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48KB ,
资源ID:617143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1714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评估 专题一 第二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秦汉、魏晋.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评估 专题一 第二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秦汉、魏晋.doc

1、专题一中西古代文明史 第二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秦汉、魏晋一、 单项选择题1. (2012海南卷)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宣扬托古改制B. 承袭华夏传统C. 突出个人功业D. 标榜君权神授2. (2013深圳二模)云梦秦简中记载了一段秦律,大意为:有贼入甲家,伤了甲,甲呼喊有贼,其四邻、里典、伍老都外出,没有听到呼喊。在论处的时候,四邻外出,可以不受责罚;里典、伍老即便不在,也不能免责。这段秦律最能说明()A. 地方的治安形势非常严峻B. 当时地方基层的管理方式C. 秦律采取轻罪重罚的原则D. 实施暴政是秦朝骤亡

2、的主要原因3. (2013湛江一模)东汉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中指出:“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这一记载可以说明西汉初期()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实现了选贤任能C. 实行了分封制度D. 强化了郡县制度4. (2013佛山二模)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姓名官职出身萧何相国县吏樊哙左丞相狗屠灌婴太尉布贩出现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A. 世卿世禄制B. 军功爵制C. 察举制D. 九品中正制5. (2013惠州四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这表明他()A. 肯定“工商食官”政策B. 肯定“重农抑商”政策 C. 肯定商人的社会价

3、值D. 否定小人物的社会作用6. (2013重庆文综)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7. (2013常州中学)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A. 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B.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C. 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D. 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8. (原创)东汉

4、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 工官监管的夜市B. 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 物流通畅的草市D.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9. (2013肇庆二模)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统治的专制需要() 仁义恭俭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A. B. C. D. 10. (原创)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A. 孟子的民本思想B. 荀子的政治思想 C. 董仲

5、舒的新儒学D. “二程”朱熹的理学11. (2013海淀模拟)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 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B. 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C. 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D. 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12.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是()A. 道德经 B. 论语C. 韩非子 D. 春秋繁露二、 非选择题13. (2013广

6、东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瀚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的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保护中国古文明的屏障,也为自己营造了发展空间和时间。材料二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庞大的人口,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材料三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能认知同一文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和连续性的重要

7、支柱。共同以大儒学共融的理论如影随形地左右着中国文明覆盖区域人(包括朝鲜、日本)的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精神和理论基础。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两千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从隋朝开始有固定文本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了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高度统一。请回答:(1) 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隔绝?这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至少答出四点)(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举例说明传承下来的重

8、要的中国古代文化。(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文化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14. (2012天津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 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 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

9、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3) 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 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第二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秦汉、魏晋1. C2. B3. C4. B5. C6. D7. A8. B9. C10. C11. D12. D13.答案:(1) 因素:自然因素:山脉、大洋、沙漠等。人为因素:长城。影响

10、:使中国少遭外侵;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时间、空间;但阻隔了中外交流,不利于中国文明的发展。(2) 因素:自然条件;品种改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水利兴修;重农措施。(3) 传承的文化:省、县制;文字、思想伦理、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医学。(4) 原因:封闭的环境;家族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文字、儒家学说,考选用人制度的作用。14. 答案:(1) 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 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4) 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