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103.50KB ,
资源ID:619060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1906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单元十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单元十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doc

1、单元十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复习指要1.考点扫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伟大的历史转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2.能力指要(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背景和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

2、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了解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4)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5)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6)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知识梳理

3、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本单元包括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文革”结束后,在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后,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虽然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进行了大力整顿,在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上出现全新的面貌,国民经济很快恢复;但在指导思想上,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说明“左”的错误仍然在继续。(2)1978年光明日报

4、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它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4)在思想解放的同时,拨乱反正深入开展,平反了大批的冤假错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评价了建国以来的历史

5、,包括重大历史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1)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正确的方向,邓小平多次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指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6、,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特别提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指引我们在新世纪前进的航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于此理论的形成过程、内涵、意义等方面应作全面掌握。(2)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

7、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并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内容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的方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增强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3)对外

8、开放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并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农业经济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工业迅速发展,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了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对外经济贸

9、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科教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4.统一战线的新发展(1)统一战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重新得到落实,并明确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民主党派恢复了活动,发展了新的成员,重新以主人翁的姿态发挥作用。1982年,党提出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爱国统一战线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三部分力量,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根据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

10、针,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2)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一国两制”构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的历史、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想。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进行全面阐述。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获大会通

11、过。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又根据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下,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缓和与交流,在台湾岛内逐渐引起强烈反响,两岸交流日益频繁。(3)民族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也推广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乡镇企业;民族地区工业建设发展很快,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少数民族经济迅速发展。5.新时期的外交(1)新时期外

12、交政策的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对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调整。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思考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但是在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内容和侧重点却有所变化。概括指出造成这些不同内容和侧重

13、点的国内外背景和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提示:可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四个阶段,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各阶段的背景(尤其要注意同大国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和政策的具体表现。疑难突破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作用和地位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在全国引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的作用主要有:第一,讨论纠正了“文革”以来的极“左”路线,冲破了理论上的禁区,使人们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正确地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14、、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奠定了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基础,思想路线不明确,政治路线就难以正确制定出来,即使制定了也难以贯彻下去,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确立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三,大大解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打破了思想僵化的保守局面,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此后,我国分别在1992年和1997年出现了第二次、第三次思想解放,每一次思想解放都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度。2.如何认识党的工作重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长久地、专心致志地把经济建设摆在全党工作的中心

15、地位,今后不要再搞任何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从此,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偏离的工作重心回到正轨上来,它给我国带来深远的影响:政治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的直接结果是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使全党和全国人民从“左”的错误指导思想下解放出来,为制定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思想上,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体现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摆正了经济建设与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的关系,使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而不影响全局的经济建设,揭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用改革去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使改革具有革命的性质和意义;经

16、济上,工作重心的转移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大为提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使我们这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卷入到一场真正的生活巨变中,中国新的历史时期由此开端。特别提示从“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创到七届二中全会,再到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最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的工作重心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艰难历程。要注意归纳、比较这几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影响,加深对中共党史的理解和对今天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坚定信念。3.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是最

17、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生产力就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反之,就会徘徊不前,甚至遭到破坏。因此,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只有敏锐地把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适应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而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我们的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

18、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如何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对外商

19、投资实行优惠政策,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2)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南通、宁波、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的任务是扩大吸收外国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拓展对外贸易。(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形成渤海开放区、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至此,沿海形成了27个城市和67个县约1.25亿人口的沿海开放地带,为拓展经济技术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内陆开放城市:内陆开放城市是指内陆省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有关政策的省会城市。包括济南、沈阳、

20、哈尔滨、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后来又进一步在云南、新疆、黑龙江等省区边境设立了一些开放城市。5.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是香港、澳门问题成功解决的关键“一国两制”,概括地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同时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回归祖国后,可以长时间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方针是邓小平集中全党的智慧,首先提出并反复阐明的一项基本政策。它是实现中国统一的科学构想,为祖国统一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环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使社会主

21、义建设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为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要用和平方式收回香港主权,还必须实行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在英方提出用主权换治权,使双方谈判进入僵局的时刻,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问题。中国方面的原则:第一,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第二,收回香港后,一定要保持香港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这一方针充分反映了香港人民的意愿,也得到了英国的赞同,打破了谈判的僵局,使香港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一构想下,澳门问题也得到解决。“一国两制”确实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顺应历史潮流,有功于民族,有益于人民。6.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

22、,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纵观我国多党合作历史,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1911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曾实行多党制;国民党被蒋介石完全控制后,形成了法西斯式的一党独裁。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出现了中共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合作;在国民党实行独裁和内战政策条件下,中共与民主党派逐步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第二阶段(1949年到现在):多党合作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突破了苏联的一党制模式;第二次是在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战略决策;第三次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3、以后,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并把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含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是政治合作,合作的基础是我国的宪法、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纲领、原则和主张,往往是由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并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的正确意见,以达成协议的方式形成的,这叫做政治协商。7.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发生了两次重大飞跃,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4、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

25、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注:加号的为教师使用的拓展内容。发展区联结1.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共当时只有苏联的经验可以借鉴,因而照搬了苏

26、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第二阶段是苏共二十大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由于对斯大林的批判,加上本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出现的问题,中共开始认识到应在苏联模式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但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越来越束缚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发展。第三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打破苏联模式,走上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道路。由此注意联系比较每一个阶段的国际背景、国内环境、探索成就及教训的不同。思考讨论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是研究世界各国历史的两大盛行理论。你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怎样体现这两大理论的?提示:体现现代化理论的有:政治民主化建设、

27、经济体制改革等内容。体现全球史观的有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等内容。2.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封闭到开放的历史第一次封闭:从明朝后期到1840年。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对外来商品的需求不大,明朝中期以来,日本倭寇和西方殖民势力骚扰海疆,威胁中国安全;清政府为了对付台湾郑成功父子的抗清势力,也严禁大陆人民下海。第一次开放:19世纪中期,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寻求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落后、腐败的清王朝自然在战争中失败,于是被迫开放国门。第二次封闭:19491978年。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长期实行敌视政策;2

28、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也对中国实行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恶化;中共从1957年开始的“左”倾错误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也缺乏与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和进行技术联系的愿望和要求。第二次开放:1978年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向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中求得生存;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由此可见,新中国的对外开放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吸引外资,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而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在西方殖

29、民者的坚船利炮逼迫下,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形成的被迫的开放,是由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没有主权的开放。3.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在我国历史上早就有之,契丹政权实行的“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就是典型的例子。而我国现在的“一国两制”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并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的方针自提出后,已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而台湾直到现在还未与大陆实现统一,主要是由于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发展以及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但是,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0、趋势,因此祖国的统一一定能够实现。思考讨论“一国两制”是目前我国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但“一国两制”不是新中国的独创,我国历史上的契丹政权就曾实行过“蕃汉分治”的政策。试比较这两次“一国两制”的不同。提示:可从实施的背景、内涵、实施的成效等方面来归纳。4.新中国工业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变化(1)第一次:建国初期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和政治斗争方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急于完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结果:在建

31、国初期,对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起过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渐束缚了经济的发展。(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32、,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原因:党中央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5.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当时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并逐渐建立社会主

33、义市场经济体制。典例剖析【例1】(2004年北京文综,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具体体现在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A. B.C.D.剖析:早在1954年的一届人大上我国就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掉含有的选项就得出了正确答案。答案:C【例2】(2004年广东,17)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在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战线的“八字方针”是社会主

34、义改造即将完成时提出的,而“十六字方针”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所以该题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例3】(2004年江苏,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A.广东、福建B.安徽、四川C.四川、浙江D.安徽、江苏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是正确答案。答案:B【例4】(2004年上海,20)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下列三位中国领导人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A.一个中国B.三个世界C.一国两制D.四项原则剖析:图中三位中国领导人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他们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都是一个中国。B、D两项都不是针对中美关系提

35、出的,而“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时期提出的,显然毛泽东时期不可能有。答案:A【例5】(2004年广东,30)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剖析:本题从新中国成立后不同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切入,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本题时间限制比较复杂,包括三个时间段,中心词“基本状况”和“作用”都有对应关系,所以答题应注意知识的条理性:对“所有制结构”回答要注意正确运用术语,对“作用”的回答要注意结合具体史实。参考答案:19491952年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36、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从1956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491952年底: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19561978年: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教师下载中心教学点睛近年来,本单元一直是高考备考的重点、热点,在高考中涉及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具体的知识点

37、有:徘徊时期出现的原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内容、实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的本质含义,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农村改革的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等。但是,在历史单科命题中,单独出自于本单元的大题并不多,多为延伸或对比而涉及的知识点。所以,本单元重点知识深度挖掘的潜力还很大。在文科综合命题中,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的出发点看,本单元将“继续加温”,命题形式将继续保持单科命题时的模式,在知识的联系上做文章。本单元在新的教学大纲中,不但没有删减重要知识点,而且还有加强的趋势。本单元的复习重点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

38、设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国两制、新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复习本单元建议注意以下几方面:(1)在全面复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本单元的阶段特征,再从历史的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统一战线、民族关系、外交成就等方面进行单元内小专题的总结,准确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线索。与此同时,理清各线索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联系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单元知识网络。(2)正确理解和把握本单元的历史概念,如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全面、准确理解本单元的重要历史结论,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要从

39、指导方针、思想路线、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以及改革开放等方面去理解“伟大转折”。再如中共十四大为我国规划了21世纪的行动纲领,应从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改革和建设的任务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等方面去分析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要准确把握此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基本内容。因2005年是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对此更应特别重视。(4)本单元是文科综合命题的热点,在复习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纵向联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社会

40、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中共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还要联系时事政治的有关现象如“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十六大等。(5)在新课程标准中,本单元是重点修改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明显突出了国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此现象应值得关注。本单元建议安排5课时以上。其中学生看书和教师讲解2课时,测试2课时,试卷评析1课时。拓展题例【例1】 (2001年上海,27)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幅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助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邓小平主要活动的

41、掌握及知识迁移能力。从对联所示内容看,主要反映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是发生在1978年以后的。答案:D【例2】 (2004年全国春季,17)1979年,全国人大宣布的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表现在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 美国断绝与台湾外交关系,遏制了“台独”势力 两岸相互投资设厂 台湾当局对“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A.B.C.D.剖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以前,而且“台独”势力也并未得到遏制;方针公布后,台商到大陆来投资。因此可排除。答案:D【例3】 (2003年全国,23)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A.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B.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C.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剖析:A、B两项是中共十三大制定的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的第二步和第三步,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例4】 (2000年全国,3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1956年2月

43、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材料二:自以为还有反对劳动人民的资本的社会力量,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党派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起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还多一种资本:他们的大部分直接参加着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的种种部门需要着他们。1957年9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三:经过12年的锻炼,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信任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还把他们看作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对的。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材料四: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

44、,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请回答:从20世纪50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有何重大意义?剖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知识分子政策为主线,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考查学生在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认识历史事实的主要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能力,以及阐释、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设问中给出的实践性限定条件,把“20世纪5070年代末”的中国政治风云,作为思考问题的切入点。解答时,要注意试题的连贯性和整体

45、性,整体把握在这一时期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变化,按正确认识错误认识纠正错误正确认识的轨迹,进行思考。学生易犯的错误是照搬材料或简单罗列事实,缺乏对历史环境的分析说明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参考答案: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共正确认识到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经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知识分子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1962年,周恩来重新提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1978年,邓小平更加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共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依据,对于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起到

46、了重要作用。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问题。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例5】(经典高考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剖析:本题虽然命题时间较早,但当前文科综合命题中有一类小专题综合的题目,与本题思路类似,在总复习中应重视。它既考查了较低能力层次上的再认再现能力,也考查了较高层次的分析能力和史论结合的能力。这类连锁发问的题目,做好第一问是一个关键,要准确答好第一问,必须搞清新中

47、国成立以来几十年间的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这三方面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变化。总结具体史实,不难发现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一基本原理,这无疑是制定经济政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参考答案: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也可给分)。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

48、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学术动态1.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

49、当代史最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史学界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应该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为主体,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二大为开始形成阶段,中共十二大到十三大为基本形成阶段,中共十三大到十五大为丰富发展阶段。另一种意见认为,研究“特色理论”不能割断历史,不应该忽视毛泽东的艰辛探索,因此应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向社会主义转变为起点,或以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为起点。第三种意见认为,理论起点追溯到1956年、1953年、1949年各有其道理,但不属于“特色理论”的起点问题,而是“特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历史根据。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是“特色

50、理论”的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使这个理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发展,形成主题;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这一理论在全面改革中逐步展开,形成轮廓;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这一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是“特色理论”诞生前的直接酝酿,占有特殊的位置。第四种意见认为,对“特色理论”的认识分歧在于把这一理论和实践探索相混淆。究其实践探索而言,应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究其理论而言,二者有密切联系,应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问题对于上述问题,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现阶段有两个阶

51、级和三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现阶段存在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生产者阶层。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存在三个阶级,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个体劳动者阶级。还有人认为私营企业主也是一个阶级。也有人认为私营企业主是个阶层而不是个阶级,研究其属性应把私营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区别开来,要把阶级标准和阶级存在区别开来。私营企业主是个非完整的阶级范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允许它形成一个完整的阶级。关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有人认为应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方面加以分析。有人认为物质利益矛盾日益增多

52、;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冲突、矛盾十分显著;领导和群众的矛盾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集合点;人民内部矛盾复杂化;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现象时有发生。3.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认识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1)1978年12月到1984年10月,确认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主要标志是中共十二大报告的有关提法。(2)1984年10月到1987年10月,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主要标志是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有关提法。(3)1987年10月到1988年9月,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

53、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主要标志是中共十三大报告的有关提法。(4)1988年9月到1992年2月,确认“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但强调计划经济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性。(5)1992年2月以来,重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的观点,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主要标志是中共十四大报告的有关提法。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萌芽产生于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首次提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设想。八大前后得到深化。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错误时,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探索,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并意识到价值规律的重要性

54、。4.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成功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对改革实践成功的原因,有的观点认为,以崭新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作指导;在全面改革中始终坚持以经济体制为重点;建立新经济体制的渐进式改革策略;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牢牢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有的观点针对渐进式改革道路提出批评,认为应转向更激进的改革。也有人认为,应继续沿着“渐进式”改革道路发展。还有人认为,中国成功的改革战略特点不在“渐进”,而在于从体制外开始,首先不盯住国有部门这个旧体制主干部分打攻坚战,发展非

55、国有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同时也指出我们不能一直采取这种战略。5.中国经济改革的特点西方有学者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亚洲类型有三个特点:第一,经济改革优先于政治改革;第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穷得多;第三,在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改革起步时多数人口从事农业,在工业产品中,多数来自于中小工业。国内有学者认为,还可以加上另外三个特点:第一,从苏联学来的经济体制,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分所起作用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作用最大的仅限于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即工业化了的部分,而对分散的农业和小工业,控制的程度就要低一些。第二,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比苏联和东欧都要低。因为上述中国经济体制

56、主体在确立以后的20多年间发生了若干变异。1978年的经济体制比20多年前初步确立时的经济体制在所有制上更为单一化;在经济决策上更为集中化;在经济流程上更为实物化;在收入分配上更为平均主义化;在对外关系上更为封闭化;在经济组织的方式上更具动员的色彩。因此,中国改革前夕的经济带有较多的军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因素。如果联系到体制以外的其他因素,诸如经济理论准备之不足以及经济水平低等,那么中国改革起点比较低就更为明显了。第三,同苏联、东欧相比,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同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改革以前的苏联和东欧,从总体上来说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属于发达国家,而中国则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在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有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而且在经济发展的转型上有一个从习俗经济或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有一个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