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小说写一个_ 的小角色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为戏班台柱子的故事,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深刻的文化反思 _国内最高级别大奖。作者多年创作,成果丰硕,获此殊荣,可谓 _。A. 跑江湖 问鼎 名副其实B. 跑龙套 染指 名副其实C. 跑江湖 染指 实至名归D. 跑龙套 问鼎 实至名归【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词义轻重、大小,感情色彩,习惯搭配等角度进行判断。“跑江湖”指以卖艺、行医、算卦、相面等
2、为职业,来往各地谋生。“跑龙套”是指在戏曲中扮演随从或兵卒;或是喻指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文段中指的是“小角色”,用“跑龙套”恰当。 “问鼎”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指图谋夺取政权,二泛指觊觎侵占别国,三指触犯、过问,也指夺取某些体育运动的顶尖成绩。“染指”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一般用作贬义色彩。文段指获得最高级别大奖,用“问鼎”恰当。“名副其实”是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侧重于本身已有名气。“实至名归”是指有了实际成就,就会有相应的声誉,侧重于经过努力得到名气。文段中说获奖与付出相符,用“实至名归”恰当。故此题答案为D项。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她
3、一边读着手里的书,一边细细品味,似乎这上面每个字都有不可_的秘密。聪明的人读书,不仅是要获取世界的最新讯息,而且要学会推今知古,_。昔日的一些读书人,因为家里贫寒,往往会_,找个由头向富裕的亲友借钱。A. 捉摸 博古通今 打秋风B. 捉摸 博学多才 打牙祭C. 琢磨 博学多才 打秋风D. 琢磨 博古通今 打牙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词义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
4、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 本题中,“捉摸”是摸索,揣测。“琢磨”是雕刻和打磨(玉石);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怕;思索、考虑。语境是秘密不可揣测,应选用“捉摸”。“博古通今”是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博学多才”是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语境是知识要丰富,要了解古今知识,所以选用“博古通今”。“打秋风”借各种名义或关系讨取钱物,“打牙祭”是吃久未曾吃的丰盛的饭菜,语境是读书人向富裕的亲友借钱,所以选用“打秋风”。故选A。【点睛】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
5、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情色彩;可以从语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 我是职场新人,很多规矩都不懂,不当之处请大家见谅。B. 年前回乡,给您捎带了一点土仪,不成敬意,还望笑纳。C. 此行承蒙雅爱,全程叨陪,设宴款待,盛情厚意,不胜感激。D. 欣闻兄台喜得麟儿。衷心祝愿贵公子健康聪明,茁壮成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C项,从“承蒙雅爱”、“不胜感激”可看出
6、,此句交际用语是感谢他人的招待而用的,但“叨陪”一词是指荣幸地陪侍,是谦辞,在此不合语境。可用“全程陪同”方符合语境,与全句表达的对他人的感谢之意相符。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们停止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_ _ _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远山凹处,红日正沉,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
7、体。由“水已成冰”可知,下句应为,排除CD项,“桔梗上漾着绮辉”,“绮辉”二字暗示后面应为写红日之光,接,排除A项。写“画框”按照逻辑顺序应相连,中“这时却全呈黛青色”,与中“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相连也合情理,因此可得出顺序为B项。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_ _照这种情形而论,我以为对着一块长约十五英寸的长方形木牌表示尊意,其尊敬程度和英国把英王肖像印在邮票上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崇拜祖先所用的礼仪造成一种宗教的形式,非常自然而且合理因为凡属信念是不能没有表现方式的它不涉及神怪,所以崇拜祖先不妨和信仰基督仙佛或回教神道同时并行至于它的非宗教方面就在于它里面很少超自
8、然的成分中国的祖先崇拜,曾被某些作家称为一种宗教,我相信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对的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通读所给的五句话,找出几个句子之间的内部关系,如两句中出现了“它”,那么前面应该有指代的主语出现,再看句中的“非宗教方面”是针对句中的“曾被某些作家称为一种宗教”而言的,所以应该是,剩下的句子就好排序了,所以选A。点评:解答句子排序类题目时,首先要搞清楚所给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来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有时候,会有很明显的提示性的词句,要能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句子顺序排好后,通读一遍,检查一下句子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符合逻辑。6.下列句子没有比喻修辞的
9、一句是()A. 做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B. 屋顶花园有孩子们溜冰,咕滋咕滋锉过来又锉过去,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龈里发酸,仿佛剔一剔便会掉下来。C. 我们又叫又笑,互相捶打,又在田埂上坐了很久。满天清明,飞舞的蚊蚋在我们头上罩了一层银亮的雾。D. 我知道父亲要等天黑才回来,等田野消停下来,细细密密的虫声水一样从地里渗出来,越漫越厚,越漫越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是要掌握有关常见修辞手法的有关知识,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本题中,A项比喻,将
10、头发比喻为蓬草,将胡子比喻为苔藓;B项没有比喻修辞;C项比喻,将蚊蚋飞舞的样子比喻为银亮的雾;D项比喻,将虫声比喻为渗出的水。故选B。【点睛】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互文: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7.下列诗句中吟咏的季节与其
11、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C.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D.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吟咏的季节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首先要明确每个季节的特点,然后到诗句中圈出与该季节相关的内容,最后做出判断。D项,“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从“翠麦”“熟黄梅”可以判断这是初夏。A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是“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这两句出自杜牧的江南春,
12、考生需要借助诗句的出处以及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来判断季节;B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可以借助“桃花”“鳜鱼肥”判断;C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可以借助柳树的特点判断,这三项皆为春天。8.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 正
13、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答题时注意题目提示信息“书斋落成”“最合适”,C项,来自朱熹观书有感是说要保持心灵澄澈,必须多多吸收新知,适合“书斋”环境。故选C。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冕传清朱彝尊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
14、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高邮申屠駧任绍兴理官,过钱塘,问交于王艮。艮曰:“里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合于俗,君欲与语,非就见不可。”駧至,即遣吏自通。冕曰:“吾不识申屠君。”谢不见。駧乃造其庐,执礼甚恭。冕始见之。东游吴,北至燕。泰不华荐以馆职,冕曰:“公愚人哉!不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为?”翰林学士危素,冕不识也;居钟楼街,冕知之。一日,素骑过。冕,冕揖之
15、坐,不问名姓,忽曰:“公非住钟楼街者耶?”曰:“然。”冕更不与语。素出,或问客为谁,笑曰:“此必危太朴也。吾尝诵其文,有诡气,今睹其人举止,亦然。”冕善诗,通篆籀,始用花乳石刻私印,尤长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语含讽刺,人欲执之。冕觉,乃亟归。谓友曰:“黄河北流,天下且大乱矣。”携妻孥隐会稽之九里山,号煮石山农。太祖既取婺州,遣胡大海攻绍兴。居人奔窜,冕不为动。兵执之,与俱见大海,大海延问策,冕曰:越人秉义,不可以犯;若为义,谁敢不服?若为非义,谁则非敌?”太祖闻其名,授以谘议参军,而冕死矣。朱彝尊曰:当元之季多逸民,冕其一也。自宋文宪传注出,世皆以“参
16、军”目之,冕亦何尝一日参军事哉?因别为传,上之史馆,冀编纂者择焉。(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注】宋文宪,即明朝宋濂,著有王冕传。9.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阳韩性异而致之 致:招引B. 冕被古冠服随车后 被:穿戴C. 素骑过冕 过:经过D. 当元之季多逸民 季:末世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举”指进士科考试,文中泛指科举考试。进士科原为考试科目之一,明清以来,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B. “拜其母”是古人的一种结交礼,表示结成通家之好。王艮把王冕带去拜见自己的母亲,表明他对王冕的赏识与器重。C. “篆籀”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书体。具体而言
17、,“籀”指大篆,“篆”一般由大篆简化而来。D. “太祖”本是对先祖的称谓,后多用作开国帝王的庙号。从王冕的生活时代推断,“太祖”当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1.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愚人哉!不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为?因别为传,上之史馆,冀编纂者择焉。12. 根据文章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答案】9. C 10. B 11. (1)您真是个愚蠢的人啊!不出十年,这里就会变成狐狸和兔子乱窜的凋敝之地。(到那时)还凭借什么来获取俸禄呢/还凭什么做官呢?(2)于是我另外做为他写了一篇传记,上交给掌修国史的史馆中,希望编纂的人能从中区别开。 12. 洒落不羁(狂狷耿介);不慕名利(
18、淡泊自处);安贫乐道(甘于贫穷(甘于平淡)+讲究孝道)。【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素骑过冕”意思是“危素骑马拜访王冕”,所以“过”的意思是“来访、前往拜访、探望”。故选C。【10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
19、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王艮把王冕带去拜见自己的母亲”说法错误,出自“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结合原文,我们可以知道:王艮很欣赏王冕,于是去拜见了王冕的母亲,而不是王冕拜见了王艮的母亲。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公愚人哉”,判断句,您真是个愚蠢的人啊;“不十年”,不出十年;“狐兔游”,狐狸和兔子游荡,或者:狐狸和兔子乱窜;
20、“此中狐兔游矣”,这里就会变成狐狸和兔子乱窜的凋敝之地;“何以”,即“以何”,凭(借)什么;“何以为”,凭什么呢;“禄”,取得俸禄;“何以禄为”,凭借什么来获取俸禄呢,或者:/还凭什么做官呢。(2)中“因”,于是;“别”,另外;“为”,动词,写;“上”,上交;“上之”,把它上交给;“史馆”,指掌修国史的史馆;“冀”,希望;“择”,区别,选择;“冀编纂者择焉”,希望编纂的人能从中区别开,或者:希望编纂的人有所选择。【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
21、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本题要求根据文章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题干已经划定了答题区域为文章第二段,仔细阅读第二段内容,根据本段中“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等信息分析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22、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王冕,字元章,是诸暨地区的一名农家子弟。父亲要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垄上,悄悄溜到学校,听村里的孩子们读书,晚上回去,牛不见了,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他。有段时间他住在寺庙,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就着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听说了王冕的事感到很讶异,招他为弟子,于是王冕跟从韩
23、性学习,通晓春秋。他曾经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就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掉,转而读古兵法书。王冕总是头戴高檐帽,身穿绿蓑衣,足踏长齿屐,挥击木剑,有时骑着牛穿行于街市中,有人不喜欢他的狂傲。同乡王艮很欣赏王冕,于是去拜见了王冕的母亲。王艮任江浙的检校官,王冕前去拜访,穿的鞋子破烂不堪,脚趾露出而挨着地面,王艮就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担任官职。王冕笑而不言,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回去接她的母亲到会稽,他驾着白牛拉的车,穿戴古代帽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子都嘲笑他,王冕也不在意。他在住处靠着土墙搁放锅具,做饭奉养母亲,并以教导弟子为常行之事。高邮的申屠駉(jing)任绍兴理官,路过钱塘的时候,
24、向王艮询问当地值得交往的人物,王艮说:“有个叫王元章的同乡,他的志向操行是不有求于世俗,您要想和他交谈,非亲自去他家求见不可。”申屠駉到了以后,就马上派遣下属通名求见,王冕说:“我不认识申屠君。”推辞不见。申屠駉于是来到他的住所,所行礼节十分恭敬,王冕这才见了他。他东游吴地,北到燕京。泰不华推荐他在史馆供职,他说:“你真是愚昧的人啊!不出十年,这里就变成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了,还当什么官?”翰林学生危素,王冕不认识他,但知道他住在钟楼街。一天,危素骑马拜访王冕,王冕行礼请他坐下,不问他的姓名,忽然说:“您是住在钟楼街吗? ”危素说:“是的。”王冕使再也不跟他说话。危素走后,有人问王冕客人是谁,王
25、冕笑着说:“他肯定是危太仆,我曾经读过他的文章,有诡异之气,今天见到了他,行为举止也是如此。”王冕擅长写诗,通晓篆籀文字,最初用花乳石刻私人印章,尤其擅长画梅花,用胭脂作没骨体之画。燕京贵人争相求画,于是王冕把一幅画挂在墙上,在上面题诗,有的人认为有讽刺时政之意,想要抓他。王冕觉察到危险,赶紧回到会稽,对他的朋友说:“黄河将要变道向北流去,天下将要大乱了!”带着妻子儿女隐居在会稽的九里山,白号煮石山农。太祖攻占婺州,派遣胡大海攻打绍兴。人们奔走逃窜,王冕却不为所动。兵士抓住王冕,一起去见胡大海。胡大海向他请教询问策略,王冕说:“我们越地之人一向信守忠义,不可以随便侵犯的,你要是以忠义待人,那人
26、人心悦诚服,如果你们行不义之事,那这里的人必将敌对到底。”太祖听说过他的名声,授予他咨议参军的官职,但王冕一夕之间因病而死。朱拜尊说:元朝末年多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也指亡国后的遗老遗少),王冕就是其中之一。自从宋文宪王冕传问世,世人都用“参军”这一身份看待他。王冕何曾担任过一天参军啊? (我)于是另外写了这篇传记,把它呈给史馆,希望编纂史书的人有所选择。三、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伤春五首(其二)杜 甫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自注巴阆僻远,伤春罢,始知春前
27、已收宫阙。13. 前四句写景角度多样,请加以概括。14. 诗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15. 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妙处。【答案】13. 视听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14. 淹留巴蜀,国事艰危,年华老去,兄弟离散。 15. 上句照应开篇景色描写,同时以宁静春色反衬诗人内心的焦虑不宁;下句刻画了诗人翘首北望的形象,暗示诗人心系朝廷、忧怀未已。【解析】【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写景角度。常见的写景角度有正面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音颜色等,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从视觉、听觉角度写;“天青风
28、卷幔,草碧水通池”,一俯一仰;“语”“花开”“青天”“碧草”等,动静结合。点睛: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词内容。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诗人垂泪的原因,结合
29、注释内容“巴阆僻远”及“北望转逶迤”分析可知,淹留巴蜀;由“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分析可知,国事艰危;由“鬓毛元自白”分析可知,年华老去;由“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分析可知,兄弟离散。【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抓住诗句的关键词语,概括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巴山春色静”,照应开篇景色描写,结合“静”分析,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安宁;“北望转逶迤”,刻画了诗人翘首北望的形象。结合杜甫的创作特点等内容分析,暗示诗人心系朝廷。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惜笛人语钟晓
30、阳教我笛子的老师姓叶,男的,碰见他真是我的运气。第一次上课,叶老师进来,拿什么敲我肩头一记,示意我跟他去。那一敲,定下了师生名分。那次我在笛子的尾端吊了一只玉佛,叶老师说:“很多人以为这两个穿绳孔是用来穿系饰物的,其实它们也有实际的用途。”虽然他没有说明系饰物是错的,我觉得极不好意思,第二次去就把小玉佛解下来了。坐在对面,听他讲笛子的种种,觉得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出他为人的恬淡祥和。有魄力有冲劲的年轻人是待开的朝花,时辰到了不是开的,是爆的,一蓬蓬色彩浓浓的要染没周遭,急迫地要拥抱一切。像叶老师,是让岁月冲淡了的,根柢深厚,完全禁得起平淡的日子,不与众物争持。我不是学笛子的天才。初学阶段,用气不得
31、其法,胀得脸红脖子粗的,画成漫画是七窍喷烟。过了这一关,学吹高音。风门不得掌握,两唇磨擦,“噗兹”一声,擦出口水花。那一刻我难堪到极点,叶老师只是轻蹙眉尖,对着你不甚可救的样子笑一笑。不过,无论如何那小小隔音室里的笛声到底日益清顺了。反过来吹从前的曲谱,居然得心应手,也有余裕多用点感情,真是万分高兴。又一次,上完了课,两人出来站在街上讲话。离了那隔音室,我竟觉生疏。几回早到了,在室外稍候,上一个学生出来,和他道声再会,他也应了。我这才发觉我从来没跟他说再见,他也就不讲。在室内吹笛子,使人有英才错用之感。笛音撞墙碰壁,摔摔跌跌。如果它们是活的,一定都变得焦头烂额。阳台上就不同,放生一般把笛音放出
32、去,开朗广阔尽显出来了。晚间对面是熠熠灯火,市声沉淀而笛韵嘹亮,仿佛天籁,凡心一动落在红尘,从此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有风更好,笛声自身是风,飘到很远的地方,让人听了梦魂一惊,忽起辽远之思。日间也有日间的情调,望出去尽是密密匝匝的公寓洋房。马路上轿车一辆接一辆,遮阳伞像鲜艳夺目的花蘑菇,上坡的上坡,下坡的下坡。卖豆腐花的戴顶草帽腆着胖肚子一路吆喝上来。这时吹吹笛子,有一种人生在世的踏实感。不过,笛子最好还是要在山头或草原上吹,最能领略它的春光明媚,春意剔透。一曲“牧童短篇”,我最喜欢。叶老师以二胡替我伴奏。想想还是该由牧童来吹,牛背上一挫一荡,那样的悠闲。日出而出,日入而入,鸡鸣桑树颠,落霞赶炊烟
33、。好像岁月也在那儿踱来踱去,老也不走。我是城市人,城市的悠闲是偶尔跳出来的休止符。总设法要把它消磨得值得回味,于是连那消磨的心情也是焦急的。我在这里吹,老师在一旁拉,光阴就匆匆地去了。叶老师会演奏的管弦乐器至少有四种:笛子、扬琴、古筝、二胡。箫笛比其它乐器与演奏者有更切身的关系,因为用的是气。声由气出,音由声出;不止精神,连整个身体都要投入。笛子音色清亮圆润,悠扬处绝伦无匹。凄伤之曲落到笛管中也带几分高扬,公然说与天下人知晓。箫则是万般情绪诉与自己听,一扇户牖,几家民房,都可以是箫声徘徊地。箫身长而孔疏,男子吹比较好,但必须有个深沉壮阔的背景。扬琴也是男子的。每逢叶老师替我用扬琴伴奏,琤琤琮琮
34、,纷纷繁繁,铿锵中轻盈可喜。许多东西要交代,但交代得有条不紊。古筝是女子的,人要素静,且要低眉垂睫,一派清简。一种凄婉处,万物皆沉静下来。二胡无论如何是男子的。箫笛是情绪多于故事,二胡则是说不尽的故事,拉来拉去拉不完。想象中拉二胡的该是个长方形脸,瘦,穷至少不能太富裕,穿一袭浅灰夹袍,在露冷的小天井里、老榕树下,满地青白的月光像碾碎的玉。夜阑人静了,想起往事,真是唉唉唉三声唏嘘。百般乐器,无论吹弹敲拨,皆不可有表演之心。此心一生,魔障即生,就算多精通也是不成大器的。惜笛人说惜笛话,有此两句:“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有删改)16. 简要概括文中叶老师的形象特点。17. 赏析文章画线
35、句子的表达效果。18. 倒数第二段关于扬琴等乐器的叙写有何作用?19. 结合全文,探究文末“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的丰富意蕴。【答案】16. 注重启发(宽厚温和);恬淡祥和;宽容耐心;才艺丰富(多才多艺)。 17. 通过想象的画面,传达出“牧童短篇”一曲的音乐特点;化用诗文,文字典雅,营造意境美;运用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出时光的盘桓与绵长;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 18. 内容上,表达作者对不同乐器的独到理解,体现叶老师的音乐素养及对“我”的影响,结构上,为后文表达对艺术和人生的领悟做铺垫。 19. 笛声清亮,让人霎时获得心灵的感动;音乐丰盈,启悟人生,使人心中雪亮;叶老师言传身教
36、,使我对艺术和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奏百般乐器,须屏除表演之心;处喧嚣俗世,须保持冷静淡泊。【解析】【1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散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此类题目应从主要事件、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以及其他人物的侧面衬托或评价入手。老师委婉提醒“我”摘掉玉佛,表现其宽厚体贴;第三段直接描写其“恬淡祥和”、“不与众物争持”;“我”学笛“不甚可救”,叶老师只是“笑一笑”以及“没跟他说再见,他也就不讲”表现其温和从容;叶老师为“我”伴奏牧童短篇表现其技艺高超;至少会四种乐器,表现其多才多艺;对箫笛等乐器的描写,侧面表现其内心充盈丰富;最后一段“不可有表演之心”,表现叶老师超然物外。点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归纳
37、:借助事件分析人物形象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次要人物和物象衬托)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17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为散文语言赏析题,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表达(句式、词语、语言特色等)四方面来分析。划线句子为作者由“牧童短篇”引发的联想想象;一“挫”一“荡
38、”,用词准确、生动,表现笛声的抑扬顿挫、宛转悠扬;“日出而出,日入而入,鸡鸣桑树颠,落霞赶炊烟”为整句,其他为散句,句子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句式整齐,错落有致;“踱来踱去”将岁月拟人化,生动形象。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牧童吹笛图”,写出了叶老师技艺高超,淡然雅致,以及对叶老师的感激、敬佩,对恬淡乡村生活的热爱。【1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品结构,属于语段作用题,考生应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方面来分析。内容方面,通过分析各种乐器,侧面表现人物形象:叶老师刚柔并济,平淡祥和,内心丰富等形象特点;结构上,与前文对箫笛的分析相照应,为结尾段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表达上,语言优美简洁,丰富文章内容,增强
39、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吸引读者兴趣。【1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作品意蕴,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前提下体悟句子内涵,把握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末句子意蕴,分清句子的具体含义、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以及现实意义。该句出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意为“浑浑噩噩中突然间明白了红尘世事,心中豁然开朗,看穿了红尘滚滚,世事险恶,发现自己陷入迷障,心中凉意顿生”,用在这里语境意是写笛声清亮,让人霎时获得心灵的感动;音乐丰盈,启悟人生,使人心中雪亮;主旨情感上是抒发了作者对“乐器不可有表演之心”的感慨,通过刻画叶老师超然物外、不与众物争持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生态度的赞赏和提倡。阅读下面
40、文章,完成后面各题。医学的“混账”王一方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有些词语是需要进行一番甄别的。譬如“混账”,本来意义是商务交往中的“账目混杂”。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混账”变调了,逐渐演化成一个道德感、情绪感都很强的训斥语。其实,这世界是复杂的,许多事、许多学问都遵循“混沌”的原则与规律行事,不会全是“小葱拌豆腐”,需要“王顾左右而言他”。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以会计或审计的头脑处事,把“混账”的眼光与多元的思维统统打倒。无疑,人类认识自身的医学是复杂的,它的身份就有些“混沌”。医学是什么?一直是一个问题,是科学?是人学?在国人这里,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罗大众,都坚信医学是科学,只有“一小撮”人文学者
41、认为医学也是人学,但在西方,“医学不是科学”的认知却是十分普遍的。或者可以折中一下,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基础医学是科学,临床医学更多的是技术与艺术,因此,诺贝尔奖的医科分项叫“生理学及医学奖”。如果遵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传统与立场,医疗活动中的许多程序与内容是必须入“另册”的。譬如“病因”,科学的病因学必须是客观的,因果链条的演进关系是循证的、确凿的。统计数学的导入提升了医学群体研究以及疾病规律认知的水平,但是无法突破“个体”医学研究的复杂性“高墙”,抵达“个体”人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包裹的“真理内核”,因此,许多情况下,尤其是个体疾病的因果分析都是推测性的、或然的、片面的。现实的研究瓶颈是
42、“脑科学”的精微奥秘至今迷雾重重,人类的生物学属性与灵魂性,即心理、社会、人文属性无法在这里融会“并账”,只能简单“混账”。病因学的“混账”必然波及到治疗学,科学的治疗应该是针对真实病因的“靶心”处置,但无奈我们很多情况下,无法寻找到真实的、彻底的、完整的“靶心”,也就无法给出病因学治疗,而只能做发病学、症状学处理,甚至只能做泛化的准心理学治疗。心术不纯者更是为了提取药品奖励,把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有害的药品统统堆上去,开的不仅仅是学理上,更是良知上“混账”的处方。回顾一下近代医学的历史,检点一下自己的医疗行为:医学都干了些什么?都能干些什么?美国有一个不知名的撒拉钠克湖,湖畔有一座医生的墓庐
43、,墓碑上这样写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个墓志铭真实地表达了近二百年来人类医学与医疗的心态与姿态。也许,仅仅从理论医学与伦理的层面来讨论有些“干涩”,我们可以回到鲜活的医疗生活中来“拉家常”。一个医师与病人共同的日常经验就是疼痛。在临床上,疼痛是最普遍的主诉,最直接的求医动因,是底座最庞大的“冰山之尖”。因此疼痛治疗遭受的社会批评也最多,如“治标不治本”的症状学处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疗,其实,根子都在疼痛形成、表现的多元性、多样性、复杂性上。每一次疼痛的发生与演进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都是一个心理、社会事件,甚至是一个精神事件,仅仅从生物学向度去解读是
44、分内的,省事的,但也是苍白的,片面的。许多临床大夫不愿意接受“混账”的多元探究思维,而惯性地循着生物学还原论的思路继续“分账”下去,一时恐怕也难以指责他们。不过,一旦脑科学的秘密被破译,生物心理社会人文的交换密码与机制被找到,局面就会发生巨变,到那时,人类不仅可以轻松地疗治疼痛,还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认识生命、疾病、死亡,驾驭自身的命运。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着眼于未来医学的远景,着眼于医学的“必然王国”境界,当下还应该有那么一些对“混账”的宽容。(选自读书2006年第2期,有删改)20. 请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21. 结合语境,分别解释两处画线短语的含义。22. 文章第五段引述医生的墓志铭,有何
45、作用?【答案】20. 首先,由“混账”的本义引出观点,即我们不能把“混账”的眼光一概否定;然后,具体分析医学上存在的种种“混账”;最后,呼吁对医学上的一些“混账”应持宽容态度。 21. 病因学的“混账”指:对于个体疾病的因果分析都是推测性的、或然的、片面的。良知上“混账”指:医生为追求个人利益违背良知滥开药品。 22. 墓志铭表达了人类医学的真实处境,含蓄回答了前文问题,从而启发读者思考人类医学的局限性。【解析】【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将文段(
46、文章)内容进行分层,概括每层次所写的内容,概括时尽量使用原句。本文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提出“混账”的概念,并指出我们不能完全以会计、或审计的头脑处事,把“混账的眼光”与多元的思维统统打倒;第二层,论述人类认识自身的医学是复杂的,它的身份就有些“混账”,从而探讨医学是什么;第三层,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从理论医学、伦理、鲜活的医疗生活层面论述医学“混账”的表现,并之处一旦脑壳里的秘密被破译,生物心理社会人文的交换密码与机制被找到,局面就会发生巨变,到那时,人类不仅可以轻松地疗治疼痛,还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认识生命、疾病、死亡,驾驭自身的命运;第四层,我们应着眼于未来医学的远景,着眼于医学
47、的“必然王国”境界,当下还应该有那么一些对“混账”的宽容。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论述即可。点睛: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明确论证中使用了论证方法。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2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定位答题区间,再找出相关解释含义的语句概括。(1)病因学的“混账”
48、,结合上文内容“许多情况下,尤其是个体疾病的因果分析都是推测性的、或然的、片面的。现实的研究瓶颈是脑科学的精微奥秘至今迷雾重重,人类的生物学属性与灵魂性,即心理、社会、人文属性无法在这里融会并账”分析可知,对于个体疾病的因果分析都是推测性的、或然的、片面的。(2)良知上“混账”的处方,结合文本内容“科学的治疗应该是针对真实病因的靶心处置,但无奈我们很多情况下,无法寻找到真实的、彻底的、完整的靶心,也就无法给出病因学治疗,而只能做发病学、症状学处理,甚至只能做泛化的准心理学治疗。心术不纯者更是为了提取药品奖励,把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有害的药品统统堆上去”分析可知,医生为追求个人利益违背良知滥开药
49、品。【2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引述医生的墓志铭的作用,需要明确是引用论证。用一个医生的墓志铭来论述“我们检点一下自己的医疗行为:医学都干了些什么?都能干些什么?”,承接上文提到的心术不纯者开的良知上“混账”的处方,这个墓志铭真实地表达了近二百年来人类医学与医疗的心态和姿态,从伦理的层面来讨论医学,引出下文回到鲜活的医疗生活中来“拉家常”。另外,还需要明确引用论证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五、作文(70分)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身体要健康,心灵也要健康;个人要健康,
50、社会也要健康。维护健康是做人的责任。【答案】能否把心灵照亮怕只怕你过于坚信“人之初、性本善”,那么你接着就会推导出“我本善,别人恶”。其实,嫉妒、自大、自私、趋利、掩饰等等,是人类的天性(不分阶级与性别),但是,“心灵健康”之人要多晒晒理性的阳光,而不应该永远活在天性里。在有点宗教意识就表演得像个“精神暴发户”(熊培云语)的今天,平心而论:原罪之说还是有些道理的。也许,只有认识到“生而有罪”,才可能“活而去罪”走向健康心态。否则必会陷入“知行悖论”。龙应台回忆小学时代,国文老师一边诵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边飞起一脚踢走那只在檐下静静避雨的狗。狗的惨叫让人到中年的作者揪心难忘。这位老师当然
51、不知道自己的心灵有病他要是真的知道就不会公然残忍了。 心灵健康不等于天生健康。反躬自问、三省吾身等传统良药,依然在保质期内。但遗憾的是,不少国人的“三省”不是朝向自己而是朝向他人,于是“三省己身”变成了“三鉴别人”,于是“反躬自问”演变成自视甚高。心灵有暗室并不可怕甚至还可以理解,怕只怕你无心求取灯光,怕只怕你身在阴影里却自以为阳光灿烂,怕只怕你经常阳奉阴违、撒谎连天、巧妙损人、躁动发狂、背信弃责、装疯卖嗲、趋众附势之余还发自内心地认为:我单纯,我善良,我高雅,我高贵,我会装X,我是无缝之蛋可是你这样的蛋天天主动追逐苍蝇。心灵健康不是自诩的,而是做出来的。梁启超先生大力地、主动地推荐年青的陈寅
52、恪到清华大学任教(“他的一篇几百字的文章,比我梁某人著作等身还有用”)。其光风霁月、内外兼修的特色一展无余。换成任何一个心灵稍稍不健康的家伙,别说积极推荐,不公然打压就不错了。在狭隘嫉妒、学术圈地、“近亲繁殖”、护食独吃盛行的今天,读读民国往事佳话,让心亮一亮。话说回来,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的心灵不够亮,那也无妨,慢病慢治呗。只要你不坚信自己完美,那么世上就有药。曾国藩毕生写日记就是持续加油点灯,“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其对心灵健康的渴望与维护,让后世感喟。【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作文材料由三句话组成,一是“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强调健康重要,二是“身体要健康,心灵也要健
53、康;个人要健康,社会也要健康”,强调健康所指,很宽广,三是“维护健康是做人责任”,强调责任。这三句话的核心词都是“健康”。考生只要能抓住“健康”这一核心词从命题人提供任一角度来写均可。相对而言,能融合多个角度,有重点的说清说透一个道理更好,不必拘泥于简单的一一对应。行文中议论文重点注意文与题、材料和观点是否统一浑成,论证和分析是否严谨深刻,是否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地写作,揭示生活的真实和细节中呈现的事理,注意细处入笔,注意真情动人。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
54、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围绕“健康”这一概念选取适当的角度立意行文即可。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世言白少傅诗格卑,虽诚有之,然亦不可不察也。元白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卑陋尔。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苏端明子瞻喜之,良有由然。(节选自张戒岁寒堂诗话)24. 用斜线“/”给上面
55、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25. “白少傅”是指_,“陶阮”指陶渊明和_。26. 作者对白少傅的诗格有哪些评价?请概括回答。【答案】24. 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 25. (1). 白居易 (2). 阮籍 26. 确实诗格卑陋,原因在于词烦意尽,但诗格高于俳优之词。【解析】【2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根据句意断句。“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大意是将他的诗与吴融韩偓创作的浮靡绮丽诗歌相比,句意完整,应在
56、“词”后断句;“则”一般表承接,用在句首,其前断句;虚词“矣”后一般要断句;虚词“而”表并列,其前断句;“其意味”是后句主语,代词“其”前断句。综上这段话断句为“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这段话翻译为:将他的诗与吴融韩偓创作的浮靡绮丽诗歌相比,他们的诗格法式诗格不高明,有不如的地方,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他的用词能精炼一些,并且稍微含蓄一点,他诗的韵味难道常人能够比得上吗?【25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本题中,“白少傅”指白居易,因他曾任“太子少傅”。“陶阮”指的是陶渊明和魏晋时期著
57、名诗人阮籍。【2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据原文“元白张籍诗,本不应格卑”“号为格卑”可知,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诗法式诗格不高明,诗格卑陋。据原文“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卑陋”可知,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诗用词缺陷在于太过琐碎,诗的表意缺陷在于过于直白。但他认为比起吴融韩偓创作的浮靡绮丽诗歌,其诗诗格又高于他们。【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58、,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世人认为白居易的诗格调低下,虽然也确实有这种情形,但也不
59、能不细细地加以辨析。元稹、白居易、张籍的诗风都是从陶渊明、阮籍的诗中演化出来,只把能表现出人的内心世界看做精妙。本来这种做法不应当导致诗格低下,只是他的用词缺陷在于太过琐碎,诗的表意缺陷在于过于直白,就形成了冗长浅陋的诗风了。他的诗与吴融韩偓创作的浮靡绮丽诗歌相比,他们的诗格法式诗格不高明,有不如的地方,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他的用词能精炼一些,并且稍微含蓄一点,他诗的韵味难道常人能够比得上吗?苏轼也喜欢这样的诗风,是很有来由的。27.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 魏军进攻绵竹,后主刘禅慌忙召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抗拒魏兵,诸葛瞻父子拼死力战,双双战死,刘禅投降钟会,西蜀灭亡。B. 欧也
60、妮生日当天夜里,各有各的心事:夏尔在想父亲打发他来的目的,欧也妮第一次梦见了爱情,拿侬在想金色的睡衣,葛朗台太太感受到丈夫内心的翻腾。C. 老人与海中援引了基督受难的不少细节,作者有意识地把老人视作基督的化身,其目的在于隐喻人生是受难的过程。D. 常四爷初次出场时,雄赳赳地提着鸟笼;第二次出场时,拎着两只鸡,祝贺茶馆重新开张;第三次,提着小筐,特地买来纸钱祭奠自己。E. 呐喊中的兔和猫鸭的喜剧两篇作品,散文化色彩较浓,且有别于鲁迅冷峻凝重的一贯风格,充满温情。【答案】A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应扩展阅读量,写好读书笔记,理清故事线和主要人物特点及
61、人物遭遇,答题时注意细节可能出现的错误。本题中,A项错误,“刘禅投降钟会”错误,应该是投降“邓艾”;D项错误,“特地买来纸钱祭奠自己”错误,纸钱是捡来的;故选AD。【点睛】常四爷人物形象: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课文中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
62、:“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材料概括分析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严羽指出宋人以文字为诗,显然是指以散文为诗;而以散文为诗,又往往和以议论为诗紧密联系。文多作为思想的载体,而诗则多作为感情的载体,因而文偏于表现逻辑思维而诗偏于表现形象思维,似乎是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打破,对于墨守成规的人来说,无疑地会被认为是一种生疏可疑的异端而加以反对。但如果我们不从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出发而从作品本身出发,就可发现,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涵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富有思辨性的散文,当它被移植到诗歌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两
63、种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情况,一是散文化的议论本身有助于突出抒情诗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其次,许多议论,特别是当它们被以比喻来表达时,也充满了生动活泼的形象,而并非枯燥无味的说教。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至于宋人以才学为诗,主要体现在诗中用典故方面。用典风气的形成与流行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是有关联的。宋代诗人多数是博学之士,他们的高层次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诗的创作中,从而出现了作者以才学为诗、作品风格繁缛、用意深曲等种种现象。这是宋诗的又一特色,但这一特色的优劣,则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无法一概而论。陶渊明可算古来第一位善于用典的诗人,将陶诗囫囵读去的人,往往
64、未能详悉。但我们即使找到它们有那么多的“来处”,也无须沾沾自喜,因为“用事而不使人觉”,也就近于或同于“胸臆语”,即创作了。我们是否可以说,以才学为诗可能是一病,而以才学读诗,也同样是一病呢?(节选自程千帆宋诗精选前言)28. 对于“以文字为诗”,作者有哪些看法?29. 文中举陶诗用典之例有何作用?30. 结合上文,“以才学读诗”应如何理解?【答案】28. “以文字为诗”打破了文以载道诗以传情的传统;它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形象性;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 29. 证明用典的优劣,要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且高明的用典即创作。 30. “以才学读诗”指读诗只忙着寻找诗中所
65、用典故。【解析】【2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对于“以文字为诗”的看法要抓住关键句“严羽指出宋人以文字为诗,显然是指以散文为诗;而以散文为诗,又往往和以议论为诗紧密联系。文多作为思想的载体,而诗则多作为感情的载体,因而文偏于表现逻辑思维而诗偏于表现形象思维,似乎是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涵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概括即可。【2
66、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举例论证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明确:举例子的作用是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文中举陶诗用典的例子,“陶渊明可算古来第一位善于用典的诗人,将陶诗囫囵读去的人,往往未能详悉”这一内容阐释的是用典的优劣以及不同作品呈现出的具体特点,进而阐释出的是高明的用典就是一种很好的创作。据此分析即可。【3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语段的意思,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加以综合分析。本题中,“以才学读诗”出现在第二段,抓住“至于宋人以才学为诗,主要体现在诗中用典故方面
67、。用典风气的形成与流行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是有关联的”概括分析即可。【点睛】一般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31.简答题。凤姐和探春都有理家之才,但两人行事迥异,请比较概括。【答案】凤姐理家兼谋私利,探春理家并无私心;凤姐守成不变,探春兴利除弊;凤姐因人而异,探春不徇私情;凤姐独断专行,探春集思广益;凤姐雷厉风行,探春温和谨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68、,应明确: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解答此题时,考生应该调动对作品红楼梦知识储备,认真作答。人物形象的比较赏析,是名著阅读的重要技法之一,本题要结合作品中对凤姐和探春在理家方面的相关情节描写,分别分析这两个人在理家方面的才能,再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点睛】名著阅读的方法: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
69、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以上,即“出其不意,写其不备”。2、了解作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这些背景性资料的了解对理解作品、把握人们很有帮助。3、分析人物形象。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动去体现人物性格;而外国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更侧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
70、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一般来说少见单一集中的,可是在诸多方面中往往有能够集中鲜明体现其主导思想性格的因素,使他有别于其他人物而不雷同。4、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主题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有些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还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有些名著需要多次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收获。5、感悟与收获。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感悟,可以采用圈点批注法、抄录精彩片段法,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与
71、质的深入,必将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除此之外,小说作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32.下面这段话中“你所遭遇的不幸”指什么?“惩凶的方策”又指什么?国王:雷欧提斯,我必须跟你详细谈谈关于你所遭遇的不幸,你不能拒绝我这一权利那你必须答应,助我一臂之力,让我们开诚合作,定出一个惩凶的方策来。【答案】“遭遇不幸”指的是雷欧提斯的父亲波洛涅斯被哈姆雷特误杀。“惩凶的方案”指的是克劳狄斯唆使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比剑趁机复仇;雷欧提斯主动提出在自己的剑上涂抹致命药油;为预防失败,克劳狄斯另外准备了给哈姆雷特喝的毒酒。【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熟
72、记和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名著的内容,然后在熟记的基础上对名著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积累一些对名著内容评价的知识。题干是“下面这段话中你所遭遇的不幸指什么?惩凶的方策,又指什么?”,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下面的一段话,明白是国王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的对话,然后结合名著的主要内容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的故事。就可知国王想借雷欧提斯之手杀害哈姆雷特。这样即可得出:“遭遇不幸”指的是雷欧提斯的父亲波洛涅斯被哈姆雷特误杀。“惩凶的方案”指的是克劳狄斯唆使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比剑趁机复仇;雷欧提斯主动提出在自己的剑上涂抹致命药油;为预防失败,克劳狄斯另外准备了给哈姆雷特喝的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