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列一组图片是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通过这组图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能够制作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青铜器 出现了早期的纺织业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一“炭化的粟”可知,这时期已有原始农业,原始农业种植有一定的发展,正确根据;根据材料中的图二“穿孔石斧”可知,这时期能够制作磨制的石器,正确;根据材料中图三“鱼纹盆”可知,这时期手工业有一定的
2、发展,但无法得出这时期的生活用具是青铜器,并且这时期没有青铜器,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图四“纺轮”可知,这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纺织业,正确;综上所述,蒸汽机,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2. 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 具有民主色彩B. 以血缘为纽带C. 权力高度集中D. 神权王权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商代通过占卜行为来预测吉凶,这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D正确;民主色彩与占卜无关,排除A;血缘纽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商代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3. 有人把春秋战
3、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符合材料“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说法;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符合材料“中央集权的法制派”的说法;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符合材料“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的说法;儒家主张的是仁和礼,符合材料“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的说法,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4. 以下能够显示关于秦朝的历史
4、信息有实现了国家统一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传子制度开始出现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故正确;秦朝还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故正确;夏朝传子制度已经出现,故错误。故组合正确,故选B,排除ACD。5. 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下列哪一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A. 统一度量衡B. 休养生息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抵御匈奴,巩固边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为了恢复经济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度量衡是秦朝时期的经济政策,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政策,故C选项错误;抵御匈奴,巩固边防是西汉时期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选项错误。6.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黑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C. 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 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措施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
6、正确;铸钱这一问题与抑制农业的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C项彻底表述有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思想领域,排除D项。7.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三国鼎立”“南北朝并存”“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人口南迁”发生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南北朝时期,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故C选项正确;根据
7、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原始人类黄帝、尧舜禹时期,故A选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故B选项错误;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故D选项错误。8.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采用汉姓 改穿汉服 学说汉语 提倡与汉族联姻 发展经济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改姓为元”可知,孝文帝改革采取了采用汉姓的政策,正确;根据材料“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等信息可知,孝文帝改革采取了改穿
8、汉服的措施,正确;根据材料“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可知,采取了学说汉语的措施,正确;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可知,采取了提倡与汉族联姻的政策,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发展经济方面的措施,错误;综上所述,正确,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9.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 加强北部边防C. 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D. 巩固隋朝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
9、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答案为C;A是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排除;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加强边防,B错误;巩固隋朝的统治是开凿大运河的目的,而不是影响,D错误。10.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 唐末农民战争B. 朋党之争C. 宦官专权D. 藩镇割据【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各地的藩镇
10、的实力强大,中央无法控制地方,最终唐朝灭亡出现五代十国,故选D。唐末农民战争、朋党之争、宦官专权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形成五代十国局面的原因,排除ABC。11. 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 唐代以分权而得以加强皇权C. 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D. 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分化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因此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不属于本质问题,排除。故选B。12. 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
11、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 使税制更加紊乱B. 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C. 增加了财政收入D.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杨炎的两税法实施以后,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故C项符合题意;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便于征收,故A不符合题意;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对农
12、民的控制松弛了,故B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根源于土地私有制,故两税法既然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故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13. 下列反映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史实是A.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B. 封建帝王重视儒家,开始建立太学,传授儒家思想C. 儒学失去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D.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的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统治者奉行儒、道、佛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故A项正确;B项是西汉时期,排除;隋唐时期儒学仍然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D项是宋朝时期,排除。【点睛】解题时注
13、意“隋唐时期”这一时间。14. 隋唐时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是雕版印刷术和火药 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和编修唐本草活字印刷术和城市建筑技术 指南针和造纸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金刚经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我国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因此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是我国隋唐时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正确
1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宋朝,错误;造纸术最早出现与西汉,错误;综上所述,正确,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15. 针对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现象严重的局面,宋太祖所采取的解决措施有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下爪牙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统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等,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防范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故项正确;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地方经济权力弱化,
15、无法形成强大势力,故项正确;元朝设置行中书省,宋在元之前,宋太祖并未取消行中书省,并且设“三司”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项错误;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下的爪牙,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利于防止藩镇割据现象的出现,故项正确;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16.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 分散宰相权力B. 加强皇权C. 加强军事实力D. 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
16、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
17、监。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17.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这种制度A. 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B. 是辽政权的基层行政、军事组织C. 有利于北方民族交融D. 使西夏力量迅速壮大【答案】A【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对金代基层组织的了解和认识。“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故A项正确;“猛安谋克”是金代政权的组织,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的地方行政组织,对
18、不同民族的区分比较明显,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猛安谋克”是金代的地方组织,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18. 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代实行A. 郡县制B. 三省六部制C. 行省制D. 分封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为了统治空前辽阔疆域实行了行省制,故C项正确;郡县制推广于秦朝,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实行于隋唐时期,故B项错误;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故D项错误。19. 宋元时期,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根本原因是A. 政权并立,各民族文化交融B. 统治者纵情享乐的影响C. 城市经济繁
19、荣,市民阶层的扩大D. 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广泛流行【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随着城市的繁荣,城市市民阶层形成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故答案为C;宋元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文化交融是城市文化生活的一个原因,但是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统治者耽于享乐可以给城市生活增加色彩,不是以经济为根源的,不是根本原因,B错误;D是城市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20. 如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与图中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 南朝B. 南宋C. 唐朝D. 元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
20、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南北趋于平衡,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超过北方,因此处应该是南宋,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完成南移并南方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而不是南朝,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南移,但这时期南方没有超过北方,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超过北方,因此处应该是南宋,而不是元朝,故D选项错误。21. 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B. “仁”的学说C. 心即理性D. “心性论”【答案】
21、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家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也就是说先有理而后有物,A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的学说,与题意无关,排除B。C、D两项是心学观点,与题意理学不符,排除。22.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在宋朝称为普遍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经济严重衰退B. 政府控制较为松弛C. 坊市制度崩溃D. 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局面,是因为“不抑兼并”的政策,即政府的控制较为松弛,故B正确;宋代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故A错误;坊市制度崩溃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政府放松控制不
22、等于失去控制,故D错误。23.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 秦朝御史大夫B. 汉朝丞相C. 唐朝六部尚书D. 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24.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A. 废除宰相B. 设置南书
23、房C. 设立内阁D. 创立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故D正确;明太祖废除宰相,明成祖设立内阁,康熙帝设置南书房都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不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故ABC错误。25. 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请制订防范夷商规条,规定:永远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对外商的寓所进行严格搜查;禁止中国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请汉人役使;外国商船停泊处派军队弹压稽查等。这一政策的影响是A. 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B. 保护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D. 避免了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答案】A【解析】
24、从材料“永远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禁止中国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请汉人役使”中可以看出,这一政策是指海禁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A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概念,排除;D项错误,错在“避免”。点睛:材料“永远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禁止中国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请汉人役使”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当时中国实行海禁政策。26. 明末思想家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其核心思想是A. 维护封建礼教
25、B. 抨击君主专制C. 提倡经世致用D. 主张民主共和【答案】B【解析】唐甄认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烈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维护封建礼教、经世致用,排除AC;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D错误。27. 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大清国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统
26、治中国的工具,D正确;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A错误;天津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进一步加深,B错误;马关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大大加深,C错误。28. 下图所示的皇家园林被侵略者野蛮焚毁。这一严重事件发生在A. 中英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指圆明园,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皇家园林圆明园。为此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写信痛斥联军是强盗,谴责他们毁灭东方文化的罪恶行径。因此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7、第二次鸦片战争。29. 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的著作是A. 四洲志B. 各国律例C. 海国图志D. 变法通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B是林则徐组织人编译外国著作;D是维新派梁启超的文章,主张变法图存;C符合题意,魏源于1842年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点评:中国思想近代化的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等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2.抓住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把握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的主题内容的
28、变化,即理解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 3.分类归纳近代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在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其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及差异;从思想近代化的角度理解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30. 下面这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C.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由漫画中的“太阳旗”、“台湾岛”和日本兵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故C正确;英国迫使中国签订了
29、南京条约,不涉及台湾,故A错误;中国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也不涉及台湾,故B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割地,故D错误。31.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
30、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
31、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
32、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解析】【详解】(1)“不同”,据材料一信息“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得出: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由材料信息“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得出: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依据材料信息“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得出: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 (2)“特点”,据材料二信息“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
33、特点”得出:管辖区域大;由材料信息“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得出: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由材料信息“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得出: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原因”,依据材料信息“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得出:元朝疆域辽阔;由材料信息“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得出:民族征服;结合所学知识从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的角度补充。“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3)“策略”,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平衡与协调,即中央集权与
34、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角度分析。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时期代表人物命运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时期职位基本职权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丞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代雍正年间及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定、传达皇帝旨意,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材料三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
35、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材料四(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摘自永禁机匠叫歇碑材料五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六(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
36、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请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3)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五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4)材料六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问题:丞相位高权重,皇权与相权矛盾冲突尖锐。根本原因:丞相制度已经成为加强皇权专制的阻碍。(2)明朝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朝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并发展到顶峰。(3)不同。材料四反映的体现的是资
37、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关系;材料五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4)特点:规模大;分工细;雇佣劳动。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解析】【详解】(1)问题:材料“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体现的是丞相位高权重,皇权与相权矛盾冲突尖锐。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加强皇权专制的阻碍。(2)循环: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需要点出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出现、军机处的形成等。本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并发展到顶峰。(3)不同:根据材料“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可知材料四体现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关系;根据材料“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可归纳出材料五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4)特点:根据材料“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可归纳出规模大和雇佣劳动;根据材料“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可归纳出分工细。原因:结合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即可,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