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992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44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一部分第3讲 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3讲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时空坐标阶段特征隋唐、宋元是古代中华文明成熟与鼎盛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不断发展,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1)政治: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君主专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有所创新和发展。(2)经济: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抑商政策松动;宋元时期,农

2、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3)思想文化:从三教合一的趋势到儒学发展到理学,儒学逐步成熟和转型。四大发明的外传,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文化全面繁荣,领先世界,中华文化圈形成一、隋唐时期(581907年)1.政治: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加强了皇权;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削弱;选官实行科举制。2.经济:(1)农业: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发明灌溉工具筒车和高转筒车;土地赋税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水利大运河。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手工业:制瓷业形

3、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并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唐三彩以其独特制陶技艺远销欧洲。丝织业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发展。(3)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坊市分界;农村集市贸易草市作用显著,夜市繁荣;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达。3.思想文化:(1)思想:韩愈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儒学复兴。(2)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868年雕版印刷金刚经,火药发明并应用于军事。(3)文学艺术。内容文学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

4、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书法艺术楷书步入盛世,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绘画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有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山水画展现盛唐景象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交融;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影响隋唐的文学艺术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二、宋元时期(960一1368年)1.政治:(1)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元代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另有宣政院、枢密院。(2)地方:宋代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转运使;

5、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元代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实行土司制度。(3)监察:宋代设通判监察地方官。2.经济:(1)农业:土地政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经营方式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南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宋末元初棉花的种植由边疆向内地推广。(2)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纺织业,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烧制出青花瓷。北宋已普遍用煤冶铁;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3)商业:城市经济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时间、地域限制被打破,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北宋

6、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东京、元大都等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临安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瓦舍”是娱乐场所。3.思想文化:(1)思想:儒学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确立了理学思想体系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2)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北宋沈括著有梦溪笔谈。元代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郭守敬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3)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4)文学艺术。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代表人物为宋四家绘画山水画成

7、为独立画种,更加注重意境;风俗画代表清明上河图文学宋词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戏剧两宋之际,南戏在南方民间流行,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串联总结数字法认识隋唐宋元时期的历史考向一隋唐宋元时期的制度变革一、唐宋时期中央行政体制变迁时期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唐太宗时期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

8、制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二、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集于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2.经济制度:(1)均田制下农民可以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

9、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3.军事制度:(1)府兵制,即府兵平时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其最大特点是“兵农合一”。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隋文帝进行了改革,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2)募兵制,是国家以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兵的一种军事制度。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特点及影响(1)特点:演变过程上,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0、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影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维护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作用。1.(视角1:三省六部制)政事堂在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政之所,武周时迁于中书省,改为“中书门下”,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且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据此

11、可知()A.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宋朝的中书门下体制发端于唐C.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D.三省体制下相权反弹威胁皇权【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政事堂几经变化,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这说明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故选C;材料中三省基本架构依然存在,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唐宋政治制度的关系,排除B;三省体制分化了相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排除D。2.(视角2:宋朝政治的特点)宋真宗意欲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写诏书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将诏书烧掉,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想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只得收回成命。这反映宋朝()

12、A.君主专制走向衰落B.集体决策的格局C.君相矛盾不断激化D.文官政治的特点【解析】选D。材料中宋真宗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制约,说明宋代时期皇帝重视文人,体现了文官政治的特点,故选D;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排除A;材料中宋真宗诏书被拒体现了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但皇帝毕竟是最高统治者,排除B;材料中宋真宗对烧诏书没有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说明君权与相权矛盾没有激化,排除C。3.(视角3:古代的监察制度)宋朝的“台谏”为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是主要的监察机构。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事进行规谏讽喻。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后来的宋朝皇帝都恪守了这一祖训。宋朝的这一传统

13、()A.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固B.调动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解析】选B。依据材料,宋朝的“台谏”是主要的监察机构,“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事进行规谏讽喻。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后来的宋朝皇帝都恪守了这一祖训”,这种做法可以解除谏议人员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故选B。保证王朝统治长期稳固与祖训无关,和宋太祖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关,A排除。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说法过于绝对,C排除。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的国策,D排除。考向二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一、经济重心南移1.三个阶段:(1)魏晋南北朝时

14、期:趋向平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2)隋唐五代时期:逐步南移。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2.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

15、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3.影响:(1)经济布局: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2)交通贸易:随着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3)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4)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5)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6)生态环境: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拓展延伸】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宋元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

16、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迁往江南。(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迁到边疆地区。(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在多方面原因的推动下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二、宋元时期与16世纪西方“商业革命”的表现与特点1.表现:(1)宋代: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

17、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等。(2)西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等。2.特点:宋代西方发展水平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市场范围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已形成区域性贸易

18、市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影响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迫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贸易中心的转移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变革4.(视角1:唐朝商业发展)唐朝李嘉祐诗曰:“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宋朝苏轼又道:“(居民)散在城外,谓之草市者甚众。”南宋年间鄂州的南草市,“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由此可见草市()A.唐宋时期开始出现B.打破贸易时空限制C.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受到政府严格管理【解析】选C。草市属于民间集市,往往出现于交通发达的地区,草

19、市出现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正确;草市出现于东晋时期,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草市打破贸易时空限制,B错误;草市并不受到政府严格管理,D错误。5.(视角2:宋朝商业发展)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B.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D.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解析】选A。材料“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说明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材料后半部分

20、描述了地方市镇具有城市的特征,故A正确。商帮的出现是明清时期,故B错误。材料说明地方市镇城市化,不是专业化,故C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故D错误。考向三隋唐宋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一、宋明理学1.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1)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对统治思想进行调整,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2)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一方面使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另一方面三教日趋融合,也使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3)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4)唐

21、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极尽败坏,朝秦暮楚的臣子屡见不鲜,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的颓风,君主极力倡导重视气节的理学。(5)宋代,私人讲学之风的极盛和科举制的完善,培养了一大批重视经义研究和道德教育的儒家学者。(6)宋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不仅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深入思考,也为理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2.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继承伦理道德、性善、圣贤、气节发展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3.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

22、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4.两大视角认识宋明理学:(1)从知识角度: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实质是维护封

23、建等级秩序。(2)从价值观角度: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二、唐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1.科技上: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适应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2.思想上:理学出现,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理学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3.文学上:(1)唐代:诗歌繁荣反映了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

24、景象。(2)宋代: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3)元代:元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进行的呐喊、控诉等。4.书画艺术: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欣赏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作品受到推崇宋代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典型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反映了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

25、文化的高度繁荣时期。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文人画更加注重意境元代文人画成就突出,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6.(视角1:宋明理学的影响)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鄙弃对事物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性致信笔挥洒。据此可知宋代文人画的兴盛主要得益于()A.市民阶层的扩大B.商品经济的繁荣C.科学技术的发展D.宋明理学的影响【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文人画追求意趣,突出自我修养、才情、性致,这是受理学影响的结果。吸收了佛道思想的理学强调主观意志和理想人格,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因此D正确;A、B、C与材

26、料主旨不符,排除。7.(视角2:宋代科技的成就)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A.造纸术的发明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C.指南针的应用D.活字印刷术的问世【解析】选B。唐代及之前印刷术并未出现或尚未普及,严重影响知识的传承,至宋代,雕版印刷术已经得到普及,因此改变了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的状况,B正确;造纸术与材料中印刷信息不符合,A错误;指南针主要是运用于航海,与材料信息不符合,C错误;活字印刷术的问世是北宋以后才出现,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27、江苏高考新高考(2020年)2020年2019年2018年山东等级考海南等级考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3年3考)T21T3T3T3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3年1考)T4T4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3年3考)T3;T4T21T3考查特点(1)命题思路: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变迁、统治思想演变、小农经济特点、商品经济繁荣、文学艺术及科技的发展等是命题的重点,另外利用本阶段的史料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也是命题的重要思路。(2)素养考查:以文本为载体,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主要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考点一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2020山东等级考T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

28、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表1时 期概 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情境载体创设唐代翰林学士起源和演进为情境解题关键关键信息“顾问”“开始参与决策事务”“正式参与”价值导向唐朝政治制度的变革【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翰林学士从“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事务”再到“正式参与朝政决策”,但是参与决策并不等于控制了决策权,排除

29、A;翰林学士参与朝政决策,不代表整个文官队伍地位提高,排除B;材料表述内容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翰林学士参与决策事务的变化,背后是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D正确。1.(2020全国卷T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知针对李昉在科举录取中徇私舞弊问题,宋太祖设殿试重考,殿试遂成常制,即殿试的设立发展完善了科举制,故选C。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

30、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题干没有体现否定世家大族特权信息B干扰选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殿试”而非“省试”C正确选项殿试的设立发展完善了科举制D干扰选项题干材料与人才选拔标准没有关系2.(2019全国卷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北宋军队数量庞大,且士兵待遇优厚,因此导致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冗兵”和“冗费”现象严重,故A正确;北宋存在积贫积弱问题,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战争采取守势,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力

31、量,与对地方控制无关,故C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故D错误。3.(2018全国卷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选C。解答本题学生需要抓住唐朝的阶段特征。从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看,在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历史时期,只是增加议政人数和人员更替,没有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排除A;B不符合提拔官员的路径;强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与最高统治

32、者的主观愿望相反,D错误。宰相人数多,更替频繁,便于皇帝总揽朝政,C正确。【备选真题】(2018全国卷T25)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选B。题干表格中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特别是担任高、中级官员的宰相人数不断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不断减弱,故A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南宋宰相中祖辈无官职的,占的比例超过50%,这说明随着宋代科举制的推行,平民子弟担任宰

33、相的人数迅速增加,下层民众有较多的机会步入社会上层,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加强,故B正确;题干表格反映的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与宰相权力日益下降无关,故C错误;宋代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度功能不断强化,故D错误。考点二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2020全国卷T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情境载体创设宋代推广农作物种植的情境解题关键关键信

34、息:宋代农作物种植区域扩大,反映了农业的发展价值导向重视农业、科技兴农【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发明无关,排除B;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4.(2018全国卷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

35、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若工匠在受雇期间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辄另谋高就,可知当时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雇佣”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反映出手工业的进步,故A符合题意;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和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盐业专卖制度长期存在,D与史实不符,排除。5.(2017全国卷T26)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表1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

36、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选A。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当时该地区自耕农经济的盛行,故A正确;材料中300亩以上的户数是2,且自耕农比例较大,所以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不正确;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时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并且材料中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C不正确;通过户数及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不正确。【备选真题】(2016全国卷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

37、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由材料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可知宋代出现了土地的高度集中即土地兼并现象;多数封建政府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北宋政府却“不抑兼并”,导致兼并现象严重,故B正确。考点三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2020全国卷T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情境载体以

38、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为情境解题关键关键信息:步辇图的艺术价值及描述的内容与历史事件相互印证价值导向传统文化的发展【解析】选C。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除A;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排除B;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6.(2020江苏高考T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39、()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解析】选A。安史之乱以前唐王朝处于辉煌鼎盛时期,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所以此时的唐诗也表现出豪放、浪漫的特点和宏大的气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的唐王朝逐渐陷入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所以这一时期的唐诗走向沉郁悲壮。由此可知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故A正确。盛唐气象使唐诗出现豪放、浪漫的色彩,沉郁悲壮与盛唐气象无关,排除B;唐诗也有浪漫主义诗作,因此并不是全景再现社会真实,C说法过于夸张,排除;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的衰败导致唐诗风格转变

40、,而不是走向衰微,排除D。7.(2020全国卷T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为学者发现实物“佛光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说明此类壁画可与文化遗存互证,故C正确;材料所述的壁画创作应源于现实中的实物,而不是源于艺术想象,故A错误;材料所述壁画能够为发现其实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一定程度上能够还原历史真实,但不能表述为“完整还原”,故B错误;

41、材料所述壁画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不是来自学者的发掘,故D错误。8.(2019全国卷T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解析】选C。从唐玄宗的诗句“壮徒”“勇”“英雄志”等词可以看出,体现了唐朝初期那种张扬、蓬勃向上、崇尚阳刚的文化氛围,这恰恰是初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开放的反映,故C正确。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然在北方,

42、A错。诗歌反映的是荆楚民间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不能体现耕战结合,B错。材料是民间生活的写照,故D错。【备选真题】1.(2019全国卷T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选B。程颢是理学的开创者之一,结合“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诗句,将万物的理与人做类比,故选B。A、C题干中有体现,但不是主旨。D是道家的思想,与材料不符。2

43、.(2018全国卷T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解析】选B。依据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支持,故B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商品经济繁荣、宋明理学无关,故A、C、D

44、错误。【情境】经济重心南移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之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

45、,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车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摘编自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1)考查要求:落实了基础性与综合性考查要求。(2)情境载体:以隋唐时期水利设施的修建为载体,以北方水利设施和南方水利设施的比较为切入点。(1)主要体现的核心素养类型:“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体现考查核心素养水平要求: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

46、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参考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初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使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

47、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专题能力提升练三中华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35分钟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0南通二模)唐朝贡举的实际主持人为知举官,达官贵人或社会名流得发“公荐”给知举官,知举官依据“公荐”推选名单、参考举人考试成绩决定录取名单,故有“通榜”之称,通常皇帝不参与录取之事。这说明当时()A.注重才能是取士唯一标准B.科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科举取士实现了公平公正D.取士方式不利于选拔人才【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知举官能够自行决定录取的名单,这种方式容易形成腐败,

48、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故D正确;A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选官方式并不公平公正,排除C。2.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解析】选A。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在宋朝二府三司制之下,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皇权进一步强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故A正确。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加强,而

49、非削弱,B错误;题干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C错误;唐宋时皇权已处于独尊地位,D与史实不符,排除。【拓展延伸】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制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和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多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造成的效率低下的弊端。3.史载,唐玄宗时,令

50、官府为佛寺兴办的“悲田养病院”提供本钱;唐武宗实施“灭佛”行动,致使“悲田养病院”处于瘫痪状态;崇道的宋徽宗,多置“居养院”“安济坊”等医疗机构。 这些史实,说明古代一些医疗机构的兴废()A.受统治者个人意志影响B.受益于大一统政治体制C.主要为了收治贫弱人群D.源于佛教思想广泛传播【解析】选A。从唐玄宗到唐武宗再到宋徽宗,不同皇帝对宗教的信仰喜好,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兴废,故A正确;宋代并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医疗机构的兴废与统治者个人意志的关系,未体现这些医疗机构设置的目的,排除C;宋徽宗崇道,排除D。4.宋代设有“给舍”(给事中及中书舍人的并称)与“台谏”两类职能有别的官员。在

51、中枢决策形成过程中,给舍可以封驳拟下达的诏令;若颁出的政策内容失当或朝政措置不当,台谏则可规谏廷辩。该举措有利于()A.激发臣民议政的热情B.提升君主决策的质量C.完善分权制衡的体制D.建立虚君制度的架构【解析】选B。“封驳诏令”“规谏廷辩”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从而提升决策质量,故选B;“臣民议政”“分权制衡”与当时史实不符,排除A、C;宋代不是虚君制度,排除D。5.(2020龙岩二模)较之唐、五代,北宋农业中的租佃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佃户退佃而另寻他处,可以不需主户出具凭证。这一变化的影响是()A.农业生产者积极性提高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C.商品经济发展条件成熟D.土地买卖现象更加频

52、繁【解析】选A。材料“佃户退佃而另寻他处,可以不需主户出具凭证”表明佃户的人身自由得到加强,佃户可利用这种自由建立新的租佃关系来获取更多的收入,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A正确;材料表明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佃户的人身自由加强,但不能反映其去从事工商业,C错误;租佃关系的变化主要是对佃户的管理放松,不会影响土地买卖,D错误。故选A。6.(2020南京二模)宋朝时期蔡襄荔枝谱:“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韩彦直橘录:“种橘大姓,不复计树若干,但云有几亩。”由此可知,宋朝()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B.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

53、趋势C.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D.已经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宋朝福州等地有专门种植荔枝和橘的大户,体现了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C正确;A是鸦片战争后,排除;B“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不能反映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7.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同时,还出现了由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A.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B.藩镇割据破坏了经济秩序C.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发展D.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解析】选D。据材料“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和“货币汇兑业务”说明社会商业

54、信用在逐步形成,故选D;材料主要涉及金融机构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材料“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说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材料“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属于民间机构不属于国家机构,排除C。8.(2020海南新高考模拟)唐高祖下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此召旨在()A.文化建构B.厚古薄今C.崇内抑外D.政教合一【解析】选A。“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表明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目的是建构思想文化,故A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厚古薄今、崇内抑外、政教合一,排除B、C、D。9.宋代理学

55、家朱熹认为,人们道德境界的提升需要通过知、明、觉、悟四个阶段,“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这说明,朱熹理学()A.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B.旨在强化儒家道德伦理观C.认识到外在事物对人的影响D.注重培养人们的自主意识【解析】选A。根据材料“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可以看出,理学家们倡导人们要对事物进行探索求知,因此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方法论,没有体现道德伦理观,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如何去提升道德境界,而不是强调外在事物对人的影响,排除C;材料主旨与自主意识无关,排除D。【加固训练】元代科举取士强调明经,四书五经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56、,官方钦定的朱学风行海内,从太学到乡学,多以诵讲朱学为主。据此可知,在元代()A.政治经济全面汉化B.陆王心学影响式微C.理学影响迅速扩展D.儒士地位显著提高【解析】选C。从科举考试到各级学校教育,官方钦定的朱学风行海内,反映出元代理学影响迅速扩展,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元代政治经济的全面汉化,A错误;陆王心学影响式微与材料主旨不符,B错误;元代儒士地位并没有“显著提高”,$D错误。10.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鄙弃对事物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兴致信笔挥洒。宋代文人画的兴盛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完善C.科

57、学技术的进步D.儒家思想的发展【解析】选D。“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心画,不求形似以意趣为宗,只凭才情兴致信笔挥洒”突出的是文人的品德修养,而品德修养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D;风俗画是深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体现的是文人画,排除A;宋代科举制度程序完善,体现出国家的选才目的和社会的公平,文人画表达的是文人内心的不阿世俗的品质,与科举制度的程序无关,排除B;“鄙弃对事物的如实描摹,不囿于传统的画理、技法”可见它并不依赖科技的进步,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排除C。11.(2020苏州二模)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

58、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A.造纸术的发明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C.指南针的应用D.活字印刷术的问世【解析】选B。唐代及之前印刷术并未出现或尚未普及,严重影响知识的传承,至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因此改变了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的状况,B正确;造纸术与材料中印刷信息不符合,A错误;指南针主要是运用于航海,与材料信息不符合,C错误;活字印刷术的问世是北宋以后才出现,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2.大唐西域记成书于646年,由玄奘口述,门人辩机记录并编辑而成。1837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卡宁尼姆在印度多地发现了石刻铭文。他根据大唐西域记译本,确定它们是佛教的遗

59、物。由此可知()A.唐代高僧玄奘记录的印度历史准确可信B.当事者见闻形成的口述史料最具真实性C.大唐西域记有助于判定石刻铭文的性质D.历史文献记录真实性需与考古新发现相印证【解析】选C。从“1837年”,“根据大唐西域记译本”确定“石刻铭文”是“佛教的遗物”,可知C正确;用玄奘等人的著作证实石刻铭文和佛教间的关系,不是证明A所说的“印度历史”;当事者见闻形成的口述史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排除主观性和局限性,不是“最具真实性”的史料,排除B。有些不确定的或有争议的早期历史文献记录的真实性需与考古新发现相印证,D内容指向范围太广,不准确,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12分,14题

60、12分,共24分)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前期仿秦汉实行州县二级制。安史之乱中,唐在全国设方镇、任命节度使。平叛后,方镇成为新的一级政区,出现方镇州县三级制。方镇的存在严重削弱了中央权力,唐最终亡于藩镇割据。宋开国即收节度使政权、兵权和财权,所领诸州归中央,实际形成了州县二级制。但汉唐以来,国家幅员广袤,县级政区数目庞大,不在二级制之上设监察区是不可能的,但设监察区必然走向三级制,造成中央集权削弱、混乱分裂的局面。如何突破二级制到三级制循环怪圈?宋派知州管理政务,直接奏事,直辖中央;转运使转输地方财赋,以天下地形分路而治,路成为州之上新型行政区划;设按察使、安抚使、提举常

61、平使等诸监司,所辖地均称路。宋代路制不是州之上单一区划,其事权分属诸监司,在权力分配上形成了二级半或虚三级制。宋朝路制使地方处于极度分权以至无权状态,出现了内重外轻局面,带来长期积弱,内忧外患不止的局面。摘编自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统治者在地方行政区划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分析宋代重视这一问题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行政区划改革内容,并简析其历史影响。(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汉唐以来造成中央集权削弱、混乱分裂的局面。如何突破二级制到三级制循环怪圈”可以总结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突破地方行政区划二级制到三级

62、制循环怪圈。第二问根据材料“唐最终亡于藩镇割据。宋开国即收节度使政权、兵权和财权但设监察区必然走向三级制,造成中央集权削弱、混乱分裂的局面”等结合所学可以从吸取唐后期三级制教训,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导致灭亡;吸收汉唐经验,国家幅员广袤,县级政区数目庞大,不设监察区无法统治,但设监察区必然走向三级制进行分析回答。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宋派知州管理政务,直接奏事,直辖中央;转运使转输地方财赋,以天下地形分路而治,路成为州之上新型行政区划”等可知宋收节度使权力,派知州管理政务;建立路制,权分属诸监司。第二问根据材料“宋代路制不是州之上单一区划出现了内重外轻局面,带来长期积弱,内忧外患不止的局面

63、”结合所学可知,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二级制到三级制的怪圈;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造成地方极度分权以至无权,出现内重外轻局面;长期积弱,内忧外患不止,为以后王安石改革埋下伏笔等。答案:(1)问题:突破地方行政区划二级制到三级制循环怪圈。(2分)原因:吸取唐后期三级制教训,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导致灭亡;吸收汉唐经验,国家幅员广袤,县级政区数目庞大,不设监察区无法统治,但设监察区必然走向三级制。(4分)(2)内容:收节度使权力,派知州管理政务;建立路制,权分属诸监司。(2分)影响: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二级制到三级制的怪圈;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造成地方极度分权以至无权,出现内重外轻局面;长期

64、积弱,内忧外患不止,为以后王安石改革埋下伏笔。(4分)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重阳节”的昨天与今天先秦秋天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两汉过重阳节的习俗逐渐由宫中传至民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可令人长寿”,官民“自发向家中老人叩首”成为风尚魏晋当时道教宣称,“九为阳数,九九极阳,最为大吉”,各地道观往往举办道场以求长寿。佛寺则举办法会,由年老高僧诵念佛经超度亡灵隋唐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除赏菊、饮酒外,主要举行敬老之类的诗会,县令、保长会携带各类果品慰问年满六十的老人两宋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分别对

65、北宋开封与南宋临安作了大量生动的描绘,皇宫中帝妃吃花糕、赏菊,民间则流行荡秋千、游街市、访亲友,瓦肆、勾栏通宵达旦说唱尊老、助老的话本。以后,历代皆然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摘编自杜尚侠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根据上表,任选其中两个阶段,提取有关“重阳节”发展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明确,说明史论结合,运用史实准确)【解析】本题只要从所提供的时代中选取两个,然后联系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来解释即可:如先秦,重阳节在秋收时举办,祭祀

66、天帝、祖先,原因在于先秦时期,生产力低下,重视农业收成;宗法制的影响;又如两汉,重阳节的习俗由宫中走向民间,形成敬老、尊老风尚,体现的时代风貌有察举选官以孝廉为标准等内容。答案:示例信息说明先秦重阳节在秋收时举办,祭祀天帝、祖先生产力低下,重视农业收成;宗法制的影响两汉过重阳节的习俗由宫中走向民间,形成敬老、尊老风尚察举选官以孝廉为标准魏晋道教、佛教重视重阳节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三教合一趋势出现隋唐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敬老诗会盛行;政府介入敬老慰问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唐代诗歌的流行;科举制度重视文化两宋更加重视重阳节;官方与民间活动方式多样两宋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文化繁荣2012年12月28日通过法律确定重阳节为老年节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面临老龄化问题;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任选两个阶段回答即可,提取信息2分,说明信息4分,两个阶段共12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