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26.50KB ,
资源ID:624676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2467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I卷1至2页,第II卷3至4页。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本卷(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

2、准确可信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司马迁收录关于黄帝的传说写入史记,古代传说是史料的来源之一,判断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C、D项说法错误,最真实的史料是考古发现的文物。【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史学常识2. 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 成为开拓疆

3、土的主要手段C.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D.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

4、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3. 汉高祖刘邦崇尚忠孝之道,经常拜见父亲刘太公。刘太公在属官的提醒下,提前出门迎接刘邦,说:“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刘邦觉得父亲言之有理,经过朝议,尊推太公为太上皇。据此推知A. 皇权独尊至高无上B. 三纲五常成为道德规范C. 宗法制度得到巩固D. 理学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刘邦的父亲也要提前出门迎接他,主要因为他是皇帝,这反映出皇权至上的原则,已经

5、超越了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因此A项正确;B项是汉武帝时期,排除B;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理学是宋代的,排除D。4. 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本质问题是A. 疆域面积的扩大B. 地方管理的松散C. 国家数量的增多D. 中央对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能力。图一中“齐”“鲁”等诸侯国,反映的是分封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图二中“辽东郡”“琅琊郡”等郡县,反映的是郡县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所以答案选D。5. 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

6、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 丞相B. 内阁C. 六部D. 刺史【答案】C【解析】【详解】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C正确;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唐宋时期的刺史和太守职能几乎一致,但是刺史之名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6. “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葚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A. 区域农业比较发达B. 传统

7、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C. 政府提倡精耕细作D. 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种麦得时,无不善”“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种植注重农时,说明农业生产经验丰富,故选B;材料未涉及区域性农业生产的情况,排除A;材料并没有反映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排除C;材料主旨是反映注重农时的重要性,而不是农作物品种的增加,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种麦得时,无不善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生产经验总结的角度入手,排除无关选项即可。7.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其中铜车的金属合金主要成分大体符合考工记“五分

8、其金而锡居其二”的规定。铜车的各个部分采取分别铸造,再采用焊接、套接、子母扣连接等将3462个零件组成一个整体。这说明当时A. 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B. 金属冶炼水平居于世界的前列C. 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D. 官营手工业已出现标准化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铜车的各个部分采取分别铸造,再采用焊接、套接、子母扣连接等将3462个零件组成一个整体”体现的是秦朝时期的官营手工业已出现标准化生产,D正确,C排除;AB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8. 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A. 货币

9、贬值加速B. 自然经济解体C. 农民税负增加D. 土地兼并严重【答案】D【解析】【详解】A与材料无关,排除;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B;仅从粮食和绢的价格上涨无法判断农民税费如何,排除C;从材料信息来看,从北宋初年到北宋末年,米的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绢,这样会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土地会成为主要财富,容易导致土地兼并,故选D。9. 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单位:件),此表可以证明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西汉 238 54 13 47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 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B. 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C. 农业呈

10、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D. 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答案】A【解析】据材料显示的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东北、江南、岭南逐步出现,可知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的只是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在不同时期的分布状况,不能说明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铁犁铧的分布情况,无法体现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故D项错误。故选A。10. 史识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以科学的史现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的结论和认识。下列属于“史识的是A. “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

11、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B. “明代织工曰:吾业虽践,日佣为钱二百缗,”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苏州织造是“江南三织造”之一,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提供织绣产品D.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高峰,最远到达红海地区”【答案】B【解析】“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AC是史实,B是史识,D是史论,故选B。11. 南宋时,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明朝时,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三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

12、清朝时出现了“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的现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工商业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B. 清朝湖广地区己经成为了全国经济的重心C. 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D. 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湖广地区农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地区是主要粮食产地,明清朝时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业、丝织业发展,出现“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说明工商业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故选A;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在江南,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外来作物的引进”,

13、排除D。【点睛】12. 管仲认为:“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君臣、上下、贵践皆从法,此为大治。”从今人的视角看,管仲的“法治”实际上是A. “法治即为民治”B. 强调“依法治国”C. “反对特权等级”D. “法制下的人治”【答案】D【解析】由材料“夫生法者君也”可知管仲强调的法治的法来自于君主,其实质还是表现为人治,D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B不是材料的实质;C与材料所述不符,君主不受法律的约束。1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A. 宇宙时空B. 君主权力C.

14、 社会秩序D. 个人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孔子倡导礼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老子无为而治是为统治者提出的治国主张,墨子兼爱非攻也是在维护社会秩序,韩非子以法治国也是治理国家的主张,因此,这四者都是着眼于社会秩序,C项正确。“礼、无为、兼爱、法治”均不体现宇宙时空,A项错误。题干均是主张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和对待臣民,并非强调君主权力的大小,B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个人价值的大小或实现与否,D项错误。14. 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 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 国家权

15、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C. 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D. 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答案】A【解析】【详解】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够正确选项为A;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的传播,排除D。15

16、.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主张思想解放B.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C.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D. 揭露宋明道学家清心寡欲的虚伪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贽对传统儒学中持否定态度的人物或事物都持肯定态度,说明他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故选C;题意没有涉及对孔子思想迷信的破除,排除A;题意与反对男尊女卑无关,排除B;D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16.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

17、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该材料可证明A. 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B. 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C.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D. 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答案】C【解析】日本史学家井上清认为明代的“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都是侵略掠夺,由此可证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信息可简化为:明代的倭

18、寇和西方的海盗都是侵略掠夺行为。由此判定答案。17.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说:“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材料主要体现了董仲舒A. “大一统”思想B. 君权神授思想C. 天人感应思想D. “三纲五常”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王者必受命而后王”“通以己受之于天也”可知,董仲舒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君主一统天下,故选B;大一统思想是政治上的统一和文化的统一,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信息与“三纲五常”无关,排除D。【点睛

19、】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王者必受命而后王”“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8. 佣书是指我国古代贫困知识分子受雇替人进行抄写活动而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为。隋唐时期,佣书业一时极盛,在科举制度发展和佛教进一步兴盛的背景下,佣书内容日益集中化,手抄复制文本的内容逐步以科举及佛教相关内容为主,这一现象A. 加速了社会的阶层流动B.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潮流C. 加强了王朝的文化专制D. 催生了印刷技术的改良【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佣书主要是依靠手抄,在需求日益扩大的情况之下,单靠手抄是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因此催生了印刷技术的改良,D正确;材料与社会阶层流动性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

20、涉及到三教,排除B;这一现象并不是加强文化专制的表现,排除C。19. 有研究表明:殷卜辞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在求取神的庇护,是对于神灵的祈祷和贞问;而到了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多与当时的战争、政治、册封、训诰有关而少言神灵。这一变化过程表明A. 封建王权统治的不断加强B. 青铜器功用发生重大改变C. 汉字的人文传承功能增强D. 铭文较卜辞史料价值更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多与当时的战争、政治、册封、训诰有关而少言神灵”可以看出文字承载的更多是与社会发展有关的事情,故C项正确;当时不是封建社会,排除A;功用没有重大变化,排除B;D项表述绝对化,排除。20. 诗

21、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收诗歌最终经孔子编订而成。据此判断以下不可能在诗经中出现的是( )A. 唐风B. 陈风C. 郑风D. 赵风【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风是民歌,来自于各个诸侯国和地区。赵是战国时期出现的诸侯国,从时期上与诗经反映的时期不符,故选D。21. 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妹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A. 反对专制统治B. 主张男女平等C. 彻底批判儒学

22、D. 赞同女子参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女子是可以参加政治的,所以答案选D;材料没有涉及反对专制,排除A;没有涉及男女关系,排除B;由材料可知,是利用儒学来治理国家的,所以排除C。22. 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鄙弃对事务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性致信笔挥洒。宋代文人画的兴盛得益于A. 理学思想兴起B. 科举制度完善C. 科学技术进步D. 商品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性致信笔挥洒”它突出的是文人的品德修养,与理学思想有关,故选A项;科举制度表现为程序

23、的完善,体现出国家的目的和社会的公平,文人画表达的是文人内心的不阿世俗的品质,与科举制的程序无关,排除B项;“鄙弃对事务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可见它对科技发展不依赖,更注意内心情感的抒发,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会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文人画不属于世俗艺术,排除D项。第II卷本卷(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23.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

24、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二: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

25、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答案】(1)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 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2)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目的: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3)儒家道德权威、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

26、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在商周时期是指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士”的含义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第三小问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可以归纳出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阶层的活跃。(2)第一小问主张可以从材料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归纳出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第二小问结合统治者的出发点和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来分析其目的,可归纳出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3

27、)第一小问制约皇权的力量从材料一中“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可归纳出儒家道德权威,从材料三中“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可以概括出祖宗家法、士大夫阶层;第一小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24. 货币不仅是市场交易等价物,更折射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一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明

28、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摘编自千家驹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史材料二 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金属铸币)钞(纸币)为主,银、谷、缭帛等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的结构转变。明初贫农出身的朱元璋欲图构建一个反市场的劳役和实物经济制度,导致货币经济和市场极度萎缩。1516世纪明代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力量使明初通货结构承受着内部紧缩的压力。同时,全球经济贸易结构的发展与中国在东亚贸易圈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明代的宝钞与铜钱难以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责;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明代的通货结构转变成为可能。摘编自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以白银的货币性质为分析视角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

29、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进发展的基本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通货结构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钱文内容发生变化(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货币材质发生改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发展);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成熟的金融运作方式逐渐出现。(2)变化:由钱钞为主,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主导东亚贸易圈;海外白银大量流入。(3)作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扩大海内外贸易;推动社会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可知,

30、钱文内容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一交子”可知,货币材质发生改变;根据材料“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可知,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根据材料“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可知,成熟的金融运作方式逐渐出现。(2)变化:根据“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金属铸币)钞(纸币)为主,银、谷、缭帛等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的结构转变”可知,由钱钞为主,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原因:根据材料“1516世纪明代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力量使明初通货结构承受着内部紧缩的压力”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全球经济贸易结构的发展与

31、中国在东亚贸易圈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明代的宝钞与铜钱难以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责”可知,国际贸易的扩大,而中国主导东亚贸易圈;根据材料“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明代的通货结构转变成为可能”可知,海外白银大量流入。(3)历史作用:结合两则材料主旨和所学知识,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扩大海内外贸易以及社会发展角度回答2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 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王夫之读通鉴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32、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明中叶至明清之际巨大的历史变动和思想嬗递过程中,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2)材料二中,王夫之在抨击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

33、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策?(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论述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中期后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观点: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2)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家天下。对策:分散天子的权力。(3)联系:心学促进思想解放,挑战传统儒学,明清之际在政治上表现为批判封建专制。评价:一方面,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另一方面,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可概括为要加强道徳修养;根据

34、材料“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可概括为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根据材料“苟能致知,皆能明德”可概括为致良知;根据材料“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可概括为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等信息可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家天下等方面概括现象即可。第二小问对策,根据材料“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可从分散天子的权力方面概括对策。(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

35、、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联系,结合材料三的观点,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可从心学促进思想解放,挑战传统儒学;明清之际在政治上表现为批判封建专制等方面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关于对明中期以后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的评价,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批判继承)和局限(无法形成思想解放)等方面进行简要评价即可。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 “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王阳明心学、明清进步思潮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