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29KB ,
资源ID:6233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2331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WORD版含解析.doc

1、备课资料一、人口容量所谓人口容量就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由于考虑的范围、时期、条件和目标不同,人口容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涵义,所以在对人口容量进行研究时关键是要明确人口容量的具体规定性。在不同的假定条件下,人口容量的值就会有很大差别。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的开放程度。一个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的人口容量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而一个封闭系统中,由于某一种资源的匮乏会使得其人口容量大为降低。(2)时间规定性。一个地区短期内的人口容量会高于保证其长期发展的人口容量,但短期内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2、会造成未来人口容量的降低。因此,人口容量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上,不能只考虑短期效应。(3)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产出水平会有很大差别,因此,人口容量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确定未来人口容量时必须考虑到技术进步的作用。(4)生活水平的高低。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不同的生活水平需求会有完全不同的人口容量。很显然,人口容量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5)分配方式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分配方式将导致人口容量的差别,一个平均分配资源和财富的社会的人口容量无疑大于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社会。(6)不同目标下的人口容量。如果仅仅考虑维持人们的最基本生活需要,那么得出的就

3、是一个地区所能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如果要达到一个理想的或最优的目标,则实际上得出的是适度人口数量。(7)承载人口的基础。人口容量既可以从单一的因素分别考察,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也可以从自然环境系统综合考虑;既可以只考虑自然系统,也可以加进社会经济系统,因而有土地人口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等一系列人口容量的研究。考虑因素不同,研究结果自然大相径庭。只要自己持之有据,也就不乏其意义。二、人口容量的特点人口容量与一般动物的环境容量在某些方面具有相类似的特征,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能力是决定环境容量的基础;由于环境条件和种群规模及适应性的变化,环境容量具有强烈的变动性等。随着

4、人类生态系统的产生和发展,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口容量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动物环境容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在人口容量上的主观能动性。一般动物种群只能被动地受制于既定的环境容量。一般来说,在自然环境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只有当某一动物种群的适应能力提高的时候,该种群的环境容量才会扩展,当种群规模过度增长时,环境容量会发生缩减。一般动物种群对环境容量的影响是很有限的,而且是生物学属性的反映。而人类对环境容量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其生物学属性所及的范围。人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极大地增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其人口容量已经大大高于自然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人口容量。同时

5、人类的活动也可以导致人口容量的人为缩减。2.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规模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除非发生大的环境变化或外来干扰,多数动物种群在一定环境中的数量规模一般都已趋向于与环境容量保持基本平衡的状态。人类种群虽然已经增长了几百万年,但无论是种群规模本身,还是地球环境的人口容量,都尚未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3.人口容量对现实人口制约作用的不确定性。一般动物的环境容量只是指生物学上的最高数量,可以根据动物的生物生理需要及环境可以满足的程度而加以确定,即环境容量对动物种群规模的制约作用比较直接和明显。而人口容量的确定要比一般动物错综复杂得多。一方面,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增多,不能只从环境和

6、人口两个侧面来考察;另一方面,人口容量不是直接对人口规模发生制约作用,环境人口容量制约下的现实人口变化往往具有很大的滞后性、曲折性和隐蔽性;另外,人口容量制约下的人口变化也并不单纯表现为人口数目的增减变化,人口的增减也不仅仅取决于环境容量的制约。三、计算人口容量的考虑因素一般来说,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容量需要考虑如下因素:第一,产出水平。这是影响人口容量的最重要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的产出水平,特别是与人们衣食住行有关的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淡水、能源等的产出水平,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第二,生活水平。生活水平越高,生活必需品的基本需求越大,在产出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就越

7、少。第三,技术水平。技术进步可以使生活水平和人口承载力有所提高。第四,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当人口增长过快,规模过大,就会损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基础。这时,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往往并不是表现为食品的短缺,而是表现为环境污染的加剧、再生资源的再生性减弱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第五,长期和短期的人口容量。人口容量是以假定区域经济长期协调稳定发展为基础的。短期内若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开垦森林、草原,虽然能在一段时期内满足人们的需要,甚至促进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状况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因此,在实际计算人口容量时,由于人们分析的角度和考虑的因素不同,其结论是相差很大的。四、人口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头道坎我

8、国要实现人口数量、资源消耗、环境退化三个零增长,绕不过三道坎。其中人口问题是第一道坎。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专家预计,至2030年或2035年,中国人口问题达到人口容量最大值16亿。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18个降到1980年2.5个,1990年又降到2.3个。其中城市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5个以下,农村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8个左右,多胎率占19.32。我国必须把妇女生育率总和降到2.1个以下,才能保证中国人口总数在21世纪中期不超过17亿的情况下实现停止增长。要把目前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12降至0,就必须将任务分配到各省市区,同时还必须提高人口质量,包括受教育年限、成人识字率等。依照

9、国际惯例,人均受教育年限至少应达到9年,才是教育压力降到零的临界值。目前,上海人口自然增长为-1.3,已提前实现零增长。北京为1.89,天津为3.03,山东、江苏、浙江、辽宁等均处于4.595.4,距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的目标已为期不远。如果其他省区也都能实现零增长,我们就能跨过人口数量这道坎,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诸项指标创造条件。五、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一)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状况。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人口生存的空间条件,它反映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由于地区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环境的规定性都比较容易明确,因此估算人口容量也较易确定。人均资源量为常用度量,如果人均占有量大于确定的某一

10、理想值,说明资源丰富,可容纳人口数量也大,若资源总量大,而人均占有量小于确定的某一理想值,即说明人口对资源已产生压力,人口容量不宜再增加。(二)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地区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水平低对资源开发属于浅层、原始的利用,达不到好的生产效果。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可以挖掘资源的潜力,进行深层利用,达到良好的生产效果。(三)特定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世界上各国各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绝不能用统一的尺度测算特定人口容量。若以西欧、北关居民的消费水平来估算世界人口容量,世界人口已经超过饱和;若以温饱水平估算,则必然得出相反的结果。(四)对外交换物资的能力。

11、前面三个方面是在封闭环境下考虑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几个因素。实际上,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各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跨洲、跨地区的贸易活动,已使人们索取生产和生活所需物资和能量的渠道远远超过了所在环境的范围。而且经济越发达,能利用生存环境以外的资源越多,使其人口容量也相应增大。六、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出生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年代,他1784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专攻数学。1788年毕业,获得神职。1805年担任伦敦附近的东印度学院(East India College)的历史与经济学教授。1798年

12、出版了他的著作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1799年他到瑞典、挪威、芬兰和俄国调查土地、粮食与人口的关系。1802年,访问了法国和瑞士。次年,对其著作作了修改补充,出版了第二版。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三个主要的观点,就是“两个公理”“两个级数”和“两种抑制”。“两个公理”:第一是“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第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两个级数”:“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稍微熟悉数量的人就会知道,几何级数增加的量比算术级数增加的量要大得多。”“根据自然规律,食物是生活所必需的,这两个不相等的量必须保持平衡。”“两种抑制”:

13、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恢复平衡。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对此,马尔萨斯称其为“积极抑制”;另一种是要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马氏称其为“道德抑制”。马尔萨斯人口论是根据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初期的人口现象提出来的,当时,对他的理论存在着不同看法,在马尔萨斯的两个公理中,把人与自然界的动物等同起来,当作超社会的自然规律,从而忽视了人口问题的社会性。至于“两个级数”,虽然他说是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的增长规律,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看,没有阻碍的条件是不存在的,所以从总的情况来说,“几何级数”增长也是不存在的。最后“两种抑制”的办法中,“

14、积极抑制”的战争、灾荒和瘟疫其实质都是社会原因为主而引起的;“道德抑制”更是不切实际的。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人口学著作。有些西方学者根据历史发展,认为该学说反映了18世纪及其以前历史上人口发展的若干现象,但不能反映当时人口现象的社会原因,更没有预见到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工农业生产与科学避孕的作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在反映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规律上基本是正确的。但是,人口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表现。七、中国人口与发展的目标2000年12月19日发表的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在未来5年、10年和50年的人口与

15、发展目标如下:到2005年,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3.3亿以内(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0.9;全面推行医疗卫生和生殖健康服务,开展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4210万左右,婴儿死亡率降低到31左右;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重点加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基本满足高中阶段教育的社会需求,初中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在城镇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2010年,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群

16、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普遍实行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努力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初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国人口总量在达到峰值(接近16亿)后缓慢下降;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建立起完整高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比较合理,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富裕,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八、计划生育的含义计划生育的含义是指为了社会、家庭和夫妇的利益,育龄夫妇有计划地在适当年龄生育合理数量的子女,并养育健

17、康的下一代,以增进家庭幸福,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九、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目前的日本,一方面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却迅速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高龄少子化”现象。不少日本人对此深感忧虑,担心未来经济发展会因此一蹶不振。日本人的担忧不无道理。2000年,日本平均每3.9个劳动力,要负担一位老年人的生计;如果再加上14岁以下的儿童,平均每2.1个劳动力就必须养活一位老人或儿童。到2050年,随着高龄少子化的进展,日本的劳动力将逐渐减少,其国民生产总值也将随之下降,但老年人口却持续增加,平均每1.5个劳动力就必须养活一位老人;如果再加上14岁以下的儿童,负担比率将是1.21。因此,现在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十、我国东西人口密度之比911990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人口密度为392人平方千米,中部地区(8个省)为241.4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为52.5人平方千米。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分别为452.3人平方千米、262.2人平方千米和51.3人平方千米,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人口分布由多到少为东部4.9亿人、中部4.2亿人、西部3.6亿人,而东、中、西部地区面积大小排序恰好倒置,依次为108.6万平方千米、158.5万平方千米和692.7万平方千米。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