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397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教材2022版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 第3单元 第9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课标标准内容要求网络导航体系构建核心价值核心素养3.3搜集材料,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1.理想信念政治认同:支持全面依法治国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公共参与:积极为相关部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言献策;自觉支持、配合执法机关的执法行动;自觉参与司法过程,感受我国司法实践;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一、科学立法1内涵: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辨别区分区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核心坚持科学立法,核心在于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遵循和体现客观规律,增强立法工作的科学性、

2、协调性和系统性,使制定出来的法律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坚持民主立法,核心在于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拓宽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途径,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坚持依法立法,核心在于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立法权,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优化立法职权配置,维护国家法制统一。2标准(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2)符合国情和实际。(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3推进科学立法(1)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

3、范性文件。(2)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3)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易错清零权力权利权力,强调整体对部分的强制力、控制力;权利则强调整体中的个体所拥有的利益。二、严格执法1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2主体: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3意义(1)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2)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4推进严格执法(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2)坚持规范执法。(3)坚持公正执法。(4)坚持文明执法。三、公正司法1内涵: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2要求: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

4、,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3作用: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4推进公正司法(1)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3)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4)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5)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知识拓展执法机关分为司法执法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执法机关包括法院与

5、检察院。行政执法机关包括:公安系统、工商系统、税务系统等。行政执法权包括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行政裁决权、行政强制权、行政确认权、行政给付权等等。四、全民守法1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要求(1)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3)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4)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3推进全民守法(1)观念: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

6、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2)行动: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3)道德: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画里话外守法、用法的前提是懂法,懂法的前提是学法、普法。推进全民守法,需要提升人们的法治观念,并使其将法律付诸实践活动。考点一科学立法1把握科学立法的三个维度(1)科学理念。科学立法,就是不能超越社会、

7、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能盲目制定不合实际、无法实施的法律,就是要把符合规律的做法,把通过实践证明是好的做法固定下来。立法在反映和体现客观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法律体系自身的内在规律。(2)科学内容。科学立法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科学合理地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3)科学方法。科学立法一定是民主立法。立法是否科学,要看立项是否科学。科学立法的本意就是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知识拓展科学立法的标准一是对规律认识、把握的程度;二是对规律尊重和反映的程度。立法在反映和体现客观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法律体系自身的内在规律。2立法机关与有立法权的机关(1)我国

8、的立法机关是人大及其常委会。(2)在我国,享有立法权的机关有:国家权力机关系统(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会,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国家行政机关系统(政府及政府下设机构):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委、央行、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除此之外,其他国家机关都不享有立法权。(3)享有立法权的机关,其权限大小不同,所立法律法规名称不同,法律法规的效力也不同。(4)享有立法权,未必能称为立法机关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才有完全自主的立法权,其他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必须依照宪法和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9、,或者根据授权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是行政机关、执行机关,地方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国家各项法律法规。3不同法律规范的差异(1)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或者其部属单位(如商务部、公安部等)制订,一般都有“条例”“细则”之类文字。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顾名思义就是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法规,只能在本辖区内实施。(2)法律的效力大于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限制人身自由的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发生冲突时,由国务院裁决。科学立法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

10、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这一条款的确立旨在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司法公正A B C DB解析:民法总则规定,获取、传输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目的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符合题意;不是这一条款确立的目的,排除。考点二严格执法1执法与执法机关(1)执法,亦称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2)在现代社会,国家行政机关被称为国家立法机关的执行机关,后者制定的法律法规主要由前者贯彻、

11、执行、付诸实现。2严格执法(1)严格执法是要求在执行法规或掌握标准时,不放松、不走样,做到严厉、公平、公正。严格执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执法人员必须秉公执法,严肃执法;二是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对违法行为敢于纠正并依法处罚。(2)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3我国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1)政治职能: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2)经济职能:宏观调控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市场监管职能。(3)

12、文化职能: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发展教育的职能,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发展卫生体育的职能。(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4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与文明执法特点要求严格执法严格是执法的基本要求严格,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执法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规范执法规范是执法的行为准则执法的程序,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做到实体与程序并重公正执法公正是执法的价值取向对执法者来说,就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文明执法文明是执法的职业素养文明,是

13、指执法者文明的形象,是对人的一种态度,执法要有礼有节联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2020全国卷)某市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强化乡镇和街道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整合原有站所、分局执法力量和资源,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依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以乡镇和街道名义开展执法工作。这一改革旨在()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强化基层司法机关权威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提高基层政府执法效能A B C D【思维建模】学科素养关键能力材料信息获取: 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设问信息获取: 事件限定为“这一改革”,角度限定为“旨在”核心素养通过分析改

14、革举措,提升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自主解答D解析:某市推行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以乡镇和街道名义开展执法工作,这一改革目的在于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提高基层政府执法效能,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强化基层政府的职责,并未涉及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排除;材料未涉及司法机关,司法机关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排除严格执法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下是近年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部分政策和法律文件。相关文件核心内容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对企事业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并依证监管控

15、制污染物排放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特定情形的环境污染犯罪行为酌情从重处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政府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扩大权力范围B政府发放排污许可证是运用市场手段控制企业污染C政府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创新行政管理方式D政府进行行政执法,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行为的审判力度C解析:推行河长制等做法,体现了政府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方式,C正确;政府权力由法律授予,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A中“扩大权力范围”的说法错误;政府发放排污许可证是

16、用行政手段控制企业污染,不是市场手段,B错误;对犯罪行为进行审判是人民法院的职责,不属于行政执法范围,D错误。考点三公正司法1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以司法人员的职能活动为载体并体现在司法人员的职能活动之中的,因此,司法公正的主体是法官和检察官。司法公正的对象应该包括各类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2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区别含义司法过程中坚持公开、公正原则。即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中所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所得到的权利主张机会是公正的裁判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都是正确的,对待诉讼参与人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关系作出的裁判或处理是公正的侧重司法过程是否公正司法结果是否公正区别要求在立案、审理、

17、判决等司法环节都坚持公正公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联系司法公正包括结果公正与程序公正两个方面,结果公正与程序公正是辩证统一的。程序公正是结果公正的前提和基础,结果公正是程序公正的结果和目标3.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1)司法独立原则在我国又称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监督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独立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不得实施违反法律程序和规则的行为。(4)人民法院、人民检

18、察院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并向其报告工作。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4落实公正司法的原则地位含义罪行法定是现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犯罪行为的界定、种类、构成条件和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规定,对于刑法条文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疑罪从无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的旨在实现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制度指在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认定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非法证据排除是促进司法公正、防范冤假错案、

19、保障人权的一项重要规则指在刑事诉讼中,侦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禁止使用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在刑事审判中均不得采纳(2019全国卷)2018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人民检察院加强对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法律监督工作首次开展专题询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相关人员到会应询作答。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两高”工作进行专题询问是()行使最高立法权的积极探索加强对司法工作监督的重要形式推进落实司法责任、促进司法公正的必要举措裁决民事纠纷、提高执行效率的工作方式创新A B C D【思维建模】学科素养关键能

20、力材料信息获取: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两高”工作进行专题询问设问信息获取:要求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两高工作进行专题询问”进行分析核心素养通过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两高”工作进行专题询问,提升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自主解答C解析: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两高”工作进行专题询问,是其行使监督权的体现,有利于推进落实司法责任、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不是立法权,排除;材料强调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两高”工作进行专题询问,与裁决民事纠纷无关,排除公正司法2020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

21、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坚决依法认定,切实矫正“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倾向,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该指导意见公布有利于()捍卫法治精神,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涉正当防卫案件在处理时出现偏差甚至严重失当最高人民法院行使最高立法权真正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A B. C. D. B解析:该指导意见公布有利于捍卫法治精神,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真正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故入选。与题干无关,排除。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错误。考点四全民守法1权利(1)权利

22、一般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从通常的角度看,权利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认定及保障。(2)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依照宪法规定在政治、人身、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享有的权利。2义务(1)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义务具有法律强制性。(2)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法律责任。特别提醒明确主体与内容的对应: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都处于多种社会关系中,这就决定了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多样性。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是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基本原则。3维权(1)维权是指维护

23、个人或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权的范围可能包括人身损害、土地纠纷、 医疗事故、婚姻、家庭、继承等民事纠纷。(2)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4提升全民法治观念(1)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2)法治观念是法治体系运行必可不少的组成部分,与制度规范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基础,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全民守法1(2021山东潍坊高三模拟)某县人民法院组织多支法官普法宣传队走进乡村,开展法

24、律知识宣传活动,就农村群众关心的婚姻家庭、赡养抚养、土地征收补偿、劳务债务纠纷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与村干部沟通交流,为他们解疑释惑。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坚持公正司法,让村民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推进法治教育,增强农村群众的法治意识服务村民自治实践,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法治环境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A B C DC解析:在乡村开展解疑释惑的普法宣传活动,有利于推进法治教育,增强农村群众的法治意识,服务村民自治实践,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法治环境,符合题意。普法宣传活动与公正司法、提高执法水平没有必然关系,且中“确保”一词夸大了普法宣传活动的作用,不符合题意。2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

25、施,公民可以通过网络更加便捷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成为某些造谣者肆意散播谣言的平台,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此,公民应 ()增强义务意识,严厉打击网络谣言树立法治意识,依法有序政治参与树立权利意识,坚持自由表达言论提高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A B C DD解析:通过网络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民应树立法治意识,依法有序政治参与,对网络谣言,公民应提高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符合题意;“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的主体是国家,不符合题意;中“坚持自由表达言论”与材料情景不符,且忽视了言论自由的相对性,不符合题意。【误点纠正】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的主体是国家而非公民。【备选

26、题】1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第一条规定: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畅通参与渠道,促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依法有序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这一规定()切实保障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可以为公民参与环保提供法律依据扩大了公民保护环境的政治权利A B C DC解析: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这一规定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可以为公民参与环保提供法律依据,正确;公民依法有序参与环保不属于参与基层民主管理,也没有扩大公民保护环境的政治权利,错误。【误点纠正】公民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能随意增减。2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从

27、事传染病监督管理的人员有玩忽职守表现、隐瞒疫情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这警示我们 ()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理性地、有序地进行工作和生活坚持言论自由,这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A B C DB解析:相关责任人玩忽职守、隐瞒疫情将受处罚,这警示我们,公民应理性工作和生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符合题意;国家法律保护公民个人正当合法利益,错误;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错误。【误点纠正】维护集体、国家利益,未必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二者有矛盾的一面,但往往也是统一的。议题:中国进入民法

28、典时代2019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在这次常委会会议上,共7编加附则,84章、1 260条的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这7编草案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这是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与2017年制定的民法总则“合体”后,首次以完整版中国民法典草案的形式呈现。在庞大的法律体系中,民法与民众的联系最为密切,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公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等,都受到民法调整。作为法典化的民事法律,民法典更被视为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总规矩”。【关键能力提升】(1)解释与

29、论证:民法典的制定贯彻了哪些原则?答案: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符合国情和实际。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2)预测与分析:说明如何让法律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立好规矩。答案: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因此,要坚持良法之治。【核心素养培育】1政治认同:通过分析民法典制定过程中贯彻的原则,提升对科学立法的高度认同。2科学精神:辨识有立法权的机关,培育科学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