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4 ,大小:3.65MB ,
资源ID:619314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1931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 第1篇 第2讲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新高考通史历史(山东专用)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 第1篇 第2讲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1、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对“汉承秦制”的认识(2020浙江新高考等级考试)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尝试解题_A题干关键信息是“汉承秦制”。解读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朝初年分封诸侯王,从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又实行郡国并存,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故而“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故A项符合题意。题号命题特点第1

2、题史学前沿选取学者对“汉承秦制”的论述,要求判断能够体现这一论述的结论素养对接以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为切入点,通过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考查学科素养全国卷命题研析借鉴2命题点:秦汉时期大规模的角抵表演(2020全国卷)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曼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尝试解题_B根据材料中角抵(摔跤)在秦汉时期的流行情况可知,角抵(摔跤)在秦汉

3、时期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情况,而川剧是清朝出现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角抵(摔跤)推动丝路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情况,没有提及其起源,故D项错误。3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9全国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尝试解题_C道家的“无为”思想适应了汉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休养生息的需要,所以汉

4、初采取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形成严重威胁。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学说自然就派上了用场,于是儒家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便形成了新儒学。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吸收的特征是现实统治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4命题点:汉代加强地方管理的举措(2017全国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

5、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尝试解题_C从汉高帝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并行,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排除B项。题号命题特点第2题创设情境角抵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呈现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场景历史认知角抵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秦汉时期广为流传第3题史论推断题干材料列举了西汉初期

6、的道家学说吸收诸子百家的精髓,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法、道各家学派的思想,推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第4题角度新颖不是传统的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是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呼应热点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隐性切入,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折射出国家的统一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掌

7、握2.汉朝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帝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乱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宦官专权:东汉后期宦官的政治影响力提升,皇帝利用宦官对抗外戚争夺大权。(4)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5)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

8、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二、独具特色的汉代思想和文化1汉代儒学的发展(1)变化:从汉初“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内容:董仲舒兼采各家之长,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主张限制土地兼并,轻徭薄赋,发展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3)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色彩。(4)影响: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

9、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汉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特色(1)科技:造纸术的改进,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成就非凡,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2)文学艺术:汉赋具有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气势恢宏的特点,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楷书在汉末形成,字体方正,结构严整。1(2020青岛模拟)汉朝时期逐渐形成宫省制度,中央政府官员分成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汉武帝开始,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这一变化()A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B揭示出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C强

10、调集体议决以防止大臣专权D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的日趋完备B根据材料“汉武帝开始,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可知,宫中官和禁省官与皇权关系密切,参与机要的频率较高,说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解决方式是不断削弱相权,故B项正确;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宫中官和禁省官议政不是集体议政,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削弱相权,与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无关,排除D项。2(2020高密一中模拟)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A限

11、制了土地兼并B强化了君主专制C加强了国家治理D解决了王国问题C依据材料可知,上计制度是中央了解地方政情、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所以该制度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治理,故选C项;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有关,只要制度不改则无法限制土地兼并,且材料中的上计制度更多的也只表现为一种统计制度,不能起到限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故排除A项;该制度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君相矛盾,故其不能体现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时间段为汉初,王国问题并未解决,故排除D项。3(2020济南高三质检)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

12、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D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孝经,而孝经集中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这说明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故选D项;“普遍接受”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汉代学者要掌握“孝”,排除A项;宗法观念包括亲亲尊尊、忠孝、男尊女卑、人情等内容,材料并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孝经地位超过“五经”,排除C项。4(2020无锡调研)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始,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

13、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C西汉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符合西汉国势强盛的时代特点,东汉中后期始,以抒情为主的“小赋”取代“大赋”逐渐流行,符合东汉国力衰弱的特点,因此说明汉赋风格受时代影响,故选C项;材料表明汉赋风格的变化主要是受到时代影响,没有涉及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排除A项;东汉中期以后的赋以抒情为主,所以不能说明士人热衷颂扬国运,排除B项;赋是汉代盛行的文学体裁,但不是官方文体,排除D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秦朝(前221前207年),西汉(前202公元9年),东汉(公元25220年)隐性时空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外朝制、刺史、察举

14、制、外戚干政焚书坑儒、黄老之学、董仲舒新儒学、小篆、隶书、汉赋、造纸术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尝试解题_B山东东部地区和关中地区都是汉代初年的国家经济重心,西汉中期以后,山东东部的衰落,与政府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西汉中期以后,由于政府采取盐铁官营政策,以及其他的重农抑商措施,导致商业活跃的山东东部地区衰落,故B项

15、正确;丝路贸易的开通与山东东部的衰落无关,故C项错误;西汉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不会导致山东东部商人活动步入低谷,故D项错误。2命题点:汉武帝时期“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原因(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汉武帝时出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情形。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控制加强增加了政府收入B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了贸易发展C王国问题解决稳定了经济秩序D疆域开拓扩大了税收来源尝试解题_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国家财富急剧增加,出现了题干中“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现象,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相比较而言,对汉朝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不是

16、很大,排除B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主要影响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增加政府收入没有太大的关系,排除C项;疆域的开拓主要依靠战争,而战争则会增加人民的负担,这与题干中“民不益赋”相矛盾,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地方特色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关注山东东部地区的“鱼盐之利”,要求分析这些地区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的原因以史为鉴西汉中期以后山东东部的商业活动由活跃到开始步入低谷,究其原因还是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第2题深层分析汉武帝时出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情形,要求深层分析原因,认识汉代盐铁官营、铸币改革等经济政策的影响全国卷命题研析借鉴3命题点:汉代经济政策的影响(2018全国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

17、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尝试解题_B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故选B项。4命题点: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2017全国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

18、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尝试解题_C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5命题点:汉代的庄园经济的特色(2016全国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尝试解题_D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根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

19、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第3题关注热点以古代社会存在的粮食低价问题为切入点,折射“三农”问题第4题鉴古知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各阶层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富第5题注重概念比较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生产方式的差异体现特征通过农事图的场景间接考查汉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一、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1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农业牛耕普

20、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手工业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2.汉代庄园经济(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

21、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二、秦汉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1秦朝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2汉代的重农抑商(1)历史背景打击商人投机取巧、囤积居奇等扰乱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现象,以巩固汉朝的统一。汉初生产凋敝、社会经济不发达,而商人却与国家争利,使得商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道德规范、法家“抑商”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下社会风气的影响。(2)主要表现保护自耕农经济。汉初在秦朝的基础

22、上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使得汉代的重农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打击商人活动。从政治上看,贬低了商人地位,从经济上看,加重了对商人的赋税。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与方式,重农抑商政策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而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经济指导思想。(3)历史影响积极作用:促进国家农业生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打击豪强,维护国家统一;经过汉代的实施及推广,重农抑商成为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指导思想。消极作用:导致人们思想上的保守落后,不利于思想上的解放和创新;延缓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历史习

23、惯与惰力。3汉代盐铁官营盐铁官营是指中国历史上对盐铁实行专卖政策的财政措施。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1下表是关于汉代牛耕的几则史料。对表格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出处内容东汉崔寔政论辽东牛耕“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后汉书循吏列传王景传庐江郡“百姓不知牛耕”,王景“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山东枣庄山亭区域头镇堌城村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砖(局部)江苏睢宁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砖(局部)A汉代牛耕在全国范围内普及B汉代的牛耕以二牛三人为主

24、C汉代考核官员注重推广牛耕D汉代苏、鲁地区出现牛耕可信度高D证明汉代出现牛耕的史料是出土文物汉代牛耕画像砖,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高,故D项正确;材料能够说明东汉地区在辽、皖、苏、鲁等地区出现牛耕,也体现了二牛三人犁耕法的出现,但不能证明其普遍性,A、B两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官员积极推广牛耕,但不能说明官员考核注重牛耕的推广,C项错误。2(2020韶关调研)下图为汉代中原地区“虎吃女魃”墓葬画像砖石(魃:传说中制造旱灾的鬼怪),大量此类画像砖石的出土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衰退B天人感应现象影响广泛C农本思想在民间影响深刻D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C古代中国以农为本,“虎吃女魃”体现

25、的是民间对风调雨顺的渴望,此类画像砖石足以说明汉代民间对农业的重视,故选C项;“虎吃女魃”表达的是人们对丰收的祈祷与渴望,无法据此判断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如何,排除A项;天人感应主要是为了树立皇帝的最高权威,来维护和加强君主的统治,“虎吃女魃”与此无关,排除B项;图片未涉及商业信息,排除D项。3(2020广州调研)西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居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这些规定意在()A加强官吏的管理B抑制土地自由买卖C禁止农民的迁徙D保证政府财政收入D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加强田宅买卖的管理,

26、鼓励分割田产后独立建立户籍,其目的在于便于税收,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故选D项;材料措施加强的是对户籍的管理,而不是对官吏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是加强土地买卖的管理而不是抑制土地自由买卖,排除B项;材料对户籍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农民迁徙,而不是禁止,排除C项。4秦法规定:“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汉法也规定:“贩卖缯布不盈二尺二寸者,没入之。能捕告者,以畀(给予)之。”材料反映出秦汉时期()A注重立法规范市场秩序B商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C通过立法确保产品质量D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A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制定了针对商品质量的法规,这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故选A项;仅仅依

27、靠材料中的两则法规,无法看出秦汉时期商品市场秩序如何,排除B项;立法的目的是规范不法行为,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质量,但并不能确保产品质量,排除C项;秦汉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政府并不鼓励发展商品经济,排除D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隐性时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田庄经济、工官匠户制度、盐铁官营、租佃关系、青瓷、水排鼓风冶铁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北朝民歌木兰诗影响深远(2020天津新高考等级考试)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B属于

28、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尝试解题_C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在北宋时期收录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既包含了花木兰的英雄事迹,又加入了唐代对军功的奖赏,这体现了文学在传承中的纳新,C项正确;替父从军、英勇杀敌的花木兰的故事的变迁不能体现出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错误,排除;木兰诗早在北朝时就已经出现,B项错误,排除;该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错误,排除。2命题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2020浙江新高考等级考试)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右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

29、长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尝试解题_C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晋代开始盛行,其特点是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故C项正确;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出行书肇自甲骨金文,故B项错误;行书兼具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故D项错误。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教材主干北朝民歌木兰诗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能力立意从木兰诗的流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教化功能第2题历史文物以历史文物“东汉字砖”为命题材料,以学者研究为依据,判断“东汉字砖”的特点全国卷命题研析借鉴3命题点:东汉末年,曹魏大力发展屯田(2020全国卷)东汉末

30、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尝试解题_D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因而“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这有利于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的解决,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符合题意。4命题点:中国古代史书修撰的发展变化(2017全国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

31、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尝试解题_C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5命题点:三体石经残片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2016全国卷)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尝试解题_B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三体皆工整精能,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见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

32、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C项;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题号命题特点第3题转换思维题干材料反映曹操大力发展屯田这一史实,转换思维要求分析判断曹操数年屯田的客观作用第4题彰显素养坚持用唯物史观作指导,辩证看待历史现象,古代史书的修撰体现了政治性第5题设计巧妙题干点明了三种字体,却仅叙述了先秦古文、小篆两种,另一种则隐去。是什么字体,需要在图片中获取信息,找到了这个字体,也就找到了答案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1)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2)政治: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迁都洛阳。(3)风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3评价(1)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1政治: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2经济(1)农业方面: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受田的农民必须交租调和服役。其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2)

34、手工业方面:发明灌钢法,烧制出白瓷。3思想文化(1)思想: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时道教兴起,冲击了传统儒学,使儒学面临危机。(2)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3)书法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三、承秦汉启隋唐的魏晋南北朝1魏晋南北朝的制度过渡(1)选官用人制度:自察举、征辟之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促进社会阶层流动。(2)中枢机构:三公九卿制转向三省六部制。(3)土地制度:曹魏“屯田”发展到北魏“均田”,为隋唐“均田制”所继承,是发展小农经济的举措。2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

35、烈,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1)政治政局:大分裂、大动荡,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民族:民族大冲突,大融合,胡汉互化。选官:实行九品官人法,形成士族门阀政治。(2)经济农业:前期,小农经济萎缩;后期,北魏推行均田制,重建小农经济。工商业:工商业衰落,以物易物大量出现。经济格局: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得到开发。(3)文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魏晋玄学兴起,佛教中国化,三教合一出现。(4)社会佛道宗教势力发展。士族门阀兴起,后期有所衰落。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反映的时代特色体现了江南迅速开发科技进步(祖冲之圆周率和缀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乐府诗、王羲之书法和顾恺

36、之的绘画),反映了江南的迅速开发体现民族大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如北方民歌敕勒歌是对塞外风光的写照。由于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才出现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体现了封建国家分裂北方民歌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辞,反映了封建国家的分裂,北方战乱频繁体现了佛教盛行宗教画的流行、云冈和龙门等石窟艺术的出现、范缜反佛教的神灭论,反映了佛教的盛行带有封建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朝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艺术在南北方的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

37、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1(2020镇江高三期末)“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表明当时()A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B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C中央加强人才选拔管理D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C根据材料“魏、晋时代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知,当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加强人才选拔管理,故选C项;根据材料“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

38、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可知,选举人才的权力在中央而非地方操控,排除A项;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魏、晋时代”不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出身,排除D项。2(2020泰安五模)下图是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彩绘砖画中的井饮图,描绘了一个从井中汲水的场面。这说明()A风俗画注重体现生活情趣B西域地区牧业较为发达C技术进步推动了牧业生产D牧民的生活已经很富足C井中汲水场景以及周边牲畜可以判定当地实行的是牧业,结合文物出土地点可知,这一地区较为干旱,因此井饮图说明技术进步推动了牧业生产,C项正确;出土文物不属于风俗画类型,排除A项;嘉峪关以西为西域,材料文物出土地不属于

39、西域,排除B项;通过砖画无法判断牧民生活情况,排除D项。3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B世界各地各民族在同时期(6世纪)的农业生产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农耕经济长期高度繁荣和领先世界都要归功于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经营模式,故B项正确;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江东地区,故C项错误;古代

40、中国最早使用焦炭冶铁出现于南宋末年,故D项错误。4(2020威海二模)齐民要术记载:“其(桑)下常斸掘,种菉豆(即绿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益桑。”“楮,和麻子漫散之,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这表明当时()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B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C生态农学观念已经出现D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C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记载,桑树下面种植绿豆可以提高绿豆质量,楮、麻一起生长,麻可“为楮作暖”,表明当时生态农学观念已经出现,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南北朝时期传统男耕女织的农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改变,A项错误;材料与传统经济政策无关,B项错误;作物共生互利等经验的积累,不能说明精耕细作技术取得了突破,D项

41、错误。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三国(公元220280年)、两晋(公元266420年)、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隐性时空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三省体制耕耙技术、均田制、灌钢法、草市、白瓷玄学、三教并行、书法自发自觉、齐民要术、中国画、圆周率、兰亭集序、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例(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12分)图1、图2、图3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1图2图3据林小标等两汉侯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整理(1)指出图1中侯国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4分)(2)比较图1和图2,说明图2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3)结合图3说

42、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4分)第(1)问通过图1可知,功臣侯国数量最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承秦制,秦朝的军功爵制为汉朝所继承,为了酬赏功臣,巩固统治,汉高祖分封了大量的军功诸侯。第(2)问依据图2可知,侯国特别是功臣侯国数量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结合史实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第(3)问根据图3可知,恩泽侯国、外戚侯国数量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外戚势力急剧膨胀;恩泽侯国数量激增,表明这一时期政局动荡,西汉统治走向衰落。试答(1)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2分)政治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进行了分封,大封功

43、臣。(2分)(2)侯国特别是功臣侯国数量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2分)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2分)(3)恩泽侯国、外戚侯国数量增多,(2分)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2分)1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等级考试两次模拟样题和山东省新高考等级考试题,均有地图类非选择题,表明山东省新高考等级考试重视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本题考查西汉地方统治,意在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研读地图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2历史地图类非选择题技法指导(1)从地图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解题的关键。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44、,不仅包括地图本身的信息,还包括题干对地图的文字说明以及地图名称、来源等,尽量提炼出完整的信息。(2)在准确提炼有效信息的基础上,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弄清地图的用意及其所包含的隐性知识。(3)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对历史图片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储备必要的知识;同时把历史知识与相关图片反映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掌握。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1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以其特有的方式维护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安定。三公九卿制下职责与权力相互牵制,军国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2)郡县制:郡县制及与其匹配的官僚制基本上避免了分封制下诸侯依恃土地、臣

45、民等与中央政府对峙的可能性,同时郡县制的实行使得政令在全国范围内通畅无阻,提高了行政效率。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1)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文化的发展。(2)度量衡的统一既可避免经济混乱,又可限定民众如数向国家交纳赋税,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3)货币统一,改变了长期以来货币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统一。3加强思想统一:以法家思想治国,构建中央集权制度。4疆域拓展:北击匈奴,西南开发蜀地,向南攻占南越,向东巩固并拓展新土。5大规模移民:将中原人口密集区的部分人口迁徙至经济落后地区或少数民族区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文化,促进民族

46、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二、汉武帝时期的国家治理1统治集团更新,加强皇权,限制相权(1)“布衣将相之局”形成:刘邦及开国功臣大多出身低微,在汉初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2)士人政府出现:汉武帝时期,建立察举制度和旨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学制度,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最终形成了“士人政府”的新局面。(3)世家大族崛起:察举制的选官标准逐步从品德才能变为门第族望,大族大姓通过左右社会舆论,操纵察举,增强了世家大族的力量,形成了一批累世公卿的家族。(4)加强监察:设十三部州刺史,以“六条问事”,代表皇帝监察地方,一条是

47、监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监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同时设置司隶校尉监察百官。2经济政策调整,治国之本务(1)重农抑商:保护自耕农经济。汉初在秦朝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使得汉代的重农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2)改革货币制度:禁止郡国铸钱,将铸币权收归朝廷,五铢钱成为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在此后六七百年间被奉为标准货币。(3)盐铁官营:收回盐铁的经营权,在中央设置大农令,下设置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之事,由各郡县设置盐官与铁官,负责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儒学官方化,法律儒学化(1)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

48、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国家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学术文化: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尊儒的行为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法律儒家化的影响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法的推广

49、,使得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4针对边疆问题,强化国家治理(1)全力反击匈奴,形成北方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2)凿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外交和战争手段相结合,稳定西北边陲,同时开辟了一条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道。(3)消灭闽越、南越、西南夷等势力,将之纳入郡县管理。1(2020沈阳高三质检)据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到泰山,举行封禅大礼;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率大臣及军队到黄帝冢,举行祭祀之礼。由此可见,这些“礼”有利于()A营造家国一体的心理认同B丰富集权统一的文化内涵C构建君权神授的统治秩序D清除宗法分封的制度残余B封禅即祭祀天地,秦始皇的

50、“礼”意在强调君权神授,彰显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合理性,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汉武帝的“礼”意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因此这些“礼”有利于丰富集权统一的文化内涵,故选B项;家国一体体现的是宗法制下的家国关系,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祭祀黄帝的做法,并非为强调君权神授,排除C项;这些“礼”是为了强化集权统治,与宗法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2(2020平顶山质检)汉武帝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两汉的统治延续四个多世纪,其鼎盛时期人口达到5 900多万。这说明()A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B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C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D重农抑商政策

51、的强化B根据材料“汉武帝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两汉的统治延续四个多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素质高能力强的官僚队伍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推动了统治稳定和社会繁荣,故选B项;科举制标志着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其创设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汉武帝”时期不符,排除A项;轻徭薄赋政策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政策,表现是减轻徭役和赋税,与材料主旨官僚队伍无关,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政策,表现是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的发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31983 年湖北江陵出土了汉初竹简二年律令,其中户律详细地规定

52、了要通过“自占”(申报)与“案比”(复查)的方式对当时的人口进行编户造籍,并规定了严惩“自占”时的假报、虚报行为。汉初政府这一规定()A标志古代户籍管理开始B强化国家机器统治基础C在于严厉限制土地兼并D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大户B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汉朝初年通过“自占”和“案比”两种方式对当时的人口进行“编户造籍”,并且对假报和虚报等行为进行严惩,说明汉朝政府要对国家实际控制的户口进行逐一核实,其目的在于扩大国家的统治基础,故选B项;古代户籍管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其措施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排除A项;对户口进行严格管理与限制土地兼并无关,一般认为实行均田制的目的在于限

53、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对户口进行严格管理与打击地方豪强大户无关,一般认为把地方豪强迁居京都附近或者派官吏监视豪强可以有效达到打击地方豪强的目的,排除D项。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秦朝走向“大一统”史学新论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命题思考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强调的家国一体、天下一统的理念,都对中国的长期大一统局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权威预测)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

54、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C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项错误;秦郡县制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同时设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的方法,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故C项正确;根据郡县制的规定,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但不能保证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故D项错误。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史学新论继秦而兴的西汉王朝,全面继承了秦

55、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故有“汉承秦制”之说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十三部(州)刺史,标志着它实现了制度化。通过以上制度、政策的继承与调整,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在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巩固。摘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汉承秦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传承,汉代在中央体制、地方治理、监察体制及思想控制方面却“颇有所改”,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创新和与时俱进。2(权威预测)汉武帝时期,所设刺史品秩仅600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品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见,刺史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了尊卑失序C削弱了丞相权力D造成了封国问题A根据材料“所设刺史品秩仅600石,但因代表中央

56、,故能以卑临尊,监察品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可知,刺史品秩虽低但可以代表中央监察品秩高的地方官,这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汉武帝设置刺史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及控制,没有导致尊卑失序,排除B项;设置刺史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是否削弱丞相权力无关,排除C项;刺史对王国也进行监察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排除D项。汉代的地方治理史学新论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景帝时期突然爆发的“吴楚七国叛乱”,把“郡国并行”体制的潜在危机,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示出来。在平定了叛乱之后,景帝挟战胜之威,继续推行削藩政策,剥夺了诸侯王亲理国事的权力。朝廷对封国

57、的控制力已大大强化。经过景帝、武帝两代经营,汉初诸侯王国的威势和地位不复存在,“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国家政体复归为典型的郡县制。摘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汉初郡国并存,封国是朝廷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王国问题的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3(权威预测)(2020焦作一模)汉初“七国之乱”后,朝廷对王国采取了如下措施。这些措施()措施内容措施一七国之中,除楚国另立王以续其后外,其他六国均被废措施二陆续立其余8子为王,并对原来封王加以调整措施三把“北边郡”“南边郡”收归中央直接管辖措施四剥夺了诸侯王的“治国”权,诸侯王国半独立地位被取消A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取消了郡国并行

58、制度C激化了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D调整了地方行政体制D由材料汉朝对王国进行了废除、调整、收归郡下和削夺权力等处理措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朝对地方的行政制度进行调整,故选D项;汉朝消除了王国势力对中央的威胁、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是汉武帝时期实现的,与材料中七国之乱后的朝廷调整不符,排除A项;从材料“陆续立其余8子为王,并对原来封王加以调整”可知当时王国仍在,没有取消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材料的措施是在朝廷平定“七国之乱”后实行的,王国势力处于弱势,因此材料反映的措施不能激化王国与朝廷的矛盾,排除C项。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丝绸之路开辟及其发展历程1秦汉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时期(1)丝绸之路

59、是西汉张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非欧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的总称。(2)汉武帝以后,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3)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4)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中南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60、亚各国的关系,从海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2隋唐是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1)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2)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自贞观以来,唐与位于西方的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3)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3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低落到繁荣(1)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2)元朝统一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

61、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4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1)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2)清代,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趋衰落,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几近停止。5丝绸之路留给人们的历史启迪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悠久,虽然发展历程复杂艰难,但是它在各个朝代都有发展和变化,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得到开拓和发展的,这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发展中的丝绸之路,更好地分析丝绸之路发展变化的相关问题。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承载中国梦1“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一带一路”构想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世人所熟

62、知的“丝绸之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后来不断演变为沟通中国与亚非欧多国的商贸、物流及文化大通道,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3“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1)“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加快发展,统筹国际国内关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我国审时度势,有效统筹国内关系,调整国内不协调因素,促进我国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拓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缩小东

63、西部的差距,实现平衡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面。(2)“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一带一路”是我国着眼全球而提出的一项涉及面极广的重大对外倡议。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世情、国情将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的重大对外政策,往往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涉及多个领域和多方利益的调整重构,既需要着眼长远,又需要考虑不同阶段的环境与目标,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一带一路”面临诸多挑战。1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

64、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C“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故选C项;题干体现生成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是各文明的交融、发展,而不是形成高级文明,故排除A项;题干体现了文明的交融、发展,没有体现文化特色,故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草原文化,故排除D项。2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

65、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B根据材料“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绸之路通过向西方输出丝织品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加强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中国丝织品在罗马的畅销不等于“畅销世界各地”,A项错误;当时罗马的丝织技术落后于中国,其行为也并非出于节俭的考虑,C、D两项错误。3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海合作组织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

66、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一举措()A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B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C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隶属地位D摆脱了全球经济危机痼疾A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材料中“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打破这种国际经济旧秩序,故A项正确;“区域集团”与材料中“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改变了”与材料中“合作构想”不符,故C项错误;“摆脱了”与材料中“合作构想”不符,故D项错误。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源远流长的古代丝绸之路史学新论丝绸之路,源起古老的中国,以

67、神奇美丽的丝绸闻名于世。走进丝绸之路,先要揭开丝绸的历史面纱。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影响深远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命题思考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1(权威预测)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68、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下降C“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两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秦汉时期丝织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相得益彰史学新论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

69、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命题思考材料阐释了秦汉丝织业发展的状况,从秦汉官营丝织业规模、发展程度、经营模式、消费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丝绸之路的开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2(权威预测)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

70、国者”。由此可知()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材料介绍汉武帝设置机构管理丝绸之路,与张骞出使西域无关,故A项错误;西汉政府设置机构,保护出境商旅,故B项错误;汉王朝设置机构,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出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没有涉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故D项错误。历史变迁中的丝绸之路史学新论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这一时期

71、,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立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命题思考材料主要论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3(权威预测)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由此可知()A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B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D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B根据材料可知,中西方的联系并没有因为河西走廊的动乱而终止,说明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对西域和河西走廊联系的相关提及,故排除A项;材料中仅仅提及南北朝和宋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动乱,无从谈及政局变动频繁,故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对丝绸之路中国段交通的相关提及,故排除D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