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939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年汉沽六中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第一次月考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个,共60分)1.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周朝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是A. 强化血缘联系B. 加强中央集权C. 实行封邦建国D. 推行礼乐教化【答案】C【解析】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初巩固统治的措施之一,分封对象为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C项说法正确;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D和题意无关,排除;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而不是分封制,A排除。本题答案为C。2.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说:“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蜀(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

2、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A. 皇帝权利的至高无上B. 郡县制度在各地全面推行C.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严密D. 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秦朝规定紧急文书必须马上送走,非紧急文书应当在一天内处理完毕,不可久留,否则要按照法律论处,可见秦朝有着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皇权至上的特点,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郡县体制,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系,并突出皇权为核心,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C。3. 根据中国

3、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下图中的“?”应是A. 郡国并行B. 刺史C. 中外朝D. 巡抚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中“设立丞相”“政事堂”“废除丞相”等可知,材料强调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通过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刺史的作用是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巡抚制是明清时期推行的制度,不是西汉,排除D项。4.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

4、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

5、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5. 唐朝的宰相“事无不统”,权力很大。宋赵匡胤反其道而行之,分割宰相权力。下列属于其分割宰相权力措施的是A. 设枢密院掌管军政B. 设三司管理行政C. 完善三省六部制D.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答案】A【

6、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中中书门下、参知正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事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故A项正确,B项排除;宋代并未实行三省体制,排除C项;文官知州为宋代地方制度,与分割相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6.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其中的“责任内阁”是指A. 内阁实际对国王负责B. 内阁向议会负责C. 内阁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D. 内阁责任重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为核心,“责任内阁”是指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向议会负责,故B项正确,AD项错误;内阁是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7.

7、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条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宣布的目的是A. 消灭法国的家族势力B. 为了恢复等级制度C. 保障平民掌握政权D. 防止复辟,巩固共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材料“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复辟,保证了共和派的执政,有利于巩固共和制,故D正确;宪法这一条条文并非消灭法国的家族势力,而是防止专制势力的复辟,故A错误;材料只是说限制了原来统治过法国的家族当选为总统,不是为了恢复等级制度,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保障平民掌握政权,故C错误。【

8、点睛】本题考查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主要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 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部宪法都体现了A. “人民主权”思想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三权分立”理论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指1954年宪法;根据材料“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可以分析出

9、这两部宪法都体现出“人民主权”的思想,故A项正确;BD项符合1954年宪法,排除;C项符合临时约法,排除。【点睛】“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关键信息。9.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其中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海选”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正确;据所学可知,“海选”制度就是村官直选,B与材料无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

10、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C与题意无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是新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D与题意无关。【点睛】“海选”制度就是村官直选10.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 分散宰相权力B. 加强皇权C. 加强军事实力D. 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

11、。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

12、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11. 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察举制的特点,故B正确。世卿世禄制,没有乡举里选的特点,故A排除。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士族垄断,故C排除。科举制,不符合茂才、孝廉的信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12.

13、关于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秦汉时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B. 这一制度随着中央集权制加强而形成C. 是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D. 有力地加强了地方治安【答案】D【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上计制度与地方的治安状况没有直接关系,D项说法符合题意;A、C两项是关于上计制度的正确说法,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有对官员相应的考核制度,上计制度因此而产生,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13. 自隋唐以来,负责选用、考核官吏中央部门是A. 吏部B. 户部C. 礼部D. 工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唐以来,官员的考核归吏部,故选A项;户部负责掌管户籍财经;

14、礼部负责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排除BCD。14. 某学者在谈到汉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时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可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主要是指A. 郡县制B. 封国制C. 中外朝制D. 郡国并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继承秦朝地方体制,实行郡县制,同时大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故形成“斑马式”地方行政体制,D项正确,AB排除;中外朝制为中央官僚体制,与地方行政体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15. 北京故宮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

15、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A. 君主专制高度加强B. 相权被大大削弱C. 内阁掌握了票拟权D. 皇权被宦官架空【答案】A【解析】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材料中“偏房”就是军机处办公场所,这一机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A项正确;丞相在明朝就给废除了,故B项错误;内阁在清朝权力下降,故C项错误;皇权被宦官架空是明朝后期,故D项错误。16.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这一做法A. 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 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C. 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D.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

16、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所述文官是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取,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D项正确;垄断资产阶级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没有涉及垄断资本对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经济秩序的建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7.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A.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B.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C. 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D.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

17、阶段,故项正确。其中,世官制是在商周时期;察举制是在西汉时期;科举制是在隋唐以后实行的制度;A、和项顺序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西周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每一种制度都是把官员的品德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由重视血缘关系和门第的高低逐渐转向考试成绩,体现了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秩序,因此科举制从隋唐确立就一直延续到清末。18. 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

18、动。这说明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是()A. 公开考试B. 政治中立C. 职务常任D. 论功晋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可知,美国文官法要求公务人员独立于党派斗争,不对其他党派施加政治影响力,体现了公务人员政治中立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文官考试特点、职务常任以及官员晋升机制等内容,故排除ACD三项。故选B。19.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

19、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A. 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工作效率B. 缓和了美国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 保证了政府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 有效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且不受党派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占据美国政府的绝大部分,这种做法有利于使政府行政避免受到政党政治的影响,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故C项正确;“两官分途”主要是为了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并未直接影响行政效率,排除A项;“两官分途”并不能消除党派之间的利益矛盾,排除B项;

20、“两官分途”与加强联邦政府行政权力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20. 世纪末以来,“东学西渐”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A. 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科举制已实行了1000多年B. 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的八股取士思想僵化C. 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公平,中国的科举制维护君主专制D. 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近代西方学习中国科

21、举制推行文官考试制度,而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者推行八股取士以钳制读书人的思想,从而加强专制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西方文官制度仿效中国科举而形成,排除A项;文官考试及科举制的考查内容及形式并不是二者对社会发展作用差异的根本因素,排除B项;科举制也有一定的公平公正因素,排除C项。故选D。21. 1906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关于这一举措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 冲击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B. 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C. 推动了文化的新发展D. 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传统知识分子仕途受阻,不利于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故

22、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其废除冲击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故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为确立新的教育体制扫除障碍,故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废除有利于冲破传统儒家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束缚,有利于新文学的发展,故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2.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这说明A. 文官制度比科举制更为进步B. 中国文官制度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经验C. 近代中国文官考试思想开始形成D. 北洋政府重视人才的选拔【答案】D【解析】【详解】自1913年初开始,北洋政府颁布一系列关于文官考试的

23、法令、制度,这说明北洋政府对文官人才选拔的重视,故D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未涉及科举制,故无法比较,排除此项;B项说法本身正确,但由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此项;C项说法本身有误,排除。2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A.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B. 国家直接从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人才C. 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D. 我国干部录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入改革和

24、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退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C项正确;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是在1993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两项均应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排除。【点睛】24. 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 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否定秘密法,通过将刑书铸在鼎器上,强调法治的作用

25、,可知其属于法家思想,与“一断于法”思想一致,A项正确;荀子的唯物论思想“天行有常”强调自然规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属于孔子的儒家思想, “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属于墨家思想,BCD三项不符合题意。25.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A. 法治B. 专制统治C. 德治D. 无为而治【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中,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二者都是强调统治者要施行德政,故选C;AB是法家思想的主张,D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排除ABD。26. 关于秦汉时期的法律之说,正确的是()A. 秦律的编纂与儒家思想有直接关联B. 九

26、章律沿袭秦律而成C. 中华法系至秦汉臻于完备D. 对汉律的认识无据可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九章律是汉朝相国萧何主持编纂的一部汉朝最重要法典,是汉律的核心。其内容以李悝的法经为基础,吸收了秦律中合乎当时统治需要的部分,除法经六篇外,又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篇,故B项正确;秦律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中华法系开始形成于秦朝,成熟于隋唐,排除C项;1984年初,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张家山的三座西汉前期墓葬里,出土了很多有关法律的竹简,是了解汉朝法律的重要史料,排除D项。故选B。27. 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

27、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A.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 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 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唐朝法律中重视子孙对父母和祖父母的尊敬,体现了法律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轻罪重罚”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一条法律条文不能断定立法的基本原则;D项不选,题干体现的是法律条文的约束,没有体现社会行为。28.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A. 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B.

28、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D.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答案】D【解析】【详解】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9. “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丁者,上请。”这则法律条文说明唐律疏议A. 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B. 是历代王朝法律的蓝本C. 是礼法结合典范D. 注重司法实践效果【答

29、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唐律规定非十恶而判处死罪的人,如家中有尚有服侍的长辈或者因此出现丁寡的现象,应奏请皇帝裁决,体现了唐代刑罚中礼法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律为中华法系确立标志,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唐律对历代法律建设的示范作用,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对司法实践效果的重视的,排除D项。故选C。30. 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的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至今仍是世界各国人民力求实现的社会理想,它是( )A. 以社会契约建立国家B. 以天赋人权争取民主权利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以革命方式建立共和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30、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材料反映的核心观点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选C。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

31、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清朝的政区制度虽然比较复杂,实际上只有三种类型:第一,省、府、州、厅、县制,主要实施于汉人为主的农业区。如东北三将军,到晚清时人口增加,农业开发已有了相当规模,就取消了将军置省。新疆的置省除了经济开发的条件外,还有国防上的考虑。第二,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治区,如西南的土司、蒙古的盟旗;这些单位都有具体的部门管辖,承担一定的贡赋和力役,但在各自范围内按传统制度统治的权力。第三,高度自治的西藏,除宗教领袖的继承和册封,军事外交权由朝廷掌握外。内部实行政教合一,地方政府服从宗教领袖。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1)据材料一并

3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代行政区划制度的特点。(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和清朝行政区划制度的积极作用。【答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特点:在不同的地区或民族中实行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3)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

33、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结合所学概括阐述西周、战国、秦朝、汉初及东汉至南北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即可。(2)根据材料二“省、府、州、厅、县制,主要实施于汉人为主的农业区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治区高度自治的西藏”得出在不同的地区或民族中实行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二“东北三将军,到晚清时人口增加新疆的置省除了经济开发的条件外,还有国防上的考虑”得出在地方行政区划调整上结合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3)结合所学古代调整地方行政区划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可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行分析阐述。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官制

34、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

35、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三 (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份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36、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答案】(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3)影响: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与完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根据材料中的“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

37、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等信息可概括出科举制的特点是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其作用应当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2)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3)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等信息分析概

38、括得出。33.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

39、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材料三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

40、相似点?(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答案】(1)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的相似点主要从谁掌握立法权即谁垄断立法、立法的形式、立法的目的多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一定要从字里行间分清材料的层次找到不同的角度。(2)中国的法律是封建社会的法律,罗马的法律是奴隶社会的法律,所以中国的法律保护对象是封建地主阶级,而罗马法律的保护对象是奴隶主或者公民。中国封建社会是等级社会,所以中国法律的立法理念是注重等级,而罗马法的立法理念是理性、平等,这是教材基本知识点,必须记住这个要点。中国古代经济是重农抑商的经济主张,中国的法律的经济主张当然也是重农抑商的主张,罗马恰恰相反,是重视商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