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159.50KB ,
资源ID:6213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2131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吉林省汪清四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吉林省汪清四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

1、吉林省汪清四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1表1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表1记载出处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让人代为请示)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A 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B国家法律条文严酷C地方官员权力较小 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2周的封国对周天子负有拱卫责任,封国之间有一整套规矩要遵循,这些责任和规矩是强制性的,由周天子负责维持。在春秋时期,诸侯也要靠这套责任与规矩才能称霸。材料表明这套规矩()A保持了周王权力高度集中 B巩固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C避免了诸侯国之间

2、的战争 D促进了对政治权威的认同3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1702年安妮女王即位后因为厌恶下院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表明在当时英国()A议会已无权制约国王 B责任制内阁得以基本确立C国王仍保留某些权力 D权利法案已经遭到破坏4“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北上,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大防因之完全崩溃。”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5公族是诸侯或国君的同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势力强大,威胁到国君;晋献公即位后将公族屠

3、杀殆尽,并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这虽然消除了公族对国君的威胁,但政权就渐渐落到卿大夫手中。晋献公的做法()A是维护专制主义的有益尝试 B导致了政局的动荡C削弱了统治的宗族支持基础 D是官僚政治的开端6宋开宝六年,宋太祖亲自对录取的省试进士进行覆试,从此确立了科举考试三级制。所有登科人,由此都成了“天子门生”。宋代改革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A防范考试出现徇私舞弊 B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C广泛吸引人才参加政权 D使中央收回取士大权7在雅典,(梭伦)允许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与自己属意的人,这样他就使友谊重于亲属,私情重于必然,使一个人占有的东西成了个人的财产。这表明梭伦改革()A注重维护个体

4、财产权利 B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C根本上打破血缘的束缚 D提升了公民的道德水准8据统计,在宋太宗统治的22年中平均每年录取进士近70人,比太祖时增加了5倍,此外,每年还要录取大批特进(宋官,正二品),且进士立即授官,并优等注拟(拟定官职),从而打破了此前进士不经吏部考核不得授官的惯例。这一做法()A打破了特权阶层的垄断 B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C加速了冗官局面的形成 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国策9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各设刺史一人,每年八月“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地方豪强势力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D彻底解

5、决王国问题10读图8,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1921年在召开的会议,标志中国工人阶级政党诞生B1927年在举行的起义,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C1931年在响起的枪声,揭开中国14年抗战的序幕D1949年的解放,表明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11法国人克洛德德尔玛在欧洲文明一书中认为,欧洲文明主要从古希腊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则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和范畴。据此可知()A罗马法是对希腊法的继承与发展B罗马法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之上C希腊民主推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西方立法的基础12对图2中历史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图2A权利法案确立了议

6、会权力至上的原则B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邦联制政体C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D1875年宪法使法国共和政体稳固13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制衡体制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下列属于后者的是()A消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矛盾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 D化解了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14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

7、质理解准确的是()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 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15专制主义制度很容易使皇帝与丞相之间产生矛盾,从汉至明清,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的措施不包括()A形成 “中朝 ” “外朝 ”格局,使以丞相为首的中央官僚不能参与决策B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设立宣政院、理藩院管理宗教、民族等事务161920年10月,瞿秋白以记者身份赴俄考察并报道:世界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有了“极伟大的苏俄(联)国家做他的武器和工具” ,能够组成“国家的权力”,“来进行解放一切

8、被压迫、被剥削者的革命事业了”。这一报道强调了()A 各国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必要 B俄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十月革命为各国指明正确道路 D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革命时代17这场战争让中国人遭受到了近代以来最为强烈的情感刺激。深深刺痛了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陈旭麓先生评论:“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材料中的战争()A促发了自然经济逐渐的瓦解 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C开启了中国近代改革的历程 D导致了清末 “新政 ”的推行181863年,在伦敦召开了支援波兰起义的群众大会,并通过了告法国工人书。很快法国工人广泛地讨论了英国工人的呼吁书,热烈支持英国工人的倡议。这

9、反映出当时欧洲的工人运动()A 以城市暴动为主要的斗争形式 B具有明显的国际性特征C以英国为中心向其他国家扩展 D需要科学革命理论指导19有学者认为,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材料主要说明()A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B五四运动推动革命文化登上历史舞台C先进的中国人采用多种形式救国道路D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处于混乱迷茫20“冷战政策在实践中表现为组织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进行核战争恫吓,加强宣传攻势,

10、破坏正常经济关系,干涉他国内政等。”据此,下列与“冷战”无关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推行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古巴导弹危机出现211990年10月7日台湾成立“国家统委员会”,在1991年2月23日举行的第三次会议中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后经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会议讨论通过。“国家统一纲领”阐明:“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这表明当时台湾()A认同 “九二共识 ” B承认 “一国两制 ”C坚持 “一个中国 ” D同意两岸通邮、通航、通商22武昌起义后,部分旧官僚选择反正,或独立,或逃亡,部分立宪派开始投向革命,革命派则为建立全国性的共和政

11、权而努力,外国列强则从观望转而寻找新的代理人。这些现象反映()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具有民众基础C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 D资产阶级掌握地方大权23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补偿了鸦片被销毁的英国商人,并开放五个中国港口以进行国际贸易。另外作为此协议的一部分,这些港口中的每一个,均由不从属于中国法律的英国顾问管理。这些规定,致使中国客观上()A沦落为英国的殖民地 B司法主权已完全丧失C逐渐解决了中外纠纷 D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24图3为近代某一军事行动的行军路线示意图。这次行动的背景是()图3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C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 D

12、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5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意义上的守旧者已经很难发出声音,到甲午后则基本上可以说失语了。清季末出现的革命党人,虽仍以读书人为核心,但他们所言的“革命”,已经是与以前不同的革命了。材料中提到的“革命党人”()A已经有较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目标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使中国向西方学习方向发生转变 D推动中国政治机构向现代的转型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 北宋初年,大学仅借用锡庆院廊庑数十间房子,局居一隅,十分拥挤。王安石执政后,将整个锡庆院均作为大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讲书堂数间,基本上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生活用房。规定除主管官员

13、之外,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每两人负责讲授一经,为了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中书亲自遴选,或由主管官员奏举。对于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对职事不修者,则坚决贬黜。同时奏请恢复和整顿地方学校,宋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议,1071年二月,先在京东、京西、陕西、河东、河北五路设置学官,三月,开展专司地方学校的恢复、整顿和教育教学工作。命诸州皆设学校,每州给学田“四十顷以赡士”。为了保证教师质量,要求各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考试,择优录取成为教师。摘编自周立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措施,(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意义。

14、(6分)27(20分)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而郡县,其二是专制改而共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

15、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10分)(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

16、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2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甲午战争期间,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为朝鲜必当与日本力争,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此一举”。李新军甲午战争前夕的;舆论材料二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相关报告战役报道黄海战役当日击沉倭船四艘,受伤糜烂者三艘;倭船败北后,由我船带回旅顺口赶紧修理。辽东战役连胜倭奴电音“云自本月十五至二十三日,九连城、摩

17、天岭、旅顺口诸处水陆各军与倭奴交战,连获大胜,击毙倭奴无数。”材料三申报关于甲午战争消息的来源构成消息来源分类自采事件当事人讲述、官府线人情报、朝廷谕旨、社会舆论。公开征求来自国内与国外,其中国外最多的是日本。转载(翻译)转载国内同行报纸和国外报纸,其中香港与日本报纸是转载消息两大重要来源。摘编自曾庆雪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失实报道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前夕申报对战争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的历史与现实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中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报道,可以确定的史实有哪些?哪些属于失实报道?依据材料三分析失实报道出现的原因。(6分)(3)对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态度与报道,

18、应该如何评价(4分)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CCCBACC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ABDDDBBCA题号2122232425答案CcDcD1【答案】A【解析】“有事请也毋羁请”明确要求必须用文书来处理政务;“行命书及书署急者留者以律论之”说明邮传机构接到皇帝的紧急诏书必须立即发送,如有稽留,必受惩罚,这都说明秦朝严密的行政管理制度,故选A项;“留者以律论之”仅体现文书处理相关法律,“严酷”看不出,排除B项;材料强调依靠公文来传递政务信息,而不是地方官员权力的大小,排除C项;“行命书及书署急者日毕,勿敢留”说明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项。2【答案】

19、D【解析】据材料“由周天子负责维持”“诸侯也要靠这套责任与规矩才能称霸”可知,春秋时期尽管天子地位下降,但是其代表的政治权威依然存在,正是这套规矩的存在促进了对政治权威的认同,故选D项;分封制度下,周王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世袭特权强调的是血缘关系的核心作用,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C项“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安妮女王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反映出当时英国国王仍然保留任命官员的行政权力,故选C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了国王权力,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排除A项;1721年英国财政大臣沃波尔组阁后,责任制内阁

20、得以基本确立,排除B项;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最高行政权,其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没有破坏权利法案,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发端于广东最终北上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可知这场战争在广东爆发,最终攻占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最终签订北京条约,故选C项;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排除A项;清政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晋献公将公族屠杀殆尽”可知晋献公失去公族的支持,削弱了统治的宗族支持基础,最终导致政权旁落,故选C项;晋献公将公族屠杀殆尽的做法属于极端尝

21、试,排除A项;据材料“消除了公族对国君的威胁”可知短期内维护了政局的稳定,但导致后期三家分晋,排除B项;秦朝实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6【答案】B【解析】从材料“所有登科人,由此都成了天子门生”,以及中国古代师生关系如父子非常亲密,可知宋代科举制度会形成官员如对师父一样更加服从效忠天子的更紧密的君臣关系,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B项;君主亲自进行考试可以防止考试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但不能体现“所有登科人,由此都成了天子门生”的意义,排除A项;宋代科举制的改革使考中的官员成为了天子的门生,有利于吸引人才,但不是科举改革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隋唐设立科举制,由中央命题考试选拔

22、人才,就已把地方取士大权收归中央,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允许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与自己属意的人”可知,梭伦改革使人们获得了自由支配个人财产的权利,表明其注重维护个体财产权利,故选A项;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体现的是一种阶层对立,而材料强调的是个人财产分配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梭伦改革是通过确立财产等级制来打破血缘束缚的,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梭伦改革的内容,并未提及其实施结果,因此D项“提升了”无从体现,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宋太宗统治的22年中平均每年录取进士近70人,比太祖时增加了5倍,此外,每年还要录取大批特进(宋官,正二品),且进

23、士立即授官,并优等注拟(拟定官职)”,可知宋代科举制录取的官员数量大量增加,加速了冗官局面的形成,故选C项;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施就打破了特权阶层的垄断,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录取人数的增多,但并没有表明被录取的进士出身如何,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但材料强调科举制,并没有提到重文轻武,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据材料“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结合所学,刺史的主要职责是考查诸侯王和地方官员治理地方的能力,并对其进行监督,故选C项;刺史负责监察的对象是所在州部的诸侯王和地方官员,并非针对地方豪强势力,排除A项;该举措主要是为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并

24、不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根据所学,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设置左官律、附益法,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西汉中央的王国问题,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图中是上海,1921年在上海召开一大,标志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故A项正确;图中是武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南昌起义,故B项错误;图中是北京,揭开中国14年抗战序幕的是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故C项错误;图中是广州,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的是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故D项错误。11【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观点是说欧洲文明与古代希腊和罗马之间的关系,由“从罗马那里则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和范畴”可知,罗马法的立法原则和精神给

25、了近代西方立法以借鉴,故选D项;题干观点是说欧洲文明与古代希腊和罗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古代罗马与希腊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说到了罗马法,但没有提到罗马法建立的基础,排除B项;由题干中的“欧洲文明主要从古希腊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可得,欧洲从古希腊继承的是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所以C项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12【答案】A【解析】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使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故选A项;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联邦制政体,排除B项;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C项;1875年宪法是法国共和派以一票的优势通过的,故当时共和政体并不稳固,排除D项。13【答案

26、】B【解析】由材料“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现权力结构制衡,故选B项;党派之间的矛盾难以消除,排除A项;“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体现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掌握大权,但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排除C项;南北双方的矛盾难以化解,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张居正强调自己作为内阁首辅权力很大,能够“代帝执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内阁权力不断加大,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现,故选D项;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时被废除,排除A项;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地位,排除B项;C项只

27、是表面的现象,非本质理解,排除C项。15【答案】D【解析】宣政院是元朝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的国家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两者都与限制相权无关,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使以丞相为首“外朝”不能参与决策,限制了相权,排除A项;隋唐时期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彼此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排除B项;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别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和财权,排除C项。16【答案】D【解析】报道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俄(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为“世界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树立了榜样,赞扬了十月

28、革命对世界革命的影响,因此,这一报道强调了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革命时代,故选D项;报道强调了十月革命的影响,没有涉及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排除A项;1922年成立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十月革命为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而非为“各国”,排除C项。17【答案】B【解析】“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表明这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鸦片战争促发了自然经济逐渐的瓦解,材料中的战争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启了中国近代改革的历程,材料中的战争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致清末“新政

29、”的推行,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伦敦召开了支援波兰起义的群众大会,并通过了告法国工人书。很快法国工人广泛地讨论了英国工人的呼吁书,热烈支持英国工人的倡议”可知,当时欧洲各国工人运动之间的联系加强,说明欧洲的工人运动具有国际性特征,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各国工人运动之间的联系,不涉及斗争形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各国工人运动之间的联系,不能反映运动的中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各国工人运动之间的联系,符合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思想,且材料中并未反映欧洲工人运动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而出现问题,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

30、根据“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先进的中国人转向救亡运动,从政治革命领域、教育领域等不同领域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故选C项;根据“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可知,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更是一场救亡运动,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五四运动推动革命文化登上历史舞台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五四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革命不同道路初步探索,但不是处于混乱迷茫状态,排除D项。20【答案】A【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1945年正式建立,冷战的开始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所

31、以与冷战无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期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与冷战有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约与华约的对峙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与冷战有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10月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1【答案】C【解析】台湾当局认同“九二共识”是发生在1992年,故A项错误;台湾当局即使时至今日也没有承认“一国两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可知,这一时期台湾当局也是坚持和认同“一个中国”原则的,故C项正确;台湾当局

32、同意两岸通邮、通航、通商,这是发生在2008年而非上世纪90年代的史实,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6【答案】(1)扩增太学校舍;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恢复地方学校;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教师;为地方学校提供经济保障。(9分)(2)提高了教育水平和质量,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为变法培养了人才;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6分)【解析】(1)据材料“将整个锡庆院均作为大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讲书堂数间”可知,扩增太学校舍;据材料“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为了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可知,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据材料“同时奏请恢复和整顿地方学校”可知,恢复地方学校;据材料“要求各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考试,择优录取

33、成为教师”可知,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教师;据材料“命诸州皆设学校,每州给学田四十顷以赡士”可知,为地方学校提供经济保障。(2)据材料“增设的直讲必须对于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对职事不修者,则坚决贬黜”以及“要求各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考试,择优录取成为教师”可知,王安石重视教师队伍的素质,因此提高了教育水平和质量,且其“奏请恢复和整顿地方学校”促进了地方教育的发展,进而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据所学王安石变法的知识可知,此项改革为变法培养了人才;教育承担了文化传承的重任,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27【答案】(1)制度: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集权

34、。(3分)标志: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2分)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2分)(2)贡献: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不能答“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任务:“民族国家”层面的任务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2分)“人民权利”层面的任务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2分)(3)认识:秦朝确立的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延续时间很长,对发展古代经济、维护国家统一、防范分裂和积累中华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义;(2分)但秦制存在着自身不可解决的根本缺陷(专制皇权难以制约;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底层民众权利缺失、民生多艰等)。(2分)(学生能认

35、识本质、辩证分析者均可酌情给分)【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得出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据材料一“相权”结合所学得出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据材料一“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结合所学得出,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集权。第二小问标志,据材料一“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结合所学得出,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据材料一“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结合所学得出,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2)第一小问贡

36、献,据材料二“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得出,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第二小问任务,据材料二“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得出,“民族国家”层面的任务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权利”层面的任务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3)据材料一“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据材料二“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结合所学得出,秦朝确立的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延续时间很长,对发展古代经济、维护国家统一、防范分裂和积累中华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义,据材

37、料二“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结合所学得出,但秦制存在着自身不可解决的根本缺陷(专制皇权难以制约;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底层民众权利缺失、民生多艰等),从正反角度回答即可。28.【答案】(1)态度: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甚至战争。(1分)历史原因:传统天朝上国观念,轻视日本。(1分)现实原因: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国力有所增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认识不足。(2分)(2)确定的史实:中日在黄海、辽东确实发生了战争。(1分)失实报道:在黄海和辽东海战中,中国获胜。(1分)原因:战争消息来源众多,真假难辨;清政府封锁消息,报道较少;报纸编辑的政治立场或主观意

38、图;消息多来自外界或社会舆论,权威性不高。(4分)(3)评价:反映了国人希望国家走向强盛的爱国热情;但是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民众;给后世的历史研究带来一定的干扰。(5分)【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一“当与日本力争,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可知,申报认为中国不应对日本退让,并主张用战争解决中日积怨,可得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甚至战争。第二小问原因,可从现实和历史两个角度分析原因,结合所学,历史上中国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日本是夷国,各方面落后,可得传统天朝上国观念,轻视日本;结合所学,此时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先进的军事工业,筹建了海军,还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国家整体实力

39、有所增强,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可得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国力有所增强;同时,并未认识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家实力增强,过于乐观,可得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认识不足。(2)第一小问确定的史实,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主要发生在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等地,可知报道中战争地点是确定的,可得中日在黄海、辽东确实发生了战争。第二小问失实报道,根据所学,黄海海战中日本军舰并未被击沉,且黄海海战清军战败,丧失黄海制海权,与材料中“击沉倭船四艘”“倭船败北”描述不符;根据所学,辽东战役中清军战败,日本占领旅顺、大连并在旅顺进行大屠杀,与材料中“连获大胜”描述不符,可得在黄海和辽东海战中,中国获胜是

40、失实报道。第三小问原因,可从报刊的信息来源、报刊编辑的主观立场去分析原因,从报刊信息来源看,当时清政府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封锁战争信息,使报刊很难得到一手真实信息,可得清政府封锁消息,报道较少;官方报道较少,导致消息来源众多,多来自外界或社会舆论,真假难辨,可信度不高;从报刊编辑的主观立场看,报刊信息的报道往往是报刊编辑主观立场的体现,可得报纸编辑的政治立场或主观意图。(3)可从报刊的舆论引导方面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申报中对战争胜利的报道,反映了当时国人希望战争胜利,国家强盛的美好愿望,可得反映了国人希望国家走向强盛的爱国热情;但是报刊起到的是舆论宣传和导向的作用,报道内容的失实会误导民众,认不清实际形势;且报刊业对当时时事的报道也是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如果报道失实也是不利于史学研究的,可得给后世的历史研究带来一定的干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