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2013郑州质检)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要(腰),一指(脚趾)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2(2013石家庄高三质检)下面是两汉时期孝廉家世可考知者统计分类表。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子弟平民子弟贫民子弟69.6%6%15.7%8.7%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体现了
2、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3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4“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具有此种行政审核功能的机构是 ()A汉朝的中朝 B唐朝中
3、书省C唐朝门下省 D明朝的内阁5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削弱相权,加强君权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 BC D6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自明朝晚期,厦门开始有博饼习俗,中秋前后,骰子声四起,“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对堂”“状元”,形成独特的厦门博饼文化。这种地方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何种制度()A等级制度 B分封制度C郡县制度 D科举制度7新版水浒传在各电视台热播,再次出现了“新水浒”热。原著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了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
4、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A军政 B民政C行政 D财政8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贱”最有可能描述的是()A工部 B礼部C户部 D兵部9(2013潍坊市模拟)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文中“天之变局”是指当时()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统治阶层出身的变化C制度法令由混乱到统一 D政局由动荡走向稳定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
5、;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A高度集权 B腐败严重C高效清明 D机构臃肿11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可能是哪个时期的制度()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12.(2013安徽江南十校二模)右图是歙县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许国八角牌坊,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牌坊雕刻精美,气势雄伟,可谓古牌坊中的瑰宝B该牌坊的建立,有光宗耀祖之意C许国以大学士兼任丞相,故有能力建此牌坊D牌坊上“
6、先学后臣”,用意在于鼓励家乡人读书二、非选择题13.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深受毛泽东盛誉的中国古代政治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载:“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材料二唐太宗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三宋太祖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说明宋代君主
7、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地方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一措施产生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在中央实行的制度,说明门下省的突出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太祖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14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方法一史料研习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具有怎样
8、的态度或做法?分析其本质。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
9、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方法二规律认识(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方法三观点探讨材料四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
10、,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4)结合材料四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课时作业(二)一、选择题1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贾谊拿“天下之势”与人身体的各部位之间的关系作比较,告诫统治者当前王国问题十分严重,如果再不治理,就会如同身上的“锢疾”,即使扁鹊再世也难以治愈。联系教材中西汉王国问题的演变,可知答案为C。2A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加到统治阶级中来,可见察举制度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A正确;由该制度下官僚贵族子弟占据了69.6%,可知B、C错误;由富豪子弟
11、占据6%、平民子弟占据15.7%和贫民子弟占据8.7%,可知D错误。3D首先根据题干材料内容明确“御史”、“丞相史”、“左右丞”、“制纠弹之官”等皆为监察官,从其在不同时期的职责或规定证明了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故D项正确。A项中的“弹劾”、B项中的“素质”都不能体现材料的主题;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C由材料可知,侍中的职责是审读百司奏抄,以驳正违失,由此可知是唐朝门下省。汉朝的中朝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5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
12、是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二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故均正确。6D从“一秀”“二举”“四进”等可以看出,材料体现了科举制度的特征。7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说明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军政。8A本题主要考查六部的职能。工部负责的是工程建设;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事务;户部,掌管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兵部,掌管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其中地位最低的是工部,因此,“贱”最有可能描述的是工部。9B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汉王朝建立者的出身状况。刘邦及西汉开国诸大臣主要出身农民,在反抗暴秦的起义中脱颖而出,这改变了以往君王
13、、官僚均出身于贵族或知识分子阶层的局面。10D引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僚之间的相互牵制情况。据所学知识,很多朝代都强化官员之间的相互制约以及机构之间的制约,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官僚机构臃肿。此种情况在北宋体现得尤为明显。11D从材料中可知该时期无丞相,皇帝交代兵部、户部,故可判断定为明朝。12C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故许国不可能担任丞相职务。二、非选择题13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的演变。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私恩裂地”、“汉有厚恩”等可联系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然后结合“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分析其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中书”、“门下”等说明当时实行
14、三省六部制,然后结合“检察”、“驳正”等信息概括门下省的突出作用。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出北宋分割相权的举措,注意语言简练。答案:(1)措施:颁布推恩令。 历史影响:王国越来越小,威胁中央政权的局面逐渐消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制度:三省六部制。突出作用:门下省具有封驳职权,能减少皇帝决策之失误,有利于君臣及各部门长官集思广益,共商国策。(3)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14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第(1)问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始皇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
15、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归纳皇帝的做法;根据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矛盾说明反映的本质。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隋唐宰相制度改革的有关史实分析得出其特点;第二、三小问根据材料三的有效信息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和转移的过程。第(3)问概括历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然后得出结论。第(4)问认识皇帝制度要注意全面性和辩证性。答案:(1)皇帝将泄密其言行的一律处死;皇帝行踪神秘化;皇帝对丞相车骑多不满。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3)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4)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