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3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时作业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411页一、选择题1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解析:根据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反对过渡,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反对君主立宪制,故选D项;排除A、B、C项。答案:D2孙中山
2、曾说:“中国古昔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强调借鉴欧美政治制度B纯粹学习欧美民主思想C批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D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想仿造欧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以判断也吸收了中国古代民本主义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对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是肯定的,认为其就是民权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只谈到了民权问题,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论述,故D项错误。答案:A31921年6月,孙中山说到:“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
3、,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C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D吸收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解析:材料只反映孙中山意识到实现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先后,并未涉及谁重要的问题,故A项错误;“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孙中山倡导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但材料不能反映出“首倡”,故B项错误;“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可见民生主义(求富)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孙中山的主张受到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影响,故
4、D项错误。答案:C4“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对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较为充分以外,对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表明 ()A完成民族主义的任务是主要的B民权、民生主义不是主要的C湖北革命党人的理论水平较低D三民主义未得到较好贯彻解析:根据材料“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对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较为充分以外,对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得出三民主义未得到较好贯彻,故D项正确。答案:D5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
5、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A强调普遍平等民权B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C主张推翻封建帝制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解析:“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体现追求民族解放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故选D项;“普遍平等民权”是民权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反清排满”是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内容,排除B项;“推翻封建帝制”是旧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答案:D61924年1月,孙中山在阐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其阐述 ()A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
6、想倾向B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C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解析:根据史实可知1924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应该为“新三民主义”,材料中“节制资本”的主张也体现了孙中山认识到需要限制资本主义发展以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因此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故A项正确。答案:A71930年,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有文章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党和红军中存在教条主义倾向B共产国际阻碍中国革命C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存在偏差D马克思主义无法本土化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是马克思主义普
7、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材料批评这一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反映出没有从实际出发,是教条主义错误,故A项正确。答案:A8“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以上言论应出自()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论联合政府C论持久战D新民主主义论解析: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材料中“日本的军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故C项正确。答案:C91
8、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别“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些概念的提出()A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C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解析:结合材料“ 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根据我国国情,我国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要把我国建设成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故选A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
9、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排除B项;结合所学,毛泽东提出与苏联不同的政治体制,不是因为苏联政体的弊端,而是因为我国与苏联国情不同,排除C项;这些概念的提出是对早些时候新民主主义的践行,排除D项。答案:A 10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A.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问题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解放生产力的问题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D.如何保持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问题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现阶段的指导思想,在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上确立,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答案:C11胡锦涛在有关部门制定国
10、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时强调,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这反映了 ()A.第一要义是发展B.核心是以人为本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析:材料强调“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等宏观内容,说明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故选A项。答案:A1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正确做法不包括 ()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B.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不断促进人民共同富裕D.
11、坚持按需分配的原则解析: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要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不断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但目前还不能做到按需分配,因此不能坚持按需分配的原则,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总统,我想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有现在农民协会这样肃清盗匪的威力。什么盗匪,在农会势盛地方,连影子都不见了至于土匪,则我所走过的各县全然绝了迹,哪怕从前是土匪出没的地方。原因:一是农会会员漫山遍野,一呼百应,土匪无处藏踪。二是农民运动兴起后,谷子廉价民食问题不如过去那样严重。三是会党加入了农
12、会,在农会里公开地合法地逞英雄四是各军大招兵,“不逞之徒”去了许多。因此,农运一起,匪患告绝。对于这一点,绅富方面也同情于农会。他们的议论是:“农民协会吗?讲良心话,也有一点点好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材料二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关于农民革命问题的相关思想。(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有了哪些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主要依据。解析:(1)从材料一“农民协会这样肃清
13、盗匪的威力”“农运一起,匪患告绝。”等信息,结合毛泽东对于农民运动重视的态度,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发展,从材料二“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可归纳总结;第二小问依据,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及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经验,可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主要依据。答案:(1)农民在民主革命中有着伟大的作用;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是必要的;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2)发展: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农民阶级是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依据:中国是半殖民地社会(
14、国情);马列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理论;井冈山斗争的实践。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今是患贫,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孙中山民生主义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
15、据)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首先分析材料,概括出观点,可以是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借鉴,可以是反对,或者是认同马克思主义但是与当时中国的实际不相符;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即可。答案:示例一:论题:孙中山借鉴马克思主义。论证:孙中山自1894年创立兴中会以来,历次革命屡败屡战、屡战屡败。1917年苏俄的十月革命、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为其指出了一条新路。同时,孙中山看到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尖锐的社会对立,也不愿重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其民生主义试图以“平均地权”的方式缩小贫富差距。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孙中山一定程度上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重新
16、阐释了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扶助农工”等社会主义色彩的内容。结论:孙中山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其民生主义有了新的发展。示例二:论题:孙中山指出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论证: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相对薄弱的俄国取得成功。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与上述地区情况迥异,生产力水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照搬马克思主义,搞城市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在中国不可能取得成功。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主张“师马克思之意”,不“师马克思之法”。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结论:孙
17、中山指出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应该“师其意不用其法”。示例三:论题:孙中山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论证:马克思主义既指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也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推动社会变革的具体要素。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希望将来的中国如社会主义般美好;但他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认同无产阶级专政。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他看到了工农群众的力量,开启了国共合作,顺应了大革命的潮流;但他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后来的革命实践,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看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结论:因其自身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孙中山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