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764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WORD版》2014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通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能力专题 学案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能力专题学案1学科能力专题当今高考的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不是某种版本的教材,能力立意是高考的永恒主题,因此,高考试题多以“提供材料问题情境提取图文有效信息迁移主干知识探究地理事象发生过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模式出现。注重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的考查,所以在考试大纲中有四种能力的明确要求:能力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典例1(2013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1)(2)题。(1)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A3月12日晴朗 B6月5日晴朗C3月22日多云 D6月20日多云(2)该地可能位于()A祁连山地 B大兴安岭C

2、南沙群岛 D帕米尔高原答案(1)D(2)A解析只有白天才有太阳辐射,据横坐标可知,该地此日昼长14个多小时,昼长夜短,故答案只能在B、D中选择,该地昼长中间时刻,即为当地12时(此时北京时间为13时左右)。应该是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刻,但此时太阳辐射值较低,故该日为多云天气。故第(1)题应选D。根据上题分析,当地为12时时,北京时间(120E)为13时左右,故该地经度约为105E,故第(2)题应选A。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解答试题的基础和前提,试题的材料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大多以文字、图像、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从多方面获取信息:1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无论是选择题还是

3、综合题,文字材料承载着解答试题的重要信息,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每一组试题的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精选的,材料中隐含着重要的解题信息或者是关键词。审题时要特别关注文字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在阅读材料时,首先要将文字材料认真阅读一遍,不要漏掉一个重要的关键信息,并标注在试卷上,以便后面重读材料时能够迅速找到关键点;其次,弄清题干中设问所涉及的知识点,要在材料中找到其可能包含的所有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与图示及设问相结合,为解答试题做好准备。2 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地理图表在高考中非常常见,它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所以在判读时要分清主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应该在图表中获取的信息。在图中获取信息时

4、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一是读图,包括读图名、读图例,判断规律,训练从提示中获取信息(包括显性及隐性信息)及加工、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二是说图,就是把读图的思维过程及读图所获取的信息说出来。三要记图,注意把重要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记在脑海里。四是换图,图形之间的互换有利于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五是填图,通过填图,掌握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帮助提高读图能力。六是绘图,通过绘制一些区域简图,加深印象,强化记忆。解读表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仔细阅读表格,充分把握表名的中心内容,表名表达了图表所要展示的最主要的地理要素的分布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透过表名往往可以发现一些重要信息。第二,

5、抓住主要线索,综合分析地理规律。表格中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也有主次、轻重之分。主线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是多项地理要素中的主要要素。第三,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第四,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相异、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3 从试题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主要依据。首先,设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指向性”,即问的问题是什么,并找出设问的关键词;其次要找到设问中提供的限制性词语,题干给出的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等都是限制条件,是设问

6、信息中最重要的表现,对此我们要特别留意;最后找出设问中的指令词,如题干要求中的“说明”、“说出”、“简述”、“分析”、“阐述”等,然后分析各类试题的答题要点和方式。4 在前题的结论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地理信息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同一组试题中,前一设问的结论往往包含着下一设问的条件,可以为下一设问提供信息。为此,在答题过程中,一是要做到前题设问结论的正确,在明确下题设问的基础上,构建二者的内在联系;二是要结合上一题要求,能充分调用与此相关的地理知识为解答问题提供条件。将河流年径流总量平均分布在全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厚度(单位:mm),称为年径流深度。它直观地反映各地区年径流量的大小。读表,回答

7、(1)(2)题。河名流域面积/km2长度/km河口年平均流量(m3/s)年径流总量/108m3长江1 808 5006 39733 9809 623.71珠江453 6902 21411 0703 360.00黄河752 4435 4641 820574.50淮河187 0001 0001 110621.00(1)四条河流中,年径流深度最大的是()A长江 B珠江 C黄河 D淮河(2)导致四条河流年径流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河床海拔 B年降水量C河流长度 D流域内地貌特征答案(1)B(2)B解析第(1)题,从题干文字可获取计算年径流深度的公式为:年径流深度年径流总量/全流域面积。从表中数据可

8、以读出四条河流的年径流总量和流域面积,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比较即可。第(2)题,由上述公式可知年径流深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流域面积的大小和年径流量的大小,而径流量大小与年降水量大小有关。能力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典例2(2013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3)题。(1)图中()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2)东北平原()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地处边

9、疆,邻国人口迁入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A B C D答案(1)D(2)A(3)D解析第(1)题,从经度位置来看,甲地位于我国最东部,大部分时间能够最早看到日出,但是在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时,越往南日出越早,有一段时间日出最早的地方是我国的钓鱼岛,故A项错误。夏至日极昼发生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漠河在北极圈以南,故B项错误。一般来说,内外流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或200 mm等降水量线”,而实际上,大兴安岭北段西侧还是黑龙江的发源地,故C项错误。由于松花江干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冬季有结冰期,并且低纬温度高于高纬,高纬河段比低纬河段结冰早、融冰晚,所以会出现凌汛,故D项正确。第(2

10、)题,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之间,从河流的流向(南部向南流,北部向北流)可以看出,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故A项正确。伏旱一般指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份,因雨带北移、副高控制下形成的干旱天气,而此时东北已渐渐进入雨季,故B项错误。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平原广阔,地势平坦,以国营大农场为主,适合大型机械联合作业,故C项错误。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属于中温带,不适合棉花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故D项错误。第(3)题,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人口迁移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这个时期大量城市知识青年迁入东北,是为了发展工业、开发资源、开发边疆;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是在实行农业现代化、人口数量增多以后,错;

11、当时的人口迁移以国内人口迁移为主,错。“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答题的思维过程与环节线索。该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将已有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1 熟练调运知识的前提是掌握知识。对教材中的核心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必须准确掌握,要能用自己掌握的学科语言将知识描述和阐释出来。2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呈现方式)和内容(考查重点)建立正确的联系。调动和运用知识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我们头脑中“记忆库”里的相应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能否找到所学知识点与试题材料的结合点,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3 用已有的知识迁移应用解决新情境问

12、题。高考试题的切入点常常不会照搬教材的内容,而是通过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命题角度,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平时复习训练中,不仅要提高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提高调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做到活学活用,面对新情境新问题,能够从容应对。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第二届中俄蒙(呼伦贝尔)国际煤炭能源及矿山机械装备博览会”于2012年5月25日27日在中国满洲里隆重举行。材料二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分布图(1)根据材料分析呼伦贝尔旗以矿业开发为重点,加快产业化进程,其发展的方向有哪些?(2)分析呼伦贝尔旗煤炭工业发展的优势。(3)分析

13、该区域可利用的清洁能源有哪些及成因。答案(1)煤炭工业、煤化学工业、煤转化及新型能源产业。(2)原料丰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市场广阔。(3)风能:距冬季风的源地近,地表起伏小,无高大山脉(植被)阻挡。太阳能: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丰富,应该加快发展以煤炭为中心的工业,另外该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新能源产业。第(2)题,煤炭工业发展主要从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要结合该地区具体实际情况。第(3)题,该地区主要的清洁能源有风能、太阳能;风能丰富是因为该地靠近冬季风的源地

14、,风力强劲;位于内蒙古高原上,地形平坦开阔,没有高大山地的阻挡;植被以草原为主,对风力削弱作用相对较小。太阳能丰富,主要是因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多。能力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典例3(2013四川文综)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选择图1和图2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2)据图1和图2,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3)结合东北

15、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答案(1)图1: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图2: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东北地区以旱

16、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解析第(1)题,气温、降水的差异情况从总量上多还是少、高还是低,具体分布,极值出现地区等方面回答。第(2)题,涝灾严重的成因应从气候(气温、降水)、地形、水文等方面回答。第(3)题,仔细审清题设提示,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气温低导致播种推后,生长期缩短,产量降低。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少,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以耕作,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着眼点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描述事物一般是表现地理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特征,而

17、阐释事物则是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1 基础性设问要善于回归教材。基础性设问考查的内容多为一般的概念、分类或基础知识,这类问题的回答多与教材基础知识有密切联系,再认再现教材知识并准确表达非常关键。因此在平时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2 技术要求性设问要精练准确。技术要求性设问是考查技能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综合性试题中经常出现。试题中的技能型要求往往都是很明显的。例如绘图类技能要求常见的有“在地形图下的网格中,画出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运用锋面符号,在图中画出锋面的位置”“在图上用实线圈出规模巨大的城市群位置”等。识别出技能型要求设问后,应按照试题要求完成任务。3 多点

18、式设问应做到点点到位。多点式设问是高考综合题设问的重要形式,该类设问主要结合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不同方面考查地理事物的特点,设问中涉及的各点是并列的,反映了该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所以该类问题往往可以拆分为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描述和阐释。解答该类问题,一方面要认准考查内容涉及的方面,不能因审题失误造成遗漏;另一方面要在充分调用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语言准确描述和阐释说明。4 综合性设问要善于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综合性设问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所设计的问题。提高综合性设问不仅要求学生知道地理现象是什么,而且要求能够分析为什么,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难度较高。要突破该问题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9、:第一,在复习时要注意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并会迁移应用到具体的试题案例中来。第二,掌握该类问题的构题特点,这类问题的关键词常有“分析”“说明”“比较”“评价”等。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50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2)分析图示地区2010年与1950年相比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3)描述该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A处位于河流上游,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道拓宽,呈槽型或“U”形。(2)林地减少,耕地增多。影响: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3)沿河、沿海和沿

20、公路分布。原因:地势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有便利的河运、海运和公路运输,有利于聚落的发展。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A河谷位于上游,等高线稠密,河谷呈现“V”形;B位于下游,等高线稀疏,河谷呈“ ”形。第(2)题,由两图比较可知,2010年该地区农业用地的变化为林地减少、耕地增加,这样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口三角洲面积会增大等。第(3)题,聚落主要沿河、沿海及沿交通线分布,主要原因是这些地方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同时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形成。能力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典例4(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200

21、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答案(1)西南和东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2)沙尘暴。天气条件: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解析第(1)题,关于气压分布特点,应从气压值的分布、气压中心的分布

22、、等压线疏密的区域分布及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分布等方面去描述。第(2)题,图中虚线范围内为锋面气旋系统中的冷锋。在我国北方春季易形成沙尘暴灾害。其形成的天气条件,图文信息给的很全面,如我国北方春季气温回升快,表土解冻,地表干燥,故沙源丰富;地表干燥,说明降水少,由图知该区域大部分处于强低压控制下,气流上升,沙尘易被扬起,据图中虚线区域等压线分布及密集情况知该地偏西风势力强劲,因此该地易形成大范围沙尘暴天气。发现和探究问题就是用已知原理和规律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这类问题在高考命题中多以根据材料分析结论形式呈现。论证和探讨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观点明确,表述清晰。“学习有用

23、的地理”,即要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利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问题时,有许多与当今时政联系密切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清晰表达出来,并用于论证和探讨问题过程之中。例如,地理课程标准中“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等内容,均与此主题内容密切相关。2 逻辑严密,追求观点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论证和探讨问题是地理综合能力的最高要求,是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地理原理和基本规律,综合分析、论证现实问题的具体实践。该类题目往往要求学生能对构成事物整体的各种因素和现象进行表述,对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性因素进行完整的

24、说明;能认识事物产生、演变的规则和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和阐释,最终做到论证观点和表述内容上的有机结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从浙江出口到欧美的香菇原来走海运至少要半个月时间,影响到香菇新鲜度。而浙江磐安一菇农在美国加州摩根山农业菇类种植场承包了2公顷,请了8名墨西哥人种植香菇。他将接种、发菌等工序在国内完成,再将培育好的菌棒运到美国,采摘的香菇直接通过当地的销售企业销售,使美国消费者能吃到当天采摘的鲜香菇。材料二将78%的杂木屑、20%的麦麸、1%的糖、1%的石膏均匀混合,装入塑料袋,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后,再接上菌种就做成了菌棒。(1)加州的农业生产居美国第一,果蔬生产占

25、美国的一半。上图左上角是加州两个城镇的气候资料,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该地发展农业的优势与劣势。(2)试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分析浙江菇农去美国承包菇类种植场这一经营方式的合理性。(3)对于我国浙江向日本和韩国大量出口香菇菌棒,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答案(1)优势:加州为地中海气候,热量和光照充足。劣势:夏季气温高而降水少,容易发生旱灾。(2)利用了美国现有的农业基础(农业菇类种植场),雇用了相对廉价的墨西哥劳动力,利用了美国的销售公司进入市场,通过原料和技术的输出,发挥了各个生产环节的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3)赞同。理由:浙江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菌类生长;生产菌棒的原料较丰富;

26、劳动力充足,可以增加就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不赞同。理由:菌棒的原料是杂木屑,生产菌棒要消耗大量的林木,不利于浙江的森林保护,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文字材料、图像资料和设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注重考查学生调运知识阐述阐释地理事象的能力。从材料中可获取影响香菇生产的条件信息和技术、产品、劳动力的流向等信息。第(1)题,注意从水热配合方面分析。第(2)题,侧重于投入的社会经济因素,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3)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劳动力、原料、生态等方面分析。能力专题练一、选择题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12题。1 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

27、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全球降水量逐渐增加C冷暖、干湿交替出现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2 在a阶段()A气候由暖湿变为干冷B冰川面积减少C雪线高度不变D海平面不断上升答案1.C2.A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全球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波动性变化,并不是逐渐升高和增加,A、B错误;结合气候冷暖、干湿界线可知,全球气候冷暖、干湿交替出现,C正确;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不一致,D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a阶段全球平均气温由暖变冷,全球平均降水由湿变干,即气候由暖湿变为冷干,A正确;气温由暖变冷,冰川融化减少,面积不会进一步减小,B错误;气温由暖变冷,雪线高度降低,C错误;降水由湿变干,水量减少,海平面降低,D错误。灰

28、霾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颗粒物,能见度小于10 km的大气现象。2000年以来,南京的灰霾天呈爆发式增长:2000年112天,2002年147天,2006年152天,2010年灰霾天超过200天。据此回答34题。3 导致南京灰霾天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机动车增多,尾气排放量逐年增加高楼增多,静风天数逐年增加绿地面积增加,空气湿度逐年增大南京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A B C D4 为改善南京空气污染状况,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有()控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加大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力度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扩大绿地面积,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加强建筑工地扬尘管理,限制房地产

29、开发大力发展公交事业,禁止私人购买小汽车A B C D答案3.C4.D解析第3题,注意题干中强调的是逐年增多的原因,而南京的地形是不变的;绿地面积增加使得吸烟滞尘的能力增加,使灰霾天气减少。第4题,改善污染状况主要是从减少源头的排放及积极改善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读图,回答57题。5 该年,图中各省区中()A宁夏出生率、死亡率均较高B江苏年新增人口最多C西藏的死亡率比上海高D北京人口自然增长最快6 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A性别比例 B文化教育C人口年龄结构 D经济发展水平7 江苏比西藏承载更多人口

30、,这说明江苏比西藏()A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B生活消费水平更高C交通运输条件更便捷D人均生存空间更大答案5.B6.C7.A解析第5题,该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获取宁、苏、藏、京的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信息。读图可知,宁夏出生率为1.6%左右,出生率略高,死亡率为0.5%左右,死亡率较低,A项错误;江苏人口总数多,年新增人口最多,B项正确;西藏的死亡率为0.6%左右,上海死亡率为l%左右,西藏的死亡率低于上海,C项错误;北京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慢,D项错误。第6题,该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中和设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直辖市,年龄结构不

31、合理是导致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的可能性因素。所以C项正确。第7题,该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生活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源利用条件。江苏环境承载力大于西藏,说明江苏的资源利用条件更为优越。A项正确。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山脉垂直带谱。读图完成89题。8 该区域()A年降水量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B风力作用微弱,以流水作用为主C景观呈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9 关于该区域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东西坡带谱差异的形成基础是热量B山北坡为阳坡,基带上限高于南坡C山东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D

32、该区域缺少冰雪带是因为纬度过高答案8.A9.C解析第8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图示区域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区,综合山地的经纬度可知分别为贺兰山、阴山和大兴安岭。根据基带变化(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判断,自东向西(由到)降水呈减少趋势,该区域气候较干旱,风力作用显著,流水作用微弱,景观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基带海拔判断,该地区海拔多在1 000米左右,以高原为主,地势大致西南高、东北低。第9题,山东西坡自然带谱差异的形成基础是水分;山北坡为阴坡,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针阔混交林带上限高于南坡;山东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针阔混交林范围广。因山地相对高度较低,该区域各山地缺少冰雪带。读“某国

33、主要进出口货物贸易额比例表(%)”,完成1011题。燃料矿物(除燃料)制成品出口31.927.419.2进口13.31.375.610. 该国最可能是()A俄罗斯 B澳大利亚C德国 D沙特阿拉伯11下列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口的矿物主要是铁矿、铝土B国土辽阔,货物运输以铁路和管道为主C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D最大的工业区是鲁尔区答案10.B11.A解析表中该国出口的燃料、矿物占到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说明资源丰富;沙特阿拉伯以石油为主要的出口产品;俄罗斯除了石油出口之外,还有重工业产品;澳大利亚煤炭资源丰富,铁、铝土资源丰富;德国工业发达,工业制成品大量出口,综上所述该国为澳大利亚。读图

34、,回答1213题。12图中甲、乙、丙、丁最可能对应的城市是()A甲新加坡 B乙孟买C丙洛杉矶 D丁悉尼13假如四地都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夏至日时,四地日出最早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2.C13.D解析第12题,图中甲地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交替控制,而新加坡位于赤道地区,主要受赤道低气压控制,A选项错误;乙地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孟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B项明显错误;丙地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交替控制,与洛杉矶的地中海气候吻合;丁地全年受西风控制,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悉尼位于大陆东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D项错误。第13题,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范围可判读出纬度最高的是丁,最低的是甲

35、。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昼,因此纬度越高,昼越长,日出越早。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回答1415题。14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A铁矿资源丰富B水土流失严重C水资源丰富D重化工业为主要工业部门15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两区域采取的共同措施有()A植树造林 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C完善交通 D建设水运网答案14.D15.B解析第14题,由图可知,左图为山西,右图为德国鲁尔区,这两个地区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此基础上,这两地都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区域特征。第15题,两地以重工业为主的特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今后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同时要结合当地污染严重的问题,积极减少污染、美化环境。此外,山西要植树

36、造林、保持水土,鲁尔区则可积极建设水运网。二、综合题16九寨沟景区(图甲)和喀斯特高原(图乙)都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喀斯特发育区地下水循环通畅。九寨沟以水景最为奇丽,素有“世界水景之王”的美誉,不仅河湖水清澈,而且景色宜人。读图回答问题。(1)读图甲,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九寨沟“河湖水清澈”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3)读图乙,指出喀斯特高原主要的地质灾害以及频发的季节。(4)读图乙,从自然条件分析甲河沿岸平原种植水稻的可行性。答案(1)崎岖的山地,海拔高;地势中间高四周低。(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湖水流量大;山区地形、喀斯特地貌区(水循环通畅、可溶

37、性岩石);植被覆盖率高。(3)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冬季多发);地震(时间不定)。(4)可行。甲河沿岸平原(波河平原)夏季光热充足;有灌溉水源;地形平坦(或土壤较肥沃)。解析第(1)题,在结合经纬网确定图示位置的基础上,根据河流分布可判断地形特点。第(2)题,从地形、地质、气候和植被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说明。第(3)题,结合喀斯特高原所处的位置、地形及其气候特点判断地质灾害以及频发的季节。第(4)题,结合水稻生长习性及本地区自然条件进行说明。17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知名大河之一,她自西向东跨三级阶梯,流域内孕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简述甲地面临的

38、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2)说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能源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位置、资源、交通、市场四个方面分析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3)黄河流域人口稠密,发展农业至关重要。为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2)分布特点:上游水能和煤炭资源丰富;中游主要是煤炭资源和水能;下游主要是石油。开发条件:位置:位于我国中部地带,临近工业城市,距离市场近;市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且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资源:煤炭储量大,埋藏浅,煤层厚,地质条件优越,且有多种矿产,综合开发效益大,但水资源短缺;交通:交通四通八达,但运力不能满足需要。(3)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解析第(1)题,根据甲地所处位置判断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从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说明原因。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说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能源分布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及其图示信息,按照试题要求说明山西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第(3)题,从农业生产技术、产业结构、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