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扫描版)曲阳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5月月考 语 文 答 案1.【答案】C【解析】A、纨绔(k) B朱拓(t) 驯熟(xn)D 负疚(ji)撒手人寰(hun)2.【答案】D 【解析】A寒暄 B嬉闹 C厮打3.【答案】A4.【答案】D5.【答案】C6.【答案】D7.【答案】B 【解析】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8.【答案】A 【解析】都是宾语前置,B定后 C为状后D被动9.【答案】A 【解析】应为四十八年【原创】10.【答案】B 【解析】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
2、论语、孟子。11.【答案】D 12.【答案】B 【解析】B项中称作“建元”错误。应称作“改元”,建元是纪岁历年的开始。 【原创】13. 【答案】A 【解析】A项中“于是向皇上报告”错误。文章第二节说“道生甚以为然,具以奏闻。”意思是他向道生报告,道生以为很有道理,详细地向皇上报告。 14. (1)不如先派遣使者劝告百姓,使不与猛雀同谋的百姓无罪,那么百姓一定欢喜而都投降啊!(“喻”:“劝告”;“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是定语后置句,译为“不与猛雀同谋的百姓”;“无坐”:“无罪”)(2)张蒲属于谋臣之列,多次出任将帅,朝廷公论,常为第一。(“屡”:“多次”;“为”:“担任”;“称首”:“第一”)参考译
3、文:张蒲,字玄则,河内修武人,原名谟,后来改为蒲。汉代太尉张延的后人。父亲张攀,担任慕容垂的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廉洁正直著称。张蒲年轻时有父亲的风范,略微涉猎文史,以端正谨慎被赏识,担任慕容宝阳平、河间二郡的太守,尚书左丞。太祖平定中山,慕容宝的旧官被任用的,多数降了品级。太祖对张蒲的名声早有所闻,仍旧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天兴年间,因为张蒲清廉谨慎行为方正,升任东部大人。后来授任为太中大夫。太宗即位后,被任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与决断刑獄诉讼,不接受私下请托,号称公正。泰常初年,丁零翟猛雀逼迫官民入白涧山,图谋反叛。诏令张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等前往讨伐。道生等打算直接用军队攻打,张蒲说百姓
4、之所以跟从猛雀,并不是出自内心,而是被威胁逼迫,勉强服从他罢了。现在如果直接用大军攻打,官民虽想重返善道,却无路可走。又惧怕诛杀,一定聚集势力抵抗朝廷的军队,然后入山倚仗险阻,欺骗迷惑无知的百姓。这场变乱就难以处理了。不如先派遣使者劝告百姓,使不与猛雀同谋的百姓无罪,那么百姓一定欢喜而都投降啊!”道生以为很有道理,详细地向皇上报告。太宗诏令张蒲到前沿阵地抚慰晓喻。于是有几千家投降,返回他们的本部,张蒲使他们都安定和睦。翟猛雀与亲信一百多人奔逃。张蒲与道生等追击斩杀了翟猛雀,将首级送往京城。后来刘裕侵占了黄河洛阳地区,太祖任命张蒲为南中郎将、南蛮校尉,隶属平南大将军长孙嵩前往抵御。刘裕攻入长安,
5、于是返还。后改爵号为寿张子,与安平公叔孙建率领军队自平原东渡,攻下刘义符青、兗等郡。 诏令加授陈兵将军、济州刺史。又与叔孙建攻打青州,没有攻克而返回。世祖即位后,因张蒲清寒贫苦,妻子儿女衣食匮乏,就使他出任相州刺史。扶弱抑强,进用善人罢黜奸恶,政教风化普遍推行。始光三年在州中去世,终年七十二岁。官员和百姓为他感到痛心惋惜。张蒲属于谋臣之列,多次出任将帅,朝廷公论,常为第一。被追赠平东将军、广平公,谥号为文恭。15. 【答案】D E 【解析】D项中“想象”错,许久无人路过的香幽小径,落叶层层,新叶尚小,破败的长廊只有空空的回声和清冷的明月;E项中“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错,在政事上不得
6、志,也有对朝廷政治统治不思进取的不满,寻不到志同道合的人。16.【答案】(1)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昔盛今衰之愁。(2)表现:表现: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运用典故。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赏析:题目“吴中书事”,吴中,地名,现位于江苏苏州,“书事”,说明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或怀古咏史诗。作者为晚唐诗人,因此诗歌中可能
7、含有国势衰颓之叹。首联中“天堑”指长江,“天堑东”交代吴中的地理位置。“十万人家”极写吴中的繁华。“管弦”为借代,“管弦”代指音乐;“台榭”为泛指,意为亭台楼阁;“满春风”满面春风之意,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因此,第二句意为在这美好的春天,于这亭台楼阁之上,欣赏音乐歌舞。首联为以景写古,写出当年吴国歌舞升平,一片繁华景象。颔联用典,用范蠡助越灭吴,后携西施归隐的典故。范蠡历来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推崇,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功成名就又激流勇退的典范。因此,运用范蠡的典故,蕴含有诗人对他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有自身不能自主的无奈。颈联赏析:颈联写景。怀古咏史诗多为“怀古事
8、,写现景”,景色应为诗人眼前所见。本联着重于“自”“空”二字,“自”独自,“空”徒劳的,香径自生,回廊空响,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让人陡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尾联中,“尊”为樽,酒器;“暇”,空闲;“但”,只,只能。前句意为现在多有空闲时间,只能喝喝酒,怀怀古,空闲苦闷、无人赏识、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后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出“愁”字,“谁与同”意为“与谁同”,这份悲愁有谁能够理解呢?虽无人理解,但看不出有“欲辞官归隐”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亦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之语,但范文意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能和谁一道归去呢?蕴含归隐之意。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
9、领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以及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17(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2)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8.【答案】(1)C【解析】 C项,小说在正面描写父亲这一人物时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2)淳朴善良。虽然小偷不是在偷自己的财物,但父亲没有明哲保身装作没看到。正义机智,能够巧妙地解决问题。在小偷车上偷手机和菜市场偷钱两件事发生时,父亲想出了“呼喊”这一办
10、法,假装自己丢了手机和捡到了钱。 (3)构思独具匠心,实现了故事情节的陡转。在“我”、妻子和姓邓的同学都以为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时,父亲却根本没有病,而是另有原因。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结尾一段揭示了父亲两次“糊涂”的原因,与前文父亲的反常相照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结尾点出父亲的两次喊叫是因为小偷在偷东西,有助于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有助于揭示并突出小说的主旨。在面对小偷时,呼喊虽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总比沉默强,也是一种让坏人闻风丧胆的武器。号召人们要勇于用恰当的方式与“恶人”作斗争。19【答案】C 【解析】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11、。正确。“颇有微词”:有很多隐晦的批评和不满的话语,表示对某人某事不满,不合语境。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面、歌唱等自然流畅。不能用于形容想象力,不符合语境。移樽就教:端杯移坐到别人席上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向人请教。正确“吉光片羽”:吉光,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毛;比喻残余仅见的文章或书画等艺术珍品。此处用来形容“高中”,此处误用对象,错误。力透纸背:书法有力或文章深刻。20.【答案】D 【解析】A项结构混乱,为.所表被动,改为“不惧风雨”B“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并列不当,这三个概念的范围有交叉。C成分残缺,可在“感人至深”前加“他们的事迹”)21.【答案】A22.【答
12、案】有了这两点,不一定就可以形成尊重工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经济环境 有了这两点,不一定就能够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23. 惟诗惟文,艳于秀于皮日休于目箴一诗中有言:“惟诗美哉,艳于西子;惟文丽哉,秀于百卉。”昔人已乘黄鹤去,但古诗文横亘千年,仍盘桓于世间,逡巡于时空,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近日来,国家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大幅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正是昭示着世人古诗文的意义所在,更是在如晨鼓暮钟般告诫着世人在一往无前之际,切勿将传统抛诸脑后。或许有人会反驳,现如今已步入新时代,多背古诗文又有何用?相信有此般质疑的人不在少数。诚然,泱泱中国的传统诗文于今世仍源远流长,但不可否
13、认的是古诗文的文学气脉已日渐衰弱。沐浴于欧风美雨的“洗礼”中,弦歌之声已寥寥,似不合时宜,但果真诗文的意义于当世已消失殆尽?非也!当今时代充斥着各色的文化,在此般异彩纷呈的浸淫,滋长的不是愈发充盈的精神感受,而是隐微空虚茫然甚至于浮躁的社会心境。林清玄曾说:“站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人的内心才会澄明。”社会越浮躁,越需要传统以诗化的形式潜入人心,春风化雨。在古诗文的背后,是来龙去脉,是娓娓道来,是沧海桑田,是岁月绵延如此种种,正构成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底色和根基。不淡漠,不忘却,我们方不至于迷失于浩浩汤汤的时代大潮中。或许亦有人会从功利性的角度质疑,高考中诗文仅5分占比,为此倾注太多时间,未免毫无功
14、用可言?此般论调,恰恰折射了在传统文化日益缺失的时代中现代人讲求效益、急功近利的心态,这可以理解,但长此以往,以效用作为标尺,只会泯灭当代人对真理的追求,更会消磨世间的诗意和仁人志士所捍守的山高水长的精神风貌。毕竟,没有什么精神食粮是唾手可得的。将古诗文的价值量化为效用的计算更无奈地反映出对古诗文的教育来得太迟太迟。虽然以考试的形式推广古诗文,近似于悬崖勒马,甚至有强行灌输、囫囵吞枣之嫌,但世人已有所作为,这便是进步,亦未免没有在消极意义上成就一种积极的后果。放眼当下,所谓让古诗文“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已然是一厢情愿,考试的5分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再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背诵之中终归会有所感受,终归能与古文中那些川流不息的古老灵魂相知相遇,彼此感知,再不济,擦身而过也好,总胜过“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袖手旁观着放任古诗文那带着宿命性的衰弱,反视之理所当然。不禁再次忆起昔人对诗文“艳于秀于”的礼赞,今视当代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坚守也应有如此情怀。不必拘泥于新时代与旧传统之间的轩轾,亦不必为那区区5分而锱铢必较,何不以诗为伴,携手同行?谁谓河广,一苇以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