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阶段总结第三部分 世界史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15-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五个阶段:阶段时间原因标志 特征产生15-16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天文学领域革命 /形成和发展17-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反映出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第一次将物质运动加以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迅速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西
2、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电磁学的新成就、道尔顿的科学原子论、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电的发明与应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提出更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科学发展和技术相结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飞跃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原子能、电子信息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其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远超过前两次工业革命,科技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综合性、整体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
3、2.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关系:(1)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从思想上解放了人和人性,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对宇宙、自然和人自身的探究热情。近代天文学革命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为打破“地心说”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精神基础。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 近代天文学革命打破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支柱之一“地心说”,给神学以极大冲击。 牛顿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提供
4、了科学理论依据,对启蒙运动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物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进化论的观点开始挑战基督教神学所宣扬的神创论,极大地冲击了基督教神学思想,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1.(2020泰州一模)“把天体力学和地球上物体的力学统一到机械运动这门统一的学科里,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和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次大飞跃。”材料中的科学理论()A.推动蒸汽机改良 B.促进了电力工业发展C.解释了光电效应 D.揭示了时空本质属性【解析】选A。题干中“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和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次大飞跃”指的是牛顿经
5、典力学的建立,推动了蒸汽机改良,故选A;电力工业发展跟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相关,跟经典力学无关,排除B;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排除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空本质属性,排除D。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古希腊社会这个时期有科学研究活动,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这些科学研究活动及其发现是在没有固定的社会角色(即专职的科学家)的情况下进行和取得的,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是由当时的“哲学家”和“技术人员”(包括医生)兼职的。例如亚里士多德虽然是古典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创始人,但是他公开的社会身份是哲学家,研究科学是兼职的。 王顺义西方科技十二讲材料二牛顿确立的新规范不仅是近代科学革
6、命的顶点,而且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的革命,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围。 王顺义西方科技十二讲材料三所谓科学革命一般说来指的就是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迄今为止,科学史上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分别以亚里士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但真正的科学革命,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简要分析古希腊社会科学研究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确立的“新规范”及其确立的标志,并简要分析新规范“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围”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7、指出两次“真正的科学革命”中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突出成就,并简要说明它与前一次科学革命成就之间的关系。【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所学从在物理学一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以及在生物学领域,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和解剖研究角度思考回答;第二问原因结合古希腊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分析回答。第(2)题第一问依据所学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回答;第二问标志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回答;第三问影响:结合所学从物理学理论、启蒙运动的发展以及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科学理论等角度思考回答。第(3)题第一问从20世纪初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回答;第二问关系结合所学从二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回答。答案:(1)成果:在
8、物理学一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在生物学领域,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和解剖研究。原因:古希腊工商业经济发展繁荣;民主政治的形成并且不断发展;智者运动的思想解放;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等。(任答三点即可)(2)新规范: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确立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影响: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科学理论;给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任答三点即可)(3)成就:20世纪初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爱因斯坦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力学
9、(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二、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与影响1.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大经济政策: (1)重商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其理论核心是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一种经济思想,其核心是主张对经济完全自由放任,让市场自发调节。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
10、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过程中流行的一种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内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推行,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模式,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4)新自由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至今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一种经济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主张在国家干预下注重经济的自由发展。其产生与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由战后初期的繁
11、荣阶段步入“滞胀”时期密切相关,也是资本主义自我调整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世界殖民扩张:(1)形成过程。 开辟新航路(15世纪后期-16世纪早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早期殖民扩张(16-18世纪中期):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形成原因。 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推动力量:两次工业革命(内在动力);长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外在动力)。 技术条件:交通和通讯事业的不断发展。(3)形成途径。 武力殖民扩张。 殖民贸易
12、(如: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与人口及资本输出等)。(4)形成的影响。 生产力发展角度: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道德角度:亚非拉国家饱受列强的控制和剥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发展、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总根源。 人类文明演进角度: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文化,促使人类向现代文明转化,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融和发展。(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三部分。(6)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认识。 阶段划分:早期: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掠夺财富为主要手段(新
13、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以前)。 中期: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工业革命期间)。 后期:以寻求投资场所,积极开展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划分势力范围、强占殖民地为主要手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评价: 具有破坏性(早期)和建设性(中后期)双重性。3.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阶段时 间内 容萌芽阶段15-18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欧洲和美洲开始联系,同时也密切了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出现了“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起步阶段19世纪初期-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大发展、列强对外扩张的进行,亚、非、
14、拉美广大地区逐渐变成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第一次高潮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世界也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第二次高潮困境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设置关税壁垒,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经济全球化进程因此被打断而陷入困境制度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其标志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0世纪70年代,该体系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并形成美
15、、西欧、日三足鼎立之势;20世纪90年代,随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三次经济全球化高潮逐渐出现,把全球化推进到制度化阶段全方位发展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因先后发生了经济“滞胀”而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这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另外,网络信息技术、交通、文化等的全球化,使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新阶段1.下图是1990年英国、法国和德国城市人口增长率示意图。据此可知,此时期()A.英国城市化发展严重受挫 B.法国经济发展走向停滞C.德国的经济实力远超英法 D.德国工业化发展速度快【解析】选D。从图片可知,德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体现了德国城市工业发展
16、速度较快,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工人,城市化进程体现了德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故选D;英国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高于法国,故不能体现出英国城市化发展严重受挫,排除A;虽然法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从图中来看是最慢的,但也呈上升趋势,不能体现出法国经济发展走向停滞,排除B;城市人口增加,只能体现出城市工业发展的速度较快,不能体现出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初期城市人口增速较快,而经济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城市人口增速会放缓,故仅从城市人口增速最快,不能体现出德国的经济实力超过英法,排除C。2.下表为19651992年高收入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占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化示意表。这一
17、变化能够用来说明()国家类别 1965年 GDP占全球比重 1970年 GDP占全球比重 1992年 GDP占全球比重 高收入国家 70.53% 74.99% 79.41% 不发达国家 8.14% 8.08% 4.25% A.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B.两极格局的瓦解C.全球经济重心转移 D.经济区域集团化倾向【解析】选A。“高收入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占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化示意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发达国家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由此看出战后的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的资本扩张,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越来越少,说明这种全球化依然是不公正的经济旧秩序,故选A;“高收入国家
18、与不发达国家占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化示意表”与两极格局没有关系,排除B;变化示意表中,发达国家更加发达,无法判断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C;变化示意表只涉及两类国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没有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问题,排除D。三、近代西方的政治探索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 (1)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特点。 议会是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 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即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出任总统或总理
19、、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 (2)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普遍运用的重要原则,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本质是权力约束权力。其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说是西方分权制衡的基本原则。与权力监督的区别: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治中,权力约束最重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作用:不仅有利于政府各部门的正常运作,而且有利于立法、行政、司法权力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对于抑制腐败、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
20、神。2.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关系:(1)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进行科学研究的社会条件。 (2)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3.多元史观解读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1)革命史观: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给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21、)文明史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4)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1.有学者认为美国的建国者确立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机构行使,同时强调三种权力的平等和平衡,在相互制约中实现合作。这反映了美国分权体制() A.实行等级分权 B.背离“限权政府”理念 C.体现了联邦主义原则 D.实行了功能性分权【解析】选D 。“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机构行使”这是一种功能性分权,故选D;“强调三种权力的平等和平衡”强调无等级,排除A;“在相互制约中实现合作”说明政府也受到限制,排除B;“
22、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机构行使”体现了中央机构的权力构成,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范畴,排除C。2.(2020苏州二模)“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原则是()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解析】选B。材料“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到最低的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选B;A、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备选习题】正如某英国历史学家所说:“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
23、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A.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C.贵族寡头政治的必然性D.工业革命的必要性【解析】选B。材料中关键点是时间,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1761年,这个时间点上英国发生了非常重要的议会改革,再根据“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可知本题选择B。一、不同经济模式的探索1.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模式西方模式(英国)“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
24、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点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2.20世纪50-70年代苏、美、中三国经济发展对比:苏联美国中国特征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资本主义经济进行调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表现(1)赫
25、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进行改革,他把重点放在农业方面;(2)勃列日涅夫继续进行改革,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1)国家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2)“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3)推行社会福利政策(1)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3)“左”倾错误的干扰;(4)“八字”方针的实施结果改革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经济逐渐滑坡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严重挫折启示(1)必须依据历史条件的变化,适时进行经济改革和调整;(2)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
26、别1.(2020常州二模)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A.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B.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D.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解析】选C。根据材料“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在政府组织下进行以工代赈的项目,体现了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和理念,开创
27、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并随之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故C正确。2.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斯大林后来也曾说:“(19291932年)苏联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由美国帮助或技术援助而建成的,其余三分之一是由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帮助或技术援助建成的。”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化加速促进国际交流 B.经济危机推动西方扩大对外投资C.新经济政策实施规模扩大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内在需求【解析】选D。19291932年苏联购买世界的机器、引进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建设,向社会主义迈进,故选D;资本主义
28、经济大危机期间各国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国际关系紧张,排除A;“经济危机推动西方扩大对外投资”是外因、次要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上台后被逐步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备选习题】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 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故选C;根据所学可知,实行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9、而非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同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B;根据所学可知,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苏联领导人是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排除D。二、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1.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的差异:中国政治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产生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文化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西方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十月革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文化
30、马克思主义产生并发展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兴盛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印象派艺术发展2.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与世界社会发展的概况:世界中国特征世界处于新旧格局的过渡中,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表现经济:各国在调整经济政策后,相继走出困境,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对外: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开创政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文化:现代化的科技文教事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外交:推进全面开放,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重大史实外交:跨世纪的国际格局政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31、趋势文化: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文化:计算机,神舟号飞船,科学与艺术成就显著外交: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下表为19601980年不同国家与地区所占世界生产总值百分比,这一变化反映了()1960年 1970年 1980年 欠发达国家 11.1 12.3 14.8 日本 4.5 7.79 中国 3.1 3.4 4.5 欧共体 26 24.7 22.5 美国 25.9 23 22其他发达国家 10.1 10 9.7 苏联 12.5 12.4 11.4 其他共产党国家 6.8 6.5 6.1 A.马歇尔计划实施效果显著
32、 B.全球经济的多极化分配趋势C.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D.政治多极化影响经济发展【解析】选B。中日两国和欠发达国家所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不断上升,欧美及其他发达国家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说明在全球范围内世界总财富的原有分配格局受到冲击,呈现多极化分配趋势,故选B;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针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材料与此无关,排除A;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时间不符,排除C;1980年时世界仍是两极格局,政治多极化说法错误,排除D。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几千年来,伟大的伦理与宗教传统已经构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图景。尽管在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之间甚至内部存在矛
33、盾与冲突,但是,大势所趋,人类试图跨越种种分界线,追求相互接触和交流的努力从未休止。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同伦理和价值系统的相遇相通给人类的文化、思想注入了生命力。文明对话以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为前提,它承认平等与差别。如果没有平等,就没有共同的基点;如果没有差别,就没有沟通的必要。当平等成为对话的基础时,差别将使这种为对话付出的共同努力具有令人向往、必要和富有意义的成果。 摘编自杜维明等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具体,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解析】据材料“人类试图跨越种种分界线,追求相互接触和交流的努力从未休止”可知自人类社
34、会出现以来,不同文明之间就已经开始了交流与融合;如果以中华文明为出发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述:第一,在古代中国,处于中心地位的汉族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明之间就开展了交流与融合,除此之外,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中华文明又与西方文明之间产生了交流与融合;第二,在近代中国,随着中国大门的被迫打开,西方文明也促使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迈进,这种交融是被动的,不具有主动性;第三,在现代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之下,我们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又一次和西方文明进行交融;以上三个角度,在论述时,可以任选其中一个进行论述,也可以从宏观上对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进行详细论述;在
35、论述的结尾部分,还要做一个小结,目的在于照应论题,使论述结构更加完整。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中华文明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阐述:古代中原汉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共同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明交流联系的纽带,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佛教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儒家学者援佛入儒,对理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近现代中国的转型和崛起都得益于中国打破了封闭、吸收了西方工业文明和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总之,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 示例二 论题:平等的文明对话是解决当前全球化问题的关键。 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一系列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诸如文化冲突、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等;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合作组织,相互合作、平等协商,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必然造成世界经济和政治局势的混乱。 总之,各国应保持开放心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各文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为世界文明共同繁荣做出努力,以平等交流与对话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还可以从“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给世界文明带来巨大伤害”“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对全球化构成严重挑战”等角度拟定论题并阐述)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