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章丘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45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 图中天体M可能是水星火星天王星金星木星土星海王星A. B. C. D. 2. 图中箭头显示了行星公转具有A. 共面性B. 同向性C. 近圆性D. 同质性【答案】1. D 2. B【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系和地球运动【1题详解】根据太阳系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可知图示M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以内的水星或金星。其余都是地外行星,可排除。故选D。【2题详解】图示箭头表示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一致,即同向性。其余现象可排除。故选B。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
2、时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于12月14日21时11分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读“地球、月球绕日运行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3. 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A. 一级B. 两级C. 三级D. 四级4.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A. 银河系B. 河外星系C. 太阳系D. 地月系【答案】3. B 4. D【解析】【3题详解】天体系统指的是一些有联系的天体组成的有规律的一个整体,比如太阳系、银河系等, 图中有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地月系,还有共同围绕太阳运动的太阳系,故有二级天体系统,故本题选B。【4题详解】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
3、,从而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级别按照由小到大划分为:地月系(具有天然卫星的),太阳系(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银河系(数以千亿颗恒星和星云组成)和总星系(所有的星系和在一起)。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所处的天体系统中,地月系是级别最低的,故本题选D。 5. 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及人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太阳放出的能量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唯一动力B. 煤、石油、核能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C.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D. 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主要来自于太阳能【答案】D【解析】【分析】考查太阳
4、辐射的影响。【详解】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辐射的能量,即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形成有太阳辐射的影响,还有地球内能的释放,A错;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但核能是地球内能与太阳辐射无关,B错;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的主要动力,但火山活动是地球内能和释放,C错;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选D正确。故选D。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 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 )A. 哈尔滨比济南多B. 分布呈东多西少C. 上海大于1200kWh/D. 平原比高原地区丰富7. 只考虑自然因素,最不适合推销
5、太阳能热水器的城市是( )A. 济南B. 拉萨C. 上海D. 重庆【答案】6. C 7. D【解析】【分析】【6题详解】读图得知,哈尔滨年太阳年辐射总量低于1500 kwh/m2,济南在15001700 kwh/m2之间,哈尔滨比济南少,A错误;我国年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呈东少西多的特点,B错误;上海太阳年辐射总量在12001500 kwh/m2之间,C正确;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太阳年辐射总量大于1700 kwh/m2,比平原地区丰富,D错误。故选C。【7题详解】读图得知,四个城市中只有重庆太阳年辐射总量低于1200 kwh/m2,太阳能最不丰富,最不适合推销太阳能热水器。故选D。【点睛】本题
6、考查了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属于对图中信息的直接考查,难度小。8. 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 )A.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B. 太阳内部的核裂变C. 太阳表面剧烈的太阳活动D. 太阳表面的磁爆炸【答案】A【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太阳辐射能来源。【详解】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太阳表面剧烈的太阳活动、太阳表面的磁爆炸不是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是核聚变反应,不是核裂变反应,所以选A。2014年1月7日,地球遭遇强太阳风暴袭击,其破坏力甚至超过超强台风。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9. 关于图中太阳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色球层B. B光球层C. C日冕层D. A日
7、冕层10. 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暴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A. 卫星导航失效B. 风力电厂增产C. 生活耗能降低D. 昼夜更替加快11. 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是( )A. 英国、墨西哥B. 挪威、芬兰C. 意大利、西班牙D. 印度、巴基斯坦【答案】9. C 10. A 11. B【解析】【分析】【9题详解】读图可知,A位于太阳大气的最里层,为光球层,A、D错误;B分布在太阳大气的中间层次,为色球层,B错误;C位于太阳大气的最外层,为日冕层,C正确。故选C。【10题详解】此次剧烈太阳活动是太阳风,产生的太阳风暴吹袭地球,是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向地球,可能引起地球磁场的扰动,使指针不能正
8、确指示方向,卫星导航失效,A正确;太阳风暴不能用来发电,B错误;不能直接影响生活耗能,C错误;太阳活动不影响昼夜更替周期,D错误。故选A。【11题详解】极光主要发生在两极的高纬地区,挪威、芬兰有北极圈穿过,纬度高,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B正确;英国、墨西哥、意大利、西班牙、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纬度较低,不会欣赏到极光现象,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解答本题时也要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两个概念的区分。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O2、CO2的含量变化。完成下面小题。12. 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A. O2的含量上升B. CO2的含量不断
9、上升C. 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D. 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13. 图中裸子植物发展时期( )A. 恐龙繁盛B. 联合古陆形成C. 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D. 青藏高原形成【答案】12. A 13. A【解析】【12题详解】由图可知,真核生物出现后,O2的曲线含量上升迅速,CO2则呈波动下降的趋势。故答案选A。【13题详解】裸子植物主要是在中生代,中生代是恐龙繁盛的时代,A对;联合古陆是在古生代形成;重要的铁矿成矿期是在前寒武纪;青藏高原形成是在新构造运动中产生的,发生在新生代。故答案选A。【点睛】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4. 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是古生代
10、,乙是中生代B. 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C. 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D. 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15.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 三叶虫鱼类恐龙C. 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答案】14. B 15. B【解析】【14题详解】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甲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甲是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乙是古生代,B对。A、C、D错。故选B。15题详解】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级,太古代最老,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高级,ACD错误。动物进化顺序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三叶虫是无脊椎动物,
11、三叶虫鱼类恐龙符合题意,B正确。故选B。【点睛】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1)地球早期生物对环境演化的影响生物出现前:地球是一个无氧环境,地理环境以化学演化为主。生物出现后:向大气之中释放自由氧,特别是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后,加速了自由氧的积累,地球演变为有氧环境,地理环境以生物演化为主。总体说来:生物出现后,改变了大气成分结构,改善了生物生存环境。(2)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
12、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16.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只能通过液体传播,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B. 和在经过时波速明显减小C. 传到时,波速突然下降D. 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17. 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A. 地幔和地壳B. 岩石圈和地壳C. 地壳和地幔D. 地幔和地核18 从地壳到地心()A. 温度越来越低B. 压力越来越大C. 密度越来越小D. 波速越来越
13、快【答案】16. C 17. C 18. B【解析】本题组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地震波特征、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物理特征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16题详解】图中显示,的传播速度比慢,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应为横波,为纵波,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A错。图中显示,和在经过时波速明显增加,B错。图中显示,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波速突然下降,C对。界面两侧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而界面以上为固体,以下为液体,横波不能通过,D错。故选C。【17题详解】根据界面的位置和地震波速度的
14、变化特征判断,该界面为莫霍界面,其以上为地壳,其以下为地幔,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18题详解】地球表面为岩石圈,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地球内部能量很难快速释放,从地壳到地心,内部温度应越来越高,排除A。由于地球吸引力(重力)作用,从地壳到地心压力越来越大,B符合题意。由于向下压力越来越大,物质密度应越来越大,排除C。图中显示,从地壳到地心过程中,地震波波速遇到古登堡界面()时,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消失,排除D。故选B。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与初期上天、下海、入地的“为进入而进入”相比,在资源
15、紧缺的压力下,当前新兴战略资源的探索显得越来越迫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9. 有关在上天的过程中所经地球大气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圈层只是由气体组成的圈层B. 该圈层中没有生物生存C. 该圈层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D. 该圈层使得地球温度变化和缓20. 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在入地的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均匀的B. 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C. 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该层物质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D. 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答案】19. D 20. B【解析】【分析】【19题详解】大气圈是由气
16、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的系统,A错误;大气圈的底部有生物的生存,B错误;大气圈是连续的,C错误;大气圈白天能够削弱一部分太阳辐射,使地球温度不会过高,夜晚又通过保温作用使地球温度不会过低,从而使得地球温度变化和缓,D正确。故选D。【20题详解】地需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各圈层不相同,说明各圈层的密度是不均匀的,A错误;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B正确;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是地幔的软流层,C错误;自地表至软流层以上,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难度小。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1. 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A
17、. 低纬度的对流层B. 中纬度的平流层C. 高纬度的对流层D. 低纬度的平流层22. 该层大气()A. 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B. 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C.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D. 受强烈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答案】21. B 22. C【解析】【21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该大气层的高度范围为1250千米,应该表示平流层,排除AC;由于该平流层底部,高度为12千米,即是表示该地区对流层厚度约为12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厚度约为1012千米,所以该图应该表示中纬度的平流层,B正确;由于低纬度的对流层厚度约为1718千米,排除D。故选B。【22题详解】该层大气表示平
18、流层,在平流层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加,且高度增加,受紫外线的影响越强,其温度的增幅应该变大(根据图中曲线坡度变化也可以得出该规律),A错;紫外线属于短波辐射,B错;该层大气由于存在逆温现象,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的高空飞行,C正确;D选项描述的是电离层,它位于高层大气,排除D。故选C。【点睛】低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7-18km;中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0-12km;高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8-9km。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 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
19、分层中的(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中间层D. 热层24.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A. 位于地球大气最外层B. 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C.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25. 以下各圈层对人类活动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对流层天气现象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B. 平流层存在着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C. 中间层常有极光发生,是美丽的自然现象D. 热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答案】23. B 24. C 25. A【解析】【分析】【23题详解】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故选B。【24题详解】读图分析,对流层
20、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底层,A错误;极光现象发生在高层大气,B错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正确,D错误。故选C。【25题详解】对流层分布在地球大气的最底层,天气现象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A正确;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B错误;读图可知,极光发生在中间层以上的热层,C错误;热层海拔高度过高,空气过于稀薄,飞机无法在热层飞行,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难度小。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6.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 B. C. D. 27. 影响近地面“高处不胜寒”的箭头是(
21、)A. B. C. D. 28. 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低,主要是由于()A. 大气吸收辐射少B. 大气吸收辐射少C. 地面吸收辐射少D. 地面吸收辐射少【答案】26. C 27. B 28. B【解析】【26题详解】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读图可知,为太阳辐射,为太阳辐射中到达地面的可见光部分,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因此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故C正确,A
22、、B、D错误。故选C。【27题详解】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距离地面越近,温度越高,距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高处不胜寒”。图中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为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为太阳辐射中到达地面的可见光部分。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28题详解】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差,因此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低。图中太阳辐射,为太阳辐射中到达地面的可见光部分,为大气逆辐射,为地面辐射故即为大气吸收辐射少。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
23、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特点,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 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B. 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C. 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 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30. 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 增强a辐射B. 增强b辐射C. 增强c辐射D. 改变b的辐射方向【答案】29. D 30. C【解析】【29题详解】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24、地面的长波辐射,a代表的是太阳辐射, 故A项错误; c代表大气逆辐射,晴天弱,阴天强,与天气状况有关,故B项错误;b代表地面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故C项错误;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增强c辐射,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长越长,故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长短关系是abc,故D项正确。故选D。【30题详解】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使近地面大气中烟尘杂质增多,有利于增强c,使大气保温效应增强,C对,D错。不能增强 a太阳辐射,A错。不能增强 b地面辐射,B错。故选C。二、综合题(55分)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18 年 7 月,意大利宇航局
25、在火星南极附近发现一个液态水湖。2018 年 11 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洞察”号探测器安全穿越火星大气层(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其次是氮、氩),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左图为太阳系示意图,右图为“洞察”号探测器图。材料二:地球与火星物理性质比较(1)左图所示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_,代表火星和地球的分别是_和_(填字母)。(2)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方向具有_,绕日公转轨道面具有_,绕日公转轨道形状具有_。(3)有科学家推断火星可能存在生命。你是否赞同,并请给出理由。【答案】(1)太阳 G C(2)同向性 共面性 近圆性(3)观点:反对 理由:缺少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表面平均温度较低/观点:赞同 理由
26、:发现液态的水;自转周期、公转周期等与地球相近。【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系示意图和“洞察”号探测器为背景材料,考查天体系统、太阳系和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详解】(1)左图所示天体系统为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读图分析,距太阳由近及远AHCGFEDB分别代表的行星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2)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近圆性(公转轨道接近于圆)和共面性(几乎在一个平面上)。(3)该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对照与生命存在的条件相符的说明,不赞同对照不相符的说明。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其次是氮、氩,缺少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表面平均温度23,温度较低,不适合生物生存
27、,不可能存在生命。意大利宇航局在火星南极附近发现一个液态水湖,发现液态的水;从表中可以看出,自转周期、公转周期等与地球相近,可能存在生命。【点睛】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地球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而地球自身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这些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内部条件。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太阳城”德州,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低碳经济悄然融入百姓生活,如图示意德州的全国首条接受阳光照射8小时就可以使用7天的长达10km的太阳能路灯街道。材料二 如图为我国年太阳总
28、辐射量分布图。(1)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总体特征。(2)纬度大致相当的重庆、拉萨两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有什么差异?分析其原因。(3)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太阳能路灯之外,还有哪些?【答案】(1)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总体上分布不均;大体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2)拉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重庆。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3)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
29、、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及太阳辐射的应用,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读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可知,总体来看,我国年太阳辐射量分布不均,大致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100多千卡/平方厘米到200多千卡/平方厘米);具体来看,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2)读图可知,拉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重庆,主要原因可以从地形、海拔、天气、日照时长、大气洁净程度等方面分析。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空气洁净,大气透明度高。重庆位
30、于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工业发达,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大气透明度低。(3)利用太阳能热量: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海水淡化、盐业生产、温室大棚、衣物晾晒;利用太阳能发电:航天科技、太阳能汽车、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信号灯、太阳能广告牌、太阳能计算器、太阳能风扇、太阳能玩具;还有植物的光合作用。33.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
31、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2)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B为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DE_,FG_。(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答案】(1)A(2)莫霍面古登堡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3)地壳地幔地核(4)画图略(提示:软流层以上部分)。(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由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震博得特点以及地球的内部圈层等相关知识。【详解】(1
32、)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A对。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B错。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C错。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D错。故答案选A。(2)读图分析可知,A为莫霍面,划分的为地壳和地幔,B为古登堡面,划分的为地幔和地核。,横波和纵波在经过莫霍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在经过古登堡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3)读图分析可知,C位于莫霍面以上,属于地壳;DE位于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属于地幔;FG属于地核,F为外核,G为内核。(4)图例可以自己设计,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用图例
33、正确表示就可以了。(5)根据横波和纵波特点不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纵波能在固态和液态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因此根据横波和纵波和传播特点可以区别介质是固态还是液态。34. 读下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图中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3)由图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这说明了(4)运用上述示意图,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答案】(1)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2)(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4)沙漠地区白天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
34、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热量散失的多,所以昼夜温差大【解析】【分析】该组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总体难度适中。【详解】(1)结合图示相互关系可知,是太阳辐射,是大气辐射,是大气逆辐射,是地面辐射。(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即。(3)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较多,对短波的吸收较少。地面辐射的波长较长,因此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这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4)昼夜温差大说明白天温度很高、夜间温度很低。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白天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很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热量散失的多,温度
35、很低,所以昼夜温差大。(选做题)35.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资料一: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关于霜的描述:“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烧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资料二:现在地球不仅面临着温室效应的困扰,还面临着一个新现象一全球变暗,即日益增多的空气污染物使晴日能见度不断下降的现象。(1)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和直接热源分别是_ ( 填序号)和_(填序号)。(2)“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_(单项选择题)。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
36、面蒸发,使地面辐射增强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3)“此时烧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试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这一现象_。(4)引起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是_和_,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_(填序号), 请列举一项在日常生活中为减缓此环境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 _。(5)“全球变暗”现象可以使 _ ( 单项选择题)。A.减弱 B.增强 C.不变 D.增强【答案】 (1). (2). (3). B (4). 烟气中气体成分以及烟尘吸附的水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还给地面热量,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 (5). 滥砍滥伐 (6).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CO
37、2等温室气体 (7). (8). 爱护林草等植被 (9). 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详解】(1)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根本热源为太阳辐射,图中表示太阳辐射的为,表示地面辐射的为。(2)“天雨新晴”表明雨后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近地面降温较快,水汽容易凝结成霜,B正确,A错误;北方冷空气如果加速地面蒸发后,水汽蒸发,则不易凝结成霜,C错;空气湿度大,之后主要是大气逆辐射较弱,从而容易形成霜,而不是吸收大气辐射较少,D错。故选B。(3)通过放火而获得
38、烟气,烟气中的气体成分以及尘埃吸附的水汽可以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并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这种方法通过人为的措施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减轻了霜冻危害。(4)由于人类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了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同时由于对植被的乱砍滥伐,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弱,从而使得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高,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图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为缓解全球变暖,可以爱护林草等植被、多乘坐公共电车,绿色出行等。(5)随着空气中污染物含量增多,晴天能见度不断下降,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其变化不大,A错;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B正确;大气逆辐射会有所增强,增强,C错;随着全球变暗,地面辐射会有所减弱,减弱,D错。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