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2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3、4、5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6、7思想解放的潮流8、9、10社会生活的变迁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3温州二模)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C.中国准设厂于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
2、工艺制作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解析:C据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时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英商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的利益均沾原则,也享有在中国设厂生产的权利,故选C。A项是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B项为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D项为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内容。2.(2013马鞍山模拟)右图是1909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朝政府的漫画。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最恰当的是()A.灵活的策略B.洋人的朝廷C.无奈的选择D.末日的徘徊解析:B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仔细观察图片,清
3、政府对内怒容(指严厉实行专制统治和镇压人民革命),对外是笑容,意指清政府对外推行卖国妥协政策。再联系题中的“1909年”“讽刺清朝政府”等信息可知B项与漫画的内容相符。3.(2013宁波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清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A.B.C.D.解析
4、:D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爆发的,正确。义和团运动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不能忽视其中的“爱国主义成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辩证评价了该运动,正确。作者并未一味抬高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与革命性,“愚蠢的”“非理性的”语言运用体现了作者从近代史观、文明史观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错误。义和团运动由民众自发组织获得了清政府部分地主阶级的支持,其反帝不具有全民族性,错误。4.(2013长沙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
5、表明()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解析:B材料中徐中约认为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后,国家并未出现和平与秩序,北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意在说明建立新制的艰难性。各项中A项说法完全错误;C、D两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后社会有较大进步,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也取得了较大成就。5.(2013衢州质检)有学者认为,政治体制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晚清(百日维
6、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解析:B本题可用排除法。孙中山开创的议会民主模式在中国实行不久后即被北洋政府废除,不具有权威控制力,B项符合题意。“百日维新”避开君主立宪,议会政治,缺乏制度创新力,A项正确。毛泽东的计划模式具有控制力与创新性但排斥市场导向性,C项正确。邓小平模式兼具三者,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D项正确。6.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
7、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解析:C张謇的主张有较强的海权意识,有利于发展实业和维护海权,但是,不可能达到“遏制了”和“收回了”的程度。7.(2013太原模拟)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37)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是指()A.冲破传统观念的改革精神B.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C.致力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D.追求利润的
8、冒险精神解析:C根据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上寻求民族独立和经济上寻求国家富强是两大主要任务。故选C。8.(2013长春检测)近代一篇文章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文章作者应该是()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代表解析:D材料表明此时共和政体已确立,但共和是虚,专制是实,为解决这一政治现状,文章作者要求进行彻底的思想变革,由此判断作者应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9.(2013昆明检测)陈独秀说:“内地风气,还是不开。各处维新的志士设出多少开通风气的法子。排些开通民智的新戏唱
9、起来,看戏的人都受他的感化,变成了有血性、有知识的好人,方不愧为我所说的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哩!”这表明陈独秀认为()A.新文化运动应倡导戏曲改革B.新戏对启蒙内地民众更有普遍意义C.新戏的社会启蒙作用最有效D.社会启蒙应从内地普通民众做起解析:B题干强调内地风气不开,可以通过新戏来进行开化。强调了新戏的教育作用。D项提到社会启蒙应从内地普通民众做起,而题干中陈独秀则在强调开化内地风气的途径,所以与题意不符。A、C两项说法错误。10.(2013杭州模拟)1919年4月,每周评论第16号摘登了一著作的译文,这篇译文的说明中指出:“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以下
10、有关“这个宣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B.它肯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性的历史作用 C.它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北京出版D.它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解析:C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宣言”由马克思、恩格斯拟写,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可知其为共产党宣言,结合所学A、B、D三项正确。C项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1920年在上海出版的。11.(2013宝鸡检测)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A.是欧风美雨
11、作用的产物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解析:C清初“剃发令”颁布,体现了少数民族对汉族的统治,太平天国颁布“蓄发令”,是汉族反对清朝统治的体现。而“剪发易服”和“保辫会”的出现,在实质上又反映了中国近代民主与封建专制残余的较量。所以,整段材料都在反映政治上的斗争,C项正确。12.(2013大连模拟)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第6号登载参观济南电灯公司记一文报道:“济南市面,向推西关及西门大街为最殷盛,自胶济津浦相继通车,西关外之商埠亦日臻发达,马路宽坦,电话电灯之杆线,植立两旁,气象颇觉不寂。”根据材料判断正确的是()A.济南城市的近代化表现在商埠的兴盛
12、上B.济南城市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商埠的设立C.优越的地理环境促进济南城市的近代化D.近代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济南城市的发展解析:D材料反映出,济南因为是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交会点,而成为交通枢纽,带动了济南城市的发展,并非商埠的设立或者地理环境,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013武汉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
13、、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到移风易俗作用。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材料二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荣宗敬振兴实
14、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材料三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作出的历史贡献。(6分)(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8分)(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2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第(1)问,注意“据材料一”的限制词,从工业、教育、公益等角度归纳。第(2)问,“出发点”可以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分析;“思潮”结合所学解答即可。第(3)问
15、,实际要求回答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贡献,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科学化等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贡献:兴办实业;重视教育,兴办学堂;重视社会公益事业。(6分)(2)出发点:适应民生需求;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维护民族利益。(4分)思潮:实业救国。(4分)(3)论点: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承担者。(3分)论证:经济上,奠定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发展兴办实业(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的进程。(3分)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中国走向民主、法制,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
16、争运动。(3分)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反对迷信、愚昧,宣传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伟大思想武器;发展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3分)14.(2013杭州模拟)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人叶盛说:“今书坊(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相传射利(谋取财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蓄)而人有之;痴騃(痴呆)女妇,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为女通鉴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或者以为警世之为,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
17、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三19151923年19381945年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社会出现的文
18、化现象;(2分)并分析其作用。(6分)(2)依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6分)19世纪末维新派掀起一场变法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运动对国人思想的“启蒙”。(4分)(3)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材料三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8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现象”由材料信息“小说杂书”“农工商贩”“痴騃女妇”“官者”“士大夫”可知小说流行甚广并得到众多社会阶层的喜爱。“作用”从“书坊”发展,丰富生活及“警世之为”三个角度思考。第(2)问“主张”据材料信息“义务教育培养”“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19、“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分析。“思想根源”由通过社会福利制度达到“大同之世”可知康有为将儒学大同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相融合。“启蒙”据所学作答。第(3)问第一种文化现象处于“19151923年”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展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彻底批判,一些思想家对此不满著书以展示“中国文明的精神”“全貌和真象”。第二种文化现象发生于“19381945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利于抗日。答案:(1)现象:小说流行,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欢。(2分)作用:促进了印刷业和出版业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下层群众起道德教诲的作用。(6分)(2)主张:教育社会福利(义务
20、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文化与职业技能并举。(2分)根源:继承儒家“仁”(大同思想);吸收西方民主思想。(4分)维新变法中,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4分)(3)第一种文化现象原因:19151923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号召“打倒孔家店”,引发了否定和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2分)一些思想家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2分)第二种文化现象原因:19381945年,处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2分)一些史学家为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国历史中挖掘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