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7KB ,
资源ID:625669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2566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单元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单元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doc

1、单元三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复习指要1.考点扫描(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2.能力指要(1)正确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和我国经济格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成就、特点,正确理解文化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3)理解这一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的原因,正确认识宗教的发展及反映的实质。知识梳理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本单元的时限从220年到589年,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形成局部统一,继而西晋完成了短期统一。由

2、于缺乏统一的基础,西晋短期而亡,此后先后出现了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南北朝的对峙。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政治上,政权更迭频繁,战乱迭起,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矛盾交织。经济上,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经济格局开始变化。民族关系上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思想文化领域中各种流派思想并存,取得了继续领先世界的一系列科技成就。2.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1)经济特点:一是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二是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四是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

3、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上还是在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3)魏晋南北朝时的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的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冶矿业、制瓷业和造纸业。发明灌钢法,开始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白瓷产生。(4)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实物货币盛行。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思考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显著变化,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试综合分析出现这

4、种历史现象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提示:从南方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劳动力与技术、政策导向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从经济发展所必备的条件,如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给我们的启示。3.文化的繁荣(1)反映南北经济发展的科技成就有刘徽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祖冲之的圆周率和缀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裴秀的禹贡地域图、郦道元的水经注等。(2)宗教思想在统治阶级的倡导和当时的社会局势下,得到广泛流行。道教得到进一步改造和发展,变成了地主阶级的宗教。佛教盛行,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引发了理论上和政治上对佛教的斗争,出现了范缜的神灭论等反佛学著作和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3)这一时期的文学

5、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以“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北方民歌为代表。反映北方战乱的诗歌代表作有北朝的木兰辞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大放光彩,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黄庭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其代表。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为隋唐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思考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相吻合,试以史实分析这一论断。提示:从时代特征出发,判断文化特征是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色,选择相关史实说明之。疑难突破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成因(1)江南经济发展。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

6、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相对安定。(2)中原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原因:战争破坏,农耕规模缩小;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有所扩展;西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环境破坏。(3)士族庄园经济和寺庙经济占重要地位。原因:士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佛教盛行。(4)商品经济水平低。原因:社会动荡,城市经济遭到破坏。(5)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原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1)这一时期的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从横的方面看,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2)上述

7、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反之亦然。(3)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屯田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现实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4)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例如北朝经济中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等。(5)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一定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只是破坏,更不是一团漆黑,它也有光明,也有创造和启示。3.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

8、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这一现象,应注重从如下几方面认识:(1)佛教盛行的原因: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其原因有: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支持。(2)佛教兴盛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很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3)佛教盛行的危害

9、: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4)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欺骗的实质。4.道教、佛教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神化的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教的神权必须服务于世俗的皇权才能够得到传播。葛洪用儒家思想改造道教,陶弘景将封建等级观念引入道教教义,于是,道教符合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10、发展起来。佛教在此时期虽然盛行,但反佛灭佛也不断发生。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就是因为佛教的发展侵犯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反映出,宗教的发展也必须有利于封建统治。5.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1)战乱与发展并存,分裂与统一交织。这一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也有建设与发展,有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和西晋的短期统一,也有促进社会进步的改革。而北方的战乱,客观上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对南方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经济重心逐步南移。(2)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经过长时期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汉族文化的发展,从而具有了统一、富强和使古代文明再一次

11、向高峰推进的条件。这一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两段统一帝国时期的中间过渡阶段。(3)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与巩固的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逐步完成封建化过程,这一进步的历史现象是隋朝统一的重要条件。(4)文化思想成就与进步引人注目。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都有突出的成果,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6.如何认识魏晋南北朝分裂与统一的关系纵观这分裂动荡达300年的历史,其总体特征是:分裂不是辐射式,而是向心式的;不是越分越散,而是越分越合,蕴含着统一因素;统一趋势明显发展。其表现是:(1)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民族融合加快,通过民族迁徙

12、、联合斗争、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途径与汉族大融合,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减弱。(3)局部统一的实现。先是三国的局部统一,西晋后五胡十六国时,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继而北魏统一,最后北周统一,连续出现了天下归二的局势。(4)一些有卓识的政治家,如曹操、诸葛亮、祖逖、孝文帝等人,都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和活动。(5)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总之,在长期的分裂中,仍孕育着统一因素。正是在民族融合加强和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下,统一因素逐渐增强,从而为实现更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7.如何理解和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

13、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即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因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多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点的吸收。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民族融合的形成途径为:(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

14、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民族融合的表现:(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

15、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了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5)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注:加号的为教师使用的拓展内容。发展区联结1.关于江南经济开发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迪(1)首先应明确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秦朝时征服越族设三郡、徙民实边、开凿灵渠。汉武帝时注重加强内地与西南的联系。但是,早期南方开发,并未改变南方的落后面貌,中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人民共同

16、开发江南,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为隋朝大统一提供了条件。我国的经济重心也随之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后来历经隋唐、五代、两宋,最终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完全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然后对这一时期江南得到开发,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的概况,联系地理环境和政治知识进行阐释。(2)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北方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经济重心。但是,随着人口的激增,土地的过度开发,东汉末年以来频繁的战乱,使北方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不断恶化,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历史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故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资源破坏,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

17、“十五”纲要确定了今后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到2005年城乡环境质量,特别是大中城市和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要得到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要比2000年减少10%;“两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2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设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使我国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与社会政治、经济特点的关系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人民深受战乱之苦,渴望得到虚幻的安慰,统治阶级也需用宗教麻痹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导致佛教盛行。随着佛教的盛行,江南有大量佛寺,北方出现石窟,宗教画成为流行的艺术品类。由于

18、佛教的盛行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因而出现了以范缜为代表的反佛的无神论思想。这一时期腐朽的士族制度盛行,政治黑暗,出现了对黑暗现实不满的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北方民歌敕勒歌和木兰辞则是对塞外风光和北方战乱的写照。由于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社会经济的恢复,才出现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3.从经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从公元220年曹魏政权创立到263年蜀汉灭亡,三国鼎立达43年,若以280年孙吴灭亡作为这一时期结束的标志,则长达60年。这种鼎立局面相对大一统来说是一种倒退,但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乱,则是局部统一,是进步的。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有:(1)经济因素:东汉以来,江东的浙东平原和益

19、州的成都平原经济状况虽不及黄河南北,但都有很大进步。而北方战乱,人口户数不及汉代全盛时期,经济趋向平衡是三国立国的基础。(2)政治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地方大族则是其政治基础;吴、蜀两国在短期交战后,长期结盟,在三国鼎立中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虽进攻不足,但自保有余。(3)地理因素:在依靠步兵,以骑兵为唯一机动力量的时代,地理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孙吴占据长江天险,刘备进入益州,“保其岩阻”,曹魏只得“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处处设防,暂时承认对峙局面。4.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领域的基本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但佛、道思想作为一股新的思潮,广为流传,大

20、有取而代之之势。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后,逐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佛、道思想,影响着统治政策、社会伦理和价值取向,甚至士风、民风。它们与儒家思想既相互斗争,又相互渗透,这就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思想特征。这些思想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与此相对立的神灭论,则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5.历代主要农学著作联系两汉时期的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北朝的齐民要术,明朝的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从作者、内容、农学地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6.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古代人口流向有两类:一是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

21、稀少的长江以南。(1)第一种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产的不稳定性和黄河流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特点是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武装入侵进行。概况:战国末年,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南下,秦、赵、燕筑城墙抵御。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西汉初,匈奴大举南下,西汉长期以和亲政策绥靖边境;至汉武帝时,反击匈奴取得胜利。东汉时期,匈奴和平南下,与汉族杂居相处。西晋后,鲜卑、匈奴、羯等少数民族南下。(2)第二种流动的主体是汉族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是政治中心,成为争夺政权和少数民族入侵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则相对稳定,导致北人大量南迁。概况: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

22、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3)人口迁移的意义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状况,人口分布渐趋合理;北人南下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这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典例剖析【例1】 (2002年上海,4)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B.匈奴C.羯D.氐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际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只要联系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后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特别是鲜卑族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3、答案:A【例2】 (2004年全国文综一,16)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A.梦溪笔谈B.氾胜之书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剖析:由题干中“6世纪”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可知答案。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是北朝人,符合这一时期;A项是北宋沈括总结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B项是两汉时期的作品;D项是明朝后期徐光启的著作。答案:C【例3】 (1999年全国,5)下列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比较系统地批判了神学迷信B.人的精神与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死C.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相互结合D.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亦死剖析:本题

24、是一道逆向选择题,以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的思想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比较能力。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不正确”的限制条件,结合教材对范缜思想的表述,正确理解每个选项,特别要注意B项和D项对范缜思想的理解直接对立。答案:B特别提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的时期,儒家思想自汉朝以来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佛教、道教又粉墨登场。如何认识宗教产生的根源及主要原因、产生的影响,应该是考查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法轮功等邪教的猖獗,更为探究评析宗教提供了一个好的反面教材。【例4】 (2004年广东,3)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

25、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剖析:审题要注意“主要原因”的限制条件。从东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看,当时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的南迁,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A项不符合时代特征;B项中虽然江南越人从事农耕,但从其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等都构不成“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D项所述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一直就存在,但只有到了这一时期才发挥其作用,说明这些自然条件也不是主要原因。答案:B【例5】 (2000年全国春季,40)结合史实分析隋朝统一的社会历史条件。剖析:本题为综合性问答题。虽以隋朝为切入点,但却只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需要把政

26、治、经济、民族关系各方面的内容加以汇总,以是否有利于隋朝统一为标准进行重新审视,有利的内容即为其社会历史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在于熟悉史实并能全面地加以分析。魏晋南北朝时突出的政治现象是士族地主把持政权,其势力到南朝末年已经衰落,自然有利于南北统一。在经济上南方的开发尤其醒目,得到开发的南方与不断恢复的北方之间必然有一种相互交流的要求,这就必然促使南北统一。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以北方各民族为主,以南方各民族为次,南北之间均以汉族为主体,客观上更容易形成为一家。如此说来,各方面的历史条件均已具备,本题的答案自然就组织起来了。参考答案:三国时,江南初步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

27、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北魏统一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北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相互交流,从经济上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重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东晋以来,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南朝时,士族势力逐渐衰落,这也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教师下载中心教学点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高考命题涉及较少的单元,但命题点较为集中,高考曾考查过的知识点有淝水之战、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江南经济、民歌等。现在的教学

28、大纲和考试大纲对本单元内容作了大幅度删减,只保留了经济和文化两部分。复习中要突出这两方面的学习,尤其是江南经济、科技成就、思想斗争和文学特点。本单元的复习首先要理清线索,把握单元阶段特征。要联系单元知识与秦汉、隋唐的关系,认清魏晋南北朝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注意重点人物和重点事件的作用并放到当时历史条件下,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经济史复习一定要抓住江南经济发展的重点,文化史复习注意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理论。对本单元的复习,人们在认识上有许多偏见,复习中要正确把握史实,运用正确的理论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残酷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活跃的时代”。最新教学大

29、纲已把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列入阅读教材,故复习时可从略处理。但从宏观上掌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角度考虑,还应该引导学生适当了解这部分知识。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新教材已经删掉,可2005年考试大纲规定,均田制还在考试范围之内。本单元内容较少,建议复习两个课时。拓展题例【例1】 (2001年全国,4)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B.匈奴C.羌D.氐剖析:本题看似是考查五族内迁,实际却是在考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迁的五族谁的影响最大,这要看内迁各族的历史贡献。北魏鲜卑族的贡献:统一了黄河流域;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30、;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这样大的贡献是其他各族所不能比拟的,故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例2】 (2000年全国春季,8)南北朝时期的优美民歌敕勒歌出自A.匈奴族B.鲜卑族C.羯族D.羌族剖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很少述及,因而像敕勒歌这样的作品要多关注。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教材因知识内容的删减,没有了对作品的介绍,但学生在初中时是学习过的。答案:B学术动态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曾长期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社会经济停滞不前。但近年来随着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的深入,对此时期的历史地位又重新进行了估计和评价。新的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承

31、上启下的作用,是两大经济文化高潮的准备时期。具体表现为:自东汉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向长江流域、陇西地区、河西地区、东北地区扩张,经济区域分布更合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丰富了汉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开创了中原民族处理民族关系的好风尚。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在魏晋南北朝已略见雏形,南北朝后期门阀地主日趋衰落,庶族寒人逐步兴起,考试慢慢经常化,成为科举制度的先河。这一时期,军事制度和地方机构也有变化。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科学文化的进步引人注目。总之,在这一阶段封建生产关系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才有隋唐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出现。2.魏晋南北朝时期

32、佛教发展的原因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充分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原因,在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1)玄学与佛学的相互影响和黑暗统治说。这种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学和玄学的产生,大致具有同样的或类似的阶级根源和时代背景。它们之间,也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思想实质,佛学与玄学相互影响,这对魏晋佛学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相互征伐,再加上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自然灾害严重,人民苦难深重。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佛教才得以进一步发展。(2)封建统治者利用说。这种观点认为,君权神授,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重要特征,所以不是封建政权依赖宗教,而是宗教依赖封建政权

33、。魏晋南北朝时期全社会都需要佛教,这就构成了封建帝王利用佛教的现实基础。佛教本身与封建政治的一致之处为封建帝王利用宗教提供了可能性。从本质上看,佛教是封建政权能够利用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佛教又有为封建政权服务的自觉性,利用佛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往往导致对佛教的提倡。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民族融合还是民族同化,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20世纪60年代时形成这两种观点。随着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综合这两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是复杂的,既有融合,又有同化,两者同时存在,而以融合为主。广义的民族融合,应包括民族同化。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是通过以下几

34、个方面完成的:(1)各族人民迁徙、杂居、广泛接触,是促成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2)各族统治者联合建立新的统治机构,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3)各族被压迫人民共同起义反抗阶级压迫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深入和巩固。(4)北魏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从血缘关系上促进了各族人民融合,特别是鲜卑同汉族的融合。(5)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于各族自然走向融合起了很大作用。(6)胡汉混合,新的士族地主阶级形成,是民族大融合完成的标志。4.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评价北魏均田制,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中占重要地位,它在历史上的作用,为学者所关注,主要有两种观点:(1)充分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均田制构成了北魏土地关系

35、的主体,并与当时的生产力性质相适应,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在总体上是应加以肯定的。但以均田思想为指导的均田制,也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2)评价不能过高说。这种观点认为,北魏均田制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没有把土地授给农民。均田制的实施,使大量的从各方面俘虏的不同民族人口一律强迫进行农业生产,这对鲜卑人来说,对其他落后部落来说都有进步推动作用;但其对人口的俘掠、屠杀、压迫、剥削,也给所有被征服者带来灾难。5.对曹操的评价曹操在历史上颇有影响,加上许多文学作品的渲染,对其评价产生了较大分歧。建国后,郭沫若为曹操翻案,影响很大。目前较有影响的观点仍有

36、三种:(1)充分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曹操一生除豪强、抑兼并、济贫弱、兴屯田,30多年苦心经营,把汉末崩溃的社会,基本上重新秩序化,把北部长期边患的匈奴地区,几乎化为郡县。他还远征到辽东,平定了新起的乌桓。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推进了建安文学的高潮。曹操虽攻打黄巾起家,但他继承了黄巾起义。他一贯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政治使命,虽未完成,但统一北方,打击豪强,恢复生产,为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2)基本否定说。这种观点认为,评价曹操,主要应是战争,因为他4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有30多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所推行的一切政策措施,全部服从于战争。曹操不仅是许多战争的参加者,而且是发动者、主使者,许多战争严重后

37、果的责任者。(3)评价不能过高说。这种观点认为,曹操在文化和社会经济方面的贡献,有积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曹操是一个地主武装集团的首领,他曾镇压过黄巾起义,并在镇压中扩大势力,并残酷地屠杀人民;我们也不能忘记他在文化、经济上的贡献是在农民起义冲击下,在时代要求和影响下作出的,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能够发展的真正力量还是来自于劳动人民。6.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评价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否定说。对汉化政策,要具体分析,要看其是吸收了汉族的先进文化还是糟粕。孝文帝改革,抛弃了本民族的一切,包括其特长,而吸收了汉族的糟粕,采用了早已暴露出腐朽性、反动性的门阀制;

38、他学习的是汉族的陈规陋习,而抛弃了本民族勇武质朴的长处。这些加速了统治阶级的迅速腐化。此外,其迁都和改革,造成了拓跋族的分裂和内部矛盾的激化,促使了北魏境内阶级矛盾的激化。第二种是肯定说。著名史学家何兹全说:“汉化政策,就鲜卑族而言,推动了鲜卑族文化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就中华民族而言,使中华民族的骨干汉族融合吸收了更多的民族文化血液,从而更加丰富了汉族的内容,使汉族文化向前发展了。”还有人认为,迁都和汉化政策,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7.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战争的性质过去许多学者往往将汉族王朝与历史上的中国等同起来,认为东晋十六国或南北朝的战争必然含有外族或外国侵略的性质。这种观点现在已被抛弃。多数学者认为,这时期的各族政权,都早已是中国实体的一部分,他们之间进行的一切军事行动,都属中国国内战争的性质。其原因:第一,各少数民族政权都不是单一民族,而多是与汉族地主相结合的政权。第二,进入中原的各民族一般没有严格的地域界线,而是与汉族杂居。第三,各民族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融合现象。民族之间的战争虽然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性质,但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区别。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