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6月热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共出现过2次,分别出自成王和周公之口其含义与尚书周书中多次出现的“我邦”“朕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等大致相同。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 专制王权得到强化B. 中央集权已经形成C. 贵族等级秩序森严D. 家国同构局面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我邦”“朕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表明西周时期家国同构局面确立。故答案为D
2、项。AB项,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谈不上专制王权得到强化、中央集权已经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贵族等级秩序森严,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 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A. 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B. 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C. 阐述
3、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D. 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治以道德为上”可知,陆贾注重道德教化,符合儒家思想,故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只是说明陆贾主张“治以道德为上”,无法体现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排除B;材料信息只是说明陆贾提出“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没有阐述社会教化的必要性,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治以道德为上”,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3.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婿,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了宋代A.
4、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B. 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C. 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D. 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答案】A【解析】“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了,商人可以跻身上层社会了,所以这意味着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A;但是上述现象只是意味着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提高,并不意味着商人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故排除B;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4. 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年份人口(百万)粮 食 产 量 ( 千顿)粮 食 种 植 面 积(百万公顷)粮食单产(千克公顷)
5、1400722052019.8103616501233505532.0109517502607410048.01544182038110858559.01840A. 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B. 生产力取得了质的发展C. 支撑了人口的高速增长D. 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数据显示,明清时期“粮食产量”和“人口”呈现大幅增长趋势。说明农业发展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C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和世界的相关数据,排除A;明清时期中国农业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生产力没有取得了质的发展,排除B;表格数据没有显示生态环境的信息,排除D。故选C。5. 19世纪50年代,买办已成为中
6、国社会上引人注目的一种职业。60年代后,随着外商洋行的急剧增加,买办队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到20世纪初,买办的总人数可能已经超过了10万人。据此推知A. 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B. 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加剧C. 新社会阶层得到发展D. 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买办既是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活动的桥梁和帮凶,又通过自己的方式在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知,买办人数的大量增加说明了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冲击,故D项正确;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资本输出的加剧,故B项错误
7、;材料只说买办职业没有提及社会阶层,故C项错误。6. 1919年,陈独秀在文章中指出:无论是18世纪法兰西的政治革命,还是20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它们极口痛骂;但是以后的历史学家会把它们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这一表述反映出陈独秀A. 认为法俄两场革命的性质相同B. 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C. 对俄国十月革命态度发生变化D. 已转变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答案】B【解析】【详解】从陈独秀将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并列,以及材料中的“但是以后的历史学家会把它们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可以看出,陈独秀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陈独秀认
8、为法俄两场革命的性质相同,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陈独秀对俄国十月革命态度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陈独秀已转变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排除D项。7. 1933年,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讲话中指出,经济问题的核心就是“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该讲话意在A. 强调巩固红色革命政权B. 倡导打破经济孤立局面C. 重申纠正党的工作作风D. 提出推动工作重心转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1933年”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处于国共对峙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人民生活的重视,
9、有利于政权红色革命政权,A正确;打破经济孤立局面主要和大生产运动有关,B排除;材料与纠正党风无关,C排除;当时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在农村,D排除。故选A。8. 如图是1954年初缪印堂所做的漫画敬祝进步。作者为画面上的两位人物设计了这样的对话: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该漫画意在说明A.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胜B. 国家工业化建设已奠定初步基础C. 人大代表履行当家做主的职责D. 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4初”和“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10、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建设的热情高涨,故答案为D项。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胜利是在1956年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国家工业化建设已奠定初步基础是在一五计划完成时,即1957年,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第一届全国人大于1954年9月召开,晚于材料时间1954年初,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9. 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A. 社会普遍追逐名利B. 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C. 公民贫富分化严重D.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答案】D【解析
11、】【详解】材料表明,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借此可获得名望甚至是政治资本,体现出当时雅典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平衡性,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来获得名望的问题,没有涉及普通民众对名利的态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的主体为贵族,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雅典民主的实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权利和义务的一定平衡性,没有体现公民之间财富差距的信息,故C项错误。10. 近代欧美国家的税收理念大多经历了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即从征税的权力基本控制在议会里,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
12、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表明欧美国家A. 宪政制度的完善B. 征税程序严格化C. 否定了议会至上D. 税收立法民主化【答案】A【解析】【详解】税收理念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表明近代欧美国家认识到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一过程体现了宪政制度的完善。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议会征税权的限制,不是规范征税程序,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限制议会征税权并非否定议会至上,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立法程序,排除D项。11. 当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狂涨之时,美国减少了向欧洲的投资,欧洲的经济立即就陷入了危机之中,国际经济所赖以
13、进行的资金循环也就中断了。该现象表明A.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B. 欧洲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更严重C. 美国缺乏对经济危机的防范意识D 经济大危机弱化了经济全球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美国减少了向欧洲的投资,欧洲的经济立即就陷入了危机之中”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已由欧洲转移到美国,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欧洲和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的程度,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对经济危机的防范意识,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国减少了向欧洲的投资,欧洲的经济立即就陷入了危机之中,国际经济所赖以进行的资金循环也就中断了”反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密切联系,佐证了经济全球化的存在,故D不符合题意。故
14、选A。12. 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协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到80年代初,各类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达到22个。这些组织和基金的设立A. 消除了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B. 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C. 启动了新兴经济体团结合作D. 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机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可知,不结盟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争取国际话语权,故成立了一些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和基金,而这显然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故选D。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可能完全相同
15、,故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不可能被消除,排除A;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排除B;欧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走向一体化,故C项中“启动”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以来,作为传统政治中心的北京城的经济发展仍停留在以手工业为主的阶段,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城市人口增长与核心区规模的增长都比较缓慢。1912 年以后,由北京近郊及外地农村流入的人口逐渐膨胀,至1948年增加了2.77倍。同时失业或无业人口也越来越多,据统计,1935 年全市无业人口的总数达64万多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5%.1928年以后,那些为少数上
16、层社会服务的古玩、皮货、首饰、钟表行业以及餐饮业等商业服务业也面临严重危机。-摘编自邱国盛近代北京上海城乡关系比较研究材料二 建国以来有关城乡关系的主要政策年份年份主要政策1949经济建设坚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1953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统购统销。1958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197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1997从农村到小城镇务工或者兴办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在小城镇购买了商品房等人员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2002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
17、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17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摘编自颜昌武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城乡关系一个非对 称双向运动的分析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北京城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启示。【答案】(1)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局势动荡;城乡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单;城乡非良性循环;政治中心的转移;人口素质不高;市场内需不旺。(2)演变历程历程城乡关系194
18、9-1953年(或建国初期或经济恢复时期)城乡平等互助,(或者共同发展,城乡对流)1953-1978年(或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形成与固化,城市优先或农村大力支持城市发展)1978-2017年(或改革开放40年或新时期)(或1978-2002年;2002-2017年)城乡壁垒逐渐破除走向融合: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城乡一体化 (3)启示:农业农村发展是根本;城乡均衡发展利于全而繁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促进城乡更好的发展;根据国情变化及时调整城乡发展战略。【解析】【详解】(1)原因:从时代背景来看,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局势动荡,因此北京城发展缓慢;根据材料“作为传统政治中心的北京城的经济发
19、展仍停留在以手工业为主的阶段,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可知,城乡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单一,城乡非性循环;根据材料“1928年以后,那些为少数上层社会服务的古玩、皮货、首饰、钟表行业以及餐饮业等商业服务业也面临严重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1928年以后的政治中心位于南方,政治中心的转移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根据材料“1912 年以后,由北京近郊及外地农村流入的人口逐渐膨胀,至1948年增加了2.77倍。同时失业或无业人口也越来越多”可知,人口素质不高,市场内需不旺。(2)演变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3年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材料“经济建设坚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
20、乡互助”可知,这一时期城乡平等互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78年属于计划经济时期,根据材料“实行统购统销”“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可知,这一时期城乡对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2017年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根据材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农村到小城镇务工或者兴办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在小城镇购买了商品房等人员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知,这一时期城乡壁垒逐渐破除走向融合: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城乡一体化。(3)启示:开放性试题,从农业发展地位、城乡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1、优越性、城乡发展战略的调整符合中国国情角度分析。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62年,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召对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做了定量分析,定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占同时代全世界成果25%以上者为世界科学中心,持续的时间为科学兴隆期。其研究成果被称为“汤浅现象”。有学者根据其研究成果绘制成下图。世界科学中心转移时序图请对“汤浅现象“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作者认为近代科学活动中心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转移。我赞成这一观点。近代最早的科学中心是意大利,在这里科学一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物理学家伽利略推动了近
22、代科学的发展,达芬奇在科学领域同样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意大利成为科学中心与多种因素有关。意大利是近代大学的发祥地,学术中心的地位促使其成为当时的科学中心。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随着新兴科学学说,尤其是哥白尼学说的广泛传播,教会开始采用极端手段遏制新科学思想的传播。布鲁诺被处以火刑,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意大利最终退出世界科学中心的舞台。17世纪,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有几个方面的因素:英国政府的重视,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等学术活动中心;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牛津、剑桥大学日渐成熟。然而从19世纪
23、末开始,英国的工业优势不断衰退,导致英国科研投入下降;再加上英国重理论轻应用,英国在科技方面的地位不断下滑,从而失去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近代科学活动中心从意大利开始依次转移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这种转移往往与国家兴衰有着紧密联系。这一结论让我们认识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要重视科技发展。示例二材料应该增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情况作者在分析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周期性转移现象时,仅仅总结了世界近代的科学活动规律,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即世界科学活动中心都是在西方国家。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科学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中国是四大发明的故乡,中国的数学代表人物祖冲之曾经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中国的医学
24、世界闻名,传世之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至今还在传承并发扬光大,中国的天文学曾经领先世界,有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汤浅先生在研究过程中时间段的选取,让人忽略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中国也曾经是世界科技活动中心,我们不能否认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从东方转移到西方的事实。这一案例也告诉我们,对于研究的成果,应首先注意其界定的时空,否则,就会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产生偏差。【解析】【详解】首先,要明确这是一道开放题,本身没有标准答案,论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有力才是我们得分的关键。因此,我们首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明确自己的态度,要么赞成,要么反对。如果是赞成,我们要先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再附加上自己的意
25、见;如果是反对,那么我们要先指出这一理论的不足,然后再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其次,结合所学史实对我们的论点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如果是赞成,那么可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按科学中心的表现+成为科学中心的原因+衰落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其展开说明;如果是反对,可结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中的内容对其展开说明。最后,先对我们阐述的史实作总结性发言,然后再关照现实,说说对当下社会或者自身发展的启示。15. 材料 汉代开始规定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但在唐代以前,节日放假还不普遍。唐玄宗开元七年,国家将二十多个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并给予四十天左右的假期。其中,元日(相当于现代的春节、冬至各放七天,夏至、腊各放三天,正
26、月七日(人日)、正月十五正月晦日、春社、秋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上巳节)、四月八日(佛生日)、五月五日(端午节)公 初伏、中伏、末伏、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十月一日立泰、立夏、立秋、立冬等各放一天。开元二十五年令新增皇常诞节,放假三天。后又经过调整,唐代节假日总天数已多达五十馀天,这堪称我国休假制度中的创举。此后,宋金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普遍以节为假的做法。-摘编自 张勃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节假日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节假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节日放假制度化,普遍化:节假日种类多,总天数多;突出传
27、统习俗;带有皇权色彩受宗教影响。(2)弘扬节日文化传统:丰富社会公共生活:增加社会开放程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唐玄宗开元七年,国家将二十多个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并给予四十天左右的假期”可知,节日放假制度化,普遍化;从题干所列唐代假日数量来看,节假日种类多,总天数多;从假日选择的时间来看,突出传统习俗;根据材料“开元二十五年令新增皇常诞节,放假三天。”可知,带有皇权色彩受宗教影响。(2)影响:根据材料“宋金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普遍以节为假的做法”可知,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节假日以传统节日为放假时间,弘扬节日文化传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节假日普遍化能丰富社会公共
28、生活,增加社会开放程度。16. 材料 谢毓晋,1913年生于北京,在结束医科前期学业后,1937年赴德国深造。在我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1年,谢毓晋回到祖国,在大后方从事卫生防疫和教学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医学院回迁上海,他为了活跃学术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冲破当时医学界的派别成见,聘请多位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来校任课,还开设了解剖学实习课,建立了病理解剖室,他自己主讲微生物课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他在多位民族资本家的支持下,合股创办了民营的民生实验治疗研究所。他们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高质量地生产出了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多种生物制品。这些生物制品,尽管产量不大,但在当时进口产品遭禁运而
29、国内尚未生产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晚年正逢改革开放之风渐劲,他以年届古稀多病之身,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奋力弥补因“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干扰而耽误的时光,以至于过早地离开了他奉献了一生的事业。摘编自青宁生微生物免疫学家谢毓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谢毓晋科研的时代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谢毓晋。【答案】(1)时代因素:国内卫生健康的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国际关系的变化;国内时局的变动。(2)评价: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始终坚守在科研第一线;不畏困难,勇于创新; 一生奉献给微生物免疫学,成就突出。【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在我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1年,谢毓晋回到祖国,在大后方从事卫生防疫和教学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内卫生健康需要的情况下回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他在多位民族资本家的支持下,合股创办了民营的民生实验治疗研究所。他们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高质量地生产出了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多种生物制品。”联系所学可以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生物工程的兴起,当时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国内“文革”的影响等。(2)根据材料中谢毓晋在抗战艰苦时期回国参加抗战,以及创建医疗机构、始终在科研第一线等说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不畏困难,勇于创新,并且始终坚守科研第一线,一生奉献给微生物免疫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