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考点清单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孔子和老子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思想内容整体把握孔子的思想体系(2)地位:孔子的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哲学思想(2)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3)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论共识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学;老子更加侧重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二、百家争鸣1背景2主要派别整体把握“百家争
2、鸣”归纳总结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易混易错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为中心,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3诸子百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新史观文明传承角度看: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
3、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背景知识图解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易混易错“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3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4影响深层点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化了王权的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基准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题一诸子百家及主张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地位或影
4、响儒家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教育观创始人孟子仁政、义利观、性善观亚圣荀子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法并施百家集大成者道家老子道、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创始人庄子齐物、逍遥、天人“不相胜”文学、美学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法家韩非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集大成者。适应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后便不受人们重视了兵家孙膑强调战争规律;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主题二孔子及其儒家学说视角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及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史料一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
5、“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信息解读史料反映的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史料中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周礼;“克己复礼”的实质就是要求人民安分守己,从而维护没落的奴隶制度。史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信息解读史料反映了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这是“仁”的思想在政
6、治领域里的反映;要求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反映了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史料三樊迟问仁。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哲学观点: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存在。进一步表明他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其人本主义思想。史料四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地域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的外乡人;就成份
7、而言,除了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捉襟见肘”。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中国教育史讲稿信息解读史料反映了孔子的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范围,促进了社会发展。视角2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视角3孔子死后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的原因(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
8、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与评价视角1孔子与老子思想之比较(1)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国”;老子主张“无为而治”。(2)哲学方面:孔子思想缺乏哲学思辨,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强调关注现实社会;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3)侧重点方面:孔子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伦理道德;老子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4)地位:孔子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大师
9、的形象,被尊为“万世师表”,他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老子作为道家开山鼻祖,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的形象,以宁静淡泊为要旨,向往自然也主张顺乎自然。视角2 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1)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珍贵的历史遗产。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权夺位和争财夺地此起彼伏。在争斗中,民众的向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2)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区别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
10、心的,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尽管如此,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视角3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视角4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1)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2)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3)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非主张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4)韩非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的借鉴。基准考点二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主题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评价内容评价积极消极“大一统”“罢
11、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政策,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禁锢了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会主义道德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满封建意识,实质上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1)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过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期
12、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2)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很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探究思考:针对史学界对董仲舒的几种不同的评价,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提示如果同意第一种观点,则主要从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并成为正统思想,从而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角度阐释。若同意第二种观点,可从儒家长期独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等消极影响的角度分析。例1 (2012海南高考)
13、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审题突破本题考查儒家的仁政思想。仁政是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即指仁慈的统治措施。题干中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故属于仁政,答案为B项。民本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故排除A项;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排除。答案B例2 (2012山东高考)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
14、家C墨家D法家审题突破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对各派主张的比较能力。本题要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综合考虑。“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不符合道家和墨家,排除B、C两项。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不符合儒家,排除A项。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实际上体现了法家主张变法革新的思想。综合上述条件分析,这一学派是指法家。答案D例3 (2012天津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
15、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审题突破第(1)问,第一小问的“三种主张”,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即可;第二小问“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先从宏观上概括出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的大变动时期,然后再具体回答政治上和经济上分别的背景。第(2)问,第一小问董仲舒的“思想特征”要求从材料信息中概括出来。材料的第一层,容易概括出“强调大一统”的结论;材料的第二层,分别表明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儒家和法家思想,从而可以得出杂糅
16、各家思想的结论。第二小问的“影响”回答起来比较容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命题感悟本讲一直是命题的重点,尤其是与现实热点“社会和谐”联系密切的儒家思想、与“依法治国”联系密切的法家思想及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是较为常见的命题切入点。预计新高考仍会延续这一命题趋向,并将会进一步关注墨子的“兼爱”和“非攻”(渗透和谐、和平
17、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渗透积极进取理念)。 背景、条件、原因类设问的解题思路1设问特点: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如何?历史条件如何?历史因素有哪些?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等。对于这类问题需要依据问题设问的限定全面地分析。2解答思路:主要根据限定词分析历史事物的(xx)条件、(xx)原因、(xx)根源、(xx)因素等。(1)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一般是从对历史事物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的角度来划分。(2)根本原因等同于历史(社会)根源,一般是: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也要注意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一般是由生
18、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者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决定的;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即政治活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原因;思想文化现象是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的。(3)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一般指在诸多原因中占支配地位的,起主导、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4)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5)主观原因: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方针具体历史经验(6)客观原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思想因素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1(立意依法治国)中国现在非常重视法治,而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19、韩非也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战国时期法家的“以法治国”和今天的“依法治国”相比,最大的特点是()A实施严刑峻法B法律至上C宽刑薄赋D法治人性化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法家推崇严刑峻法,而今天的法制社会讲究人性化,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故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法家的特点,D项为当今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2(立意主干知识:战国时期最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思想)韩非在扬权篇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可以看
20、出,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力。再结合人物“韩非”,可以得出D项正确。3(立意核心概念: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答案C解析这实际上是“天人感应”说,行仁政则天降祥瑞,行暴政则天降灾异,其直接效果是C项。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4(立意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儒家学说提倡“为仁
21、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由个体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ABCD答案D解析“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5(立意引用古文献材料考查荀子的思想)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主张是()A主张“以德服人”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D主张“性善论”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以德兼人
22、者王”可看出,荀子强调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6(立意引用古文献材料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A“春秋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材料多次提到了天,与之思想有关联的是“君权神授”。对点训练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
23、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根据题干信息“涉世”“忘世”“出世”分析,以上提及的观点反映了注重社会现实的特点。2图片孔子讲学图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是错误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
24、老子的观点。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答案B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其思想在强调礼的同时,也肯定了法的重要性,是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4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
25、的是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答案B解析材料包含辩证法思想,在先秦时期只有道家思想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5陶渊明的儿子新得了一个仆人,陶渊明告诉他的儿子说:“彼亦人也,可善视之。”意思是指仆人也是人,应该好好的对待他。请问陶渊明的说法是站在哪家的立场上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墨家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兼爱的思想。所以选B。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6“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B董仲舒C孟子D荀
26、子答案B解析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这种理论的基础。7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唱道:“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歌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观点有关的是() A君权神授B三纲五常C天人感应D心外无物答案C8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思想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董仲舒主张以刑辅德。9董仲舒认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如果各师其
27、道,各持一端,就无法维护一统。因而他提出()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以德为主,以刑辅德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答案A深化训练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远敬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封建的根基,不讲求民主,故排除B;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故排除D;C与题意不符;只有A项是儒家思想的内容。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
28、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符合。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与题干中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符合。儒家主张仁者爱人等,这与题干中的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3钱穆说:“从汉代
29、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答案C解析从汉代起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
30、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答案(1)孔子:“以德治民”;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因为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5儒家、道家、法家是对中国
31、影响最大的学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个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他在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材料二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可以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 材料三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
32、,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以上材料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教义”的原因所在。(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道家是如何“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的? (3)结合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说明其为什么能被秦统治者所采纳?其实践效果如何?为什么说“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答案(1)未被接受:孔子的主张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者的需要。被接受: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原则;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2)儒家提倡“仁”“礼”“以德治民”;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超然、潇洒的人生观。(3)法家提倡变革和中央集权,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一方面秦以法家为治国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另一方面,秦短命而亡,使法家信誉扫地。法家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实际上体现了法家的主张。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