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2353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2008年高考复习精品资料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历史一轮第05课时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田书堂复习目标1、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匈奴的发展变化,与中原地区的关系(2)张骞通西域:两通西域的任务及影响(3)西南夷与百越:中央政府设置机构2、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先进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朝鲜、日本、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的途径及影响。 二、知识归纳1、匈奴的兴衰:(1)匈奴的兴起: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2)匈奴的衰落:汉武帝反击,重创匈奴,匈奴被迫迁徒漠

2、北。后来,匈奴内部混乱。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3)汉匈关系:汉初“和亲”: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之“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武帝反攻:大战:卫青、霍去病率兵进行了三次。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徒漠北。汉匈争夺重点转到西部。后来,匈奴内战不已。呼韩邪降汉,其他各部游牧漠北,或西迁。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和睦相处40余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北匈奴政权瓦解。2、张骞通西域(重点)(1)西汉:张骞通西域(第一

3、次“凿空”;第二次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标志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2)东汉: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重点)(1)与西南夷:汉武帝时设郡;西汉末年一人反抗;东汉初重新并入汉版图 (2)与百越: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越人的总称。温州称东越,两广称南越。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重点)(1)与朝鲜的关系:人员任来: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文化交流:辰韩“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被人称为”秦韩”。贸易往来:檀弓、果子马等输入中国,中国铜镜、漆器、铁制

4、工具等输至朝鲜。(2)与日本的关系:人员往来:武帝时,有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贸易往来:中国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3)与越南的关系:象牙、犀牛、珍珠输入中国,中国铁犁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4)丝绸之路(重点):陆路:路线:出玉门关或阳关往西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意义: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铸铁、井渠、造纸等技术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水路:路线:从广东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各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意义:加强了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西

5、亚、欧洲的往来(重点):与西亚大国,利用丝绸之路与汉频繁交往,通过水上丝绸之路在汉与大秦间转手贸易。与欧洲方面: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西端,直接交往受安息等国的阻隔。人员往来:97年,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后汉书中有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贸易往来:大秦间接地从海上同中国展开丝绸贸易。5、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重点)(1)特征: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

6、开始传人欧洲。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2)原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张骞沟通西域;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人;科技文化成就辉煌;阶级比较重视。三、典例精讲1(2007上海历史)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C放鞭炮、听说书 D抽卷烟、烤甘薯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的葡萄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皮毛制品也源源东来。王昭君出塞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当然能吃到葡萄了,而西域是游牧民族,以吃肉羹为主。正确选项为A答

7、案:A点评:用排除法,说书在宋元以后,排除C。烟草和甘薯在明朝以后传入中国排除D项。2(2007天津文综)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A创制了简仪 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C制定了 大衍历 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解析:元代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叫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张衡是东汉时期的人,因此,ABC三项均是错误的。答案:D点评:此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能力。可以用排除法来解答。3秦征服越族地区和张骞出使西域两者所产生的最深远的进步

8、影响是 A.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扩大了铁器的使用范围解析: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解题时注意抓住最深远的进步影响,题干所列四项都是影响,但最佳的选项是C项。答案: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时期,秦征服越族地区和张骞出使西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4.(2006年江苏历史卷)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倭奴国奉贡朝贺 C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 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解析:要注意审题,题中明确要求是东汉时期,而A、C、D都发生在西汉时期。答案:B点

9、评:思维发散,东汉建立于25年,到220年曹丕废除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5.(2005年全国文综卷) 图中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图中所提示的“滇”是云南的简称,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理解汉朝已经开始对西南地区进行了管理,该印是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答案:C点评:本题容易错选B,注意对教材中隐性知识(小字部分)的理解和分析。四、课堂理解1.秦汉之际,北方游牧民族中实力最强大的是A匈奴 B鲜卑 C突厥 D乌桓解析:从史

10、实分析,构成对汉朝威胁最大的是匈奴,所以实力最大。答案: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不难得出正确答案。2“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首诗是现代史学史学家翦伯赞所作,他在诗中赞扬了A汉武帝 B冒顿单于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解析:注意关键词“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答案:C点评:诗人赞扬了王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交往做出的贡献。本题学生易错选A项,解答此题的思路主要是对诗的全面解读。3.今天的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正式归属中央政府始于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C班超经营西域 D窦固大败北匈奴解析:公元前

11、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答案:B4. 西汉和古罗马是当时世界东西方两大文明中心,随着二者的对接,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明得以相互影响和借鉴。对东西方两个文明中心的成功对接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的事件有 西域都护的设置 张骞出使西域并交好西域 丝绸之路的开通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A B C D解析:对接西汉和古罗马的交通线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对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保护起了重要作用,故皆符合题意。答案:A5.张骞通西域后,从中原地区传入西域的生产技术是A铸铁和凿井 B铸铁和棉织C丝织和牛耕 D凿井和牛耕解析: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

12、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先后西传。答案: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主干知识尤其重要。6.汉朝在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始于A汉武帝 B汉昭帝 C汉宣帝 D汉元帝解析:汉武帝时,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答案:A五、课后巩固1秦汉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发展,其主要表现在:A西域成为中央政权管辖的区域之一 B以汉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初步形成C少数民族多数归附中原政权 D越族生活的广大地区归附秦朝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汉时期知识点的再现记忆与理解。古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古代史中的重中之重。把握题目“

13、秦汉时期”这一阶段特征。B项是从本质上看待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的,而A、C、D项都是从局部分析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的。选B。答案:B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是 A甘英出使大秦 B设置西域都护C匈奴分裂成南北二部 D张衡发明地动仪解析:A、C、D答案属于东汉时期。只有B设置西域都护是在汉武帝时期。答案B3西汉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的直接目的是A尚不具备反击匈奴的实力 B加强与匈奴的友好交往C维护北方地区的社会安定和生产 D扩大西汉的统治区域解析:要正确区别目的、原因、作用等基本概念答案:C点评:学生容易错选A项,其思维误区在于学生把原因当成目的4.下列对于丝绸之路的叙述正确的是于公元前2

14、世纪由张骞开辟 曾经是东西方经济往来的主要通道 丝与纺织品是主要贸易货物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A B C D解析:“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概念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时期逐渐形成的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主要通道,之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是因为这条商路主要贸易货物是丝和纺织品,通过丝和纺织品的贸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就能顺利选出正确答案。答案:A点评:此题最容易选错的是C。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概念考虑太多,认为张骞为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开辟的是到西域的通道,而经“丝绸之路”是放在对外关系中讲的,是一条中西交通的通道,所

15、以不应该选。其错误原因实际上是对“丝绸之路”的理解过于狭窄、谨慎导致错误。5.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的物品中以奢侈品为主,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A汉代社会经济发达,重视经济交流B中国受自然条件限制缺乏某些产品C汉朝统治者奢侈腐化D汉朝在对外贸易中不以经济为目的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它又是一道最优选择题,解题时可用排除比较的方法。A项推论的结果与题干内容不符,B项显然不会是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根本原因,C项叙述有失偏颇。汉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受各国敬仰。答案:D点评:该题有些学生错选A,原因是对“奢侈品”和“经济交流”的性质区别不清,或因粗心而未顾及二

16、者的区别;选B的学生是把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混淆所致。选C的学生是对两汉的统治者缺乏客观全面的了解。避免错选的关键是从题干中提取最本质的内涵,运用排除法抓住最根本的原因,当然一定要对相关的史实有全面准确的认识。6.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当时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B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C对秦汉北部的骚扰,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匈奴族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发展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匈奴这一概念的理解。匈奴族是我国境内北方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A项表达不准确。秦汉时,匈奴贵族经常带兵骚扰北部边郡,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因此,秦汉中央政权组织了大规模

17、的反击,具有正义性。B、C、D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答案:A点评:本题学生易选B,注意对匈奴这一概念的整体理解。六、阶段测试1贾谊(前200年-前168年)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所造成的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窦宪率军出击北匈奴 D窦固带兵出击北匈奴导析:根据贾谊的生卒年代:前200年-前168年,以及材料的出处过秦论,可判断BCD三项都发生在贾谊死后,不可能是材料所说的军事行动,故可排除。答案:A点评: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考生要准确阅读理解材料并依据有效信息来解决答此题。2至今,不少国家把中国称为China,这突

18、出说明了A. 秦朝国威和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 B汉朝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C商文化在世界上有特殊地位 D秦的统一和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影响当时世界导析:把中国称为China,即秦的译音,说明秦朝国威和文明对世界影响深远。答察:A点评:近年高考试题中,尤其是上海等地的高考试题在试题情境设计中出现了一些带有英语的试题,主要是读图题中带英语。解答此类题的关键一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二是通过题干内容包括图片等,获取相关信息,第三从英语中获取信息。3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了东汉时期我国国际交往情况的是A佛教在这一时期传人中原地区B开始探索到达西亚、欧洲的商路C欧洲国家与东汉政府开始直接交往D与日本各小国的交往开始形成

19、导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ABD三项都发生在西汉,故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答案: C4西汉文帝时,对边疆少数民族尽量避免出兵,其主要意图是A. 预防内忧外患 B促进民族间友好C为了休养生息 D推行儒家文化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文景之治的背景方面分析。答案:C5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军队出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A北匈奴经常袭扰北部边郡 B恢复对西域地区的统治C配合班超出使而采取的军事行动 D打通中西交通线,同大秦建立联系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注意教材的基础知识掌握。答案:A6. 对两汉政府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两汉政府

20、反对匈奴南下掠夺的反侵略战B两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 C两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D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导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民族间战争性质的认识,解题时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注意同外族入侵战争性质的区别。答案:B7汉朝时,尚未使用铁农具的地区是A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居住区 B西域各少数民族居住区 C. 黄河流域汉族居住区 D珠江流域越族居住区解析:最先使用铁农具是由中原地区的汉族,以后逐渐由中原地区向周围地区推广开来,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后,铁器传到西域地区。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居住区最早使用铁器是在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后,

21、把铁家具带那里的。答案:A8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事件最早记载在A汉书 B后汉书 C史记 D资治通鉴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到达东汉,这一史实记载在后汉书里。答案:B9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B西亚、欧洲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品C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D甘英到达波斯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应抓住“主要条件”这一题意,所给四个选项中A、B可首先排除,D项甘英到达波斯湾发生在东汉,也可排除,只有C项符合题意,因为在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与西亚

22、、欧洲通商关系才发展起来,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答案C10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传往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不包括A丝绸和缫丝B铸铁 C造纸术D制漆解析: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书中内容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不包括在内,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答案:D11两汉时期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的物品以奢侈品为主,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A汉代社会经济发达,重视经济交流B中国受自然条件限制缺乏某些产品C汉朝统治者奢侈腐化D汉朝在对外贸易中不以经济为目的解析:汉代我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盛,

23、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与朝鲜、越南、西亚、欧洲等国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所给选项中A项推论的结果与题干内容不符;B项显然不是国家经济文化交往的根本原因;C项表述有失偏颇;汉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受到各国敬仰,在对外贸易中不以经济为目的,所以D项表述符合题意。答案:D点评: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可结合两汉时期对外交往的条件及表现分析。12下列各项,正确地反映了东汉时期国际交往情况的是A佛教传入中原地区B政府和欧洲国家开始直接友好交往C开始探索到达中亚、西亚的商路D中国和日本各小国交往开始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所给四个选项中

24、A项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西汉末年,可先排除,C、D两项也发生在西汉时期,故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可排除,只有B项政府和欧洲国家开始直接友好交往发生在公元166年,是东汉汉桓帝统治时期,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答案:B13汉朝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影响最远到达A中亚B西亚 C南亚 D欧洲和非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通过联系汉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可知汉朝时国力强盛,与日本、朝鲜、越南、西亚和欧洲进行了频繁的往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答案:D点评:此题易错选B,原因是学生误认为班超派甘英到大秦,甘英至波斯湾

25、,未能到达大秦,认为最远是波斯湾,即西亚地区。学生对教材中的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到达东汉的史实,没有联系到。14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你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有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是政治联姻 细君公主远嫁后的生活习惯 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经济往来 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 A B C D解析:这是材料选择题,要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反映了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是政治联姻。“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细君公主远嫁后的生活习惯。“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

26、况。不符合题意,其他都符合。答案:C15丝绸之路把几个文明世界联系起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丝绸之路上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公主是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细君公主 D金城公主解析:考查学生对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本题中强调“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公主。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是唐时期嫁给吐蕃的,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嫁给匈奴的,而细君公主是汉武帝时期嫁给乌孙的公主,乌孙属于西域地区,符合题意要求。 答案:C16西汉和古罗马是当时世界东西方两大文明中心,随着二者的对接,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明得以相互影响和借鉴。对东西方两个文明中心的成功对接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的事件有 西域都护的设置 张骞出使西域并交好西域 丝绸之路的开

27、通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A B C D解析:对接西汉和古罗马的交通线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对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保护起了重要作用,故皆符合题意。答案:A17为解决匈奴问题,秦朝主要采取防御手段,通过修长城、徙民河套等措施,抵御了匈奴的侵略。西汉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对付匈奴,在实力不强盛时,通过和亲联络其他民族的办法;在军事实力强大时,又派重兵反击匈奴,汉对匈奴的反击是正义的。以上对秦汉与匈奴的关系的评述,其中划线部分不正确的是A0处 B1处 C2处 D3处解析:“抵御了匈奴的侵略”错,因为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不能用侵略或反侵略的字眼。答案:B点评:秦汉与匈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兄弟民族间

28、的矛盾和斗争,不能以侵略和反侵略来定性,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进步和落后之别。匈奴南下掠夺,破坏了中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非正义的和落后的;秦汉北击匈奴,保卫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巩固和维护了国家统一,是正义的和进步的。18.在汉武帝举行的盛大宴会上,侍者端上了内地产的葡萄 西域的使者送来大量的皮毛制品。上述表述 A有可能 不可能 B有可能 有可能 C不可能 不可能 D不可能 有可能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的葡萄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皮毛制品也源源东来。 答案:B19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

29、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

30、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解析:回答此题不必拘泥教材,可依据材料概括。解答时,第(1)小问要注意结合“材料”和教材作答,并特别强调的是“亡我祁连山”是“匈奴歌谣”中所称,对西汉来说就是胜利。第(2)小问答题指向非常明确即“经济变化”,降低了解答的难度。根据材料一中“六畜”和材料二中的“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来分析,可知由畜牧业发展为农耕;“小民无立锥之土”可知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第(3)问要结合材料来概括作用,因敦煌是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所以促进了通商,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友好交流。 答案:(1)(汉)武帝派霍去病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2)由畜牧业发展为农耕;土

31、地兼并现象严重。(3)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友好交流。20.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1)汉武帝时,甲曾两次出使西域。甲是谁?他第一次出使西域,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2)试从与西域建立外交、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甲通西域的贡献。 (3)你认为甲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的是张骞通西域的内容。第(2)问张骞通西域的贡献可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三个方面入手。第(3)问的关键是概括张骞不惧艰险,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答案:(1)张骞,“凿空”。(2)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等。(3)不惧艰险,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点评:此题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的试题,三道小道前后联系,因此解答此题,首先要先弄董第一问,知道题中的“甲”是张骞,然后依据教材内容便可做答。本文作者:田书堂 手机:13846343178学校:黑龙江省农垦北安分局一中电子信箱:tianshutang10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