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577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C.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D.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2、,故C项正确;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铁犁牛耕,商周时期的是石犁而非铁犁,故B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故选C。2.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 家族和睦B. 等级秩序C. 贵族世袭D. 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点睛:材料长

3、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3.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 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 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 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 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它反映了那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4、受禾”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当时的卜辞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受禾”的内容,说明了此时的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故选A。祭祀主要针对的是先祖或者神灵,排除B。巫师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考点定位】古代农业经济4.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

5、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

6、解及其阶段特征。5. 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下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A. 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 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 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 封邦建国、郡县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选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方国联盟、分封制、郡县制。6. 春秋战

7、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A. 社会大变革B. 经济的发展C. 政治剧变D. 统治阶级的提倡【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決,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是导致当时文化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故A选项正确;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导致社会许多问题亟待解決是导致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当时经济的发展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故B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剧变是导致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

8、论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当时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提倡对于各学派的兴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当时文化繁荣最重要的原因,D选项错误。7.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如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A. 灵渠B. 都江堰C. 郑国渠D. 白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李冰主持的水利工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程是指都江堰,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8. 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 重义轻利B. 民贵君轻C. 天人感应D. 正心诚意【答案】B【解析】根据所

9、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故B项正确;A项不是“仁政”的内容;C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理学的内容。9. 有学者援引“漠然无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法家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汉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因此材料中的信息反映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故答案为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其他三项与此无关,排除A、C、D项。10. 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

10、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A. 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B. 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 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D. 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说明隋朝时期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物资丰富,从而储备太多。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11.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 宣扬托古改制B. 承袭华夏传

11、统C. 突出个人功业D. 标榜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嬴政自称“皇帝”,突出个人功业,是为了增强皇帝制度的权威性。A项适合“戊戌变法”;B项只是表面现象;D项从西汉武帝开始。【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12.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战乱频仍 民族矛盾尖锐 刑罚严酷 土地兼并严重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13. 近代学者王仲麟说:

12、“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 “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A. 西周实行分封制B.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因此是“政治上一大改革”,B正确;ACD说法不符合材料“此时大一统实现”的说法,排除。故选B。14. 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A. 太尉B. 廷尉C. 丞相D. 御史大夫【答案】D【解析】【详解】丞相是百官之

13、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D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故A项错误;廷尉负责司法,故B项错误;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事,故C项错误。15.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A. 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 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C.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 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规定是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推恩令弱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故排除A项;推恩令与是否巩固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无关,故排

14、除B项;推恩令将地方封国进行拆分,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排除D项。【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16. 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A.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B. 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C. 旨在限制商业发展D. 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答案】A【解析】从

15、材料“提出均输方案”“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中可以看出,西汉推行的均属平准政策,有效调剂物资供应,控制市场,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农民负担的问题,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A项之中;D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17.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濁桥纸和甘肃悬泉纸等。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B.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C. 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D. 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可以说明西汉时期已经有纸

16、,故B选项正确;“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濁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说明西汉时期已经有纸,但不能否定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可信度,且蔡伦改进造纸术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故A选项错误;根据题干无法证明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故C选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造纸术的传播问题,故D选项错误。18. 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由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A. 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 门阀政治制约皇权C.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 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

17、、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体现的是东晋时期的政权基础是世家大族,而材料“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由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体现的是当时门阀政治制约着皇权,因此B正确,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9.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 不畏艰难的精神B. 有高深的佛教学识C. 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D.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最根本的原因”这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所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故选D;其他三个选项均是玄奘和鉴真的精神与学识,与题干“最根本的

18、原因”不符合,故排除ABC。20. 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修建万里长城 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联姻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族融合”这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唐朝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均促进了民族融合,正确,故选D;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与民族融合无关,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21. 唐太宗之所以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因为A. 强大的军事B. 开明的民族政策C. 唐太宗本人具备“天可汗”的素质D. 唐朝是世界的中心【答案】B【解析】【

19、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之所以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原因是其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22.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 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B.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 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 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详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符合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故A正确;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错误;国家分裂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三国鼎立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趋势,D错误。【点睛

20、】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3.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B.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C. 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D. 人口大幅度增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人口增长不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而是治世局面的表现,而且贞观之前,人口大幅度增长不符合史实,故选D;结合所学可知,其他三个选项均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故排除ABC。24. 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 陈子昂B. 岑参C. 王维

21、D. 李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陶渊明的诗歌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属于田园风格类,在风格上唐代王维诗风与其极为相近,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和语文文学知识即可找到正确答案;陈子昂的诗风质朴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与陶渊明的田园悠闲截然不同;岑参的诗属于军旅派,豪放悲壮的风格,李白豪迈奔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考点: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中国古代史隋唐隋唐时期的的文化25.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

22、.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从南北朝到唐代中期,北方人从嘲笑喝茶到习惯喝茶,体现了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到北方,其影响力上升,C正确;据所学可知,隋朝于589年完成统一,但到唐朝中期,北方城市中喝茶才逐渐形成风气,排除A;我国南北方饮食虽有交流互通,但南北方饮食特点依然分明,且材料中只提到了饮茶习惯,并未涉及食物,B说法错误;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不符合史实。故选C。26. 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

23、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图示指的是三省六部制,该制度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其中工部负责工程建设等工作,故D符合题意;而其他三个选项所述的运行程序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27.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A. 西周时期B. 北魏时期C. 唐朝初期D. 唐朝中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唐德宗

24、建中元年推行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排除ABC。28. 唐朝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徭役20天,如不能服役,则按日计算,每天交绢3尺或布3.75尺,代替徭役,这叫输庸代役。输庸代役A. 使农民负担暴增B. 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C. 简化了税收名目D.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纳“庸”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B正确;纳“庸”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A错误;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C与材料无关;唐朝的租庸调制

25、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而无法实行,D说法违背史实。29. 下面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A. 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B. 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C. 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君主专制D. 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图反映节度使统军出行,无法反映出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张议潮出行场面如此浩繁是因为他“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并非表明节度使享受超官秩的仪仗,故B项错误;节度使管理地方,与君主专制关

26、系不大,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藩镇割据30.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体现的是交通建设的发展对于国家稳定的重

27、要性,D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无法得出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的结论,B排除;C是在南宋,排除。故选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

28、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材料三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

29、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析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的原因。(3)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2)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3)思想:法家思想。作用: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4)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

30、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解析】【详解】(1)机制和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分封制,其分封的对象主要分为先代贵族、功臣和王族。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3)思想:根据材料“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可知是法家思想;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

31、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4)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32. 古代官僚机制是帝国运行的重要支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32、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请回

33、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答案】(1)三省六部制。三省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议政,常以其他官吏之名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互相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范围以及互相牵制的角度思考作答。(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瞎尚书施行;步骤精密”并结合所学从减少失误、防止专权以及制约君权的视角概括积极影响;从材料三中“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以及材料二中“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等信息来概括消极影响。(3)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回答时要依据以上材料,围绕古代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变化以及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机构臃肿等视角去分析作答。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