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一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了解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的斗争、为捍卫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掌握同盟会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等史实,理解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分析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一、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求学行医转向革命(1)求学行医: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的农民家庭,10岁入私塾读书;13岁
2、前往檀香山,入读教会学校;后毕业于香港雅丽氏医院西医书院,并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联络有志之士,进行爱国活动。(2)转向革命原因: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冷遇。创建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以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革命纲领。特别提醒孙中山在给李鸿章上书中提出的主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在近代中国社会里,企图依靠专制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改革实现这些主张,自然是幻想。李鸿章的冷遇和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促使孙中山放弃了对清王朝的幻想,转而走上革命道路。2创立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
3、05年8月,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组成的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民主革命有了领导核心。(2)三民主义提出: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将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但它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土地革命的要求也不彻底。3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辛亥革命条件:孙中山领导革命派对改良派进行论战,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做好了舆论准备;领导武装起义,促进人民的觉醒
4、,广州黄花岗之役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导。爆发: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各省宣布独立。(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3)措施内容: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由民主观念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4)结果原因: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力及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表现:孙中山被迫辞职,让位给袁世凯,革命果实落到北洋军阀的手里。(5)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
5、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特别提醒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并不在国内,他的当选,说明了孙中山在多年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二、为捍卫民主共和制而斗争1二次革命(1)原因: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和几个小党联合改组为国民党。进行国会大选,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2)经过: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江西、江苏等省组织讨袁军,发动“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孙中山逃亡,在东京建立中华革命党。2护国运动(1)原因:1915年袁世凯导演了一出复辟帝制的丑剧,当上“中华帝国”皇帝。(2)经过: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蔡锷宣告
6、云南独立,发动护国运动。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3护法运动(1)原因: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2)经过: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联合西南军阀,组织护法政府。次年,由于受桂系军阀排挤而失败。4第二次护法运动(1)背景: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重回广州,重组护法政府,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2)经过:统一两广,进入江西,但陈炯明叛变,第三次护法运动失败。特别提醒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表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也促使孙中山开始寻找新的革命道路,考虑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伟大改变。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1背景:
7、屡遭挫折,得到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思想开始发生重大变化。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原则,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制定了包括废除不平等条约在内的各项政策。四、奋斗到最后一息1重建革命根据地:1923年通电讨伐陈炯明,重新成立大元帅府。2孙中山北上(1)背景: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讨和解决时局问题。(2)北上:1924年孙中山抱病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1925年3月,逝世于北京。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在民族危亡之际,他高举三民主义的大旗,不惧个人安危,领导了一场轰轰烈
8、烈的革命运动,推翻了专制腐败的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2辛亥革命后,为捍卫民主共和,孙中山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3孙中山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激励和鼓舞着先进中国人为实现中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认识和评价三民主义史料“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这是1923年孙中山
9、概述他一生学行的话。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画线信息指三民主义。画线信息说明三民主义吸取了中外思想精粹,并进行了创新。(1)结合所学知识及史料回答,三民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哪些重大成果?提示指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2)结合所学知识及史料回答,三民主义的目标真正实现了吗?请从三民主义思想的角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提示没有。失败原因: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认识和评价三民主义(1)民族主义实质:反对满洲贵族统治。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思想,超越了长期以来“
10、反清”口号狭隘的民族倾向;最大限度地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朝的瓦解;“反满”带有反对满洲贵族和反帝的双重含义;把“反满”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结合在一起,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纲领中最有号召力、最有群众基础的一条。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害怕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幻想帝国主义支持。(2)民权主义实质:夺取政权。进步性: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紧密结合,把废除专制和建立民国联系在一起;指出了封建专制制度是封建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在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问题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局限性:主张民权,又不敢发动人民;只
11、重视国家政权形式,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3)民生主义实质:资产阶级的经济纲领。进步性:主观上反映了对人民的同情;认识到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并想解决这个问题。局限性: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史料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余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画线信息充分说明孙中山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致力于从事革命活动。画线信息指提出三民主义理论,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人们认为孙中山先生的一生
12、有三次伟大转变,请结合史实说明。提示第一次是从“医人”到“医国”,弃医从政;第二次是从改良到革命;第三次是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确立三大政策。(2)鲁迅认为“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俱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遗嘱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精神?提示终生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爱国思想,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等。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了民
13、主共和,促成了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其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为后继者留下了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一、孙中山一生的三次伟大转变与时俱进三次转变时代背景革命思想时代影响弃医从政晚清腐败、民族灾难转向革命幻想破灭、甲午惨败三民主义推翻满清、结束帝制联俄联共共和屡败、十月革命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二、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1)政党: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2)纲领:三民主义有重大缺陷。(3)军队: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
14、己的武装。(4)群众: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2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三、“孙中山精神”的主要表现1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2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鞠躬尽瘁的民族精神。3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4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相信,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啊,它一定
15、会实现共和的,我坚信这一点!”这里的“我”是()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共和”等关键信息可知是孙中山,故选C项。2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是()A甲午战争的失败B上书李鸿章遭拒绝C兴中会的成立D在广州行医失败解析:选C。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开始,故选C项。3毛泽东曾认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其理由是()A以往的民主革命都失败了B孙中山与共产党实现了合作C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D孙中山提出了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中的“正规说来”,也就是最能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6、本质特点的内容。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故选D。4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ABCD解析:选A。提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这在当今仍具现实意义;的任务已经完成,故选A。5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该片前四集的名称,其中“辛亥革命”可能集中在()A千年巨变B峥嵘岁月C中国新生D伟大
17、转折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因此可能集中在A项。6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A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B革命与保皇的斗争C马克思主义与保皇主义的斗争D维新与守旧的斗争解析:选A。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一步步走向专制独裁并走向复辟之路,对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展开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7.右图是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于1911年10月15日在中华民国公报以大总统孙中山名义发布的文告。有人认为该文告不符合历史真相,此人最有可能依据的史实是()A辛亥革命的时间不是1911年B当时“中华民国”这一叫法尚未出现C孙中
18、山当时并不是大总统D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的威信并不高解析:选C。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故根据题干中内容可知C项符合题意。8标志着孙中山从依靠军阀力量转变为依靠民众力量,以及国民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是()A中国同盟会的建立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发表C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提出D中国国民党宣言的发表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第二次护法运动中,由于军阀陈炯明的叛变,使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是不可能的,之后孙中山接受中共帮助,与中共合作,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体现了“扶
19、助农工”的政策,故选B。9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的铁道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ABCD解析:选C。是1894年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的宗旨,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的言论,是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后从事铁路建设时的言论,是孙中山发动两次护法运动后的言论,故选C项。10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文章,认为孙中山与华盛顿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也应尊为“国父”。将孙中山和华盛顿并称为“东西两国父”是因为他们()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袖都推翻
20、了封建帝制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缔造者都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ABCD解析:选D。美国未经历封建社会阶段,是从英国的殖民地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战争而建立的资产阶级政府。故表述与事实不符。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孙中山的作风令人费解,因为他是个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在致力革命时,他宁愿选择最少使用武力的措施达其目的,这是环境及其气质使然。外国人造成的恐惧,使他阻止与帝国主义直接对抗。只是到了最后,他才支持这种对抗。他反对鼓励阶级斗争,也不愿用暴力手段去消除本国的不公正根源。简言之,他宁愿谈判而不从事杀伐,求和解而不想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这些品质使他看起来仿佛是唐吉诃德式的而不是革命家
21、式的奇怪人物,但更显出他是个纯粹的人。(美)史扶邻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评析材料中有关孙中山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解析把握试题要求“围绕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展开评论”,切忌脱离材料而只答自己的观点。从材料出处可知,作者认为孙中山并非真正的革命家而仅仅是在形势所迫下而革命的。可以赞成作者观点也可反对作者观点,或者从个性和当时形势两个角度评析。答案(1)概括出作者观点。如:作者认为由于环境和个性使然,孙中山不是革命家,而只是个纯粹的人。(2)观点要鲜明。如:上述观点是正确的。上述观点是错误的。(或说孙中山是革命家,应属长期以来的惯性结论。或说孙中
22、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驱者)(3)论证部分能结合当时环境和孙中山的个性因素,从两个以上角度说明观点即可。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开始了两岸的“和平之旅”。他首站抵达南京,并于4月27日拜谒南京中山陵。材料二连战先生在拜谒感言中说道:“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他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材料三材料四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欢迎连战率领的大陆访问团一行时表示:“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地继承和发扬。”以下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几句口号:“驱除鞑虏,
23、恢复中华”“天下为公”“博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等。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连战先生的首站和第一个活动安排的原因。(2)简要阐释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的含义。(3)将材料三中孙中山先生的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4)你认为“中山精神”应包括哪些内容?解析本题以当今社会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答案(1)南京是国民党政府原来的统治中心,是孙中山宣布中华民国成立的地方;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国民党的创始人。(2)民主、自由即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用革命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对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均富即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以此来解决土地和贫富不均问题。(3)D、C、B、A。(4)“中山精神”应包括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爱国思想;“天下为公”“博爱”的高尚人格;“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的高远志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顽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牺牲奉献、死而后已、忧国忧民,关心民众疾苦等优秀品质。- 1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