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 )A. 采取内外服制B. 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C. 大封同姓诸侯D. 对殷商方国形成包围【答案】C【解析】【详解】分封制度下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诸侯,以达到对政权“控股”的目的,故C项正确。A属于商朝时期政治制度;B是宗法制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对殷商方国形成包围是为了控制商朝残余势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点睛】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但是也有同姓以外的人员。例如:先代帝王后裔,有功之臣等。2. 礼记大
2、学记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国”和“家”的关系密不可分。这种观念主要源自于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礼乐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一制度将“国”与“家”紧密结合。故答案为B项。分封制是分封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到地方建立诸侯国的制度,排除A项;礼乐制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制度,排除C项;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确立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点睛】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
3、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宗法制的严格实行,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3. 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和“封建”时说:“集权和分权是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据此,作者认为A. “郡县”优于“封建”B. “郡县”和“封建”都有其合理性C. “封建”优于“郡县”D. 郡县”和“封建”矛盾无法调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与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所学和材料“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
4、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说明,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有其合理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郡县制比较【名师点睛】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项目分封制郡县制相同都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地域为基础官吏产生世袭(世卿世禄制度)由皇帝任免与中央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仅是臣属关系,没有建立中央集权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吏权力拥有封地、人口、武装、物资;可以对下属进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只有管理权4. 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5、。他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会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从史实来看,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B. 郡县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会将其纳入一”当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初郡国并行制下,侯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有悖于“一”。故答案为A项。BCD项,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统一;唐朝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维护君权;明朝内阁制有利于加
6、强君权。以上都是“归于一”的表现,排除。5.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A. 使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B. 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C. 有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D. 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C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枢权力机构,主要是体现的皇权与相权的关系,A和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并不能代表中央各部门,故D项错误。6.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精心设置了一套四辅官制度,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命其官,春官在春季任事,夏官在夏季任事。同时每季官又设立两到三人分别在上旬、中
7、旬和下旬视事,以此类推。四辅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最有可能是A. 撤销中书省,永废丞相职任B. 胡惟庸“内外诸司封事人奏,惟庸先视之”C. 票拟制度化D. 司礼太监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朱元璋设置了四辅官制度,目的在于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其背景在于明朝初年,废除了丞相,原来丞相分担的行政事务急需要解决。B项说的是明初丞相权力过大;C项说的票拟权是在内阁成立之后;D项未涉及。故选A。7. “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A. 由皇帝
8、亲信组成B. 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C. 军机大臣掌握实权D. 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意思是皇上的臣子只有尚书和侍郎能够受到恩宠和眷顾,其中只有才华优异突出的才能够进入内阁,之后一定会委以重任任命为首辅,可知军机处由皇帝的亲信组成,故选A。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军机处对南书房权力的侵夺,排除;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并无实权,故C项错误;D项虽然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君权的变化,故D项错误。8.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
9、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三省六部制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可得出,黄宗羲认为要进行权力的分散和监督,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项正确;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做知州,另设通判监督知州,故项正确;明朝内阁是辅助皇帝的内侍机构,听命于皇权,没有实际权力,故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选A。9. 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
10、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B. 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C. 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D. 后世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说明宋朝已经是用人以公,联系所学可知,这是科举制度的作用,科举制源自于隋朝,到唐朝时完备,故此题应选D项考点:中国
11、古代的选官制度点评: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其演变规律:(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平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3)科举制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10. “这种专政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A. 体
12、现了真正的自由和平等B. 是一种直接民主C. 易形成集体暴政D. 是少数人的民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可知,这种专政中,少数派的意见基本被淹没,多数人的民主容易使民主权利被滥用,甚至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少数派意见被忽视,不能体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故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是直接民主还是间接民主,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多数人的民主,故排除D。11.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务,而人民并不是所有的人以某种相聚方式达成的集合,而是聚在一起的众多的人为其共同的利益,在法律
13、方面达成一致的联合。”与之相符的论断是A. 主权在民,保障人民共同利益B. 召开公民大会,保障所有人的权益C. 制定法律,维护所有人的利益D.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元首控制【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国家是人民的事务”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聚在一起的众多的人为其共同的利益,在法律方面达成一致的联合”体现了法律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召开公民大会,罗马法是保障奴隶主权益的,不是保障所有人的权益,故BC项错误;材料为体现出轮番而治和元首控制的思想,故D项错误。12. 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都A. 适应了统治
14、范围扩大的需要B. 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C. 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秦律和罗马法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秦统一六国后,秦律”、“罗马法,向万民法方向发展”等,实际上考查秦律与罗马法的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秦律是在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的,万民法是在罗马帝国版图扩大的情况下制定的,因此两部法律都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秦律,应排除;C项只符合罗马法,应排除;材料中的两部法律无法得出促进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的结论,D项排除。故选A。13. 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15、,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复兴与发展,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可以印证这一说法的是A. 代议制的核心是政府如何行使权力B. 美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开创者C. 代议制是对古代文明的安常守故D. 英国君主立宪制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对君主的权力进行限制,确立的是“议会主权”,因此体现的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D选项符合题意。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议会,A选项排除。英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开创者,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1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
16、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里的“转折点”应该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失败”“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其它选项均不满足条件,故排除。15. 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A. 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
17、 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C. 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D. 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粉碎了一个皇权”可知,作者肯定了辛亥革命在在民族、民权方面的成果。但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即对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故答案为B项。作者肯定了辛亥革命在民族、民权方面的成就,排除A项;作者认为辛亥革命不彻底,排除C项;作者不是从社会性质的改变来评价辛亥革命,排除D项。【点睛】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只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没有真正建立起共和体制,更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和
18、深刻的社会革命,来达到平均地权的主张,而是在列强的压力下,与代表旧势力的袁世凯妥协,把胜利果实拱手相让。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 建立了类似西方的政治体制B. 强调国家的主权独立C. 详细规定了人民的权利D. 通过立法,废除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限制袁世凯制定法律,该法律从而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维护了民主共和制度,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的体制不是最重要影响,错误。该法律没有强调国家主权的独立,错误。规定人民的权利不符合材料最重要意义的信息,错误。二、非选择题1
19、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秦有左右”材料二: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进行的基本规律。材料三: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
20、命运时期代表人物命运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丞相”主要职能是什么?(2)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西汉、宋代、唐朝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综上所述及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趋势。【答案】(1)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汉朝: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任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丞相成为执行机构宋代: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
21、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唐朝:三省长官均为丞相,相权一分为三。(3)说明问题:丞相位高权重根本原因: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职加强的阻碍(4)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思想控制日益强化。【解析】【分析】(1),通过“金印紫绶”可以看出丞相的地位,结合所学,可以答为: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根据“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来回答,结合所学,可以答为:汉朝: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任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丞相成为执行机构宋代: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唐朝:三省长官均为丞相,相权一分为三
22、。(3)第一小问根据吕不韦、曹操“掌握国家大权”可知,相权严重威胁皇权;第二小问从加强专制皇权角度思考,可以答为: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职加强的阻碍。(4),通过归纳可知趋势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详解】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总统、副总统等提出弹劾。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7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1/3”材料三:“凡未经议
23、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材料四: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请回答(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以上材料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分哪两种类型? (2)材料一、二的政治文献发挥了哪些相同的积极作用?(3)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谈谈材料三、四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点?两种政治体制对其本
24、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材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二:法国1875年宪法;材料三: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材料四: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2)相同作用:确立国家的共和政体,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不同点:英国王权受到限制,权力中心在议会。德国皇帝权力至上,议会权力有限。影响:英国:议会权力至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德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浓厚,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为后来法西斯专政局面的出现埋下了祸根。【解析】(1)对照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二是法国18
25、75年宪法;材料三是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材料四是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分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类型。(2)本小题实际是让学生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共同的积极作用。对材料一二进行分析再结合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使各自的国家确立了国家的共和政体,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不同点: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英德两国在君主、议会的权力与地位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答出,英国王权受到限制,权力中心在议会。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议会权力有限。影响:结合所
26、学可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充分发展的体现,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则是资产阶级民主发展不充分的体现,因而各自所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据此可回答出,英国议会权力至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德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为后来法西斯专政局面的出现埋下了祸根。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1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材料三 大清
27、国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辛丑条约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二反映的条约内容的异同。(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进入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2)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
28、来侵华。(3)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清政府,实行“以华制华”。【解析】【详解】(1)同:根据材料“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可知,两个条约都是对中国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结合所学可知,从条约所体现的列强侵略方式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南京条约以商品输出为主,马关条约以资本输出为主。(2)根据材料“大清国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可知,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列强进入夺取侵华权益的新阶段,它们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3)趋势:综合上述问题和材料中的几个条约,从列强在华特权逐步扩大、侵略政策由经济侵略逐步转向“以华制华”等方面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