. 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结合宋朝社会政治环境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宋代宽松的社会环境,而王守仁极少涉及朝政,正是反映了专制主义的强化,因此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是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标准的制度,与材料中官员参政程度的变化无关;B选项错误,“心学实践方向的变化”正是材料描述的现象,不是变化的原因;D选项错误,社会矛盾的激化与官员参政程度的变化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16.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
17、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悲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 封建制度渐趋没落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D.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由“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可知,材料认为天下一切言行应以皇帝为标准,天下所有人都为皇帝服务,不应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个人尊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故选A项。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表象,不是本质,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央
18、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排除。17.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A. 抑制土地兼并B. 发展资本主义C. 调和阶级矛盾D. 强化社会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加强户籍的管理,是强化社会控制的手段,故D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户籍管理,并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问题,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没有资本主义,排除B项;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只是进行户籍管理的一种手段方式,并不能有效的调和阶级矛盾,C项错误。18.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
19、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A. 弱化了君主权力B. 扩大内阁决策权C. 提高了行政效率D. 使辅政制度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票拟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中央的决策过程,即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最终集权于君主,两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体现了明朝辅政制度的完善,故D正确;此措施加强了君主权力,故A错误;内阁只有票拟权而无决策权,故B错误;题干与行政效率无关,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要注意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
20、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19.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A.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 进一步削弱了相权D. 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事咨询机构”是指内阁。明成祖设立内阁后,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选A项。B项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干材料无关;明太祖已经废除了丞相,取消了相权,C项错误;D项是清朝军机处的影响。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20.苏格拉底因
21、批评传统信仰中不协调的东西而获罪,在法庭上他耻于向陪审团乞怜,甚至拒绝按惯例让自已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而是居高临下,据理力争,这就使得陪审团难以采取变通做法。最终陪审团以过半票的结果宣布其死刑。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 司法程序遵循了民主原则B. 辩才不能影响陪审团的决定C.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D. 公民缺乏演讲技巧的能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展现了雅典司法审判的流程,最终是陪审团投票确定苏格拉底有罪,从中可看出民主原则贯穿了雅典的司法过程,故选A项;“拒绝按惯例让自己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说明“博得同情”的方式是可以影响陪审团的意向的,故排除B项;法庭辩论、陪
22、审团投票的方式说明司法程序没有问题,故排除C项;雅典人是最讲究演讲技巧的,故排除D项。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后来朝愈益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材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主要得益于A. 贵族阶级的衰落B. 中产阶级的壮大C. 商品经济的发达D. 人文思想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急速发展的贸易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要求政治自由化”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选C;雅典民主政治建立之时贵族阶级并未衰落,A项错误;BD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最主要原因,排
23、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急速发展的贸易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要求政治自由化”,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分析解答。22.雅典城邦有6000名陪审官,全体陪审官分为十组。诉讼时:事先无人知道某个陪审官是否出庭,倘若出庭,也不知道他在哪个法庭。这体现了雅典A. 法庭审判质量较高B. 公民参政积极性较高C. 司法程序的公正性D. 保护陪审官人身安全【答案】C【解析】【详解】从“事先无人知道某个陪审官是否出庭,倘若出庭,也不知道他在哪个法庭”可以看出在司法审判过程中雅典特别注重司法程序的公正性,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审判更加公正,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审判的质量如何
24、,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如何,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与陪审官人身安全无关,故排除D项。23.在古代雅典,500人会议负责落实公民大会的决策,相当于政府。五百人会议常设机构是五十人团,由五百人会议成员分组轮流执行,抽签决定任职次序,不得连任,相当于一届政府。每届任期35至36天,一年正好有10届政府。这样的运作方式A. 确保政策执行的连续性B. 保证了官员的清正廉洁C. 有利于提升决策透明度D. 最大限度体现人民主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五百人会议常设机构是五十人团,由五百人会议成员分组轮流执行,抽签决定任职次序”表明是轮流坐庄、轮番而治,这样的运作方式最大限度体现人民
25、主权,有利于平民参政,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故D项正确;从材料“不得连任,相当于一届政府。每届任期35至36天”中可以看出这种运作方式不能保证政策的连续性,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主运作方式有利于平民参政,没有体现出对官员的监督和决策的过程,故BC项排除。24.十二铜表法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主要是因为( )A. 损害了贵族的私有财产权B. 判决和量刑有了清晰的法律条文依据C. 主要是由平民参与编订D. 规定平民和贵族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十二铜表法相关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该法律的制定使判决和量刑有了清晰的法律条文依据,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
26、断,贵族不能再随意的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维护贵族和平民的私有财产权;C选项并非该法律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的主要原因,不符合所学知识,错误;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该法律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体现的是罗马统治阶级的利益,平民并未争取到和贵族平等的权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5.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规定:“如果在夜里行窃物品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第十三条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些规定反映了罗马法A. 保护平民利益
27、,注重按律判决B. 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 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D. 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个条款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故选C。材料中提到“夜里行窃物品的人被人当场杀死”没有特指正当防卫的是平民故排除A,也没有特指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故排除B。材料是界定正当防卫的权限,不是重罪轻罚,故D项表述错误,排除D。【点睛】十二铜表法时间:公元前449年颁布。原因: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推动;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清晰,审判和量刑有
28、法可依。意义:积极性: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26.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可见其A. 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B. 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C. 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D. 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对于契约从不同形式进行分类,主要是适应实际生活中的需要,这有利于罗马法在实际操作的运用,故A项正确;B选项中民主制度材料没有提及,此时已经到了罗马帝国时期,而不是共和国时期,故排除
29、B项;C选项中程序繁琐不符合材料中罗马法的特点,故排除C项;D选项中身份平等不是罗马法宗旨和目的,故D项错误。27.在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以下属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治特点的是:A. 内阁首相由国王兼任B. 王室成为政治统治中心C. 君主立宪制确立D. 议会对内阁负责【答案】C【解析】【详解】下院多数党领袖居内阁大臣之首,是实际上的首相,故A错误;光荣革命后,国王权利的来源是议会,议会是权利中心,是政治统治中心,B错误;英国光荣革命之后颁布权利法案宣告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C正确。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D错误。28.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
30、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A. 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B. 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C. 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D. 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进而形成惯例”可知,只要不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首相的权力范围还是很大的,即它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首相制度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过程,推动了英国的
31、民主政治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议会的地位的变化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议会丧失立法权,而且根据史实英国议会也没有丧失过立法权,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改革的渐进式平和过程最终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特点2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主要违背了下列选项中的哪一学说A. 自然权利说B. 三权分立说C. 社会契约说D. 人民主权说【答案】A【解析】【详解】“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32、”中的其他人口是指黑人,体现出这部宪法歧视黑人的特点,违背了自然权利说,A正确。B属于中央部门权力运作特点,排除。C属于共同意志方面思想,排除。D属于权力主体问题,排除。【点睛】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30.1908年,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此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一变化表明德意志帝国A. 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B. 资产阶级代议制有所发展C.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D. 权力的中心变为帝国议会【答案】
33、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可知由普选产生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帝国议会权力有所扩大,说明德意志资产阶级代议制有所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并未实行责任内阁制;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无法体现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知帝国议会的权力超过了皇帝,德意志帝国的权力中心变成帝国议会,结合所学可知,在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下,权力中心
34、为皇帝而非帝国议会。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第II卷(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薄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
35、依据材料一, 概括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特征。【答案】(1)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地方仍有较大权力。(2)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解析】【详解】(1)特点:本题考查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时期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根据材料“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可
36、知,汉代地方属吏为本地人。关系:考查汉代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结合材料,从中央角度来看,郡县长官的任命权归于中央,可见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从地方的角度来看,根据材料“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可见,地方仍然有较大的权力。(2)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可知元代行省拥有部分权力;根据“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行省行使权力时仍受到中央的制约。根据“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37、。”可知这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才是举”即以财产评估结果划分等级和抽签选官,虽然只是实现了财权政治,但对后世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看雅典民主的诞生(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的内容,并指出伦改革的影响材料二 特朗普上台后,白宫出现了辞职潮,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国家体制上的弊病司法、行政、立法的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制度。有人曾经把三权分立制度比喻为三
38、头毛朝着成120度角的三个方向向外拉车,如果三头毛驴闹别扭,心不往一处使劲,弄不好车还有被“三驴分尸”的下场。只要这种效率低下的制度不废除,那么持续的、频发的政府混乱状况就不会消失,美国也必将丢掉未来。(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怎样体现分权与制衡,并指出这制度有何弊端。【答案】(1)内容:颁布减负令,废除债奴制;按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四个等级。影响:打击了氏族贵族特权;扩大了民主的范围;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础。(2)体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联邦最高法院。国会可以否决总统的行政决定,并可弹劾总统等官员;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39、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复议通过;总统提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经国会批准任职,联邦最高法院可审查总统政策、国会立法是否违宪。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三大机关之间难形成合力,导致办事效率低下。【解析】【详解】第(1)问,“内容”,根据材料一信息“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的法律而他唯才是举即以财产评估结果划分等级和抽签选官”概括得出:颁布减负令、财产等级制度。“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打击了氏族贵族特权、扩大了民主的范围、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础等角度分析。第(2)问,“表现”,依据材料二信息“美国国家体制上的弊病司法、行政、立法的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制度”和所学知识从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者互相制约的角度分析。“弊端”,依据材料信息“如果三头毛驴闹别扭,心不往一处使劲,弄不好车还有被“三驴分尸”的下场。只要这种效率低下的制度不废除,那么持续的、频发的政府混乱状况就不会消失,美国也必将丢掉未来”从三大机关之间难形成合力,导致办事效率低下的角度分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