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 2020.10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
2、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
3、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说明自命都是无效
4、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现实。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朱熹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需客体认证。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历史演
5、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晚清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对域外文明的接纳。从古典时期的自命无证,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可行性)。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
6、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材料三: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
7、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1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B. 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C. 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D. 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
9、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B. 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C. 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D. 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形成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一项是A. 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振作,不断努力。B. 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10、”意思是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C. 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D. 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4. 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 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B 2. B 3. C 4. 先指出儒家学理是错误的,与现代性不符;然后论述现代性认识的特点;接着从本质和认识论的历史两方面论证现代性认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5. 这种评判
11、方式有其合理性,传统文化确实不注重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理性,更注重整体思维与直觉思维。这种评判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如此评判会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和卓越的思维魅力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的高度概括;其次,如此评判会无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即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
12、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A项,“总是冷静沉稳”表述不准确,原文是“总体而言比较冷静、沉稳”。C项,“也没有古人的诚信”表述不准确,原文是“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诚信”。D项,“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错,材料三中的“道”属于哲学范畴,面材料一中的“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
13、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B项,“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属于强加因果,材料中并没有指出墨家、名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的原因。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是典型的西方理性的逻辑思维,与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的特点不符。故选C。【4题详解】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从材料二的“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可知,材料二先指出儒家学理是错误的,与现代性不符;从“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
15、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说明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可知,材料二接着论述了现代性认识的特点;从“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现实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从古典时期的自命无证,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最
16、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可行性)。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可知,材料二接下来从本质和认识论的历史两方面论证现代性认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从材料一的“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
17、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和材料三的“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可知,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首先会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和卓越的思维魅力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的高度概括;其次会无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即发挥道文
18、化的优势,驾驭器物之用,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从材料一的“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和材料三的“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可知,这种评判方式有其合理性,传统文化确实不注重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理性,更注重整体思维与直觉思维。【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
19、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20、;(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炉火张炜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他们也许是稚嫩的,他们还多么年轻。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
21、尊的光芒。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没有那样的聚会,那样的痴情、那样浪漫和纯粹的情怀。真的难以寻觅。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
22、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一页。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 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且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又使人接近了
23、那燃烧的火焰。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那场令人 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这声音来自我们民族精神的深远贮藏,它使人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奔走天下、纵论时事的诸子;想起提出“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想起那些互不谦让、口齿锋利、“日服千人”之士。物质主义盛行的时刻是远没有那
24、样的气势的。一种 无所不在的萎靡只会把人的精神向下导引,进入尘埃。人没有能力向上仰望开阔的星空,没有能力与宇宙间的那种响亮久远的声音对话。当每个人心中的炉火渐渐熄灭之时,就是无比寒冷的精神冬季降临之日。这种寒冷将使人不堪忍受。当有人怀念炉火之时,往往已为时过晚了。但火种总会贮藏在一些特殊的角落里,它们远未熄灭。它们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还仍然在那儿默默地燃烧,酿成一片炽烈。那是心中的火,不灭的火,是生命之火。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绞杀生命的火种。正是这火种,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生命之光即是永恒之光。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点题“那是多公好的声音”,因为炉火不仅
25、能带给人身体的温暖,伴随炉火的阅读更能给人以精神温暖和希望。B. 作者笔意纵横,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C. 文章通过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人们轻物质,重精神的赞美和肯定之情。D. 文章题为“炉火”。却在文章最后不止一次提到“火种”,火种是生命之火,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将炉火的意义升华。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文中引用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的事例,既证明“纵论天下有着无限力量,又证明精神追求是一个世界共同的话题。B. “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
26、,波纹荡到遥远。”比喻生动,引人退想,触及历史民族精神,厚重而深远。C. 文章先抑后扬,通过赞美贫寒年代的人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批判了现在人们在追逐物欲的过程中对精神之火的忽视。D. 文题“炉火”不仅充当线索串联内容,而且以小见大,象征对知识、真理的渴求,炉火的失去就意味着一种文明的失去。8.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9. 第三段明明是在写一场精神会餐,为何要对辩论的青年们进行外貌描写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6. B 7. C 8. 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连“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都描写的相当到位,表现出一种青年的年轻和希望。描写和议论结合,“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
27、年龄或不相称”的评价表现出来的是-种赞美之情。句式上整散结合,灵活而富于变化。既有“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的整句,也有“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的散句。 9. 呼应前文,说明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通过外在的贫穷和生活的艰难,反衬出他们对精神追求的执着,表达赞美之情;和“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形成对比,突出青年们的高贵和自尊;为后文“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的感慨做铺垫,批评今天的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了炉火熊熊燎动的画
28、面”错,文中主要写的是抽象的“炉火”。“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中“年轻人”错,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并没有提及该特点。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C项,“先抑后扬”表述错,“赞美贫寒年代的人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和“现在人们在追逐物欲的过程中对精神之火的忽视”应该是对比。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语言特点的能力。从人物描写方法看,“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分析,此句运用细节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出一种青年的年轻和希望。从表达方式看,“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是描写,“那
29、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是议论,这两句采用描写和议论相结合,句中“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的评价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赞美之情。从句式上看,“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是整句,“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春寒一扫而光, 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是散句,整散结合,灵活而富于变化。【9题详解】本题考
30、查分析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本题从内容、手法、结构上分析。(1)内容上,据“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芒”“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分析,通过外在的贫穷和生活的艰难,反衬出他们对精神追求的执着,表达赞美之情。(2)结构上,据“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与前文“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
31、会餐”呼应,说明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为后文“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的感慨做铺垫,批评今天的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3)手法上,把“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和“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作对比,突出青年们的高贵和自尊。【点睛】散文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主旨、结构、手法、形象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
32、懂文章,错误选项主要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等方面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选择题10.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1)人而不仁,如礼何? 如果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求取B. (1)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治疗(2)天下归仁焉 回归C.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土筐 (2)致知在格物 推究D. (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激发人的感情 (2)迩之事父 近【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33、B.(2)归:归属为,称许,赞许。故选B。11.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D.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含义的能力。A.然,通“燃”,燃烧。B.内,通“纳”,结交。D.亡,通“无”,没有。故选C。12. 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B.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C. 项伯杀人,臣活之D. 见贤思齐焉【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
34、解能力。A.诚:使动,使诚。句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B.齐:使动,使齐。句意: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C.活:使动,使活。句意:项伯杀了人,臣使他活了下来(救了他)。D.齐:看齐。句意: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故选D。13.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B.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C.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D. 大王来何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自胜者强”是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胜自者强”。句子大意是: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
35、的强者。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是定语后置句,大意是:有一个善长制作防止手龟裂的药物的宋国人。C.“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宾语前置句,“自见”正确语序是“见自”,只看见自己的人。句子大意: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D.“大王来何操?”是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操何”。句子大意是: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来?故选B。1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B.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C.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D.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A“从事
36、”古义,做事情;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B“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不可以。C“爱人”古义,爱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D“终身”古今同义,都是“一生,终竟此身”的意思。故选D。1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B.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
37、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C.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D.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末年至春秋初期(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
38、常识的能力。D.“西周末年”错,是西周初年。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子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
39、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
40、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释:“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为: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而行。孔子用以形容他与弟子被围于野的困境。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B.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C. 君子能修
41、/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D.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1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B. 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为山名,“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C. 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孔子讲到“一以贯之”,即将忠恕之道贯穿始终,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D. 宰,原指贵族的管家,后也作县令别名,如“家君作宰”,本文为第一种含义。18.
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为人正直,不畏危难。他因批评陈国和蔡国国君的问题,在陈蔡之间遭遇两国的围攻,但依然坚持教学, 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C. 子路面对困境,主张反省。他认为孔子的学说得不到当权者的信任,有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德行不够,应该加以改进。D.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19.
4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20. 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6. A 17. B 18. A 19. (1)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2)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值得担心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3)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
44、题。 20. 子贡:在特殊境遇下,降低标准,动摇信念,改变志向;颜回:在任何时候都加强修养,坚定信念,坚守操行。【解析】【分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修养的人能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追求苟合取容。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其道”做“修”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D;“而志”是“你的志向”之意,作“不远”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错误,“仲”在这里指孔子在兄弟中的排行。故选B。18题详解】
4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他因批评陈国和蔡国国君的问题,在陈蔡之间遭遇两国的围攻”错误,孔子遭遇陈蔡两国围攻的原因是他过于贤能,威胁到了两国掌权大夫的利益。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聘,征聘,聘请;用于楚,被楚国任用;用事,掌权。(2)虽然,即使是这样;不容,不被接纳;病,忧虑,担心。(3)苟,如果;充,扩充;保,保全,使安定;事,侍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人物观点的能力。由“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可知,子贡认为在特殊情况下应当动摇信念、改变志向。由“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
46、,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知,颜回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加强修养,坚定信念,坚守操行。【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
47、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楚国便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见接受聘礼,陈国、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长久地停留在我们陈国和蔡国之间,大夫们的施政措施、所做所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在楚
48、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就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跟从的弟子饿病了,站都站不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节操不动摇,小人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什么过火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时子贡的脸色也变了。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学说之中的。”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不高兴。便叫来子路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
49、却排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路说:“大概是我们的德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通行。”孔子说:“有这样的话吗?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里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使有智谋的人就能畅行无阻,哪里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子路退出,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对子贡说:“赐啊,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说:
50、“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但他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有修养的人能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追求苟合取容。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子贡出去之后,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诗经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可担心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一个人不研修
51、自己的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已下大力研修的学说不被人所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天下接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的啊,姓颜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做管家。”于是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这才除了这场灾祸。(三)名言名句填空题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 ,_”自勉。(2)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 ,_”。(3)大学之道中谈到从天子到老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_ ,_”。(4)老子中,与“人
52、贵有自知之明”表意相同的句子是_ ,_。(5)春江花月夜中“_ ,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6)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_ ,_ ,_这三句上,这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7)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 ,_。(8)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 ,_。【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任重而道远 (3). 见贤思齐焉 (4). 见不贤而内自省
53、也 (5).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6).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 知人者智 (8). 自知者明 (9). 滟滟随波千万里 (10). 何处春江无月明 (11). 修我戈矛 (12). 修我矛戟 (13). 修我甲兵 (14). 天生我材必有用 (15). 千金散尽还复来 (16). 相顾无言 (17). 惟有泪千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弘”“省”“庶”“壹”“滟”“戟”“材”“惟”。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虞美人用李后主韵刘辰翁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
54、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注】刘辰翁(1232-1297),南宋末年词人。宋亡后不仕。2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意思是说,虽然知道梦境为空,可是连做一场好梦也很难得,悲苦之情溢于言表。B. 三、四句看似写景,实则有所寄托。“单于”代指元朝统治者,“谁见”正显出词人的孤独。C. “烟雨楼台改”不正面回答上句之问,而是描绘一幅苍茫凄迷的画面,暗含物是人非之叹。D. 这首词作于宋亡之后,采用李煜虞美人原韵,同样抒发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23. 有人说,“江山画出古今愁”抒情极其曲折委婉。请简要分析。【答案】22. C 23. 词人运用移情于物
55、(拟人)手法,来表述美丽如画的江山如今落入异族之手,心中不由涌起浓浓愁绪,作者不直接抒发国破家亡之感,而是用“江山画出古今愁”委婉曲折地去表达,沉郁动人。【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C项,“暗含物是人非之叹”错误,由诗句“烟雨楼台改”可知,楼台已“改”,物也不“是”。故选C。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江山画出古今愁”的抒情特点,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其抒情的手法,然后再结合内容加以分析。“愁”本是人的感情,此句中由“江山”画出,所以运用了拟人手法,移情于物,结合注释作者为南宋词人可知,国家山河被外族侵略,国破家亡,应该是作者心
56、中充满愁绪;而这种愁不直接抒发,却说是“江山画出”,委婉曲折,更加触动人心。四、作文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先秦时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涌现了一批有思想有情怀的先贤大哲,他们著书立说,对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论语孟子南华经道德经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奠定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先秦诸子经典对你有哪些影响?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你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联想?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完成作文,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叠年三幸先哲的精华,终究是我们三生有幸的感应题记人生的蜜茶,能酿造的有几
57、人。孔子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曲儒学终其华。他人的评价,我不管,圣人的灵光,又有几人懂得评价,毕竟,儒道之大非天下能用,几千年的光阴注释的含义,也只能让它慢慢读懂。修身。吾日三省吾身,能洁其身,变置天下可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礼为用,己不复,人生之大境界,生当有此殊荣,死亦无愧我心。治国。君子学道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国民忠信,邦主爱人,何患国不太平;再邦无怨,若夫邦国无怨,怎不敌于孟子之水之就下,兽之走旷也,天下孰能侵之裂之,此国之至也。平天下。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一岸惊而天下定,一语流传终将万世平,人若之此,其死也不亡;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使人皆知
58、之悟之,天下莫不平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论语交,言何能无信乎?论语绝不只是我们辉煌的历史中辉煌的一页,它更该是我们不朽的未来中不朽的一页,它的脚步总是超越了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在那里溯源,乾坤交汇,日月异彩。一曲红楼演绎千百人生,一部论语足以贯彻万千文明,这就是经典的力量。流年,有人说睁眼便是万年,论语说,流年,是时光在世界中重叠的弦,其些韵律,是一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不变的规律。我们,正在细数着那些捉摸不透的法则。总有一天,我们,又会重新找回那本曾经的经典,就是那本指引着人类寻找它的经典。当一个人了解到他属于这个世界,他应该读论语;当一个人认识到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仍应该读论语。读的是先哲
59、的精华,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遵循的法则,一直以来试图弄清楚的人生。流年,三生有幸,我宁愿重叠在几千年前的那本经典上,一直延伸至未来。叠年三幸,三生有幸!【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次作文训练能比较全面考查我们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促使我们积极阅读,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还能启发我们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诸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尽可能高屋建瓴地谈及经典对民族性格、心理,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意义。【立意】一、整体性立意:
60、从整体把握入手,综合评价先秦诸子经典,展开解读、理解。如:读诸子心游万仞1.论语人生的智慧宝典2.韩非子勇于创新的利刃3.庄子追求心灵宁静的轻音乐4孟子倡导和谐仁爱的画卷先秦哲思孔子是大圣人孟子是大丈夫荀子是大写的人庄子是大鹏鸟历史的烙印读论语,和煦阳光温暖人间。读孟子熊熊烈火燃烧斗志。读庄子涓涓细流洗尽铅华。二、单一性立意:扣住某一学派的思想观点,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感悟联想。养浩然正气御诱惑做个大丈夫一双冷眼俯瞰天下总想为您唱首歌(.以天下为己任;.人无信不立;.困厄中的歌唱;.知其不可而为之)梦与庄周化蝴蝶三、比较性立意可以把握“它们”,从各家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引发联想思考,构思作文如:信仰
61、伟大的力量读先秦诸子,总是惊诧。惊诧于孔子困于陈蔡而仍旧讲诵弦歌不衰;惊诧于庄子放弃相位而宁曳尾涂中;惊诧于孟子伸张道义而粪土权贵;惊诧于墨子奔走呼告只为救民水火。也许在那样的年代,依然有一股力量催促鞭策着这群矢志不移的智者,这就是信仰。什么成就了先秦诸子包容的社会提供了他们生存的土壤诸子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注意:都应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诸子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特别要注意联系现实,拓展延伸。)心有湖,天地广心中有湖则天地皆容忠恕之道六尺巷、李斯、鲁迅、罗曼罗兰、温
62、家宝我心中的仁我心中的仁,应该是战国风云里的蔺相如。我心中的仁,应该是李世民的纳谏风度。我心中的仁,应该是林肯的以德报怨。我心中的仁,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四、反向立意:可以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思考。要注意客观公正地品评诸子及其思想,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辩证地分析人物,注意原则与分寸,对一些比较深奥、学术性很强的问题,一般不可妄加评论!如:1.韩非子之非他有智,却又无智(作茧自缚)辨韩非子之非,学会“拿来”。2.兼爱,不如不爱3.穷亦兼济天下【素材】1.在纷争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都四出向诸侯国推销自己的一套治国理论。这个时代涌现出无数优秀的演说家:执逻辑
63、利器,咄咄逼人的孟子,在宫廷里舌战群臣的商秧,持六国相印、纵横捭阖的苏泰但只有老子,抱着一套“不争”的理论隐于山林,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然而,“不争”二者所蕴含的智慧绝非洋洋洒洒的百家学说可比。在自然界,梅花是不争理论的化身。“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的清雅古绝假如被置于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背景之下,恐怕又会变成寂寞冷清。所以,梅花退出群芳斗艳的舞台,选择万径人踪灭的寒冬,选择远离繁华的山涧,临水而栖。因此,在众芳摇落的季节里,它能以不食人间烟火的独特气质占尽风情。不争,并不是消极的逃避放弃,而是认识清楚自己的本质,扬长避短,找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梅花依旧开放,远离争斗使它开放得更
64、灿烂。(精彩片段)2.不争不是妥协放弃,而是一份急流勇退的勇气。争也不一定要是积极进取,有时会导致自己伤痕累累。深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注道理的范蠡求勾践赐还,得全其身,在鄱阳湖畔发挥才能,成为名留青史的陶朱公。而不听范蠡劝告的大夫文种却选择了留下再创功业,却不知时过境迁,伴君如伴虎的教训,终至身死。在一定的环境之下,不争是一种仁者的风范,智者的智慧。老子说:“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吾师!老子吾师。(精彩片段)3.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男儿。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
65、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之。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我其谁也
66、”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典型事例)【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