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拿来主义一、教材分析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的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第三板块则从“继承和接受”的角度帮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从文化源头上揭露中国固有文化阻碍社会前进、蒙骗群众的成分,启示人们认识其实质。文章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2、能力目标:(1)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提高论说文阅读和写作能力;(2)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并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
3、的正确态度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然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但本文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而且这篇杂文并非直接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在梳理出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理解 “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五、教学方法:1、问题导读法:通过设问和学生探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阅读课文和注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
4、情况,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板书文题)以写作背景导入:本文写于
5、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东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
6、“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文章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三)探究合作、精讲点拨探究一: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先列举了哪些“主义”?作者的态度如何?请同学阅读第16自然段,之后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此政策如何?作者是怎样形象地表述的?(2)什么是“送去主义”?只送不取结果怎样?作者举“尼采”为例有何作用?作者是如何描述亡国灭种的结局的?送去了什么?如何“送”?一个“捧”字让你感受到什么?作者为何还要说“显出进步”?(体会反语的修辞作用)(3)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当时的中国得到了什么?这些东西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抛来”“抛给”有何区别?(4
7、)别人给我们“送来”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指导学生读提出观点的第七段,读出作者的情感和实行拿来主义的急迫性,思考:(5)如何实行拿来主义?如何理解“运用脑髓,放出眼光”?(6)第七段内容与前六段内容有怎样的逻辑关系?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和学生探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破除和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理解破立结合、因果论证的方法,体会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小结:闭关主义行不通,洋枪洋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送去主义也行不通,不然我们就成了乞丐穷光蛋;“抛来的”和“送给的”我们更是不敢要。因此,作者对这几种主义进行了否定和破除。在破除的基础上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就更为稳固。探究二:在如何“拿来
8、”的问题上,作者批判了哪几种错误态度?作者认为应怎样对待文化遗产?(1)阅读课文第8段,完成课后86页第一题,并找出你认为运用得形象精彩的词句进行赏析,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小结:在对待“大宅子”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孱头”是懦弱无能的逃避主义,“昏蛋”是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欣欣然”“接受一切”的是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2)在如何拿来的问题上,第八段中作者说:“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在第九段中,作者又有何补充?这与前文的哪些文字相对应?(3)大宅子里有些什么?各指文化遗产中的哪些内容?认真阅读第九段文字,填写表格。喻体本体作者的态度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设计意图:本段依然运用比
9、喻论证的方法,通过填写表格,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不同喻体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遗产,以及作者对待它们的态度。*如何对待鸦片的问题是学生的易错点。小结:拿来主义者与前三种人截然不同,对遗产中的精华,大胆吸收;对精华与糟粕互见的,就批判地吸收,;把对遗产中的旧形式,当做反面教材;而完全无用的则全部坚决地抛掉。这两段相成鲜明对比,是非区别更加鲜明,而比喻论证使观点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探究三:最后一段收束全文,强调了什么?齐读课文末段,思考作者要表明什么态度?你有哪些感想?学生发表见解后,小结:作者说“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本段中使用最多的是“新”字,我们在“拿来”时要创新,创新是
10、拿来的目的,创新才有生命力,才有活力。探究四:“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提出的,这种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观念是否已经过时了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九、板书设计 闭关 因果 破 类比 送去(为什么) 立: 拿来比喻 破:错误对比(怎么样) 立:拿来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错、易混点等,最后进行总结反思,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消化提升的目的。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对于多数同学来讲。这些概念并不陌生,但还是比较抽象,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