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433.50KB ,
资源ID:616861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1686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配套检测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24.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配套检测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24.doc

1、课时作业(二十四)一、选择题1.(2014江苏)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强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解析 抗生素并非导致突变的因素,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抗生素对细菌只起选择作用,即A选项错误;细菌的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细菌也存在抗药性的类型,故B选项正确。免疫球蛋白与致病菌的耐药

2、性无关,故C选项错误。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时,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的繁殖,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疫苗无关,故D选项是错误。答案 B2.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描述是( )A.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B.种群间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 B3.生物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分子复制时碱基对的缺失会引起基因的丢失B.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

3、库C.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前提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解析 DNA分子复制时碱基对的缺失会引起基因的突变,而不会导致基因丢失,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为基因库,自然选择只能决定进化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答案 C4.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图中A表示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是变异的根本来源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可以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解析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生殖

4、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B表示地理隔离;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殖隔离是指自然状态下,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答案 D5.假设某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B=0.8,b=0.2,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基因库中B、b的频率B=0.3,b=0.7。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动物种群发生了进化B.该动物种群基因库中基因B、b的产生最终来源于基因突变C.该动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D.在整个过程中,该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频率变化规律是先增大后减小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5、基因频率的改变;由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动物种群发生了进化;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即等位基因的产生最终都来自基因突变;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是否发生了生殖隔离;该动物种群没有生殖隔离,没有新物种的产生;B基因频率与BB、Bb基因型有关,自然环境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最初BB的频率是0.80.8=0.64,bb的频率是0.20.2=0.04,Bb的频率是0.32,若干代后BB是0.70.7=0.49,bb频率是0.30.3=0.09,Bb的频率是0.42;当B频率降到0.5时,Bb的频率是20.50.5=0.5;Bb先增大后减小。答案 C6.(2014北京)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

6、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析 A项病毒侵染兔种群,一般抗性较强的个体会保留下来,抗性较弱的个体会死亡,病毒感染确实对兔种群的抗性起了选择作用;B项毒性过强的病毒容易导致宿主的死亡,那么没有宿主病毒也不可能长期大量增殖存在;C

7、项毒性过强或者毒性过弱都不利于彼此维持寄生关系而长期存在,中毒性病毒的比例升高并非是兔抗病毒能力下降,而是一个相互选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D项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媒介,在二者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答案 C7.(2014广东)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下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项错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

8、,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故C项正确;口器的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项错误。答案 C8.(2014上海)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A.20% B.40%C.60% D.80%解析 据题意,共有果蝇1 000只,vv有400只,Vv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有400只,VV有200只,依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v的基因频率为(4002+4001)(1 0002)=60%,所以选C项。答案 C9.(2014海南)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

9、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331 B.441C.120 D.121解析 若该种群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即1/3AA、2/3Aa)可以随机交配,用配子法产生雌雄配子的概率2/3A1/3a2/3A4/9AA2/9Aa1/3a2/9Aa1/9aa则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441。答案 B10.(2013天津)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

10、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 由题目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项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0/2)=12%,B项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32/2)=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15/2)=8.5%,乙地区

11、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C项错误;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答案 D11.(2013海南)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解析 由残翅果蝇长期维持在4%可知:v2=4%,则v=20%,V=1v=80%,因

12、此可知引入前各基因型频率为:vv=0.22=0.04、Vv=20.20.8=0.32、VV=0.82=0.64,进而可得基因型为vv、Vv、VV的个体分别为:800个、6 400个和12 800个。引入后的基因频率为:v=(8002+6 400)/(40 0002)=0.1,V的基因频率为0.9,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杂合子果蝇和残翅果蝇引入前后数量不变,而种群数量增大一倍,其比例均降低了50%,因此C、D项正确。答案 B二、非选择题12.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

13、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这是生物进化的_。(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发生了改变。(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多样性。解析 (1)生物进化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为生

14、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2)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为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3)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为基因库。(4)由于过度繁殖,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性状的有利与有害是相对的,当环境缺少食物时,联趾个体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而适应环境。环境对生物性状的选择从分子水平看是对有利基因的选择,从而引起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5)同一物种个体间的差异为遗传多样性。答案 (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2)种群 基本单位(3)基因库(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

15、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 基因频率(5)遗传13.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

16、_。(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解析 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原来的基因频率分别是D=10%+1/2(20%)=20%,d=70%+1/2(20%)=80%;第二年种群的基因频率分别是D=4%+1/2(32%)=20%,d=80%;由于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生物并未发生进化。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答案 (

17、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2)没有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3)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选择和隔离14.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

18、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你的理由是_。(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_;_;_。(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_。解析 按照题中所说的方法,若每代淘汰残翅果蝇,在F3中,长翅果蝇纯合子为1/2。若不淘汰,F2之后,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

19、即不再发生变化,显性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分别为1/4、1/2、1/4。该实验缺少对照,只能说明在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而不能说明在不进行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在进行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中bb的个体被淘汰,因此,B基因的频率增加,b基因的频率减小。答案 (1)1/2 (2)1/3(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4)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