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49 ,大小:2.07MB ,
资源ID:617584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1758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新课标)课件:2.2.2 高频文言虚词.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新课标)课件:2.2.2 高频文言虚词.ppt

1、第二节高频文言虚词返回 上页 下页 2012年全国高考的16份试题,有9份试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的用法,涉及的文言虚词有10个之多,可见高考对常见文言虚词考查的重视。这10个文言虚词,按出现的频率排列,依次是:以(9)、为(6)、其(5)、之(4)、而(3)、于(2)、所(2)、且(1)、则(1)、乎(1)。本书将结合2012以及近年全国高考试题,对它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逐一进行讲解,希望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编者按:返回 上页 下页 以(9次,出现率100%)1介词【用法例释】(1)表原因。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在”。如: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3

2、)依据、凭借、按照。如: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余船以次俱进。(4)把、用、拿。如:a.以为轮,其曲中规。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返回 上页 下页 2连词(1)表示并列、修饰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如: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樊哙侧其盾以撞。(2)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以便。如: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b.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3)和“上”、“下”、“东”、“西”、“往”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召有司按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3动词认为、以为。如:皆以美于徐公。4副词通“已”。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返回

3、上页 下页【2012高考回眸】山东卷第 10 题 C 项: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刘日薄西山。前句介词,用;后句连词,因为。广东卷第 6 题 D 项: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都是介词,用,凭借。安徽卷第 5 题 A 项: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两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浙江卷第 17 题 A 项: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前后两句均是介词,因为。天津卷第 10 题 A 项: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使工以药淬之。第一个是连词,来,表目的和结果。第二个是介词,用。返回 上页 下页 湖南卷第 6 题 C 项: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

4、复知之。都是介词,可译为“把、用”。北京卷第 7 题 D 项:何以报为/妻卧草中以号。前句介词,“用,凭借”的意思;后句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江西卷第 11 题 A 项: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前句介词,用;后句连词,表修饰关系,相当于“而”。四川卷第 9 题 C 项: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但以刘日薄西山。两句的“以”均为连词,因为。返回 上页 下页【教材链接】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1敛资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5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报任安书)(

5、)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返回 上页 下页 自我校对 1.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2.承接连词,连接两个先后的动作。3.并列连词,并且。4.动词,认为。5.通假字,通“已”。6.因此。7.介词,“把(作为)”。8.介词,凭,凭借。9.介词,在。10.表示地点的界限。9 以至 晋 鄙 军 之 日 北 乡 自 刭(信 陵 君 窃 符 救赵)()10 由 山 以上 五 六 里,有 穴 窈 然(游 褒 禅 山记)()返回 上页 下页 为(6次,出现率67%)1用作介词,除表

6、被动外,一般读去声(wi)。【用法例释】(1)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如:a.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b.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2)表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4)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返回 上页 下页(5)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6)表被动关系,介绍出施动者,读阳平声(wi),可译为“被”。有时与“所”

7、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如: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w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与之呼应,可译为“呢”。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3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根据宾语的不同作不同的解释。如:a尔为尔,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上)返回 上页 下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上述加点的“为”,应根据动词后所带宾语的不同,分别译为“是”、“形成”、“当作”。山东卷第 10 题 B 项:卒不为宗亲求位/为击破沛公军。均为介词,替。广东卷第 6 题 A

8、 项: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第一个“为”是动词,做;后者是动词,成为。安徽卷第 5 题 D 项: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前者是介词,表被动;后者是介词,替,给。【2012高考回眸】返回 上页 下页 湖南卷第 6 题 A 项:遗善为闾里传/为仲卿母所遣。都是介词,“被”的意思。北京卷第 7题 C项:恐为他人得/倘育而为风露所感。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四川卷第 9 题 D 项: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一个是动词,当或作为;第二个是介词,表被动。返回 上页 下页【教材链接】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9、)()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3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4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5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6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返回 上页 下页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8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9为夫婿所薄,舅姑不念,以至于此(柳毅传)()10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1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返回 上页 下页 自我校对 1.动词,表判断,是。2.介词,替。3.动词,当作,算作。4.介词,向、对。5.动词,担任。6.动词,前者“成为”,后者“叫做”。7.语气助词

10、,用在句末,与疑问代词呼应,表疑问或反诘。8.介词,表被动。9.介词,与“所”结合,表被动。10.介词,为了。11.介词,表原因,因为。返回 上页 下页 而(3次,出现率33%)【用法例释】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如:某所,而母立于兹。2动词,表比喻,译为“如同,好像”。如:军惊而坏都舍。3副词,译为“就、才”。如:然则何时而乐耶?4连词(1)表并列关系。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表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返回 上页 下页(3)表承接关系。如: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4)表转折关系。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5)表因果关系。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11、道也。(6)表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表假设关系。如: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山东卷第 10 题 A 项:以为华而少实/我腾跃而上。均为连词,但前者表转折,后者表修饰。浙江卷第 17 题 B 项:然言出而罪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四川卷第 9 题 B 项:玺书至而母适病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顺承。【2012高考回眸】返回 上页 下页【教材链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1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3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4而

12、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8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返回 上页 下页 自我校对 1.连词,表并列。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却”。3.连词,表修饰。4.第二人称代词,你的。5.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面动作、行为的补充说明。6.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说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7.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8.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9.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10.副词,可译为“还”。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13、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10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察今)()返回 上页 下页 其(5次,出现率56%)1代词【用法例释】(1)代人,他,他的(他们的);代物,它,它的(它们的)。如:a.秦王恐其破璧。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2)代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指你、你的。如: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4)相当于“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5)这、那或这个、那个。如: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返回 上页 下页 2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如:

14、其如是,孰能御之?3副词(1)表示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或许”。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表示祈使,译为“还是”。如:吾其还也。返回 上页 下页【2012高考回眸】浙江卷第 17 题 C 项: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吾其还也。前者为代词,自己;后者为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还是。天津卷第 10 题 C 项:一飘先生其理学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前者是副词,表诘问,难道;后者是代词,指“水与月”(此句出自赤壁赋)。湖南卷第 6 题 D 项: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前者译

15、为“这样”,表示强调语气;后者译为代词,他。江西卷第 11 题 D 项:其返汝耕桑/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均为语气副词,第一个表示婉商语气,还是;第二个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四川卷第 9 题 A 项:钦听其论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前者是代词,他;后者是副词,表推断语气,大概。返回 上页 下页【教材链接】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廉颇蔺相如列传)()2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3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报任安书)()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5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7.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16、?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返回 上页 下页 自我校对 1.代词,“这”,“这个”。2.代词,他的,指秦王的。3.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可译为“那”“那个”等。4.代词,其中的。5.副词,表期望语气,不译。6.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7.选择连词,可译为“是还是还是”。8.助词,用于句中,凑足音节,可译为“地”。9.连词,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8若是其甚与(齐桓晋文之事)()9其业有不精,得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返回 上页 下页 之(4次,出现率44%)1代词。【用法例释】(1)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

17、”(他们),“它”(它们)。如:a.徐公来,孰视之。b.燕、赵、韩、魏闻之。c.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上述三句里的“之”,分别代人(徐公),事(齐国修明政治的情形),物(酒)。(2)第一人称,可译为“我”。如: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2动词,相当于“往”、“到”。如: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吾欲之南海,何如?返回 上页 下页 3助词,可分以下几种情况:(1)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词(名词)之间,可译为“的”。如: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2)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

18、)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返回 上页 下页 以上四种情况中的“之”字均属结构助词。(5)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不译。如:a.公将鼓之。b.顷之,持一象笏至。广东卷第 6 题 B 项: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前句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第二句的“之”为代词,指江水。天津卷第 1

19、0 题 B 项: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前后两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湖南卷第 6 题 B 项: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两句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012高考回眸】返回 上页 下页 江西卷第 11 题 C 项:得珍宝如内藏之半/长幼之节,不可废也。两句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教材链接】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于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3邻人京城氏之孀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5“闻道百,以为

20、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返回 上页 下页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7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9壮士!赐之卮酒(鸿门宴)()10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1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返回 上页 下页 自我校对 1.动词,去,往,到。2.助词,补充音节。3.助词,的。4.助词,的。5.助词,使宾语前置,不译。6.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代词,这。8.代词,知识。9.代词,他(指樊哙)。10.代词,我。11.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返回 上页 下页

21、于(2次,出现率22%)1在,从,到【用法例释】如:a.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b缙绅、大夫、士卒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2“在方面”“从中”如: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3由于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如: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b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返回 上页 下页 5被如: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6与,跟,同如: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7比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安徽卷第 5 题 C 项: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月出于东山之上。第一个“于”,介词,相当于“向”;第二个“于”,介词,相当于“从”。天津卷第 10 题 D 项:子不

22、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表被动。【2012高考回眸】返回 上页 下页【教材链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2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返回 上页 下页 自我校对 1.介词,从。2.介词,给。3.介词,“在方面”。4.介词

23、,向,对,对于。5.介词,被。6.介词,与,跟,同。7.介词,与,跟,同。8.介词,比。返回 上页 下页 所(2次,出现率22%)1用作助词(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用法例释】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信陵君窃符救赵)返回 上页 下页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所”和“以”连用。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

24、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广东卷第 6 题 C 项:灾民赖之无失所/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第一个“所”是名词,住所;第二个“所”与“经”组成所字结构,指经过的地方。【2012高考回眸】返回 上页 下页 浙江卷第 17 题 D 项:其言不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第一个“所”,助词,和介词“为”一起表被动;第二个“所”,助词,与“托”构成所字结构。1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信陵君窃符救赵)()2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5、)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教材链接】解释下列句中的“所”字。返回 上页 下页 自我校对 1.所的人。2.所的情况。3.表示原因。4.表示手段或凭借。5.“所”,助词,与“料”构成所字结构,所的事物。6.表示原因。7.“所”,助词,与“向”构成所字结构,所的地方,指斗争中矛头所指的地方。5不出所料(成语)()6不知所以(成语)()7锋芒所向(成语)()返回 上页 下页 则(1次,出现率11%)1规章,条文。【用法例释】如:论语十则。2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3却是。如: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指南录后序)4表因果连词。如: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童趣)5

26、表对比连词。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病梅馆记)返回 上页 下页 6表转折连词。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7表已然连词。如: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8表假设连词。如: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徽卷第 5 题 B 项:填淤则舟楫不通/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第一个“则”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2012高考回眸】返回 上页 下页【教材链接】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则”字的意思。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则)()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27、4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5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返回 上页 下页 自我校对 一、1.就 2.原因是 3.却 4.那么 5.却二、1.就 2.准则,榜样 3.规律 4.准则 5.就是 6.就二、解释下列成语中“则”字的意义。1不进则退()2以身作则()3有本有则()4有典有则()5一则一,二则二()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返回 上页 下页 乎(1次,出现率11%)1语气词【用法例释】(1)表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汝识之乎?(石钟山记)(2)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有甚是者乎。(捕蛇者说(3)表示揣测。相当于“吧”“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

28、几乎?(庄暴见孟子)(4)表示停顿。众言同,于是乎书。(狱中杂记)2介词。相当于“于”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返回 上页 下页【高考回眸】山东卷第 10 题 D 项:兴皆固让,安乎里巷/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第一个“乎”,介词,在;第二个“乎”,介词,比。【教材链接】一、解释下列句子中“乎”的含义。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4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5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返回 上页 下页 自我校对 一、1.表疑问。相当于“吗”。2.表示揣测。相当于“吧”“呢”。3.介词。相当于“于

29、”。4.相当于“于”。5.表疑问。相当于“吗”。二、1.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2.于。3.于。4.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二、解释下列成语中“乎”字的意义。1不亦乐乎()2情见乎辞()3异乎寻常()4者也之乎()返回 上页 下页 且(1次,出现率11%)1qi【用法例释】(1)副词,尚且。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2)副词,暂且,姑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3)副词,将近,将要。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4)连词,表并列关系,“又”。如:河水清且涟猗。(伐檀)返回 上页 下页“又,又”。如:三军既惑且疑,则

30、诸侯之难至矣。(孙子兵法谋攻)(5)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敝。(赤壁之战)“况且”。如: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6)连词,表选择关系。抑或,还是。如:王以天下且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7)助词,发语词。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返回 上页 下页 2c往、到。如:士曰既(已)且。(诗经)江西卷第 11 题 B 项: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且尽。第一个是连词,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第二个是副词,将要。解释下列句子中“且”的含义。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012高考回眸】【教材链接】返回 上页 下页 自我校对 1.表示并列“又”。2.将要。3.助词,发语词。4.副词,表转折。5.将要,将近。6.并且。7.而且。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前赤壁赋)()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5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6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7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