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未改善。 (2)标志: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 (3)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开辟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起点。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期。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建立过程: 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建立
3、过程: 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效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 创办: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作用: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
4、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3)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二、对外开放格
5、局的初步形成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开发、开放:1990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目标: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条件: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基础,独特的地理优势。 (4)影响:浦东新区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开放体系形成及特点: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
6、;答案要点化;合理安排答题空间,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2答案要点要全面,“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尽可能把“得分点”(关键词)写在最前面。 3按分作答,分多多答,分少少答(一般每个要点2分)。 4写在卷面上的答案不要轻易划掉,因为阅卷老师会在“错误里面找正确”。高考阅卷老师对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四点建议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内容: 经营方式的改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则:
7、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内容: 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管理机构的改变: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特点:由农民的自发行动变为国家政策;由局部实行到全国推行;由经营方式的改革到管理体制的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
8、)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C2如何理解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 改革与开放是两码事,但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9、进行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强国之路。改革是对内的,首先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把原来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立存在、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 权,2如何理解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开放是对外的,主要是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而不是在政治领域。其要旨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贸易
10、往来,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经济管理经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的进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使中国经济结束了由于多种历史因素造成的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转向了开放型的经济。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在( )A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D具有特别的行政权力A2010年3月出版的瞭望杂志,针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合力攻坚”为主题,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针对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到201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李兴山教授强调,“
11、还需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攻坚阶段”。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教授也认为目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下一步需要敢于“碰硬”。他认为:“如果一些关键的深层次的问题迟迟不能下决心解决,就会出现新旧体制长期并存,以及计划不计划、市场不市场、体制不伦不类、改革半截工程的问题”,李兴山提醒道,“目前所屡屡发生的权钱交易和腐败现象,除了与个人的道德品质有关,与当前我国新旧体制并存所造成的种种漏洞也是密切相关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横空出世,中国人为之振
12、奋,终于可以摆脱姓资姓社的纠缠,可以理直气壮地搞市场经济了。世界为之震撼,“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伟大的天才构想”,国际舆论如此评价。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已是第十八个年头。十八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大致经历了酝酿提出、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中共十四大召开C中共十五大召开D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B计划经济与市场
13、经济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 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体制。主要区别有:一是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二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是调节经济的方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的所有制结构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者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央视3套播
14、出的歌声飘过30年(19792009)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很吸引眼球。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 )A我是公社小社员 B春天的故事 C走进新时代 D在希望的田野上A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也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地方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5页解读:邓小平这段话讲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依据是: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也还是生产队。包产到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的形式之一,但经济的主体还是生产队,说明此时农村管理体制还没有开始。后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管理体制改为乡(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 邓小平的讲话强调的是发展生产力。中国农村广大,各地情况不同,因此,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形式可以多样。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也有的地方坚持了以集体为单位组织生产,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6、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1.(2010四川卷)下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 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 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 B C DC2.(2010安徽文综)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给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B C DB3.(2009广东文基)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